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评郡主
慈禧太后是大清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
她执掌大清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当然了她在执政的那段时间里,做了很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
这也是她在中国一直名声都不怎么好的原因。她在位的时候,对外国列强,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余国之欢心,又是割地、赔款,当真是做尽了坏事。
那么慈禧太后,作为中国历史上如此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她最后一天又是怎么过的呢?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一天,光绪帝就去世了。
那时候的光绪帝三十多岁,正是一个人的壮年之时。
当时人们就觉得光绪死的有点蹊跷。最近经过专家,对光绪的衣物进行检测,得出的结论是,光绪帝是被砒霜给毒死的。
但是,到底是谁毒死的光绪帝,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太后肯定是嫌疑人之一,因为那时候她和光绪皇帝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慈禧想害他,也不是不可能。
正是因为光绪帝死了,所以,到了第二天慈禧,还是照常洗漱完用膳,然后处理政务。当时,她是在和大臣们商议,选立接班人的事情。
最终他们选择的就是溥仪来继承皇位,当时的溥仪也只有三岁。溥仪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皇帝。
上午慈禧刚把接班人给选好,中午的时候,慈禧就觉得不自己不行了。似乎她也要不久于人事了。
所以,她必须要安排后事了。
慈禧心目中国家大事当然是第一位的了,既然立了溥仪为皇帝,肯定是不能改的了。但是,当时的溥仪年龄尚小,不能执政,不得已就只好让溥仪的父亲来当摄政王,监管朝政了。
慈禧还说到,以后绝对不允许女人专政了。
你看掌权了半个世纪的慈禧,到了临死前,竟然有这样的觉悟,这说明她对于自己在位干的这些事,也是不认同的。
本来清政府就有规定,女人是不可以干政的。但是,慈禧把这个记录给打破了,她享受都了权力带来的好处。
到了临死前,她想在自己去世之后,再恢复女人不能干政的制度。
说完这些慈禧就散手人寰了,她去世的那一天是1908年11月15日。这是慈禧太后在世的最后一天,确切地说不够一天的时间。
她是在死后一年的时间,才得以下葬的。
但是,就在她去世之后三年,大清王朝就亡国了。在她去世的二十年,她的陵墓就被孙殿英给盗了。
汉史趣闻
公元1908年,已经统治了中国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自然身体康健,这个清朝老寡妇对于自己治下的帝国仍然很满意,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出色的统治者,不逊于帝国之前的任何男性君主。
然而,刚刚过完七十三岁生日的慈禧太后突然得了痢疾,不停下泻,连服鸦片也没有止住,此时,已经被慈禧太后囚禁了十年的三十八岁的光绪帝突然驾崩,慈禧也已经病势沉重,但是她仍然坚信自己身体很好,更没想到自己会死。所以,她故伎重演,依旧选择了为三岁的孩子作为皇帝,这就是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溥仪继承同治皇帝的皇位,兼继光绪皇帝的皇位,这就是所谓的“继承同治,兼祧光绪”,由于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早已去世,所以作为光绪帝遗孀的隆裕太后就成了溥仪法理上的母亲。光绪帝去世后的第二天,事实上也就是20多个小时后,慈禧太后病危,她预感自己行将就木,最终留下遗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意思:
一、女人不可预闻国政,这是本朝的祖训,当年文宗驾崩时的情况你们是知道的,我不得已垂帘听政,是我破坏了这条祖制,从今以后,这条还要恢复起来。
二、所有军国大事交由摄政王全权处理,遇到重大事件,仍要请示皇太后(隆裕太后)裁决。摄政王毕竟是臣,而太后是君。
三、不得重用太监。国家多事之秋,皇帝幼小,太后年轻,摄政王资历尚浅,要防止宦官弄权,明朝的宦官专权之事一定要引以为戒。
说完这些话,这位一生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三度垂帘听政,拥立三位皇帝、统治中国四十七年的太皇太后慈禧就咽气了,在宗亲个群臣一片痛哭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历史课课代表
光绪驾崩了,这是慈禧盼望已久的事儿,她终于拔掉了眼中钉肉中刺。
国不可一日无君,得赶紧弄个皇帝上来。
其实有没有也无所谓,有慈禧在,皇帝就是傀儡,弄个皇帝上来只是换个傀儡而已!
