春秋戰國時期,共有多少個諸侯國?

龍乾之父


“戰國七雄”的概念讓人覺得似乎戰國時期就只有齊、楚、秦、燕、趙、魏、韓這幾個諸侯國。而實際上除了七雄之外,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遠不止於這幾個。再說六個在後世比較有名氣的諸侯國。

第一,在《詩經》裡很有名氣的衛國。

西周初年獲封的姬姓諸侯國,始封君是武王的弟弟康叔。非常長命的諸侯國,經歷了西周、春秋,公元前209年被秦所滅。

春秋第一美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莊姜就是從齊國嫁到衛國,嫁給衛莊公。

“大義滅親”這個成語也出自於衛國的一場內亂,大夫石厚聯合陳侯殺了弒君自立的衛前廢公州籲以及幫著州籲作亂的自己的兒子石碏。

《論語》裡“子見南子”,孔子見的南子就是衛靈公的夫人。

《詩經》裡的名作《淇奧》,讚美一位才華出眾的男子也是出自於《衛風》。“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晅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此詩中的名句,膾炙人口,用來形容一位男子文采匪然、容貌美麗、氣質威嚴又寬容,讓人難忘。

第二,魯國。

魯國是所有諸侯國裡最特殊的一個。姬姓諸侯國,武王弟弟周公姬旦的封國,但是因為周公要在成周輔佐年幼的成王,所以周公之子伯禽就國,是魯國的始封君。魯國經歷了西周、春秋,到了戰國時期於公元前256年被楚國所滅。

西周初年殷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導致周的三監之亂,東夷奄國也隨之作亂,周公東征平其患,故成王封周公於魯,太公望於齊震懾東夷。因為周公的輔佐之功,周王特許魯國世代以天子禮祭祀周公。《禮記*明堂位》“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

春秋時期,魯國國勢衰弱,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大夫專權。“禍起蕭牆”這個成語就出自於春秋時期的魯國。季孫氏把持魯國國政,想攻打魯國的附庸國顓臾(山東費縣)以瓦解魯國的支持勢力,被孔子一言揭穿“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蕭牆指的是古代國君在宮門內所設的屏風。臣子來見國君,至此屏風而肅然起敬。在這裡以蕭牆之內而指代魯國國君。

還有那句著名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是出自於此的典故。季孫氏的季平子,作為一個魯國的大夫在祭宗廟的時候用八佾起舞。八佾就是八列跳舞的隊伍,一列八人,用了佾列,按周代禮儀這是天子祭宗廟的禮儀。季孫氏作為大夫只能用四佾,所以季平子這是僭越之舉,於是召來了孔子忍無可忍的斥責。

第三,大邑商的後裔宋國。

如果以公元前453年晉國智氏被三家所滅作為春秋、戰國的分界線的話,宋國也算是戰國時期七雄之外的小國。

宋國是子姓國,殷商後裔。西周初建分封前代,紂王之子武庚被封於殷商舊地以安撫殷民。武王死後武庚叛亂,周公平叛後把商的舊都及周圍地區封給了紂王庶兄微子,就是宋國,建都商丘。宋國地位也比較特殊,被尊為“三恪”就是前三代王朝的子孫後裔,允許用天子禮樂奉商宗祀。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家滅宋而瓜分宋國領土。

第四,蔡國。

上圖蔡侯申鼎,蔡昭侯時青銅器。

如果以公元前453年晉國智氏被三家所滅作為春秋、戰國的分界線的話,蔡國也算是曾經走上過戰國時期的歷史舞臺,雖然也沒幾年。公元前447年蔡國就被楚國滅了。

蔡國也是西周初年的封國。蔡國最早被封給武王的弟弟叔度。蔡叔度隨武庚叛亂而被周公放逐,重封其子蔡仲為國君,都於上蔡。春秋時期因為蔡國常常受到楚國的逼迫而遷於新蔡。蔡昭侯時期遷到下蔡(州來,安徽鳳凰臺)。

