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為何獨留衛國不滅?

小亦樂樂


衛國在被魏國覆滅後,魏國將衛國君主降格為君,從此退出諸侯國序列,衛君成為魏國的附庸。但衛國直到秦始皇誅滅六國後都未滅國,直至秦二世一言廢衛君角為庶民,衛國才正式結束,那麼為什麼秦國一直保留衛國沒有誅滅呢?

附庸衛國

公元前242年,各個諸侯國懼怕秦軍的一再擴張,為了遏制秦國擴張的勢頭,戰國最後一次的合縱達成了,由楚國春申君帶領,趙國龐暖為帥的楚、趙、魏、韓、燕連同當時已經是魏國附庸的衛發兵攻打秦國,這次攻擊,龐暖帶兵打下了秦國曾經佔領的壽陵。繼續前進時,龐暖分析戰況,為了避免在函谷關前的空耗,聯軍渡黃河繞道至函谷關後,與呂不韋帶領的秦軍迎面相撞。這次戰鬥,呂不韋分析透徹,先擊敗楚軍,從而使得聯軍分崩離析,這次來之不易的合縱攻秦最終失敗。但這次並不成功的合縱攻秦卻對衛國產生一定影響。

秦國打敗聯軍後,蒙驁於公元前241年攻擊魏國,佔領了魏國二十多座城池,衛國作為魏國附庸也被秦國佔領了濮陽。秦國設立東郡,廢了衛國的衛元君,扶立衛君角,衛君角被迫遷到野王縣,衛國也就只剩下一個小小的野王縣祭祀先祖了,衛國從魏國附庸變為秦國附庸。

呂不韋的故國情懷

呂不韋出身衛國,在經過一場天大的豪賭後,呂不韋成功扶立異人成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三年後去世,呂不韋又成為秦始皇的仲父,因為秦始皇年幼即位,呂不韋執掌大權。直至秦始皇21歲行冠禮之前,呂不韋都可以說是秦國的執牛耳者。

在秦國攻滅衛國的過程中,呂不韋對於故國應該說是有著一絲情感的。把衛國作為秦國附庸,廢了與秦國為敵的衛元君,立衛君角並遷到野王縣確保祭祀不斷,這和戰國時期趙魏韓三國分晉國,留給晉公少量土地以祭祀先祖;田氏代齊後田和留給姜氏齊康公一座城池用以祭祀的作風有些類似,可以看出呂不韋還是認衛國為故國的,為故國保留祭祀之地也是一點心意吧。

提防嫪毐

秦國沒有徹底滅亡衛國,還有身為相國的呂不韋為確保自身地位穩固,提防政敵嫪毐的顧慮。

呂不韋和趙太后通姦,在秦始皇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呂不韋因為怕敗露,將能夠陽具轉車輪的嫪毐引薦給趙太后,趙太后果然上鉤,不再搭理呂不韋專寵嫪毐。嫪毐仗著趙太后的寵幸漸漸坐大,勢力大的時候,光前來求官而成為他座下門客的就有一千多人,而嫪毐被處死後,朝中大臣牽連被處死的官僚也有二十人,被罰奪爵前往蜀地罰服役的就有四千多人。這麼一大股勢力偏偏和呂不韋對著幹,呂不韋當然要提防。

嫪毐於公元前239年封長信侯,公元前238年發動叛亂,最終作亂失敗被殺。而嫪毐和趙太后在此之前已經生了兩個孩子,這說明起碼在三年前(公元前241年即攻衛國當年)嫪毐和趙太后就已經十分親近,此時的嫪毐就已經對呂不韋產生了一定的威脅。在最後一次的合縱攻秦中,呂不韋親自帶兵出征,雖然秦國勝利了,但如果一年不到的時間秦國就滅亡衛國,諸侯緊繃的神經必定會被刺激到以致再次合縱攻秦,而呂不韋也說不定會再次出征應對諸侯國攻秦,一旦呂不韋離開秦國的政治中心,嫪毐必定會作亂,呂不韋自身也難保。不滅亡衛國,給衛君角一城以祭祀先祖,使衛成為秦國的附庸,不過分刺激列國,也就能夠避免產生諸侯國再次合縱攻秦的誘因了。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廢衛君角