慈禧害死光绪的想法由来已久,所以新皇帝让谁当她早就想好了,那就是三岁的溥仪。
为什么是溥仪呢?
第一,溥仪是同治和光绪的下一辈,过继过来继任光绪的皇位,也是继任同治的皇位,咸丰的后代没有绝,而且皇位世世代代将传承下去。这就是慈禧对咸丰的忠诚,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第二,溥仪还小,才三岁,她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慈禧是十分自信的,放眼看去,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中,她是最有能力的,作为大清朝的掌权人没有比她更适合的。虽然这些天她身体欠佳,拉肚子。不过没问题。整天吃山珍海味,喝人奶,一大堆保健医生为自己服务,这点小病无大碍,她对自己身体也很自信,活不了百岁,也能活过87岁。为啥是87岁?超过乾隆,拿个大清朝掌权者长寿冠军呗。那样73岁的慈禧,垂帘听政时间至少还有14年,到那时,溥仪17岁,亲政正合适。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中午,慈禧突然昏厥了,随即便进入弥留之际。昨天还梦想着未来,今天就不行了,突如其来的打击把慈禧这个政治老手给打蒙了,慈禧思想没转过湾来。
先是说让载沣当监国摄政王,处理一切日常事务,遇到大事由隆裕太后定夺。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亲侄女,这决定是让隆裕代替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说这话时还算比较清醒,只是时间紧迫她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
之后慈禧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她反思自己的一生,也考虑了大清的未来。
她说,自己一生为大清朝鞠躬尽瘁,垂帘听政是逼不得已。这是她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她就是这么认为的。
她还说,今后大清朝,一是女人不得干政,二是防止太监误国。
慈禧的这句遗言叫人难以理解,大清朝女人不许干政早有祖训,她干政了,太监最高四品,她破例给李莲英二品,而且她宠信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好几个太监。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其实不是。
当她做出让隆裕太后继续垂帘听政的决定时,慈禧自私的本性暴露无遗。
然而,之后她回忆一生经历,想到自己为大清朝鞠躬尽瘁时,她被自己的“伟大”说服了,她要继续“伟大”下去,首先就是要抛去自私。不能让隆裕再垂帘听政了,她不行,没那两下子。也不能让李莲英有机会专权,那样国家也会玩完。让载沣掌握大清政权,溥仪是他儿子,他不会夺儿子的权。这才是慈禧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这样才最有利于大清王朝。
为了咸丰家族的延续,牺牲了叶赫那拉家族的利益,临终的慈禧觉得自己非常伟大。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慈禧的临终遗言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如果以总结的方式归纳出来,那就是:都别学我。下图:慈禧复原照
至于李莲英害怕到要逃出皇宫?李莲英还真不是因为这句话出走的,李莲英令慈禧不满,自戊戌变法就已初露端倪,这点最后再讲。
不同于当年仓狂“西狩”,没有肩负取经任务的慈禧,此次西行之路,注定是没有办法再回来了,所以临终前早做筹谋,以防自己归西后,太后派和家族被彻底清算。
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真不知道当时的皇亲贵胄、满朝文武听了这句话会不会悲欣交集,悲痛的不是慈禧西去,而是:我去......你还知道家法这回事呢?你自己这么干了一辈子了,原来你也觉得这样不好,那你为啥架空光绪帝,剁了寇连材呢?欣喜的是,你老总算是撒手了,权力真空我们替你填补。
我们看看慈禧干政的一生:
自咸丰二年入宫,5年间,兰贵人→懿嫔→懿妃→懿贵妃,深受恩宠,首次逃命,咸丰驾崩,联合慈安、奕訢等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由顾命、两宫相互制约,改为二宫垂帘,亲王议政。
1873年,两宫归政,后同治病死,小光绪入宫,两宫再次垂帘,1884年“甲申易枢”,军机大臣全免,由于1881年慈安去世,格局变为西宫独裁专政。后不赘述。
自己一生迷恋权力,却在弥留之际嘱托后宫不得干政,还提祖宗家法,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这不是自己打脸么?
