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一德格天1


太平天国的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呢?

众所周知,提起晚清时期的丁汝昌,人们第一时刻想起的便是他北洋水师提督的称号,但丁汝昌在就任北洋水师提督之前还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

对于这个问题,丁汝昌为何能在晚清那个动乱的时期从一个太平天国的降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个人认为,一个是丁汝昌的能力问题,第二个则是丁汝昌遇到的机遇有关。


1、丁汝昌早年的历史

1836年丁汝昌出生在合肥庐江县石头镇,在其幼年时期曾入私塾学习了三年,但由于其家境贫寒十岁时便辍学,在外靠放牛、摆渡船、放鸭来贴补家用,后又被其父亲送至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内当学徒。

1851年,安徽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害,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三年后,太平军又攻入庐江,此时丁汝昌应征加入太平军,随太平军转至安庆成为了程学启的部下。在太平天国待了几年后的丁汝昌又随程学启投诚湘军,因战功显赫被升为千总,不久改隶淮军,后由刘铭传请求李鸿章将其编入了铭字营,并参加了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作战。


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此时丁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但遭到丁汝昌致书抗议,一怒之下的刘铭传打算杀了他,好在丁汝昌及时得到了消息,便罢职归田数年,免除了杀身之祸。

同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此时的清政府在展开第二次海防大筹议之后,便展开了向国外购铁甲舰,办理近代化海军的事宜,而这一切则由创办淮军的李鸿章督办,丁汝昌为此便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

而正是投靠了李鸿章,才得以让丁汝昌被清廷重用从而管至北洋水师提督。


2、丁汝昌为何能担任北洋水师提督?

清廷为何能重用丁汝昌,换句话来说就是丁汝昌为何能担任北洋水师的提督,个人认为除了李鸿章的大力提拔之外,还与丁汝昌个人的能力有关。

首先是北洋水师是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鸿章所创建的,而李鸿章是合肥肥东人,丁汝昌则是合肥庐江人,两个人刚好是同乡。再从李鸿章的角度看,丁汝昌的资历、功绩、视野也是最适合担任北洋水师统帅的人。再者,北洋水师中的将领多为留学外洋受过专门训练,也就是海军科班出身的人,但他们大多数都是福建籍、广东籍居多,并且没有经历过实战,而丁汝昌作为李鸿章的同乡,又有丰富的作战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丁汝昌也是最适合担任北洋水师统帅的人,同样也是李鸿章发展其个人势力的需要。




在个人能力方面上,有很多人质疑丁汝昌,说其是陆军出身,对海军一窍不通,不能担任北洋水师的提督一职也不应该被清廷所重用,但我个人不大赞同这个观点,虽其不是海军科班出身,但相对北洋海军其他将领,仍有明显优势。

一、丁汝昌一生从戎,是北洋水师中资历最深的将领,参加战斗无数,也是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将领。作战勇敢顽强,是立战功最多的将领。也是最早使用洋枪洋炮的将领,是最早参与建设新军的将领。 二、丁汝昌虽然是陆军出身,对海事不甚精通,这是事实。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就说他是对海军之奥妙全然不知的门外汉和指挥无能的庸才。虽然丁汝昌没有像北洋水师中的诸多将领那样留学海外,但他受过专门训练,早年曾在长江水师管带船炮,在光绪初年就已经留北洋差序,执行筹建海防的工作,曾赴英德购军舰,观察国外船厂。在壬午兵变、甲申政变以及巨文岛事件中都是由丁汝昌一手带领北洋水师去平息争端的,丁汝昌投身海军建设、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多年,对海军事务早就从不懂到懂,就连北洋舰队总教习琅威理也曾称赞他“韬略素娴”,所以就丁汝昌的资历看也是最适合最有能力去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

三、丁汝昌早在甲午海战全面爆发之前,就已经对日本海军的快速发展,北洋海军已经处于落后的状态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一再向清政府申请,添船换炮刻不容缓,但清政府为了给慈禧太后庆寿,花掉了大量建设海军的钱财。另一方面朝廷又拒绝了丁汝昌在主要战舰上配置克虏伯速射炮和后膛炮的最低要求,这些方面足以表明丁汝昌的能力以及站前对待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的清醒认识。

四、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是积极主战的,始终身处战争一线,并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他是投降派、庸将、贪生怕死之人。丁汝昌在指责、弹劾、几乎被革职的情况下,仍然率领北洋水师驶向战场。丁汝昌是在被摘去顶戴,以戴罪立功之身,暂留北洋水师提督的情况下,亲自指挥了威海卫保卫战。他拒不接受伊东祐亨的劝降,在威海卫诸炮台失守,靖远舰中弹沉没,整个北洋舰队和刘公岛面临纵深打击,陆军鼓噪哗变要求投降求生之后。丁汝昌被逼至降敌自杀的选择,在悲痛中给李鸿章留下一纸电文,遥望北京服鸦片自尽。