秦始皇即位後,秦國內政變得穩定,沒有了內部鬥爭,秦國這架戰爭機器再次開動,開始了真正的滅國大戰。但從秦始皇掌政開始,一直到秦始皇去世,沒有了和呂不韋一樣顧慮的秦始皇也沒有滅亡衛國,這其中也有一定的考量

一是衛君角僅僅有一城之地,況且已是秦國附庸,無礙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局;

二是樹立衛君角這一範例,能夠給各諸侯國的君主一個心理暗示,即秦國不一定要全部滅亡諸侯國宗室,只要投降諸侯國能夠擁有少量地盤祭祀先祖,這個心理暗示在後來的魏王請降和降服越地君主的過程中不能說沒有起到作用。

三可能就是秦始皇對呂不韋那僅有的一點情感在起作用了,畢竟呂不韋曾經的罪已經夠死八回了,而秦始皇只是免去呂不韋相位,趕回河南的封地,呂不韋最終飲鳩自盡。

執掌秦國的呂不韋既有故國情感影響,也有迫於當時秦國政治情形的影響,選擇留下衛君角,而秦始皇則是考慮衛君角的存在對秦國統一天下沒有妨礙反而會有幫助才沒有徹底滅亡衛國。


天天故史匯


衛國是周王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姬姓,衛氏。周公旦伐定三監之亂,以弟弟康叔封為衛國諸侯,分殷商之民,護衛周王室。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賜同母弟封康邑,史稱康叔封。後周公旦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封,讓康叔遷徙至殷商故都,建立衛國,定都朝歌。衛國曾經多次遷都,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今河南濮陽)、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一帶。

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衛國做為生存時間最長的諸侯國,立國前後共計838年,傳35君。原因有三:

一是衛國很早就已經歸附到了秦國的名下。也就是說,衛國是秦國的一個小的附屬國。衛國國君也願意俯首臣稱,沒有理由去滅衛國,畢竟自己還得讓老百姓都服自己,更何況衛國本來就已經歸順,就這樣滅掉人家,自己就不能做的太不仁義。

二是衛國在那個時代可謂是人才輩出,商鞅、呂不韋、吳起、聶政、荊軻、子路、李悝等等,其中的商鞅和呂不韋對秦國是有過巨大貢獻的,這是對衛國名士商鞅、呂不韋的一個尊重。

三是衛國的勢力太過於薄弱,秦始皇在統一之前,就已經把衛國的國君貶為普通平民了。不用說衛國不想造反,就算它想造反,也成不了什麼氣候的,根本不會對秦朝的統治造成威脅。所以因以上三點原因的考慮吧,秦始皇還是放過了衛國。


許多謙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現在有一個說法,就是根據《史記•衛康叔世家》的記載,秦滅六國之後衛國獨存,直到秦始皇駕崩之後,秦二世才將末代衛君角廢位,至此周公東征時封建的諸侯國全部滅亡。

衛國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也許是來自於殷商那種古老而墮落的文化過早的侵蝕甚至是詛咒了這個由少年勇士建立的邦國。手足相殘、不倫之戀、進擊的巨人、僭主政治……所有的不幸都被這個多災多難的邦國碰上了。

秦始皇帝一向雄心辣手,對六國降王無論順逆都是“毫無慈悲”的迫害至死,也就是後人所謂的“秦滅六王,良者餓死。”但卻單單放過衛國?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秦始皇實際上是呂不韋之子,而呂不韋是衛人,所以秦始皇實際上也是衛國人,不忍心絕父母之邦的社稷云云。

還有人根據小說《大秦帝國》,說因為秦始皇帝念及商鞅對秦有功,所以對商鞅的故國網開一面如何如何……

但事實上這都是錯誤的解釋。歷史的實際情況是,在秦王掃六國時,衛國就已經滅亡了。

我們看看《史記.衛康叔世家》中的記載:

“二十五年,元君卒,子君角立。君角九年,秦並天下,立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

也就是說司馬遷認為在秦滅六國之後的十二年,衛國才滅亡。 其實問題恰恰出在這,太史公在衛國紀年上的推算是錯誤的。但這個鍋說到底還是要由秦人來負責。因為秦始皇帝焚書時首要任務就是: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也就是說焚書的根本目的就是讓歷史不能有另外一種說法。焚書活動進行的非常徹底,以至於到現在我們除了由儒家保存下來的少數史書之外,大部分諸侯國的史書都不得復見,比如《晉乘》、《楚檮杌》,當然也包括衛國的史書。而秦國的史書《秦記》又沒有詳細的紀年,這就造成了在司馬遷編撰《史記》時在紀年方面因為資料缺失而難免要出些問題。比如根據青銅器銘文證明,田齊桓公午至少在位十四年。但由《史記·田世家》與《六國年 表》的記載, 桓公午在位只有六年。

