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的詩詞成就高於唐太宗,才華也很高為什麼卻成了亡國的皇帝?

紅雨說歷史


語文課代表,為您解答,供您參考。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往往從道德、價值觀等方面評價會比較令人爽快。但是如果分析一個具體的原因我們就需要回到一定的歷史場景中,也就是在分析一個歷史人物時,我們需要構建一個歷史場景。在這個歷史場景中去具體的分析原因才能得到比較客觀的答案。

一、少年賢王

既然說到隋煬帝楊廣的詩詞成就和才華,那我們先來看一首楊廣的詩:“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楊廣 《野望》。怎麼樣?這首詩擱到宋朝也得是響噹噹的婉約派吧,放到盛唐也是極好的五言絕句。不論其它,從楊廣的詩裡可以看出來,楊廣起碼也是個情感豐富的、很有才華的詩人吧。

北周,天和四年。楊廣生於長安,史書稱:“美姿儀,少聰慧”說明楊廣是個聰明帥氣的小男孩啊。

隋,開皇元年。十三歲的楊廣被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資治通鑑》記載:“晉王廣美姿儀,性敏慧,沉深嚴重。好學,善屬文,敬接朝士,禮極卑屈。由是聲名籍甚,冠於諸王。”可見,十三歲的楊廣不僅又帥又聰明,還好學習文采極好,而且作為皇子還禮賢下士,恪守禮法,賢明遠播冠於諸王。後又授任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說明少年楊廣的政治才能也是是被他爹隋文帝認可的。

開皇七年,十九歲的楊廣帶兵北擊突厥,逼死都蘭可汗,大獲全勝。

開皇八年。剛滿二十歲的楊廣帶領五十萬大兵平滅南朝。對江南百姓秋毫無犯,對陳朝庫府錢財“一無所取”。隋朝完成大一統,此時的楊廣“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開皇十年,收復不久的江南各地發生叛亂。隋文帝派楊素前去平定叛亂。叛亂平定後,楊廣臨危受命趕赴戰火剛剛熄滅的江南,任揚州總管,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總管任期內,楊廣善待南朝陳皇室人員,安撫人心,禮賢下士,充分尊重江南文化。

開皇二十四年,隋文帝楊堅駕崩。楊堅第五子,楊諒叛亂。楊諒是楊堅寵愛的一個皇子,楊堅在位時給他兵權,讓他總領北齊舊地五十二州。不僅如此,楊堅還特許他可以造錢。早在楊堅在位時楊諒便已經開始圖謀,藉口防備突厥大肆加強軍備。可以說楊諒是既有錢又有兵。楊堅駕崩後,楊諒隨即調30萬大軍反叛。尚未舉行登基大典的楊廣倉促應戰。毫無優勢的楊廣知人善用,派楊素一個月時間就平定楊諒叛亂。

二、文治武功

楊廣終於坐在了龍椅上,正式登基為帝。隋文帝晚年犯了一個老皇帝常犯的錯誤,大肆搜刮天下財富,加重賦稅徭役,老百姓偷一個字兒殺,官員貪汙一個字兒殺。整天疑神疑鬼,屠殺功臣。

而楊廣一上臺就馬上廢除了他老爹晚年的一系列苛政,普免天下錢糧,而且不止一次的減免賦稅。不僅如此,還廢除了謀反連坐大罪,就是你謀反只殺你一個人,跟你的家人親戚朋友都沒關係。看看,多先進的法治思想,這個舉措歷史上的皇帝只有楊廣做過,隨後的唐朝就又給恢復了。隨後楊廣正式開啟科舉制,力圖打破東漢以來門閥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為天下寒門學子開啟了仕途的大門,但這也為後來的隋末動亂門閥大族的反叛埋下了禍根。