综上,丁汝昌虽出身太平天国,但仍能被清廷重用,除了李鸿章的提拔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丁汝昌个人的能力。


宇泽历史


丁汝昌从一个只读过3年私塾的豆腐店学徒,最后官至北洋水师提督。充满了戏剧色彩,故事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他则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步步被朝廷重用。但是最终他也脱离不了历史的藩篱,被朝廷反对李鸿章的清流和守旧势力交相攻击,被“籍没家产”、不许下葬,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

第一次命运的改变:由“学徒”变“发匪”。

丁汝昌原本只是一个只读过3年私塾的豆腐店学徒。因为咸丰3年12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从而彻底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由于皖北大旱,他被命运裹挟,被征入太平军。同年有数万皖北子弟加入了太平军,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成了炮灰。

第二次命运的改变:由“发匪”变“官军”。

太平军移师安庆,丁汝昌成为了同为安徽的桐城人程学启的部下。咸丰11年(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守将太平军将领叶芸来是广西人,湘军曾国藩兄弟是湖南人,在安徽的地盘上打仗,所以程学启协助叶芸来守安庆,算是主场作战,双方都在拉拢程学启。结果入曾国荃听幕府孙云锦的计策,抓了程学启的养母和养母的儿子,让养母去程学启的营里劝降。结果被叶芸来发现了,召他回去,程学启没回,叶芸来就把程学启的老婆孩子都给杀了。程学启一怒之下,带着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汝昌就是其中之一。

当程学启投奔到湘军中的时候,这怀疑的又轮到曾国荃了(曾国荃后来在常熟还真吃过这个亏),所以每次打仗,就把程学启放在阵地最前列。程学启打仗不卖命,那就得送命。所以后来程学启的“开字营”就还是这么锻炼出来的。安庆城破,叶芸来及以下1.6万人全部交了学费,如果程学启投奔到湘军的时候,没有带上丁汝昌,丁汝昌可能就成为那1.6万人的分母中的一个了。

第三次命运的改变:由湘军“外围”成为淮军“嫡系”。

丁汝昌就是随着“开字营”的发展而开始被刘铭传发掘。刘铭传合肥西乡四大“悍匪”之一,在西乡的时候,无论是清军还是太平军,没人敢惹西乡民团。后来投靠了李鸿章,成了“淮军”的班底,战功赫赫,后来一直做到台湾巡抚。

同治元年(1862年),程学启的“开字营”被李鸿章要过来组建“淮军”的时候,丁汝昌曾配合刘铭传“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结果被刘铭传一眼相中,留在了自己的的队伍里。但是这个举动,实际上是再次改变丁汝昌命运的举动,因为自己离开程学启,到了刘铭传的麾下,则进一步成为了李鸿章的嫡系。

相对而言,李鸿章比曾国藩更善于笼络人心,而且李鸿章最大的优点,就是部下跟着自己只管吃肉,对将领绝对信任,小节的事情从来不管。所以曾经从“湘军”里跳槽到“淮军”的人,更是愿意跟着李鸿章。当时“淮军”里有个名言,就是做李鸿章的手下,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

所以淮军更像“土匪”。但是李鸿章非常注重武器的更新迭代,所以从战斗力上和“湘军”比起来,有明显的代际差。而淮军的这种不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制度,更利于丁汝昌这一类人实现人生价值。如果刘铭传没有看中丁汝昌,后来程学启死了,怕丁汝昌想往核心层再掘进一步也也是难上加难了。

第四次命运的改变:由淮军“嫡系”成为李鸿章的“嫡系”。

在刘铭传的队伍里,同治3年(1864年),平灭太平天国,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剿捻;同治7年(1868年),赖文光的东捻军被剿灭,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但是同治13年(1874年)朝廷以裁军节饷的名义对淮军开始卸磨杀驴,刘铭传便拿丁汝昌的马队3营开刀。结果丁汝昌上书据理力争。刘铭传没想到丁汝昌拒绝执行自己的命令,于是要杀了他,于是他跑回家赋闲了。由此丁汝昌与刘铭传恩断义绝。但是他和刘铭传的恩断义绝,让他才有了后来当上北洋水师提督的机会。

赋闲在家的丁汝昌在妻子魏氏的支持下,往天津投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李鸿章对同乡还是格外照顾的,因为丁汝昌与刘铭传有过节,所以不打算让丁汝昌再做陆军了,避免双方麻烦,如今海防塞防之争落下帷幕,李鸿章正打算创建海军,需要知根知底的人来做统帅,所以希望丁汝昌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来,替自己掌管海军。陕甘总督左宗棠当时正在指挥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曾奏请丁汝昌发往甘肃差遣。这就更让李鸿章觉得丁汝昌人才难得了,就更加不允许丁汝昌西行了。

可以说在清末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想要真正做点事情,投靠李鸿章是对丁汝昌最有利的选择。所以成为李鸿章的嫡系,是他后来能够“飞黄腾达”的绝对因素。但是,这种局限性也最终造成了丁汝昌的悲剧。