明末之事,可为殷鉴!无需提什么明末,慈禧的安德海就够看了,想想自己的奴才是咋死的,不觉得打脸么?不过有一点,慈禧临死的时候是否想到了什么?大明早有太监擅权,何谈明末?她也预感到大厦将倾么?
严防太监擅权倒是寒心后的由衷之言,被曾国藩盛赞为“豪杰士”的丁宝桢不但留下了宫保鸡丁,还在任职期间留下了安德海的人头,慈禧有苦难言,后来又宠信李莲英,她俩好到什么程度呢?据后来的养心殿御用太监刘兴桥说:
“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
恶寒,上面这句话,如果是真的,那么看来慈禧也是不大着调,遣人问安就算了,还登门拜访男闺蜜,太皮了。信不信由大家,要知道,明清两朝,很多奇闻异事、野史杂谈、光怪陆离的故事来源呢,都是由皇宫里的太监传出来的......听听就算了,反正我们只要知道,她俩起初关系不错就是了。
李莲英虽然脑子比安德海好使,但在戊戌变法期间,不参与党争,不得罪革命党人,谨小慎微的李莲英没有旗帜鲜明的为慈禧站队,虽然慈禧不可能倚仗李莲英什么,但是作为贴心亲近的人,李莲英的举动或说不作为,令慈禧十分失望。在亲近程度上愈发疏远,早在“西狩”后回京之际,李莲英就已经考虑功成身退了,但是摄于慈禧雌威,不敢提及罢了。
直到慈禧死于仪鸾殿,三个多月后,李莲英离开了皇宫,以前所受的荣宠,在慈禧死后势必会被同行们攻讦、欺辱。与其这样,还不如离宫休养,享享清福,话虽如此,但过程怕是不那么简单,即便慈禧身死,李莲英也不会变成自由之身,一个奴才身份在主子面前,啥都不是,比如隆裕,想让李莲英死,他活着就出不来。个中曲折,有机会我再另立一题。
但有一点,李莲英可不是什么太监不许干政的遗言吓跑的,因为并没有切实证据说明他参与政治,无论是党争,还是维新双方,所以他根本不会在乎这种遗训,如果他参与,那么慈禧后期就不会那么淡着他了。
李莲英爱钱倒是真的,收受贿赂无数,但查无实据,并不是受贿查无实据,而是他收钱办事查无实据,因为李莲英不傻,不敢参合还屡遭弹劾呢。
他知道,安德海就是死在过于招摇,所以李莲英在陪同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视察李鸿章所练海军新军的时候,一直充当着填烟袋的角色,非常低调,回寝室也闭门谢客,从不见人。
他也知道,珍妃实死于卖官鬻爵,不知收敛,而非什么革命先进思想和行动,梁启超的话是有目的的,主要是借珍妃孤立保守派,给自己“救皇帝”的苦情戏加些催人泪下的戏码,载沣的话就更呵呵了,听听算了。珍妃极其贪财,如果说有革命思想,那也是她的老师,光绪帝钦点的翰詹文廷式,而不是珍妃,她不过受托捎信而已,这点不能混淆。
所以李莲英敢触碰这条卖官鬻爵这条红线么?而且丧偶多年的慈禧这脾气可不是闹着玩的,再亲近的人,如果不懂进退,哪天慈禧老脸一酸,李莲英就倒大霉了。送礼后,事成那是李莲英的功劳,事不成人家也尽力了,也没听说谁还讨要来着,至于事办没办,谁又能知道呢。
(简单说几句)而在此之前,比遗言更重要的是,按虚岁算才仅仅3岁的溥仪被召入宫,与其说是召,不如说抢,即便溥仪的老祖母听到消息后直接晕倒,也无助于改变什么。这件事,光绪帝当然知道,他只是谨慎的表达了同情,这个孩子比自己入宫年纪还小,过早失去亲情,最终也将步入自己后尘。
慈禧的目的很明确,一切为了家族安危,溥仪的奶奶是慈禧的亲妹妹,溥仪的生母又是荣禄的女儿,溥仪的爷爷奕譞没有奕訢那么鬼点子,也没有奕訢的实力和魄力,属于能令人安心的那种人,至于溥仪的生父载沣,那更不用说,自己的儿子就是皇帝,他怎么清算,而且也没有理由清算,两家都是亲戚,相互多少会有照应,这样一来,慈禧死后也就安心了。