此時的楊廣,三十歲出頭,年富力強,而且未登基之前還是戰功赫赫、賢名滿天下的晉王。大臣們終於送走了那個整天喊打喊殺的老皇帝,一看新皇帝如此賢達心裡可是都樂開了花了。而天下百姓最喜歡的就是皇帝減免稅賦,又開啟了科舉取士,此時的楊廣簡直是在天下人的心中升起一輪紅彤彤的太陽,天下對楊廣的稱頌如雪花般紛紛飄來。

而這時候的楊廣看著大臣們和天下人的反應,心中冷笑,這算什麼?這只不過是宴會開始前給你們先上點兒涼菜先湊合吃點兒罷了!我心中給自己規劃的帝王生涯的藍圖,將來是你們這些儒生想都不敢想的!

果然!大業元年,隋煬帝一道詔書發出去,去!給我徵發百萬民夫在洛陽營建帝國新都;大家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皇帝又一道詔書發出,去!再給我徵發百萬民夫修挖大運河,一直挖到涿郡(今北京,為後來的北上征討遼東的高句麗運兵運糧做準備)。緊接著一群大臣又奔赴南方,要為新皇帝幾個月後的南巡打造萬艘巨船。

看看,那個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熟悉的楊廣出現了不是。這不是抽風嗎?作死嗎?好好的當個富二代做一個守成之主不好嗎?為什麼非要像精神病一樣同時搞這些大工程呢?

三、為什麼抽風

要知道,在隋朝統一之前,中國經歷了將近400年的大分裂,期間也只是西晉短暫的統一過。中華大地長期處於大分裂狀態,這個統一的中華大地曾經長期處於兩個國家分裂的狀態。天下人心中分裂才是常態,你統一是個變態嘛。在洛陽營建新帝都,把國家的中央權力機構移除偏西的關中,與原來的舊都東、西形成一個扁擔之勢,這樣才挑的動整個帝國。

另一方面,楊廣親自帶兵平滅的南朝。他知道南方百姓對北方這個隋朝的牴觸,況且楊廣未當皇帝之前曾在江南當了10年的總管。他深知這個國家的南方與北方長期處於兩個國家分裂的狀態,南方與北方並沒有真正徹底的統一。而修挖從南方一直到北方涿郡(今北京)的大運河,可以大大增加南北貿易交流,減少南北差異,維護帝國統一安定。而皇帝南巡,萬艘巨船聲勢浩大恰恰是為了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南方門閥大族。

楊廣的遷都洛陽、修挖南北大運河、數次南巡恰恰是迫於當時的國家形勢,為了維護國家統一、穩定。譬如秦始皇那樣的千古一帝,在統一六國之後還要統一度量衡、焚書坑儒、修建馳道、南北巡遊。所以不得不說楊廣這三項舉措是大大的妙棋啊。

四、身敗名裂

此時的隋朝在楊廣的帶領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文治,開科取士,廣納天下賢才,科舉制走上正軌,天下士人歸心,楊廣親自主持編撰的書籍達到一萬七千卷。武功,楊廣親自帶隊擊敗西域的吐谷渾,把青海地區納入帝國版圖,而且鑿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經濟,經濟也是一片大好,楊廣上任的前期天下可謂是風調雨順,財富滾滾而來,天下的民戶達到八百九十萬戶,人口達到四千多萬。要知道後來唐朝的貞觀之治時期,天下的民戶才將將三百萬戶。大業五年的隋朝,國力達到了一個巔峰。


如果此時的楊廣突然得個禽流感什麼的死了,那麼楊廣絕對是千古一帝,什麼唐宗宋祖都得往後站站。但是,在楊廣的心中,完美的帝王生涯還有一件事沒做,這件事做完了那才算完美,但也正是這件事把他從千古一帝拉到了地獄。這就是三徵高句麗。