最终的命运:督师北洋水师,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

因为是李鸿章的嫡系,所以光绪5年(1879年),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6年(1880年),代表李鸿章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光绪8年(1882年)6月朝鲜“壬午兵变”,率舰队抵达朝鲜仁川去控制局势;光绪11年(1885年),丁汝昌代表李鸿章前往验收中国在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战列舰、镇远号战列舰、济远号战列舰;光绪12年(1886年)7月,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朝鲜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也就是这个7月份,定远等军舰到日本长崎船坞去保养,结果引发了日本民间的羡慕嫉妒恨,从而水兵上岸后,引发冲突,日本赔款5万。

在李鸿章的运作下,光绪14年(1888年)9月13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加尚书衔。至此,丁汝昌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是享李鸿章的福,就要承受李鸿章政敌的攻击,要替李鸿章担过,丁汝昌开始慢慢代人受过了。

光绪20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人故意挑起战事。光绪在清流的怂恿下,情绪激动喊着开战,连慈禧都觉得洋人自己是打不过,小日本蕞尔小国还打不过么?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开战后,光绪一个劲地发电报,让前线将士奋勇杀敌,但是面对迟迟不来的战果,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在李鸿章的斡旋之下,来了个“革职留任”。

事实上,当时整个朝堂的清流和顽固派都在等着看李鸿章的笑话,因为在他们眼里北洋水师是李中堂的水师;而此刻日本则是全国一心,连天皇都只有一天两餐,省钱打仗,把指挥部都搬到了仙台。所以胜负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

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背锅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背锅被革职,暂留本任。在具体的战略部署时,清廷对前线的具体战略布防横加干预更是触目惊心。威海布防时,如果陆军战力不济,则陆路及海岸炮台则会成为日军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因此丁汝昌建议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结果被戴宗骞举报“通敌误国”,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结果光绪21年(1895年),炮台失守,日本海陆两军配合,部分陆路炮台真的被当做了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

很难想象当时丁汝昌指挥打仗时,背负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最后丁汝昌在主舰被击沉的情况下,在拒绝了日本人的劝降后,吞鸦片自杀了。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威海港里,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至此全军覆没。而丁汝昌死后,仍然被“籍没家产”、用铁链捆住棺材,不许下葬。虽然宣统2年(1910年),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了,但是此刻清廷再也没有了民心。


炒米视角


庐江县原属安徽巢湖地区。巢湖地区下辖四县一市,一直有句俗语‘奸含山,滑和县,又奸又滑是无为县,三县坏不过庐江县’。

丁汝昌就是出生在这名声最坏的庐江县。丁汝昌,庐江县石头镇丁坎村人。石头镇北去十余公里是肥西三河镇,南去二十公里是庐江县城。而庐江县又与安庆地区桐城市相邻。

1854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打到了安徽境内。随着太平军的攻击路线,为免战祸的沿途百姓被迫北迁,桐城人程学启也因此来到了庐江。

程学启从小好勇斗狠,喜好谈论军事。他常与人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恨不能生于乱世建功立业。

太平军打进安庆,程学启本来想去投军杀贼,但却报国无门,无奈只得随家人一道北迁至庐江县城。

程学启在庐江县城住了半年,天天在酒馆喝酒解闷,一心烦时就好和人吵骂打斗。但人生地不熟,强龙不压地头蛇,总之是输多胜少。

这天程学启又和一群人打架,没多久就头破血流倒地不起。

“XXXXX,小痞子天天在这块喝猫尿,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把他打屁得算着。”一个地痞拿起木棒就想把程学启开了瓢。

“住手!三狗皮你想干嘛?”正进酒馆送豆腐的丁汝昌见要出人命,大喊一声救了程学启的性命。

等程学启缓了过来,连声向丁汝昌称谢。两人聊了片刻后,都深感相见恨晚。

当晚程学启摆酒谢丁汝昌,丁汝昌也不客气,呼朋唤友的来了十几号人。

酒过三巡,程学启又提起了烦心之事。丁汝昌笑道:“程大哥,你能文能武,值此乱世,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能因为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琐事绊住了手脚,不去投军呢?”

程学启长叹道:“贤弟有所不知,前者我去投绿营,欲平叛建功。不料那募兵的将官竟然索要钱财,甚是可恶。我气不过,和他斗了几句嘴,被撵了出来。”

“程大哥,实不相瞒。现在清军和长毛在安庆争斗不休,咱们庐江近在咫尺,打到这是早晚的事。所谓时势造英雄。咱们既然没有军籍也没钱贿赂募兵官,干脆投了长毛得了!”

程学启摇头道:“投长毛可是造反,抓到了可是要掉脑袋,万万投不得!”

