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識的邏輯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和認識模式

人類認識的邏輯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和認識模式

歸納法和演繹法是邏輯中的兩個基本方法。歸納法是從有限的事物中歸納出具有共性的特徵,並將這些特徵提升為普適的定律,進而應用於無限的事物。演繹法則是先提出幾個不證自明的公理,以構建一個簡單的邏輯系統,然後再將這一邏輯系統應用和擴展到各個具體的領域,進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歸納法和演繹法作為人類認識的兩個基本的邏輯工具,各有利弊並互為補充

歸納法的長處是提煉具有共性的概念和規律,比較容易把握;而歸納法的短處是試圖以局部說明整體,這在邏輯上是有疑問的。因為若要歸納法成立,要求事先存在著這樣一個假定,即要說明和認識的事物是一個內部連續的整體,要求該事物的內部只存在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局部認識整體。然而,根據自然哲學第一定律——自然界存在著變化的不連續性,在現實世界中不連續性是絕對的,而連續性只是相對於一個較小的局部而言的。因此,世界的變化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量變是相對的,質變是絕對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歸納法的適用範圍是有限的,只適用於認識內部連續的事件,即只適用於在量變的範圍內建立局部的理論,一旦超出量變的範圍,歸納法就失效了。比如,狹義相對論就是把經典電磁學中的光速不變現象歸納為光速不變原理,將產生光速不變現象的參照系,由拖拽係數k等於1的參照系推廣至所有的參照系,從而導致了空間的發散

演繹法的長處是可以直接面對整個系統,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世界。演繹法通過假說,構建一個與認識對象相對應的邏輯系統。根據自然哲學第二定律——凡是具體的都是有限的,作為一個具體的思維方法,演繹法也是有弱點的,同樣具有認識的侷限性。演繹法需要一個適當的邏輯基礎,來作為該邏輯系統演繹的邏輯起點。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假說或公理。雖然,演繹系統本身是邏輯的,但演繹系統的建立和演繹系統的更替卻是非邏輯的,並沒有一條現成的道路來引導我們如何建立新的邏輯系統。所以,演繹法的弱點就是不易於把握和使用。比如,如果沒有慣性定律和精確的天文觀測(認識到星系相距地球非常遙遠),作為演繹系統的日心說是難以想象的。

人類認識的邏輯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和認識模式

由上述對比我們看到,在具體地應用歸納法和演繹法時,需要揚長避短,它們分別適用於認識的初級階段和認識的高級階段。歸納法容易實現,但其適用的範圍較窄;而演繹法難以把握,但卻是人類認識所真正需要的。歸納法是演繹法的前提和基礎,而演繹法則是歸納法的發展與提高

在人類認識的經典時期,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佔統治地位。所以,在人類認識的實際過程中,並不是有意識和主動地實現兩種方法的應用和轉換,而是不自覺地形成兩種對立的認識模式,即唯象的模式和構建的模式。

唯象型理論是根據唯象的認識模式,用歸納的方法建立的一種比較直觀的理論,如托勒密的地心說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等。這些理論具有唯象的特點,適用於各自領域認識的初級階段,具有很強的直觀性。

人類認識的邏輯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和認識模式

地心說是從“地球靜止”這一直觀的現象出發的,為了說明其他天體的運動,引入了本輪和均輪概念,其最終的宇宙圖像是複雜和混亂的。愛因斯坦也是根據歸納法,將經典電磁學中光速不變現象擴大至經典力學的範圍,使之成為普適定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要求不同的參照系,即不同運動狀態的觀察者,在同一空間和同一時間觀察同一個物理對象(如光速),得到完全相同的結果。這一要求破壞了自然界的歸一性,進而否定了物理世界的真實性和確定性。

由此我們看到,唯象型理論藉助於歸納的方法,從簡單的直觀開始,但最終卻是以複雜的混亂而告終,其原因就在於變化的不連續性。如果我們只考察太陽系,那麼也許地心說比日心說具有更高的認識效率;同理,如果所有參照系都是能夠代表真實的物理空間,那麼毫無疑問,狹義相對論就是正確的。遺憾的是,上述假設都是不成立的。

比如,我們在航海時僅靠對行星的觀測是不夠的。比如,地球不能代表真實的物理空間,因為地球對其表面空間的拖拽係數

k近似為零。當一個人迎著光奔跑時,光與人的速度是可以疊加的;但是,當運動的天體發出的光進入空間時,星光就會由相對於天體以速度c運動轉變為相對於空間以速度c運動。在此,與狹義相對論有兩點不同,其一是各種參照系並不是完全平權的,其二是光速不變並不是同時的。同一束光,不可能同時相對於兩個不同速度的參照系具有相同的速度;相對於兩個不同速度的參照系,若要保持與這兩個參照系具有相同的速度,就必然有一個速度轉換的過程,有一個時間先後的次序

人類認識的邏輯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和認識模式

構建型理論是根據構建的認識模式,用演繹的方法建立的同構系統,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和牛頓的經典力學。這些理論具有構建的特點,都屬於各自領域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以假說為前提,而與直觀的現象相違背的。

比如,日心說是與“地球靜止”這一人的直觀感覺相違背的,為此伽利略特設了慣性定律。日心說雖然在提出的時候與地球靜止現象相違背,但這一矛盾通過引入慣性定律而予以消除了,並最終獲得了簡潔的計算方法和簡明的軌道圖像,使人類的認識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經典力學也是構建型理論,它的邏輯出發點是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對經典力學來說,都是不證自明的公理和假說。構建型理論由人為的假說開始,但最終卻使我們獲得了一個簡明且有效的關於自然界的同構系統

在人類的認識史上,雖然唯象型理論和構建型理論往往同時產生,但在每一個認識階段它們都會交替地成為背景理論,而且在同一個研究領域,總是唯象型理論首先得到社會的認可,而後才由構建型理論成為背景理論

。這一點恰好與唯象型理論適用於認識的初級階段,而構建型理論適用於認識的高級階段相吻合。人類認識的這種規律性,是由於歸納的認識模式和演繹的認識模式對認識所起的不同作用決定的。

在每一個具體的研究領域,之所以人類認識的最終形式必須是以演繹的認識模式來構建的,是因為人類的認識對象——自然界本身是有層次的,自然界存在著變化的不連續性。此外,構建型理論之所以能夠作為人類相對終極的認識形式,還因為這種認識模式比較符合人的生理特徵(邏輯思維能力較強,信息處理能力較弱),從而使人類的認識最為有效。所以,人類的思維所具有的構建性,既取決於人的生理因素,又取決於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層次性,是由主體和客體共同決定的

人類認識的邏輯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和認識模式

由於歸納的特性,唯象型理論大體上是唯一的,比較容易“發現”。但也正因為如此,該理論往往並不是最有效的,相對於無數潛在的同構理論而言,其肯定不是最好的同構系統;反之,由於演繹的特性,構建型理論比較難以創建,但後者的數量在理論上是無限的,使人類的認識具有很大的選擇餘地,總會有一個構建型理論可以勝過唯象型理論

總之,歸納法和演繹法作為邏輯的兩個基本方法,會導致兩種不同的認識模式,根據不同的認識模式又可以產生出兩種不同類型的理論,即唯象型理論和構建型理論。根據它們的不同特點,這兩種理論分別適用於不同的研究階段。在通常的情況下,作為背景理論,唯象型理論發生在前,而構建型理論產生在後。人類認識的歷史,是由唯象型理論和構建型理論交替地出現在人類認識的不同領域所形成的。如果說,唯象型理論是人類認識的預備理論,那麼構建型理論就是人類認識的成熟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