再比如西周共和以後及東周時期的主流的紀年法是以新君繼位之後的第二年為元年的逾年改元。但也有以新君繼位當年為元年的當年改元紀年法。其實現代日本就是用的這種方法:

1926A.D.為大正十五年,是年十二月二十五年大正帝崩,太子即位,號昭和帝,所以剩下的五天就以昭和元年來渡過。同樣1989A.D.即是昭和六十四年,也是今上天皇平成元年。

此外東周時期一些邦國還有些非常規的諸侯紀年法,但基本上都是以逾年法或當年法為基礎的。

歷史上的衛懿公因託古改制失敗而被汙衊為“好鶴亡國”的小丑。

而衛國使用的就是當年改元法,比如衛昭公六年就等於衛懷公元年,也就是426B.C.。因為各國諸侯史書不存,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便誤認為衛國紀年法與魯國一樣,都是逾年改元。這就導致了衛國每改元一次,它的紀年就會多出,逐漸累積到最後衛國曆史就跟其他國家對不上了,以至以此排下去,到了漢太祖高皇帝中六年衛國尚存,對此司馬遷曾經一次刪除過十年, 也就是楚漢相爭的那段時期。但即使如此還仍舊有著十二年沒法安排, 所以只得將衛君角被廢之年估計為秦二世元年。這個所謂的“君角二十一年”並不是在秦二世的時候,而是在秦始皇稱帝的時候或者再往前一點。更何況在《刺客列傳》中司馬遷曾經寫過:

“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

也就是說這時衛國的公族也只有“支屬”存在。由此可見,其實早在秦滅六國之際,最有可能就是秦王政五年(242 B.C.),秦將蒙驁攻取魏酸棗等二十城“初置東郡,治濮陽”之時,衛國就已經滅亡了。甚至那位不幸的衛君角恐怕就沒有當過一天的諸侯。



戰國後期中原地圖


其實衛國的處境有點類似於列支敦士登公國。同為古老的諸侯國,在一個喧囂躁動的亂世中證明著那個後會無期的美好時代。


列支敦士登國旗上就有著一頂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諸侯金步搖冠。


陳大舍


估計秦國在滅六國的時候,每次經過衛國都和經過秦境一樣。衛國國境對秦國敞開,要錢給錢要人給人,以致於秦國將領都忘了,居然還有個國家擋在征伐六國的道路上。

等六國都滅了,秦始皇已經正式宣告天下一統後,衛國怕上表說自己還沒滅,逆了龍鱗。只好低頭不敢說話。

等秦始皇死了,二世上臺,穩定了局面。衛國連忙求二世封個爵位,好給自己一個名份。


難得浮生閒半日


主要是衛國太弱了啊,弱到始皇帝嬴政同學沒有一絲興趣,而且衛國國君很乖巧很識時務,已經完全臣服大秦,再加上衛國有不少人都為大秦立下汗馬功勞,總得給手下一點面子不是,不過後來嬴政同學嗝屁後,秦二世胡亥同學表示對衛國很感興趣,於是出手廢了衛國最後一位君主,衛國國君角,之此衛國亡,成為大秦滅的最後一個諸侯國



古泉玩家


據史料記載商鞅呂不韋均為衛國人,當時的衛國已經為秦國的附屬國,而且國小勢微,也有相傳嬴政是呂不韋的孩子,衛國也算是秦王的國家,況且也已經是附屬國了,所以才會留下來,但是到了秦二世手裡,衛國就被滅了。


秦地青草


1.衛國實在是太小太弱了,彈丸之地說滅就滅了,興不起風浪。

2.商鞅原名衛鞅,是衛國人。所以很多人說是紀念一點舊情,畢竟是秦孝公的相國,幫助秦國從弱國開始圖強的功臣。


草遮面亦見日月


那是看在商鞅的面子上,最後衛國自己也歸順了秦國!


147369123456789


因為衛國不值得秦國出動大軍,而且衛國自己也歸順了秦國


小熊歷史社


真的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