丁汝昌笑道:“眼下这长毛势如破竹,万一得了天下,是当长毛的掉脑袋,还是当官兵的掉脑袋还不一定呢!再说咱们要是错过这个机会可不见得有下次了!”

其他人也帮着丁汝昌劝说,程学启开始还坚持,但后来被酒灌的五迷三道,也就应了去投长毛。

一群人以程学启为首,丁汝昌为副,在庐江县呼朋唤友连拉带拽,聚了三百多人。又找铁匠铺打造了些破烂兵器,胳膊上扎条黄布条,号称潜川黄甲义军。从舒城县的汤池山区绕道避开清军哨卡,偷偷来到安庆城下投了太平军。

太平军见他们军容不整无心重用,欲将其安排在叶芸来麾下充当杂役。丁汝昌诓骗叶芸来,声称在庐江和舒城他们尚有内应,若即刻前去攻打,必然获胜。

叶芸来将信将疑,领着队伍跟在他们身后到了枞阳前线,准备来攻庐江。

趁着叶芸来所部整备期间,丁汝昌则带前队十余人绕道跑到庐南的泥河镇。他四处散发谣言声称太平军已经从北边攻进了三河,南边攻下了芜湖,再不沿着巢湖岸边往合肥逃,庐江就要被围成孤城。泥河镇的百姓见丁汝昌等人是本地口音,又巧舌如簧说的言之凿凿,忙拖家带口往北逃。

泥河镇的百姓经过县城往北逃,很快整个庐江都被谣言搞的人心惶惶,十室九空的逃往合肥。

丁汝昌见大事已成,在泥河以烟花为号指引程学启进攻。

此时泥河镇早已人去屋空,清军守军也早成了惊弓之鸟。一见程学启领军杀来,拔腿就跑。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泥河守军一逃,周边防线的清军怕被困住,也不战自溃。程学启趁势一举拿下了庐江县城。

叶芸来大喜过望,上表请功。丁汝昌趁机让程学启索要装备粮饷,声称要攻舒城。

舒城城墙坚固,县城境内又多山地,太平军多次进攻伤亡惨重而不下。

程学启所部经补给后,已经有一营五百将士。并受命配合攻打舒城东门。丁汝昌知道舒城易守难攻,为保存实力减少伤亡,提议佯攻舒城,分兵直插到舒城北,攻桃溪镇。

舒城城下,攻南门西门的太平军死伤无数。这攻东门的程学启却没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舒城以北的桃溪。

舒城守军见城北桃溪已失,太平军已成四面合围之势,慌忙出城东,往三河方向突围。

丁汝昌见计策得逞,也不阻拦清军逃跑,只等清军前脚出了舒城,后脚就冲进了城内。丁汝昌命在四处城墙上树起程学启营旗,之后才放其余各路太平军入城。

各路因攻城死伤惨重,衣衫脏污不整的太平军一进城,见城内已被穿戴整齐的程学启所部搜刮一空,气的鼻子直冒烟。纷纷向上告状,但终因没有拿住把柄而作罢。

随后的转战皖南皖西多地,程学启、丁汝昌麾下这支庐江人为主的队伍都被其它太平军称为油子兵。程学启也因和其它太平军不合,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1860年(咸丰十年),丁汝昌见安庆朝不保夕,就怂恿程学启叛逃,省的破城时当了炮灰。程学启立马丢下老婆(叶芸来的妻妹),带部逃出安庆城投降了湘军。

程学启丁汝昌所部在湘军麾下又破了太平军的安庆、无为、铜陵等地屡立战功。所部扩军为开字营,共两营一千三百余人。

但好景不长,三河一战,曾国藩五弟曾国葆为报三哥曾国华死于三河之仇,下令屠城。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屠城?丁汝昌和一众庐江籍士兵誓死不从。以至于开字营与其他湘军刀兵相向。虽经曾国荃调解,但二人从此反目成仇。

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令李鸿章自建淮军助沪。开字营因与曾氏兄弟有隙,遂被划拔淮军。

次年,刘铭传见丁汝昌智勇,就请李鸿章将其调至铭字营。(2年后,失去丁汝昌辅佐的淮军第一猛将程学启攻浙江嘉兴时战死。)

之后数年间,平太平天国、平捻军,丁汝昌均有上佳表现。

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政府裁减淮军。刘铭传欲裁丁汝昌,丁汝昌上书李鸿章抗议。刘铭传见丁汝昌敢打小报告,即欲杀之,二人因此结仇。

逃回老家赋闲多年的丁汝昌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李鸿章知其忠心,但确又与刘铭传不对付。就将他安排在北洋水师任提督。

丁汝昌赴任后,多次因不谙海军向李鸿章请辞。李鸿章回信安抚称:禹亭见字如面。吾视你为心腹可托之人。今我水师虽强,但较之列强尚弱。我思海军近期并无一战之事。卿在此间,只需安分守己。静待我旅顺、大连等沿海军港完工,赴欧学习之江淮学子结业归来,北洋扩军一日强似一日。介时我中华民族必不再受蛮夷欺凌。你我方可卸甲归田,享受田园之乐!

