芘律IzGT6401
塗山一地為何集中了夏朝大禹全家的祭祀處所?
《塗 山》 宋.黃庭堅
塗山絕頂憶神功,亙古情形一覽中。
啟母石迎新月白,防風冢映夕陽紅。
洪流匝地曾拘獸,老樹參天欲化龍。
有徑直通霄漢外,登臨無不是仙蹤。
《濠州七絕.塗山》 宋.蘇軾
(蘇軾自注:下有鯀廟,山前有禹會村)
川銷攴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
樵蘇已入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
《和子瞻濠州七絕塗山》 宋.蘇轍
娶婦山中不肯留,會朝山下萬諸侯。
古人辛苦今誰信,只見清淮入海流。
《上巳日與二子迨過遊塗山荊山記所見》 宋.蘇軾
此生終安歸,還軫天下半。
朅來乘樏廟,復作微禹嘆。
従祠及彼呱,像設偶此粲
秦祖當侑坐,夏郊亦薦裸。
可憐淮海人,尚記弧矢旦。
刖人有餘坑,美石肖溫瓚。
小兒強好古,侍史笑流汗。
歸時蝙蝠飛,炬火記遠岸。
《塗 山》 宋.梅堯巨
古傳神禹跡,今見舊山阿。
莫問辛壬娶,從來甲子多。
夜淮低激射,朝嶺上嵯峨。
荒廟立泥骨,巖頭風雨過。
位於淮河岸邊、塗山峰頂的禹王宮,俗稱禹王廟,又稱塗山祠,因中國上古時期的大禹曾在此大會天下諸侯,而聞名遐邇,引得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紛紛前來遊歷觀光,緬懷大禹為華夏民族建立的豐功偉績。
一千年前的宋朝文學家蘇軾,曾經兩次前來塗山禹王宮拜祭大禹,留下千古名篇。其中《上巳日與二子迨過遊塗山荊山記所見》將塗山的歷史名勝一一描繪,可以說是對荊塗地區名勝記述最詳細、最完整的歷史記錄詩詞,讓我們對千年前荊塗地區的名勝有一個完整的瞭解。
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曾經的名勝古蹟已經蕩然無存,其中荊山山頂的啟廟與塗山腳下、淮河岸邊的鯀廟、防風冢的消失就是最令人惋惜的歷史遺蹟。它們是破解華夏遠古文明形成歷程難得的線索,包含有重要的、隱含的歷史文明密碼,為破解華夏文明形成的過程,提供重要的線索與印跡。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以現代歷史觀只能確認到3600年前的商朝歷史。商朝前的近五百年左右的夏朝歷史,被認為為神話傳說,不僅得不到世界的歷史學家的認可,也無法讓中國歷史學家的普遍認同。因夏朝歷史缺乏歷史遺蹟、夏朝文物的證明。而作為夏朝歷史為數不多的包含有夏朝文明內涵的歷史遺存,卻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消失,被人們所遺忘,將為歷史文化的傳承留下眾多遺憾。
大禹因為為華夏文明的發展、為華夏人民的生存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在全國各地都受到了普遍的尊崇,紀念大禹的寺廟全國無可勝數。但紀念夏朝啟後的廟宇卻為數不多,紀念大禹父親鯀的廟宇應該是絕無僅有,而為在神話傳說中被大禹所殺的防風氏立冢,也是鳳毛麟角。
是什麼原因讓後人在“夏之興也塗山”的故地,為大禹、為大禹的妻子塗山氏、為大禹的父親鯀、為大禹的兒子啟、為大禹所殺的防風氏建立紀念祭祀寺廟或場所?是怎樣的情感因素,讓塗山地區的民眾為治水辛勤付出卻被殺的鯀與防風氏設立祭祀場所?
關於禹王宮與啟王宮的設立年代與原因,《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1997年版)載:禹王宮的道士們歷代相傳,漢高祖十二年,劉邦統兵鎮壓淮南王英布,經塗山巡視大禹遺蹟,令劉長在塗山山頂建禹廟,在荊山山頂建啟廟,使後人永懷大禹治水之功德。其後漢武帝劉徹、三國時曹操父子先後到此祭祀大禹。大禹與啟後廟宇的設立具有官方背景,而鯀廟與防風氏冢的設立就完全是地方文化與情感的因素。
《史記•夏本記》載: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原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大禹的父親鯀是一個極富個性、盡心盡責、賢能肯幹、任勞任怨、一心為民治水的領袖,其被殺謝罪,與其個人德行無關,是當時很多因素造成。後世民眾在其兒子與孫子寺廟的附近為其建立獨立的祭祀廟宇,紀念鯀治水的任勞任怨倒也順理成章。
而在塗山為大禹斬殺的防風氏設立紀念冢,更值得我們探討其中隱含的歷史密碼。關於防風氏的傳說版本比較多,一種主要觀點認為,大禹斬殺防風氏為大禹個人立威,是大禹為樹立個人威信而藉故小題大做殺害防風氏。但在懷遠塗山地區關於斬殺防風氏的故事,卻有另一傳說,更能體現大禹大公無私的品德,體現大禹一族為天下治水所做出的前仆後繼的犧牲與貢獻。
大禹有一個親外甥,是大禹手下的一名得力猛將。大禹外甥生得與人不同,他高大無人能比,所以力大無窮,別人要一二十人才能抬動的一筐土,他自己輕輕鬆鬆地挑了兩筐就走。他身高力猛,手掌一伸便能將狂風擋回,因此號稱防風。由於他乾的活比別人多,他便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再加上大禹是他親舅舅,他更是覺得高人一等。眾將領心裡雖說不痛快,嘴上卻不敢說。
防風氏幫助大禹治水,立過不少功勞。一次淮河又發了大水,大禹憂心如焚,急忙召集諸侯商議對策,防風氏遲到了,按“禹刑”當斬。諸侯代為求饒,禹給他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火速把淮河挖深,讓洪水入槽。
