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薔薔
明知道?應該是明明不知道。要說正史呢,沒有這個橋段,要說《三國演義》曹操又被塑造成妒賢嫉能的奸臣,怎麼可能去請諸葛亮?
如果認真回答這個問題,一來是受地域限制,二來諸葛亮其實在當時並沒有那麼大的名氣。
地域限制
曹操自起勢以來,就一直在北方活動。來看一下其實下幾大謀士都是哪裡人:戲志才、荀彧、荀攸、郭嘉和毛玠都是河南人,程昱是山東人,賈詡是甘肅人,劉曄雖然是淮南人,但是出仕較早,後來隨軍南征北戰,投靠了曹操。
再看蜀漢,諸葛亮是祖籍山東,但是一直在荊州生活,龐統是湖北人,法正是陝西人,蔣琬是湖南人,費禕是湖北人,另外早期謀士有一部分是從徐州帶出來的。
東吳自不必說,大多都是長江流域的人才。
在古代交通不便,異地求職確實很困難,另外像潁川荀氏等氏族,根就在北方,如果有人投效其他勢力,難免家族受到殃及。
況且此時曹操和劉表關係並不和諧,又怎麼好跨界攬才。
臥龍的名氣
有人說當時諸葛亮名氣很大,但是劉表在荊州那麼多年,也沒聽說要請他出山。劉備在建安六年(201年)到荊州,建安十二年(207年)才去拜訪諸葛亮,要知道,劉備在劉表境內的六年,做的最多的就是遍訪名士,如果諸葛亮真的名聲響到這種程度,怎麼會六年時間才引起劉備的注意呢?
什麼叫名滿天下?華歆、許靖、管寧這樣的才是名滿天下的名士,這些人也都沒有顯赫的門楣,但是卻被廣泛認可,在當時被認可的標誌就是舉孝廉。雖然這種權利一定程度上被貴族掌控,但是真正的名士還是很有機會的,然而諸葛亮27歲都沒有被舉孝廉。
那麼這個“臥龍”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是團隊營銷的結果。看看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都是誰?司馬徽、崔州平、徐庶等人,這就是諸葛亮的交際圈子。很有可能是諸葛亮先選中了劉備,然後又設計讓劉備前來造訪。最開始讓司馬徽前去推薦,司馬徽對劉備說:“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沒想到劉備竟然沒有輕信。無奈之下諸葛亮又派好友徐庶親自去推薦,順便再仔細考察一下自己選定的老闆。如此一來,劉備才開注意此事,有了“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
並且兩人第一次對話,諸葛亮就拿出一套為劉備量身定製的“隆重對策”,不是早有準備又是什麼呢?
諸葛武侯是受萬世敬仰的千古智聖,因此很多經歷也都會被神化。但是世上本沒有天選之人,想要在亂世留名,都需要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諸葛亮從打算出山的一刻起,就已經開始籌劃,確實是常人所不及。
因此,曹操並不是明知有閒才而不用,首先是諸葛亮當時的名氣並沒有被廣泛傳播,其次就算有所耳聞,以曹操當時的權勢,也不會以身犯險,到敵營腹地去請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才俊。
尹禾
先吐槽一句題目,曹操在郭嘉死前求賢若渴,在郭嘉死後也是求賢若渴。跟郭嘉死不死沒什麼關係。
非要吹的話,不如去吹戲志才,畢竟郭嘉只是戲志才的備胎。
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彧薦嘉。(上面這段話別當真。)回到正題,按慣例,分歷史和演義兩頭說。
歷史上,曹操有可能找過諸葛亮,但諸葛亮起初名氣並不大,而且活動範圍和曹操並不重合。等曹操聽說他時,諸葛亮可能已經出仕劉備了。
演義中的事情就比較簡單,曹操第一次知道諸葛亮時,諸葛亮已經是劉備的軍師。
歷史上
《三國志》裡沒寫曹操和諸葛亮有什麼互動,兩人來往的唯一痕跡,來自後人收錄的一封書信,曹操《與諸葛亮書》。這封信只有十一個字,也不知道是曹老闆本來就寫了這麼短,還是隻留下這兩句話: “送上五斤雞舌香,以表達我的一點心意。”
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表面看來,這只是一次禮物饋贈。但其實是有深意的。重點就在於“雞舌香”,按照漢朝制度,尚書郎在上朝面見朝廷時,口含雞舌香,為的是讓口氣芬芳。
——《通典》
尚書郎,是尚書檯的郎官。東漢尚書檯設三十六郎官,剛入職的時候叫做尚書郎中,任職滿一年改稱尚書郎,滿三歲則稱為侍郎。
東漢以來,主管政事的權力逐漸從朝廷轉移到尚書檯,因此尚書郎的地位不低。曹操想招攬諸葛亮,十有八九是諸葛亮在荊州的時期,而且可能已經在劉備麾下。在劉備入蜀後,諸葛亮已經成為股肱,我想曹老闆不會認為這一封信能起什麼作用。
在此之時,漢獻帝還在位,老曹名義上還是大漢臣官。許諾以一個尚書郎,老曹的誠意很足了。
不過此事沒有下文,想來諸葛亮沒搭理他……
至於為什麼曹操在此之前沒有招攬諸葛亮?