第五,越國。

越國是姒姓國,傳說始祖是夏後少康的庶子無餘,建都於會稽,又稱為于越。春秋時期經歷了吳越爭霸,於公元前473年滅吳,疆域一時達到江蘇北部運河以東、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部和浙江北部。滅吳的越王勾踐雖然偏霸一時,但也種觀點認為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戰國時越國國力漸衰,公元前306年被楚所滅。

第六,鄭國。

姬姓諸侯國,西周宣王時期封其弟姬友于鄭,後稱鄭桓公。初封的鄭國在陝西華縣。鄭桓公比較能審時度勢,見幽王時西周將亡,就把部族、財產等轉移到了東虢和鄶之間。桓公死後鄭武公繼位,武公滅了鄶和東虢,重建鄭國,都於新鄭。鄭武公及其子鄭莊公父子兩代都是周平王的卿士,代為掌管周室。在春秋初年鄭國也是千乘之國,鄭莊公更是一代小霸。

鄭莊公清除弟弟共叔段勢力的故事是《左傳》名篇,膾炙人口。《詩經*鄭風》裡也有兩首詩《叔于田》和《太叔于田》寫到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不過用的是讚美的語氣。


沅汰


方圓論壇觀點!

首先給大家普及一下,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時期。雖然彼此之間存在相互承接的關係。但是春秋和戰國還是分屬兩個不同的時期。歷史上把東周前半段也就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歷時295年。而戰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期間歷經了周朝滅亡和秦統一六國。歷時255年。後來為了統稱該時期方便就稱為“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開始,這個時候的周王室已經衰弱到了極點。天下諸侯割據一方各自為戰。周王室就好像一個傀儡一般名義上整個天下都是周王室的。實際上週王室封地越發見少,諸侯也不在朝拜周王室獨立自主性越來越高。在春秋時期已經歷經過諸侯國的更迭了,此時天下諸侯大大小小共有一百四十多個。大一些的“萬乘之國”“千乘之國”比如我們熟知的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燕國等。小一些的可能就是“百乘之國”甚至連這個規模都達不到的,比如什麼霍國,耿國,虞國之類的小國。


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有三十六個大大小小的國君被臣下或者敵國擊殺。有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國。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共有四百八十多起。可以說這段時間實際上諸侯國實際上已經在開始互相吞併壯大自身了。而春秋時期走向戰國時期的轉折點就是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擊敗了晉國最大的權臣智家,然後三家瓜分晉國,建立了韓國,趙國,魏國。由此也初步奠定了七雄爭霸的格局。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雖然諸侯國數量相比於春秋時期銳減了很多,但是還有具有二十多家諸侯國。其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有七家,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漢代史學家劉向在《戰國策》中記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也就是說當時最強大的萬乘之國有七個,勢力稍弱的千乘之國有五個,大家互相之間征伐殺伐爭奪天下。

戰國時期可以說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關鍵時期。最以七大國為主,他們分別吞併一些勢力不強的小國準備迎接最後的七雄爭霸。秦國吞併了巴國和蜀國以及義渠國,而楚國也吞併滅亡了曾經的霸主國越國,從而勢力大增。當時號稱七雄之下的最強國家中山國也被趙國所滅。而後齊國楚國和魏國連手吞併瓜分了宋國和魯國。後來剩下的一些小諸侯國也都在夾縫中求生陸續被滅。最後只剩下七雄爭霸。最後強秦一統六國征服了天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方圓論壇


需要說明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大多是西周時期分封而來。為此小編整理了一些已經證實的封國都城遺址以及諸侯國墓地,用以說明當時存在的諸侯國。

一、都城

1.燕國

燕自周初召公受封到被秦所滅,約歷四十餘代,大約存在800餘年,他是諸封國中最北最遠的一個封國。關於西周時燕國的封邑,文獻中記載很少,現在明確可知的燕都是今易縣之燕下都,屬戰國時期。