无奈何之下,丁汝昌只好继续督领北洋水师,直至兵败甲午,服毒自杀谢罪。(记着,日本在任何时代都视中国为强敌。只要中华有崛起苗头之时,定是日本插手捣乱之刻。)





难得浮生闲半日


淮军将领丁汝昌成为北洋海军提督,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同时也是丁汝昌各方面表现较佳,得到了认可所致。

(《丁氏宗谱》序中对丁汝昌生平的描述)

关于丁汝昌的生平,一直以来有个很大的讹传,就是说丁汝昌时太平天国降将,实际上丁汝昌根本没有参加过太平军,从投军入伍开始,就是追随的淮军中的铭军。

丁汝昌字雨亭,又作禹廷,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丁家坎村,1862年27岁时参加铭军,赴苏南战场和太平军作战,因为作战英勇,在太平天国灭亡时,丁汝昌官至尽先补用都司。后来因参加剿捻作战有功,升迁至总兵衔尽先补用副将,获协勇巴图鲁勇号。

(丁汝昌的提督职礼仪甲胄。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剿捻战争结束后,丁汝昌随铭军前往西北,接受陕甘总督左宗棠节制,参与平定西北回乱,时任铭右军统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随着西北战事平西,丁汝昌获记名提督衔,于1874年交卸营务,返回安徽原籍。

此时正值北洋海防兴起,围绕建设中的北洋海军的统领人选,李鸿章先后试用过马复恒、张成、刘步蟾、许钤身等人,但都不尽如意。后来南洋大臣、两江总督沈葆桢为李鸿章出谋划策,建议选择一名为人谦和、著有军功、位望较高的大将作为统帅,辅之一海军科班毕业的年轻将领,形成一个新老搭配的指挥班子。

据此,李鸿章在当时淮系提督、总兵级官员中选拔,其中刘铭传、张树声等已经位望过高,不可能俯就,叶志超、卫汝贵等都有本任的重要职务,不可能调换,最终在籍闲居的记名提督丁汝昌映入李鸿章视线,被李鸿章奏调到北洋海防学习轮船。

(西方新闻画:丁汝昌赴英国接舰期间,在英国海军医院参观的情景。)

经过从1879至1880年在“操江”舰以及蚊子船上的实习,又加上1881年亲自率队赴英国接收巡洋舰,丁汝昌的表现上佳,其性格温和,善于调解维持海军中复杂的人事关系,而且为人谦虚,与洋员和年轻的学堂出生的官员能够和衷共济,令李鸿章满意,于1882年被任命为北洋水师统领,升补天津镇总兵实缺。之后在1888年升补北洋海军提督。


海研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晚晴名臣,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是太平军降将,说他是降将可能还有些高估了,在太平军时,丁汝昌不过是无名之辈。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太平天国降将的结局大多比较悲惨,或者得不到重用,或者投降后被当做炮灰使用,连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在投降后也仅仅得到一个参将的职位。

丁汝昌加入太平军

丁汝昌在安徽庐江县,幼时家贫以务农为生,幼年时丁汝昌读过三年私塾,1854年太平军攻占庐江,18岁的丁汝昌加入太平军,成为程学启手下,驻扎安庆。

丁汝昌随程学启反正

1860年湘军曾国荃率军围攻安庆,此时安庆虽然形势危及,但是在太平军将领叶芸来等人的调度下,安庆的防守还算稳固。

湘军久攻不下,设计诱降程学启,“因程事母至孝,遂压服其母入城招降。”程学启率三百余部众深夜翻墙出城,向清军投降,丁汝昌就在这三百降军之中。

步步高升

程学启投降后,叶芸来将安庆城中的程学启妻子和幼子杀害,程学启报仇心切,带领部下反攻城内太平军,终于攻破安庆,叶芸来及所属一万六千余人全部战死。

安庆之战后,程学启升为三品游击,而丁汝昌也成为了千总。

程学启的“开字营”转投淮军,划归李鸿章部,成为丁汝昌仕途的转折点,丁汝昌追随刘铭传平定捻军,因功被授位总兵。

此后丁汝昌因与刘铭传不和被革职赋闲在家,后投奔李鸿章因为是同乡而受到重用,逐渐成为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投降后之所以能获得重用,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投降时机好

丁汝昌追随程学启投降时,太平军势大,且安庆久攻不下,程学启的主动投降迅速瓦解了安庆守军,为清军立下了大功。

其次,丁汝昌作战勇猛

无论在程学启部下还是刘铭传部下,丁汝昌都以作战勇猛著称,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主要是因功不断高升。

