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玉賞瓷
【文藏來答】釉裡紅瓷創燒於元代景德鎮窯。它是以氧化銅作著色劑,用彩料在胎上直接繪畫,罩透明釉後,在1280攝氏度至1300攝氏度的窯火中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氧化銅的呈色難控制,對窯室氣溫要求高。溫度低了,圖案的色澤會發黑;溫度高了,紋樣易於暈散。
元 釉裡紅刻劃花花卉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釉裡紅燒製工藝並不成熟,紋樣多有暈散現象,釉裡紅的顏色會時隱時現。這時期釉裡紅瓷器的繪製手法為線描勾勒,在瓷胎上用細線條繪出不同的紋樣圖案;也可以在胎體上刻劃好,再用釉裡紅填繪地色或填繪紋飾留出白地,最後罩透明釉燒製。
元 釉裡紅刻花雲龍紋雙系扁壺 故宮博物院藏
明洪武早期,釉裡紅燒造技術仍在探索之中,成品的髮色有偏黑灰的現象,但中後期的燒造技術與元代相比有顯著進步。器型以大件為主,多見大盤、大罐、玉壺春瓶、梅瓶等。永樂宣德時期,釉裡紅燒製技術完全成熟,色澤純正。
明洪武 釉裡紅花卉紋大盤 南京博物館藏
明中期以後,釉裡紅燒造技術一度失傳,直至清代康熙年間才得以恢復。與明代相比,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工匠掌握了高溫下對銅紅釉的控制,釉裡紅的呈色穩定,色澤明豔,尤以雍正釉裡紅瓷髮色最為出眾,成品率最高。
清乾隆 釉裡紅牡丹花瓷瓶
釉裡紅是明代洪武朝瓷器的代表品種,被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釉裡紅瓷器在洪武朝盛極一時,與青花瓷器平分秋色,應該與明太祖以紅色為貴的禮制有關,劉辰《國初事蹟》記載:“太祖以火德,五色尚赤,將士戰襖戰裙狀帽旗幟皆用紅色……以壯軍容”,《明史》雲:“今國家承元之後,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
清乾隆 釉裡紅三果紋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在古代中國,新朝革鼎,統治者常用紅色表明正統,以鎮民心。明太祖生於安徽鳳陽,發跡於南方,定都南京,在五行學說中,南方屬火,以赤色為代表。早年,明太祖參加紅巾軍,“朱”乃紅色,“洪武”的“洪”也與“紅”諧音。凡此種種,似乎都是明太祖偏愛紅色的理由。因此,明太祖認為紅色與自己命數相合,是最吉祥的顏色,下令御窯廠燒製釉裡紅瓷器。
明洪武 釉裡紅松竹梅紋罐 天津博物館藏
洪武時期,釉裡紅題材豐富,構圖繁複,基本與青花瓷器相類。常見紋飾為花卉紋,多采取折枝或纏枝牡丹、蓮花、茶花和扁菊花等,尤以扁菊花紋多見。另外,園林景緻或竹石芭蕉、松竹梅等題材也比較流行。
本文來自文藏APP簽約雜誌《中國收藏》原文作者及標題:謝博 2018年12月刊《不可一日無此君》(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文藏
釉裡紅的呈色元素是銅,出現鐵鏽斑是由於釉裡紅料中的含鐵雜質無法淘洗乾淨導致的,是一種工藝缺陷,這與呈色元素是鈷的青花,尤其是元~永宣時期採用含鐵較高的青花料“蘇麻離青”,常有鐵鏽斑沉積現象是一個道理。
當代仿古的釉裡紅常會人為添加鐵元素以仿此特徵,但因分寸掌握不好,往往有露出畫蛇添足、過猶不及的馬腳。
愛君笑1
肯定是奸商所為:以次充好,以鐵充銅……可惡之極
😀😀😀😀😀😀😀😀😀😀😀……
文武珍藏
鐵鏽斑的形成。要分很多種情況,例如,明朝以前的釉裡紅出現的鐵鏽斑。是因當時燒製時瓷土的洗揉過短,而造成的。為什麼這樣講,明。以前所產生的,是因為明,永樂皇帝的偏好而成,也就出現了,後人稱讚的,甜白釉,釉裡紅。也就形成了鐵鏽斑的,終結。同時也給瓷友們,提示要麼明前,要麼光緒後,清康,三代是沒有的,因悟空問答只給一張照片的機會,我也只好發一張,明。永樂甜白釉,釉裡紅的照片。來說明,高鐵低錳,與高錳低鐵之間的區別,目前國外強盜博物館沒有,國內博物館也沒。民間多為灌漿以求溥美,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