1962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發現城址,發現燕侯墓地及帶字甲骨文,學界一般推測遺址為西周時期燕國都城所在地。

2.魯國

魯和燕一樣,也是周初主要封國之一。《史記·周本紀》、《魯周公世家》中都有記載,目前考古也證實曲阜為魯國的都城。魯國從周初受封到被楚(前249年)所滅,共歷近800年(778)年。在這近800年中都城始終在曲阜而未遷它地

3.齊國

齊是周初封國中最東邊的封國,到春秋時成為五霸之一。齊自太公始封營丘以來,曾兩次遷都,第一次是胡公徒都薄姑,第二次是獻公遷都臨淄。依文獻記載,臨淄自獻公始都到被秦攻佔(前221年),長達6百餘年,歷經西周晚期和整個東周。是東周時期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20世紀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在淄博進行過普遍勘探和重點發掘,探明臨淄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

4.郢都紀南城

東周時期楚國多次遷都,但郢都時間最長,是楚國勢力最強盛時期的都城。自楚文王由丹陽“始都郢”(前689年),到前278年為秦所攻佔,長達400餘年 。幾乎整個東周時期楚均以此為都。郢都因在紀山之南,故又稱紀郢。後人稱之為紀南城,其地在湖北荊州城北5公里處。這是我國南方先秦時期最大的一座古城。

(注:上述城址圖來源於社科院主編《中國考古學兩週卷》)

二、墓地

主要有三門峽虢國墓地、山西侯馬晉侯墓地、平頂山應國墓地、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山西翼城霸國墓地、河北邢臺南小汪——葛家莊邢國遺址、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以及中山國墓地等。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春秋戰國時期除了存在上述已經得到考古證實的諸侯國外,可能部分諸侯國尚未被考古發掘證實,但也可能存在永久無法證實的情況,原因有三:

一、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吞併小國是時常發生的事情,這點史料中已經有所記載。

二、近年不斷髮現的東周時期的城址數量很多,軍事防禦性很強,一般有壕溝圍繞,部分還有城牆遺存發現,可以佐證戰爭之多。所以很可能造成那些存在時間很短的諸侯國就此消失不見。

三、以往史籍中記載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或存在謬誤。

(注: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必刪!)


閱讀時間博物館


春秋時,有國數百.

戰國時,除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之外,衛國其實也一直存在,直到秦二世時才被取消

春秋時,有秦、晉、齊、燕、楚、吳、越、申、衛、鄭、許、曹、魯、鄧、郯、蔡、蔣、隨、羅、魚、蓼、陶、虢、莒、庸等.

戰國時,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中山、衛、宋、郯、費、越、薛、莒、陶、薊、代、蜀、苴等 楚國 趙國 齊國 秦國 韓國

燕國 魏國 越國 宋國 魯國 鄭國 衛國 莒國

鄒國 杞國 蔡國 郯國 任國 騰國 薛國 費國 倪國 曾國 繒國 邳國 虞國 虢國 滑國


鼎鯉子


根據吳稼祥在他的《公天下·多中心治理與雙主體法權》一書中分析,西周建立後,先後進行過三次分封。

第一次分封意在“安殷”,就是把殷族移民極其所居的土地,授予紂王的兒子武庚治理,並讓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監國,名為輔助,實為監視。

第二次分封意在“武成”(偃武修文),先封三皇五帝之後:封神農之後於焦、皇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次封宗族功臣之後,如封周公但於魯,姜尚於齊等,但基本上大家都沒有就國。

第三次分封在武王去世後,由周公旦主持,意在“長治”。重要舉措是:1、未就國的諸侯就國;2、將未封出的土地分掉;3、武庚因造反失敗,土地被收回,又將這些土地重新分配。