要知道,高句麗脫離中國本部是晉朝時期發生的事情,他天然是中華的一份子,就像今天的臺灣一樣。所以,對於統一的隋朝,你高句麗不是晉朝才跑出去的嗎?現在我隋朝要統一了你當然得回來了,迴歸祖國的懷抱嘛。而且當時的高句麗有點像70年代的越南,橫的不得了,時不時欺負下週邊的小部落、小國家,尤其還和隋朝的死敵突厥眉來眼去,這就對隋朝構成了威脅。

第一次征討高句麗,楊廣一道詔書發出,徵發兩百萬民夫,為出兵高句麗做好後勤準備。楊廣還請來了周邊國家的首領啊、使節等,來!看看,看天朝上國是怎麼打仗的,老實點兒,不然以後就是這樣打你們的!於是楊廣動員了一百多萬兵力,舉全國之力攻打高句麗。結果慘敗,剩了幾十萬人回來。那些楊廣請來觀戰的首領、使節,呦!天朝上國就是這麼打仗的啊。楊廣惱羞成怒,一頭鑽進御帳半個月沒出門。半個月後,楊廣直接說別廢話、別廢話,誰也不準說話,馬上給我準備第二次征討高句麗。而就在楊廣高歌猛進第二次攻打高句麗快要勝利的時候,洛陽留守的楊玄感造反了(楊玄感,楊素的兒子)。楊廣不得不回軍平叛,但等楊廣退到涿州的時候,叛亂已經平定了。第二次征討高句麗失敗。退到涿州的楊廣一看,叛亂已經平定了不用回軍救援了,楊廣後悔莫及早知道就不退軍了,就這麼一個尷尬的局面。所以,楊廣乾脆宣佈第三次征討高句麗。而此時,經過兩次攻打高句麗的大隋朝,已經打的民窮財盡,盜賊四起,風雨飄搖了。第三次征討高句麗,楊廣勉強算是成功了,人家高句麗一看這傢伙怎麼又來了,說不打了行不行,我認錯服軟行不行?楊廣說那要不就行吧,反正也打不動了。

班師回朝的隋煬帝楊廣,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幾乎成了滅火隊,到處都是起義軍。大業十年,這一年的楊廣過的特別悽慘,因為新年來朝祝賀他新年快樂的各地使節都沒法進京了,道路已經被各方起義軍阻斷。除去征討高句麗之外,從來沒有失敗過的楊廣,這時候心態徹底崩潰了,心灰意冷的一頭扎進江南醉生夢死,天下這爛攤子不管了。最後,被手下將士縊弒。


語文課代表D


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有兩個最強盛的時期,分別是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其中隋朝和唐朝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這兩個王朝的皇帝有血緣關係,像楊廣和李世民就是表兄弟,兩個人的外公是同一人——獨孤信(那個最會嫁女兒的人),而且楊廣和李世民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兩人都很有才華和抱負,成就也非常高,但不同的是隋朝亡於楊廣,唐朝卻起於李世民。一個是千夫所指的暴君,一個是萬人敬仰的明君。

其實楊廣在未登基之前就有很高的成就,十三歲就馳騁沙場,二十歲平定江南,偏安一隅的陳朝就是楊廣滅的,可以說楊廣為隋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楊廣在母親獨孤皇后面前表現出一個正直善良,勤儉節約的形象,背地裡討好宣華夫人以求她在隋文帝面前詆譭太子楊勇,最終楊廣被改立為太子,登基為帝,是為隋煬帝。