諸葛亮早年是住在徐州的,但很早就隨叔父諸葛玄南下,先投袁術,後投劉表。曹操在中原的時候,和諸葛亮並沒有地理上的交集。而他此時視線恐怕也無暇顧及荊州。
另一方面,諸葛亮在荊州也過得很是低調。按《三國志》的說法,他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人都覺得這不靠譜。照此看來,諸葛亮在當時估計名氣不大,很有可能傳不到曹老闆的耳朵裡。
演義中
這個就比較簡單了。羅貫中明確設定,曹操是在火燒博望坡之前,才知道有諸葛亮這號人物的。
(曹操)自是文官大備,乃聚武將商議南征。……荀彧諫曰:“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惇曰:“劉備鼠輩耳,吾必擒之。”徐庶曰:“將軍勿輕視劉玄德。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
既然曹操問:“諸葛亮何人?”可見之前他壓根就不知道諸葛亮。
簡而言之,晚來一步。
北門猿
曹操在郭嘉死後,為什麼不去請諸葛亮,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正史.野史均無明確記載,因此討論起來也只有假設性的答案。至於答案,一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談幾奌個人淺見,供大家參考。本人以為,可以從程度.性格.實力.平衡.觀念等方靣進行思考,尋找答案。
1.程度:這裡的程度是比較劉備和曹操対於人才渴求的迫切性。«隆中對»裡說劉備"總攬英雄,思賢若渴。"這是由於劉備多年來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在請諸葛亮時"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而已"。反觀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對人才的渴求程度當然不如劉備強烈。
2.性格:劉備作為蜀漢霸業的開創者,性格剛柔相濟,形勢需要能夠猥自枉屈,禮賢下士,因而才有了"三顧茅廬"的佳話。曹操身為一代梟雄,雄才大略,智計殊絕於人,睥睨群雄,自視甚高,既使知道諸葛亮的大才,也未必肯放下身段親自去恭請諸葛出山。
3.實力:這裡的實力不是指曹操兵多將廣,單就運籌帷幄,出謀劃策的智謀型人才而言,此時的魏營也是人才濟濟,雖然郭嘉已死,但以荀彧.荀攸.程昱.賈詡等為主的一大批謀士仍聚攏在曹操身邊,凡有軍國大事,不乏進言獻策之人,何況曹操本身就是智略過人。
4.平衡:曹操身邊的文臣武將,多是跟隨他出生入死,久歷艱辛的功勳卓著的人物。假如請來諸葛亮,不給予高位實權,空有神機妙算無法施展;如果一個外來之人,驟得高位號令三軍,又難保 一些老臣舊將不會心生不滿處處掣肘。曹操身為三軍統帥,不可能不權衡其中利弊。
5.觀念:三國時期,漢室雖然已經衰微,但在朝野大多數人心裡,仍將其視為順天應人的正統。諸葛亮作為飽讀詩書的鴻儒,一向崇尚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希望能夠澤及當時,名留後世。在他眼裡,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根本不可能為其所用。曹操縱橫天下,閱人無數,不會連這一奌都看不清。
綜上所述,諸葛亮不可能有背漢事曹之心,曹操也不會生延攬諸葛亮之意,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壹壹若塵
戰神150624565