綜上,西周先後共分出了75個諸侯國(吳稼祥列了一張表),其中44個為姬姓,比如我們熟知的晉國、魯國、鄭國燕國都是姬姓。這是西周至春秋前期的諸侯國數量。後來幾百年,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諸侯國自然越來越少,到了戰國後期,基本只剩下戰國七雄以及宋國等少數國家了。


老羅侃史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大大小小一百多個。不過國家都是諸侯國,和現在的國家區別較大。春秋時期比較強大的國家有“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比較強大的有“戰國七雄”。

春秋五霸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些君主在位時期,國家也是非常強盛的。以《荀子·王霸》簡介如下:

1、齊國:在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2、晉國:因為晉文公而強大,成就百年霸業,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3、楚國:楚莊王是在楚國大力推行華夏文明的第一人。楚國是當時能夠與晉國南北分庭抗禮的大國。

4、吳國: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使國勢日益強盛。

5、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後成就一帶霸業,雄踞東南,並向北擴張。

戰國七雄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1、齊國:經過春秋時期的洗禮,戰國時期還是保持著強國地位;

2、楚國:春秋後期勢衰,經過戰國前期的發展,還是南方大國;

3、燕國: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4、韓國:“三晉”同盟之時,韓國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

5、趙國: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因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而鼎盛。

6、魏國:魏文侯時期,魏國獨佔中原。軍事上,以吳起、樂羊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後復國),聯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魏氏獨大。

7、秦國:秦孝公即位後,下求賢令,衛鞅入秦,見用於孝公,孝公委之以國政實施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嬴政 即位,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史記中記錄的諸侯國

大國: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以上算是比較大一些的國家

小國:曹、鉅、邾、杞、楊、蔡、剡、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等。

以上總共105國,另有義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計一百零九國。


孤獨的流浪漢51032899


春秋時期諸侯共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期間,有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發生戰事四百八十多起。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結束、戰國開始的分界點。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但此時周已經衰弱至極,統治範圍不足600裡,對各個諸侯國也失去了威懾力和掌控力。各諸侯紛紛割據稱雄,周王名存實亡。

春秋戰國時期全國最多時分為大小諸侯國140多個,而有影響力的大國屈指可數,無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當然還有一些二等小霸,這裡不一一描述。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最多時有140多個諸侯國,最後當然是秦王掃六合,一匡天下啦。


李翔kingl


春秋時期有100多個諸侯國,不過實力比較強的也只有,晉,齊,楚,秦,燕,鄭,魯,衛,宋,吳,越等,其中晉,齊,楚,秦,被列為春秋四強,基本上霸主就被這幾個國家佔據,晉楚兩國是爭霸的主角。吳,越在春秋後期異軍突起,相繼稱霸,只不過後來吳國被越國吞併,戰國中期越國被楚國所滅,楚國統一了長江流域。

戰國時代,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因此此時的諸侯國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除了這七個國家外還有越,宋,中山三個實力較強的諸侯以及魯,衛,鄭等小國,不過除了七雄外這些國家都沒能堅持到最後相繼被楚,齊,韓,魏,趙等國所滅。

最後,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商鞅變法迅速崛起,稱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中國,中國歷史開始進入秦漢輝煌的時代。


我覺得我認為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大概就是最多的考點了。但是,其中一個存在過的諸侯國真的太多了。西周分封制的時候,有許許多多的諸侯國。到了東周分裂時期,征戰,侵蝕……等等一切的戰亂,造成許多的諸侯國更替。而且,由於戰亂,由於久遠不可考等原因……這可真沒法子統計。因為,小諸侯國太多,史料記載也沒那麼明確。想想看,我們第一部編年體世紀誰寫的?司馬光……漢武帝時期的啊……春秋戰國距離漢武帝時期,那又是長久的間隔了


日向奈葉


說法不一。多般認為二百多,僅河南就有近百。都人查到的,對上號的河南有近八十個,山東五十多個,湖北、山西、河北、安微、陝西也沁較多,也查證了近三十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