最后,丁汝昌虽是降将,但并不是太平军骨干

丁汝昌投降时在太平军中的职位并不高,很容易获得清廷的信任,降将身份没有给他造成过多的困扰。


一点点历史


丁汝昌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出身合肥农村的丁汝昌,只上过三年私塾就因为家贫辍学,后入豆腐店做伙计,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双亡,无奈之下18岁的丁汝昌加入了占领庐江的太平军,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程学启是一员猛将,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十分看重他,还把小姨子嫁给他,程学启也知恩图报,屡屡打退湘军对安庆的围攻。

曾国荃自觉一时半会打不过程学启,就学曹操把程学启的养母抓过来胁迫程学启投降,程学启自幼丧母,养母恩比天高,所以左右为难,恰巧这件事情被叶芸来知道了,准备先下手为强,把程学启抓起来,程学启连夜带着丁汝昌等人投降了曾国荃。

恼羞成怒的叶芸来把程学启妻子儿子全部杀死,头砍下来挂在安庆城门示众。程学启悲愤至极,立誓“灭贼以报国家”,1861年程学启身先士卒攻入安庆城中,太平军守将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战死,安庆遂被湘军攻占。

程学启虽然入了清军,但曾国荃对这伙降军一直不放心,只要有战役必让他们打头阵,希望借刀杀人,剪除后患,但程学启丁汝昌命大,连续攻占无为州、运漕镇、东关等地,不但没有死,还累立战功,程学启擢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1861年冬,为防备太平军攻打上海,曾国藩命李鸿章筹备淮军,程学启的开子营因为安徽人居多,被整体划入淮军,成为李鸿章的部下。

1862年丁汝昌因为配合刘铭传作战勇敢,被刘铭传点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天国败亡后,李鸿章梳理两江军务,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1874年刘铭传打算把丁汝昌的三个营裁掉,双方发生冲突,丁汝昌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解甲归田。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后李鸿章兴办洋务,不甘心就此消沉的丁汝昌找到李鸿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委任他筹建北洋水师。由于早年表现突出,正指挥兵马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来信邀请丁汝昌出山助阵,但被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身边。

光绪十二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远洋操练,在长崎补充给养,北洋水兵因为嫖妓问题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北洋水师竟然以炮击长崎威胁日本政府,最后以日本赔偿五万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认为是奇耻大辱,也为后来甲午海战埋下伏笔。

光绪十四年,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达到一生荣誉的顶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但他做官兢兢业业,对上级忠心耿耿,虽然中途变节,但受到重用并不奇怪。

(1)有能力

丁汝昌虽然是太平天国的降将,但他并非大官,所以对他后来仕途影响不大,韦俊还是韦昌辉的弟弟,一样在投降后混的风生水起。而丁汝昌之所以在投降后受到重用,与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程学启曾国荃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凡是和他有接触的上级都认同他的能力,可见货真价实,确实有两把刷子。

(2)有忠心

早年的程学启,后来的李鸿章,丁汝昌因为是降将的关系,一直尾巴做人,尤其是跟着李鸿章后忠心耿耿,在朋党政治讲究门庭的封建社会,忠诚是优秀的品德。

(3)有运气

将军百战穿金甲,一将功成万骨枯,和丁汝昌一起投降的老上级程学启早早战死,而丁汝昌却又活了几十年,带兵打仗,运气必不可少,丁汝昌戎马一生能坚持下来自然有上天眷顾。

关于丁汝昌的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最后以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话收尾: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日慕乡关


晚清时期是一个动荡年代,也是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特殊时代,很多人把握住机会一飞冲天,永垂不朽,但是更多地位人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丁汝昌毫无疑问,也是晚清时期一位极为特殊的人物。

丁汝昌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穷小子,并且还是一个太平天国“降兵”。没错,丁汝昌连太平天国“降将”都算不上,只是一个被裹挟的无名小卒。

但是丁汝昌能够从一个无名小卒,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步步高升,32岁时成为掌控近一万人的总兵,足见丁汝昌在战争方面的才能。

丁汝昌为什么能够得到李鸿章的重用?

丁汝昌确实是无名小卒,并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靠了李鸿章。

但是,李鸿章对于丁汝昌却有机为深刻的印象,对丁汝昌的评价是“才略武勇”,非常的看重丁汝昌。

与此同时,晚清时期的另一位重臣左宗棠,也因为收复新疆缺兵少将,深知丁汝昌作战英勇,“奏请发往甘肃差遣”直接向光绪要人,可见左宗棠对于丁汝昌的看重。

所以丁汝昌能够得到李鸿章的重用,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才能。

从淮军部将到海军统领。

李鸿章重用丁汝昌,并且将海军交给丁汝昌掌管,当然也有一定的私心,想要借此掌控北洋水师,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当然是丁汝昌有这一个才能。

但是,在晚清时期,海军对于清朝真的是一个极为陌生的领域。虽然清朝专门派出了海军留学生到英法两国进行学习,也就是后来的名将邓世昌、刘步蟾等人,但是根本不可能将极其重要的北洋水师,就这样交到这一群“学生兵”手里。