諸葛亮雖躬耕於南陽隱居在草廬,但屬於士族和荊州大家族頗有淵源,伏龍名聲在外,曹操應該知道其人,即使曹操不知其人,但其手人程昱,賈詡等人定然知道,所以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請諸葛亮?有幾方面原因,一是曹操沒請人的習慣,其《短歌行》就是招賢令,身邊人才太多數是人介紹或應聘或投誠等方式而來。二是諸葛亮雖有伏龍之名,但卻只是虛名,曹操並不瞭解和清楚諸葛亮有多少真才實學,加上身邊人才濟濟,並非無人可用,所以不會象劉備那樣求賢若渴的去三請。實際上,剛開始劉備對諸葛亮有多少本事也是持懷疑態度的,後來才改變了看法。
梁溪居士陸建榮
我們來看歷史時間表:
郭嘉生於170年,卒於207年。
鳳雛生於179年,卒於214年。
臥龍生於181年,卒於234年。
郭嘉死的當年,鳳雛28歲,臥龍26歲,我們再看看建安十二年(207年),鳳雛和臥龍是什麼情況?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陳壽有如下評價:“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每自比管仲、樂毅”(語出《三國志·諸葛亮傳》),
襄陽記中,也有描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視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語出《襄陽記》)
這個時候臥龍和鳳雛在江湖上還是有些名氣。
劉備參與蔡瑁追殺,途徑檀溪,被困以後才有了檀溪躍馬之說,借宿水鏡先生處,這個時候才聽說有個臥龍鳳雛,不過因禍得福,得了一個徐庶,徐元直。
徐元直被曹操設計逼走之後,徐元直推薦了臥龍,這個時候鳳雛,還不知所蹤。
我們來看當時的形勢
對於曹操而言,這個時候兵峰正盛,人才濟濟,謀事奇多,有荀彧、孔融等等,對於流行的江湖傳言,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曹操有心聽,但是礙於面子,他也不好提啊!加上曹操已經身經百戰,對於只會欺世盜名的人,有了另外的看法,對於這些有名在外的人,是不屑一顧的,自然不會放在心上。
少華聊史
路遙lgy
上門請人不是曹孟德的習慣!曹操是很有誠意的,他可以派人攜重金去請,但自己鼎鼎大名的亂世奸雄曹孟德,孤身犯險到別人的地盤上一顧茅廬,想想都划不來!何況自己手下那些各種方式來投的“名士”本事並不次於郭嘉!曹操哭郭嘉,有死者為大的溢美,也有給別人表演的成分。況且諸葛亮與曹操的志向不同,難相與謀。
還算正常人
曹操擊敗袁紹之後,北方基本平定,袁尚袁熙被殺之後,曹操徹底統一了北方。弱小的曹操能夠擊敗強大的袁紹,在官渡之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曹操一時躊躇滿志,傲視天下。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匯聚百萬兵甲,手下文官武將,人才濟濟。“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是司馬徽首先告訴劉備的,並不一定是流傳天下的讖語,或許只有諸葛亮與龐統圈子的人才這麼說。即使曹操聽說過這句讖語,也未必相信,因為當時曹操為天下最強,江南孫權、荊州劉表、西川劉璋、漢中張魯,都不是曹操的對手,曹操也不會把那些人放在眼裡。此時,曹操已驕傲自大,自覺天下唾手可得,怎麼會相信一句讖語呢?
諸葛亮雖隱隆中,天下事盡在掌握之中,其眼中明主並非曹操,所以司馬徽只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與龐統,而不去向曹操推薦。
基於以上分析,可能性有三點:一、曹操或許並不知道諸葛亮與龐統;二、曹操不屑於流言;三、諸葛亮與龐統的明主是劉備,圈內人只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與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