慈禧的临终遗言,其实就是她一生的总结,至于里面有没有忏悔的成分,不得而知,起码她深知后宫掌权的恶果,只是出于自私心理,把规矩留给了后人,“哀家”自是不必遵守的。
太监擅权方面,和魏忠贤相比,安德海算是吃奶的乖宝宝了,李莲英更不用提,慈禧脑子里能想起明末,大概也是看出了大清颓势已不可逆,只能用仅有的历史知识防患未然,警醒后世。
古今通史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逝于北京西苑寝宫仪鸾殿,享年74岁。
慈禧在临终前留下遗言:“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亲们看到这两句话的是不是觉得慈禧抡圆了啪、啪、啪打自己脸呢?
讲真慈禧为我们诠释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假如不是慈禧行将就木,哪个文臣武将敢提这两句话?尤其提女人干政,除非这个人不想活了。
(慈禧)
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其实是慈禧死前的自我醒悟。
慈禧27岁时,随丈夫咸丰帝为躲避八国联军侵略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没多久咸丰病死在热河行宫。
当时只有8岁的同治继位,同治是咸丰和慈禧唯一的儿子。这时慈禧向顾命八大臣提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办法,首辅肃顺反对,理由是“女人“临朝听政”祖上没有先例。
说实话肃顺说的一点没错,想当初清朝第一个进京称帝的皇帝――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能力不在慈禧之下,她儿子顺治6岁称帝,孝庄为儿子称帝做了大量的工作。
举个例子,民间传说她下嫁了摄政王多尔衮,不管有没有这回事,摄政王多尔衮出于对孝庄的爱,对小皇帝辅佐还是尽心尽力的,对小皇帝还是比较仁慈的。
孝庄虽然也和儿子顺治不睦,这都怪顺治太任性,太自我、他追求爱情自由,孝庄为儿子婚姻考虑的更多是政治因素,其出发点还是为了清初的稳定。
(孝庄皇后)
孝庄在儿子没有亲政前,肯定也干预朝政,最低限她能影响多尔衮的决策。但这一出发点都是为了儿子。
其实我觉得孝庄充其量就是为儿子出谋划策,这和顺治死后她辅佐8岁称帝的孙子康熙一样道理。
孝庄在背后支持孙子干掉了鳌拜,康熙在小的时候经常向奶奶请教治国之策,亲政不久在奶奶辅佐下消灭了吴三桂之乱,最后取得了削藩的胜利。
孝庄也是辅佐了两位年幼的皇帝,她完全可以像慈禧那样拥有无上的权利,但是孝庄没有这样做。我认为“干政”和“参政”是有根本区别的。
慈禧拥有权利后食髓知味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她的格局没有孝庄高,两个人做的事如出一辙,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慈禧辅佐了儿子同治和外甥光绪——儿子被她掌控的很郁闷,同治没有决策权,到了亲政年龄慈禧不放权,同治心想“既然你迷恋权力,那我什么事也不管了”。于是寻花问柳,沉沦欲海,最后得了性病不治而亡。
(同治)
光绪更惨,为了权力,作为亲姨娘和婶婶的慈禧,不顾伦理道德,居然把皇帝囚禁在中南海赢台,这一囚禁就是十年,光绪生不如死。
慈禧临死前不放心光绪,在死前头一天害死光绪,我觉得慈禧为了权势不择手段,她没有孝庄的慈情,慈禧有的是冷酷无情!