隋煬帝登基以後大展抱負,先後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動戰爭,在他當皇帝的十四年裡除了三徵高句麗沒有成功外,吐谷渾和突厥皆被征服。隋煬帝為了發展經濟還下令開鑿大運河,最終京杭大運河成功貫通南北。但也就是這幾件事情讓隋煬帝變成了亡國之君。雖然這些舉措都功在千秋,可是錯在當代。征戰四方是為了日後國家安定,但是對當時的百姓來說不是好事,開鑿運河是為了百姓謀福祉但是在這過程中卻死了無數勞工導致民怨沸起。隋煬帝一心開疆拓土想要完成帝王偉業,卻因為急攻進切耗費了太多人力物力財力,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不過正是隋煬帝打下的這些基礎讓唐朝繼承後發展的空前強大。李世民登基後運河已經修好了,南北交通便利;突厥雖然再次來犯但後來也被滅了,民心穩定;為了國家儘快從戰亂中走出來李世民輕徭薄賦,任用賢臣,完善科舉制度,一系列百姓見得著好的舉措實施下來,大唐的國力就蒸蒸日上了。但他跟楊廣做的差不多,只是多了一項那就是愛護百姓。隋朝之所以在楊廣手中亡,就是因為楊廣的眼光太長遠了,無論是三徵高句麗還是開鑿大運河都是短時間內看不到收益的事情,老百姓不會管國家的長遠利益,眼下過不好就是不好,於是楊廣很快失去了民心,失去民心就意味著隋朝要完了。

笑到最後的還是李唐王朝,李淵登基後對外四處征戰以求統一天下,等到李世民登基唐朝已經逐漸穩定,可以說他的成就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的。可惜了隋煬帝留下了千古罵名,誰讓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呢,隋煬帝那昏庸殘暴的形象就這麼被唐朝的史學家刻畫了下來,誰還會在乎隋煬帝其實還是一位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亡國之君啊。


風塵講歷史


文治武功,是評價一個君王是否有功於社稷的兩個基本維度:武功,如春雷風捲,驚燕亦驚蛇,開疆拓土,源源不斷地為民族、國家發展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水源、礦產,有機會不斷收納異域文化強壯己身,讓王朝眼界從偏安一隅到萬國來朝;文治,如春風送雨,潤物細無心,滋養了民族、國家追趕日月的生機,不斷強化著中華獨特的基因血脈傳承,讓中華傳承五千年而屹立不倒。武功,很好理解,文治可不是詩詞歌賦,而是指施仁政,輕徭薄賦,體恤百姓,律法寬嚴適度,或尊儒尙法,或吏治嚴明。

術業有專攻。皇帝,家國一體的主宰者,獨斷乾坤,於治下百姓而言,需要的可不是其“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需要的是集中注意力在帝國的治理上。治理國家是大道,是皇帝的職責所在,詩詞歌賦繪畫,只是小道,可有可無,有錦上添花,無也不傷大雅,只是君王的點綴而已。

歷史上藝術成就高的皇帝,比如宋徽宗、後唐李煜,文采風流,藝術造詣,高於秦皇漢武,可那又如何?他們是亡國之君,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上不能保江山社稷,下不能保妻妾己身安危,窮困潦倒,飽嘗屈辱。隋煬帝,詩歌成就再高,比不上李煜、李白、杜甫,何苦為難自己呢?與文人比較詩歌,於皇帝而言,已經是走火入魔,忘了自己的是誰,忘了自己應該做什麼?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詩歌成就高,是皇帝的幸事,則是國家黎民的禍事。