所以北洋水师交给丁汝昌这样有一定战绩的人,是极为正常的。

虽然丁汝昌确实没有海军方面的经验,但是,李鸿章曾经派遣丁汝昌到英国学习海军,所以说丁汝昌相比后来的名将邓世昌等人,多了一个征战沙场的经验与战绩。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战败丁汝昌有很大的责任。

可以说,甲午海战的失败关系到方方面面,这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贪图享乐是分不开的。但是在那个动荡特殊的年代,北洋水师的战败并不能完全压到丁汝昌身上。

刘公岛战役丁汝昌率军战败,“欲与船同沉”却被部下救回,面对日本方面的多次劝降、面对在洋教官煽动下贪生怕死的部下,丁汝昌不为所动,坚持以死报国。

最终,丁汝昌将“提督大印截角作废”,服鸦片自尽。

尽管如此,丁武昌去世后,因为政敌的功绩和光绪的迁怒,光绪仍然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连累丁汝昌的家人四处逃难,直到宣统登基以后才平反昭雪。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首先必须自身条件要过硬,也就是说你必须是匹千里马。再者,外部条件也很重要,有了千里马,还要有识货的伯乐。丁汝昌从一名太平军降清到官至北洋水师提督,他的成功之路很好地给我们诠释了这个道理。在丁汝昌的军旅生涯中,程学启、刘铭传、李鸿章慧眼识人,都曾是相中丁汝昌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丁汝昌是安徽庐江人,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庐江后,十八岁的丁汝昌因生活所迫,加入太平军佐将程学启麾下,驻守安庆。此后,丁汝昌跟随程学启冲锋陷阵,因其英勇善战,逐渐引起程学启的瞩目。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曾国荃率湘军攻打安庆,驻守在安庆北门外石垒的程学启部顽强反击,致曾氏哥俩攻城连连受挫。强攻不行,曾氏哥俩决定招降程学启。于是就抓捕了程学启的养母和养母之子程惟栋逼程学启就范。此时程学启的上司、安庆守将叶芸来对程学启也有点不放心,于是召程学启入城。程学启情知不妙,率部下三百余人投奔了湘军,而丁汝昌从此也成为湘军的一员。

程学启投清后,叶芸来将其留居安庆城中的妻子及幼子杀害,并将两人首级挂在城头示众。悲愤的程学启率清军先行攻破安庆城,安庆失陷,叶芸来部近两万人全部战死。战后,程学启晋为正三品参将,丁汝昌升为哨官,相当于现在的连级基层军官。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打上海,上海清军不敌。上海的富绅慌忙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求援,曾国藩命令他的幕僚李鸿章筹备淮军。程学启部改隶淮军,丁汝昌这时又从湘军改隶到淮军,这是丁汝昌人生中又一大转折点。

在上海镇压太平军的作战中,骁勇的丁汝昌又被淮军的刘铭传相中,转归到刘铭传麾下,很快提升为营级军官。后丁汝昌又跟随刘铭传镇压捻军,因军功不断晋升军职,在三十二岁时已跻身于总兵高级军官行列,并获巴图鲁殊荣。

1875年以后,清廷斥巨资加强海防建设,由于国力所限,节约开支,陆军遭到精减。按理说丁汝昌作为高级军官是不会裁撤的,但由于丁汝昌部遭到裁减,为此丁汝昌与刘铭传的关系搞得很僵。刘铭传小肚鸡肠,对丁汝昌时时打击报复,丁汝昌遂解甲归田。

在家赋闲了三年后,丁汝昌决定北上天津,找他的老上司李鸿章谋份差使。此时的李鸿章已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筹办海军事宜。他知道丁汝昌与刘铭传的关系势同水火,所以不宜把丁汝昌再安置到陆军,所以就把他留在天津,帮自己协办海军。



光绪五年(1879年),经李鸿章举荐,丁汝昌派充炮船督操。后赴英接收“超勇”、“扬威”二舰。朝鲜兵变时,丁汝昌率舰赴朝软禁了祸首李昰应,粉碎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不久,由李鸿章上奏,丁汝昌被清廷赏赐黄马褂。

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后,丁汝昌出任海军提督。丁汝昌积极创办水师学堂,培养海军人才。接着又率舰访日,学习日本先进经验,回国后请求朝廷购舰充实海防,但未被采纳。

甲午海战爆发后,身为后党的李鸿章力主避战,而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却一再催战,丁汝昌夹在其中,处处掣肘。翁同龢等人则认为丁汝昌怯战,力请光绪帝将丁汝昌革职。在日军攻陷旅顺后,丁汝昌被革职留任。丁汝昌顶着巨大的压力,忍辱负重,苦心筹划威海布防。日军在荣成登陆后,曾劝降丁汝昌,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以身许国。在威海卫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兵败自杀。

