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三峽之一:詩城奉節

一 那些名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仙李白詠頌三峽的千古名篇,還有詩聖杜甫在奉節寫下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成為重慶奉節人最引以為豪的詩篇。歷史上,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孟郊、劉禹錫、白居易、蘇軾、蘇轍、王十朋、陸游等先後光臨奉節,並在此寫下了諸多流傳至今的詩篇。奉節因此也獲得了“詩城”的美名。如今奉節縣,成立有詩社,文友們時常聚集一起,寫詩作賦,寄景抒懷,頗有先人遺風。

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詩聖杜甫自四川成都出發,一路車馬艱辛,到達當時的夔州——今天的奉節城。杜甫從沃野千里的平原,進入到奔騰奇絕的三峽西口,不禁被夔州內外質樸的鄉音鄉情和豐厚的地理物產所吸引,欣然留下來,並在這裡一住就是一年零九個月。杜甫將他的詩筆對準長江、夔州、三峽,還有這裡的芸芸眾生。洋洋灑灑,他創作出437首瑰麗的詩篇,幾乎佔到他一身全部詩作的三分之一。這些詩作,鮮活地反映出唐朝時期三峽夔州寬泛的社會生活實景。

白帝城中雲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鬥,

古木蒼藤日月昏。

杜甫的《白帝》,描繪的是與奉節相鄰望的瞿塘峽暴雨景象。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洗煉地寫出三峽峽江驚愕枯荒的自然元素,意蘊深長。

眾水會涪萬,

瞿塘爭一門。

作為五律《長江》二首之一的起聯,“爭一門”的“爭”字用得極為傳神!寥寥十個字,精當地描繪出瞿塘峽關的自然地理面貌特質,成為古往今來表現三峽夔門地理環境而被引用得最多的名句。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華。

獨步三峽之一:詩城奉節

瞿塘山下,奉節邊地。

《秋興八首》中在奉節流傳最廣的名句。詩作情景交融,膾炙人口,奉節人取詩人字眼而將古城門命名“依斗門”。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一首《登高》對仗工整,氣勢磅礴,硬是成為中國古代七言律詩中後無來者的絕唱!

僅杜甫一人因居夔州寫作而達到了個人詩歌生涯的頂峰。

在奉節城西著名的三峽景點——白帝城裡,尚建有一個杜甫西閣,在白帝城外草堂河上還存有用作紀念偉大詩人的杜公祠遺址。奉節新縣城,有一條街道名為“少陵路”,其意直指杜少陵——杜甫詩聖也。

詩聖雖去,詩城留芳。

二 步入新城

2002年下半年,奉節縣城遷移到舊城上游約10公里的三馬山一帶。奉節舊城,毗鄰瞿塘峽口,在城中的樓房頂,可以遠眺到著名的夔門。奉節舊城周長約3公里,曾有5座城門。城門中,大小南門保存的時間最長,它們與川流不息的長江碼頭相通連,上上下下滿是流動的旅客和提著扁擔等待生意的下力人(三峽方言,意:靠力氣求生的勞動者)。

獨步三峽之一:詩城奉節

奉節老城在清庫前的記憶。

蓄水前的長江,冬春季節水枯,港口躉船隨著水位的降落而下移。這個時候,大南門外,顯露出一長串的上百級石階,灰白灰白的,正與古老的城門呼應。這段長階,對初來三峽的旅客來說,必經此道而登上城內的主街;它對於旅客的雙腿真是一個鍛鍊。無獨有偶,2002年10月,奉節新城碼頭臨時啟用,下船後的通道是一條簡易的坡路,有限的地勢被兩邊做商品買賣的生意人密集地搭起臨時窩棚,令這條必經之路更加地狹長、曲折。就靠著這些窩棚裡的燈光照亮著地面,下船的各方旅客絡繹而行,居然也花了將近半個小時才爬到新城的街道上。這種在長江枯水期才有的從港口登岸的經歷,在三峽蓄水後斷然消失了。

獨步三峽之一:詩城奉節

臨江的商業街道,氣氛濃,人流多。休閒,彷彿是一種隱喻?

三國爭戰的故事,斷續在奉節人的口中傳承著,成為頗具特色的地方文脈。而居於三峽峽谷西口的奉節人民,也在大膽地譜寫著當代奉節新的傳奇——

1994年8月,中英兩國的探險家組成聯合探險隊探險奉節縣小寨天坑和天井峽地縫,發現小寨天坑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號稱“世界第一大漏斗”;地縫全長14千米,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為隱伏於地下的暗縫,下段為暗洞,均是十分罕見的自然奇觀;

1995年10月28日,“世界空中王子”——51歲的加拿大人傑伊·科克倫手握橫杆,在53分10秒的時間內,成功跨越架設在瞿塘峽夔門上長600多米的鋼絲,創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1997年7月4日,新疆“達瓦孜”傳人阿迪力沒帶任何保險繩,僅用13分48秒就徒步走完600米跨越長江三峽的高空鋼繩,又一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阿迪力隨後於2003年8月再次來到奉節,在號稱世界最大的漏斗——小寨天坑上成功走過鋼絲,他被奉節人尊為英雄;2004年,陝西人羅周強又隻身駕駛著摩托車從小寨天坑上空駛過,又一次打破了吉尼斯紀錄;

2002年元月,奉節通過電視向全世界直播炸響了“清庫第一爆”,即將被淹沒的舊縣城的部分標誌性建築物在頃刻間被爆破拆除,三峽蓄水清庫穩步推進;