月亮之上有愛


你這個提問很經典啊。楊廣這個人人品有問題,狂傲獨斷。每一位帝王,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每一位臣子都是帝王的一顆棋子。這盤棋怎下。各有不同。有的不可思議又不符合常理。哎怪就怪在誰讓他是帝王呢。帝王是不可侵犯操控一切。煞息萬變。時陰時晴,狂風暴雨,時而陽光燦爛讓你美不盛收。論治國理政,溫控大局,文才武略,楊廣與他爹相比十分之一都沒有。我們先給歷朝歷代的興衰存亡的運作程序定個位。每一個朝代都有兩大派,兩大集團。第一《百姓農民》第二《權貴》實際歷朝歷代興衰存亡都與這兩大集團,兩極分化。嚴重背離,造成的。帝王要做的第一,制衡,制約,權勢,達到一種平衡。從而穩固政權。第二,百姓與權貴調控制衡達到一種基本平衡做到,江山永固,國泰民安。這種平衡就是百姓吃窩窩頭,權貴吃饅頭。這就可以了。如果百姓吃饅頭,權貴吃山珍海味。這就是背離後果很嚴重了。如果不加一協調達到一種平衡。任其背離。老百姓沒吃沒喝,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個朝代也就走向滅亡。李自成就是看到了百姓的疾苦,掌握了火候。一杆大旗,打響了起義的號角。歷朝歷代都是這兩大集團的嚴重背離。滅亡的。按老百姓的話說,打江山容易,立江山難,就在這裡。所以這是歷代帝王的通病。達到一種平衡是很難的很辛苦。相當不容易的。我們回到正題。隋朝滅亡之時,權臣宇文父子逼楊廣自殺。楊廣曰:《我有一點不理解,我對你們百依百順,加官進爵,綾羅綢緞,金銀財寶無數,讓你們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你們為什麼還反我呢。這句話的後遺症相當嚴重啊。第一他的治國理政就是,只要我對的起權貴富人。維護這部分人的利益。江山就永固了。對百姓的死活置之度外。在他眼裡百姓連狗都不如,一無所有,還造反來。成不了氣候。第二他這種理念加快了兩大集團的嚴重背離步伐,民不聊生。隋朝的滅亡之快原因就在這裡。還才華橫溢。智商嚴重欠缺。其實他的功在於,也是一面鏡子,洗理著社會不良的思維與物質。照耀著我們偉大的祖國,更仁道,更健康,良性發展繁榮富強,實現我們偉大祖國的復興夢。


甜瓜20875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皇帝所需要的不是詩詞才能。而是需要管理才能,同時得有軍事才能,而且還要具備經濟才能。

作為帝皇,要懂得如何去均衡各方勢力。尤其是在古代,各處門閥氏族的勢力在朝廷之中盤根錯節,若不能平衡好各方勢力,最終將會導致朝政混亂。

反觀具備文學才能,或者是繪畫才能的帝王,他們最多是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盛名。但在國家治理上,則是一塌糊塗。比如南唐李煜,宋代宋徽宗等等,當然也包括那個寫下10萬首詩的乾隆皇帝,皆是如此。

再去看那些開創莫大基業的帝王,他們的志向就不在此,而是專心於國家朝政。




宸哲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立下了許多的藩王,各個藩王,勢力都很大,由於楊堅是個馬上皇帝,文治武功,都很厲害,同時對於當時跟隨自己的老臣都有很好的待遇,所以在楊堅在位的時候,楊堅可以服眾,這些老臣都聽楊堅的命令,但是,隋煬帝的時候,這些大臣難免不會服從命令,楊光看到了這些藩王的隱患,這時候的楊光采取了削弱各個諸侯的勢力,採取了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難免有點急功近利,所以才導致群雄並起,最終成為了王國之君。


小袁說史


首先得說詩詞和政治是兩碼事,並不是誰的才華高於誰就一定能治理好國家,其次隋朝後期楊廣即壓制不了外戚專權,也控制不了地方諸侯和農民起義,已形成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境況,當時的隋帝國有如強弩之末,又如風雨中飄搖的落葉。已有亡國之兆。註定隋朝會以悲劇收場。而唐朝那時政治局面不一樣。剛經歷了大一統。社會穩定,中央集權於一身。所以兩者當時的處境是沒有可比性得。這是體制的問題!!!縱觀歷史,向來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不可抗住的歷史潮流,最終受苦的也總是芸芸眾生!!!


1梵心暗渡1



變色龍ch


一個好皇帝、首先是軍事、其次是政治、然後是經濟。


用戶2539644222017


這問題問的就有問題,李煜趙佶在文學上的造詣在帝王中絕對屬於前列,不照樣做了亡國之君。一個皇帝有沒有文采跟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一點關係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