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位诏书背后的惊心动魄,雍正,康熙,胤禩、胤禵

传位诏书背后的惊心动魄,雍正,康熙,胤禩、胤禵

以康熙的雄才大略,接班人的问题他不会不考虑到,选择不好接班人就会危及统治。康熙当然要深思熟虑,在反复废掉太子之后,康熙再没有公开他的太子人选。康熙应该是躲在暗处,观察他的诸位儿子的行为,思考清朝到底需要一位什么样的皇帝。

当时康熙比较关注的应该是四皇子胤禛、八皇子允禩和十四皇子胤禵,这三位皇子在康熙后期也确实是皇子中比较出类拔萃的。

康熙是在什么时间决定太子的人选的,个人认为,应该是在康熙五十七年春,继承人的问题就定下来了。

这年春天,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西藏请求中央发兵,十四皇子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统率军队功伐,康熙给胤禵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好像,胤禵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但确实是这样吗? 不一定

传位诏书背后的惊心动魄,雍正,康熙,胤禩、胤禵

从康熙以往的行为来分析,康熙中年时有几次御驾亲征,但康熙对后方--京城非常重视,一点也不轻视,康熙很注重不能只打仗而忽视了民政和安全。京城作为国家根本,必须有人来维持国家运转,康熙亲征时,以往都是太子胤礽监国,坐镇京城。康熙从不带太子亲征,这可以理解为兵凶战危,父子被俘,国家无主。但现在,兵凶战危,皇帝把自己的皇位接班人打发到几千里之外去打仗,清朝战死的王公大臣很多,难道不怕一个不小心,胤禵阵亡吗?

康熙绝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冒哪怕一丝丝的风险,毕竟这时的康熙已经年逾古稀,康熙不选择胤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胤禵一直在办军务,对于民政的管理几乎从无涉及,这是胤禵的短板。所以 "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封胤禵大将军王,只可能是康熙给这个儿子胤禵画了一个继天子位的大饼。

传位诏书背后的惊心动魄,雍正,康熙,胤禩、胤禵

康熙被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身兼满洲大汗和中国皇帝三个称号,身份贵重。而三位皇子,从出身来讲,允禩出身"辛者库贱奴",这首先决定了允禩不能担任,清初时执行很严格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等上三旗的旗主,这上三旗的旗主只能由嫡子或側妃所生的皇子担任,不能担任旗主就不能调动军队,皇位,就更无从谈起。

允禩管理民政能力不突出,允禩的能力主要就在“众人称之曰贤”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比较好,人緣好,人望高。但这人望,“众人称之曰贤”已经力压康熙,加之导演的拥立太子的事件,让康熙倍感威胁。

允禩性格柔糯,如果当上皇帝很容易被权臣所制,这种性格会成为一个隐患。允禩继位,康熙后期追逼欠款等很多政策执行不下去,很多棘手问题也不能解決,允禩也许会成为仁君,也肯定是碌碌无为,甚至为大清江山留下隐患。

传位诏书背后的惊心动魄,雍正,康熙,胤禩、胤禵

这时候一位强势的君主反倒更容易使国家振作。

传位诏书背后的惊心动魄,雍正,康熙,胤禩、胤禵

允褆、允礽、允祉、世宗、允祺、允祐、允禩、允禟、允俄、允祹、允祥、允禵、允禑、允祿、允禮。康熙晚年时过二十岁的只有这些皇子,选择雍正是一个正常之举,合理之举。

康熙的传位诏书用的是满文和汉文书写,注意最后一段,

传位诏书背后的惊心动魄,雍正,康熙,胤禩、胤禵

传位诏书背后的惊心动魄,雍正,康熙,胤禩、胤禵

翻译下来;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

传位诏书背后的惊心动魄,雍正,康熙,胤禩、胤禵

所以传位诏书上,根本没有什么"十"和"于"等等之类的文字改写,康熙看的很清楚。

皇位就是雍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