獨步三峽之一:詩城奉節

新城偶見。臨江山坡上,是一方時年尚未竣工後又被拆除的移民紀念碑。

2005年9月,奉節縣三峽人體攝影藝術展覽靦腆出爐,首次將三峽蓄水前的自然風光與曼妙人體結合,創造性地為傳統三峽進行了一次詩意的寫真;

2007年12月,奉節縣舉辦首屆臍橙文化節,“以橙為媒,推介奉節”,選拔出來的一隻臍橙王賣出了11.8萬的天價;一年後的第二屆奉節臍橙文化節上,一隻重約1.88斤的臍橙王之身價從1萬元為起點一路飆升,最後以16.66萬元現場成交,樂得全場皆驚,人馬歡仰……

奉節的新奇一直延續到了新城。

奉節新縣城以三馬山為中心,東起寶塔坪,西連頭道河溝,在長江北岸順著江流縱橫24公里,被人戲稱為“中國最狹長的縣城”。對著地圖來看,奉節新城還包括著長江南岸一片工業區,整座新城的形狀好像一支“糖葫蘆”。

奉節的新城裡,架起了許多橋樑,連接起一道道溝壑。而漫步城中,不時可以看到許多鋼筋混凝土打造、灌漿澆築後的護坡擋牆,它們抵禦著風化與滑坡。當地居民這樣介紹:奉節的新城樓房啊,地下建得比地上建築還高,是一個“掛在山上、釘著滑坡上的奇城”,像是一個“世界級的護坡博物館”。

獨步三峽之一:詩城奉節

遇著溝壑就架橋,奉節新城裡許多這樣的建築構造。

詼諧,樂觀,直面火熱的現實生活,這是奉節人的鮮明特點。

2008年6月,剛過端午節。我們乘坐從移民新鎮朱衣返回奉節新城的公交車上。一行穿著新衣的鄉親,說說笑笑地在公路邊招手想上車。

“夥計,哪裡去?”車上的賣票員熱情地打著招呼。

“走人戶噢,打個牙祭!”領頭的鄉親,頭一揚,飄出一句話。

“上來嘛,都有位置……”

“我們人多哩,便宜點兒沙!”領頭的,頭再次一揚。

“現在油價啷個貴!要得嘛,便宜點兒……你們耍得安逸噢……”

呵呵呵,一撥鄉親嘻嘻哈哈的,接二連三地上了車。其實彼此並不熟識,但是在奉節的生活場景中,這樣親熱而圓熟的對話比比皆是。

三 餘味……

三峽蓄水156米之後,奉節舊城還殘留著些許舊跡。

殊不知,這些舊城遺蹟還真有一番別緻的味道。

奉節舊城車站一帶,地勢相對還高。一所職中在此興辦,而路的盡頭通向一片初始的河灘。工人們在這裡供助地勢,圍成了一處造船基地。剛剛打造完成的貨輪擺放在砂石上,高高地昂著頭,彷彿就要衝出樊籬,指向蒼穹。

獨步三峽之一:詩城奉節

造船廠裡生產的大型貨輪即將下水。

黃桷樹,電線杆,徘徊的江水,無聲無息,卻又隱藏著一些秘語。馬路邊,臨時的倉庫,空洞的舊屋,時時擁有著喧囂而又一陣陣沉入落寞的街民。這種情境,已經在敏銳的創作者的影像中有了真實的反映。

賈樟柯在三峽蓄水前來到了奉節。面對著這個居於三峽江畔有著2000歷史,卻又因為三峽工程的興建而即將消失的古老城市,看著舊城中大片大片的房屋被拆毀、被爆炸、正坍塌,看著在喧囂的噪音和飛舞的塵土中三峽人的果敢與隱忍,他慢慢地感覺到:即使在江水就要淹沒故土,普通小人物命運與前程充滿迷茫的一個縣城裡,“突然具有了一種憂傷的詩意……生命本身都會綻放燦爛的顏色”。

於是,賈樟柯拍下了《三峽好人》。

在他的攝影機前,一撥又一撥批由三峽原住民扮演的勞動者來來去去,他們如靜物般沉默無語的表情讓賈導肅然起敬。

獨步三峽之一:詩城奉節

這裡就是《三峽好人》外景地之一。

我們終難忘記,影片舒緩的開場音樂中,一個緩慢的長鏡頭,原汁原味地從一張張三峽百姓的面孔上掠過。他們乘坐在短途客輪中,竊竊私語,若有所思,在峽江中漂移,漫行。

……

故事講完了,遠從山西趕到奉節尋找兩年未歸丈夫的女主角兒沈紅乘船離開了三峽。想與前妻復婚的韓三明帶著一幫拆遷地上的民工,捲起鋪蓋,扛著行李,就要前去山西到煤礦打工謀生。銀幕上奇蹟般地出現了戲仿當年夔門走鋼絲的表演,民工在鋼絲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寓意人生命運未測,命系一弦。

人生中,該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該捨棄的要捨棄……

《三峽好人》用看得見的影像給我們敘述了一段關於民生與峽江的思索,一段關於三峽與奉節的記憶。

獨步三峽之一:詩城奉節

從舊城殘餘之地可以清晰的看見寶塔坪與瞿塘峽桃子山。

“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在一千多年前所寫下的詩句依舊被人們傳誦著。如今所不同的是,我們傍依著依斗門,所看見的是巍峨的夔門與三峽的平湖。

未完待續。

圖文作者:陳文([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