防風走後不久就跑了回來,說“行了!”諸侯大為詫異,禹問:“這麼快就把河道疏通了嗎?”防風說:“挖個腳面深的溝,能要多長時間?”禹聞言大怒:治水是人命攸關之事,竟敢當成兒戲!一氣之下將防風氏殺了。
事後,遍地洪水很快退走了。大禹突然醒悟,防風氏可以變成頂天立地的巨靈,所謂“腳面”實際深有好幾丈。他抱住“身倒九里地,膀橫十三弓”的防風屍體,望著血染淮河上下紅的慘狀,不禁失聲痛哭。但悔恨已晚,只有下令將他厚葬在禹會村西北的淮河邊上。
防風氏被殺後,鮮血順著山坡流下,“血染上下紅”,鮮血先流經過的地方叫做上紅,後流經過的地方叫做下紅,這兩個村莊歷經幾千年仍舊存在,地址位於安徽蚌埠禹墟北部的約3公里的塗山腳下,時光變遷,村莊的名字流傳成了上洪和下洪。村莊附近有一個叫做防風冢的地方,據說就是防風氏的墳墓。
在宋朝文學家蘇軾的《上巳日與二子迨過遊塗山荊山記所見》的詩中,我們知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大禹全家出現在傳說中的人物,塗山皆為他們建有紀念處所。是什麼原因使得塗山地區的人們為治水的大禹全家人員設立祭祀之地?如果僅僅是因為大禹建立的舉世功績的話,人們只需紀念大禹一人就可以了,就如全國各地設立的大禹寺廟。塗山地區的這一區別於其他地區的特殊祭祀現象,必然包含著與全國各處大禹祭祀現象特殊的原因。而這一特殊原因,筆者認為,極有可能是因為大禹全族人,就是塗山地區本地人,是塗山地區的後人對大禹全家族人為天下治水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的紀念。
“秦祖當侑坐,夏郊亦薦裸”蘇軾在詩中使用的“夏郊”不知有何深意?是說塗山是夏朝國都的郊區?當地人為距離夏朝國都不遠的塗山也為被殺的鯀設立了祭祀廟宇?一千年以前,宋朝的蘇軾是否也認為夏朝國都就位於塗山地區嗎?蘇軾的個人觀點是否和筆者的觀點不謀而合?這是否可以為我們尋找夏朝國都位置,提供一些線索呢?
在《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第六》中記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
綏綏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來賓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詩中對大禹的描述,明確陳述來到塗山的大禹,是東夷人的楷模,將成為帝王,塗山造就了大禹世祖的昌盛。其中的歌曰詩詞可以說是我國詩詞的鼻祖,是四言文體《詩經》的原始來源,再次印證了懷遠塗山地區是《詩經》的發源地與開創地。當一千年後,周朝建立之初,周公與召公來到塗山採風“南音”,定立周朝禮樂,成為周朝禮樂的標準,也是《詩經》中“周南”“召南”的本源與本意,“周南”“召南”也就成為《詩經》代表的塗山地區音樂“南音”。而“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成為我們研究大禹以及夏朝相當重要的、最原始文字記錄。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結論:來到塗山的嘉賓大禹,本人就是東夷人;來到塗山的成家成室,造就了大禹世族的繁榮昌盛;塗山是大禹的龍興之地,也是夏朝的興旺根基,後人為大禹世族在塗山設立的祭祀宗廟也就合情合理、理所當然,是塗山地區區別於全國各地大禹祭祀寺廟的本質區別。(作者:趙輝)
詩經研究
禹是黃帝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當時屬走婚制。凃山氏部落可是是當時東夷最強大的部落之一。禹取塗山氏女生子啟。啟應在母族部落長大。啟長大後利用禹的威望與身份,在東夷人的支持下建立夏朝,啟為夏的創立者。所有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才發生羿以夏人代夏政、寒浞殺夏後相等歷史事件。我認為夏都(初都)應在淮河流域的塗山氏勢力範圍找。
忽悠接著忽悠1234567
因為有文字記載是從商湯開始,以前的歷史都是口口相傳。在己知的傳說中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傳說是塗山氏幫助了禹治水,並立了功。還說禹的妻子就叫塗山氏。應該是當時的禹部落和塗山氏部落結成了部落聯盟(當然也不排除用聯姻的方式結成同盟),一起打敗了勢力較大的虞部落。從此後有了夏朝。
至於史書中所說的堯禪舜,舜禪禹應為子虛烏有。而竹書紀年的說法應更真實些。因為在那個半原始、半奴隸的社會去做一個虛偽的君子似乎不可能,可能的就是靠拳頭和棍棒,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
由於塗山氏幫助禹部落取得了勝利,禹也得感謝塗山氏,贈予的財物(包括奴隸)也相應的多,同時在聯盟內部的地位也應比較高。
還有一種說法是塗山氏是狐狸精嫁給了禹。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就採用了這種說法。當然這純粹是為了寫小說需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