反观孝庄,她死前嘱咐孙子,死后为了守着你近些,不要把我葬到关外你爷爷皇太极的陵墓,埋在你身边就行了。“长辈有慈心,晚辈有孝心”,孝庄的所作所为甩慈禧十八条街。
慈禧临死前说的以后不许女人干政,可是大清没有了以后,溥仪6岁时大清就完了。溥仪的皇后确实没有干政,末代皇帝的老婆们一个个下场都很惨,不知道是不是溥仪认真执行了慈禧遗嘱的缘故?
我们来解读一下慈禧遗言的第二句话。慈禧警告后人不要让太监擅权。这句话也是慈禧自我悔悟的意思。
整个清朝,盛名的太监都出自慈禧当政时,比如,安德海、李莲英。
(慈禧和安德海)
安德海之所以被慈禧宠信,是因为在“辛酉政变”时,他进京联系了鬼子六奕訢,为诛杀顾命八大臣出了力。
从那以后安德海成了慈禧的心腹太监,经常参加监视光绪行动。到最后为执行慈禧的密诏,私自出宫采办皇家禁物,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杀,假如安德海不参与政事能被杀吗?
还有李莲英,安德海死后,他被慈禧火箭提拔,官居二品,这其实是慈禧有违祖制的做法,祖上规定,太监不能超过四品。慈禧有尊重祖上规定的时候吗?头发长见识短,她以为自己比康、乾二帝都牛逼。
李莲英参与慈禧的政治活动,以至于直隶总督袁世凯都要走他的门路。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个另类太监寇连材提出让慈禧退政,也就是反对女人干政,结果慈禧把他杀了。
(太监李莲英)
我没听说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康熙、雍正宠信哪个太监,除了上面这几个太监我也想不出还有哪些著名的太监。
综上所述,慈禧的临终遗言,我觉得更像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可以说是了盖棺定论。
“女人干政”和“太监擅权”恰恰是慈禧一生的污点,到死她还嘴硬借机教训别人,慈禧说一套做一套,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说人不如人,有这样的女人当政,大清不亡才怪呢?
我觉得慈禧比谁都明白。大清还有未来吗?
秉烛读春秋
慈禧,统治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女人。她一生把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上,架空同治帝,害死光绪帝。在她的统治之下,给大清带来沉重的影响,使清朝一直处于腐朽的社会,国家任人宰割。
就这样一个女人,临死之前还不忘把光绪给逼死。1908年11月14日,慈禧得知自己要即将要死去了,可她心中对这个光绪帝不放心,想要他以前陪同自己去死。于是当天夜里派人用砒霜把光绪皇帝毒死了,自己次日就死了。慈禧死之前留下了三句话,可这三句话看起来十分可笑和矛盾。
第一句,后宫女子不得干预朝政。自己本人已经干预朝政这么多年,一直把权力玩弄在手掌之中。怎么临死前就想明白了,是觉得自己在统治期间没扭转逆局,反而清朝更加衰败,才觉得女子干政不利吧。
第二句,太监不得弄权。估计当时李莲英在现场听到的话,肯定会吓得半死。自己经常把祖训挂在嘴上,要求别人不能这样,会威胁到大清的统治。早在雍正期间就规定太监不能超过四品,而慈禧却违背祖规,宠信李莲英,居然把他升到二品的位置。慈禧说这句话时估计当时大家都笑崩了。
第三句,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帝,这一遗言更加不靠谱了。这时溥仪才三岁,而且当时清朝大把的优秀成年皇室可以作为继承人继承皇位,然而偏偏选了一个三岁的溥仪来当皇上,着实可笑。慈禧莫非是想女子继续干政,走路的路。
因此,慈禧临死之前的三句话着实可笑和矛盾,让人无法理解。如果慈禧没逼死光绪的话,兴许光绪会力挽狂澜,积极变法;或者慈禧选一个成年的优秀皇室成员当皇帝,大清或许不会那么快走向灭亡。但这一切都是如果,谁叫慈禧选个三岁小孩当皇帝,大清不灭也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