丁汝昌从太平军的一名低级军官,官至北洋水师提督,自然是离不开李鸿章的大力提携。但是这也是和丁汝昌自身良好的军事素质分不开的。虽然他不是海军科班出身,但他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又虚心好学,在当时海军人才匮乏、学生军官缺乏实战经验尚显稚嫩的情况下,丁汝昌已是合适的人选。


岁月是一条河流


丁汝昌的一生,除了最后甲午战争北洋海军覆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机遇。

丁汝昌的童年,十分凄苦,出生在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与父亲相依为命。但是丁汝昌的父亲是个明白人,他懂得,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于是在丁汝昌7岁的时候把他送进了乡村的私塾,这时候的小丁汝昌,打下了一些文字基础。

但是由于家里特别困难,上学也就上了三年,就被迫辍学,去给人干杂活为生。15岁是丁汝昌的父亲去世,他只好帮人做豆腐,维持生计。


和其他大人物一样,丁汝昌身上,也曾经出现过异象。据说丁汝昌在给人打杂放鸭子的时候,没有看好鸭子,把人家的稻田吃了一片晚上,主人准备拿棍子打他一顿,正准备开打的时候,恍恍惚惚看见他旁边有一只白虎,十分吃惊,以为这孩子是白虎星下凡,不敢再打。

后来丁汝昌孑然一身,不愿一直打杂,于是决心去参军博个功名。结果他还没去投靠冠军,就被太平天国的部队掠夺而去,成为了太平军的一员。

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时,曾国藩的湘军,围攻安庆城,这时候,丁汝昌的上司投降湘军,丁汝昌也随之而去。


第2年,李鸿章的淮军开始招人,曾国藩专门从湘军之中,调拨一部分,加入淮军,以表示对学生的支持,丁汝昌就在这一部分其中。丁汝昌在淮军之中英勇善战,得到刘铭传的赏识,也得到了李鸿章的青眼相加。后来又东征西战,不断升官。

同治十三年,清政府准备筹建海军,为了节约军饷,只得裁撤一部分陆军,丁汝昌就这样被裁了。


光绪三年,朝廷用兵西北,陆军又不够用了,于是决定启用当年,被裁掉的旧部,丁汝昌也在启用人之中。

但是,他是南方人,不愿往西北气候恶劣的地方去,而且,他所属的淮军与左宗棠又有颇多的恩怨情仇,所以,直接去拜会李鸿章,请求李鸿章为其另谋差事。李鸿章正好,准备筹办北洋海军,于是将丁汝昌推荐出国学习海军。


归国之后,李鸿章,向朝廷大力举荐丁汝昌破格将其举荐为水师提督,将北洋水师托付于他。

以后的事不再提,甲午惨败,丁提督以身殉国……


于史他说


这个问题很搞笑。

丁汝昌压根就没当过长毛,何来降将一说?呵呵,丁军门出身小康之家,接受过传统教育,一生以忠君爱国这种传统君臣大义为标准要求自己,并最终为清王朝殉节。所以我很好奇那些口口声声说丁汝昌出身长毛的狗屁达人哪来的勇气,梁静茹给你们的?

丁汝昌早年投身铭军水师营,并在镇压长毛的战争中成长起来。后来为了剿灭捻子,铭军水师营才登岸作战。换句话说,丁军门早期就是水师出身,他去当海军提督不是没有道理。




李鸿章草创北洋海军时,丁汝昌并没有立即当上提督,他先是在一艘蚊炮船上当督操,全是李鸿章对他的考核。丁汝昌在当督操期间,自学英语和近代海军知识,根据英国人的记录,称丁汝昌可以用流利的英语同英国人交流,并可以绘制海图制定航线,在通过考核之后,他才被认命为水师提督。


丁汝昌曾经带队去英国纽卡斯尔接“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期间丁汝昌和他所领导的水师官兵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所以,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被任命为海军提督,这个海军提督总体上负责行政工作,并不是直接对海军作战、训练进行指挥、制导。而且,丁汝昌为人和蔼,平易近人,深得海军官兵的拥戴。


关于抹黑、污蔑丁汝昌的谣言,大多出自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之手,毕竟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私怨,而北洋海军就成了翁同龢这个小人斗李鸿章的目标。

即便是在威海卫危急的时候,这帮废物也不是想着如何挽回局势,而是忙着写弹劾的折子,要置丁汝昌及北洋海军与死地。

最后丁汝昌牺牲个人名节签署降约,保住部下的生命,自己吞鸦片自尽殉国。对于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日本海军也按照海军礼仪向丁汝昌致敬。

外国人对丁汝昌的评价。







丁汝昌和日本海军创始人胜海舟有非常不错的私人关系,可以说是惺惺相惜,二人曾经互赠佩剑作为纪念。丁汝昌殉国后,胜海舟为丁汝昌写了一首捥诗,并用“双美”来称赞他的故友。

只是丁汝昌死后也不得安宁。

最后,向中国海军第一代海军统帅、民族英雄丁汝昌致敬。

资料来自于《沉没的甲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