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885236523555
首先说观点,事实上,不是孔子杀少正卯,也不是鲁定公杀他,而是鲁国300年三桓之乱的政治牺牲品。
1、先说史料记载。此事最早记载于《旬子》。
孔子为鲁相,第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问为什么,孔子说:“人有五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而少正卯兼有之。居处聚徒成群,言谈邪众,强足独反,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
孔子回答:“少正卯这个人内心阴险、居心叵测。行为怪诞、不听劝告。谎话连篇,坚定不移。学问渊博却是阴暗面。明明错了,却粉饰为正。
仔细看这五大罪状,按今天的看法,没有一条是死罪,所以造成很多人认为少正卯被残忍杀害是因为与孔子的私人恩怨。
但由孔子之手处死少正卯应该不能否认,而且暴尸三天。
孔子为什么要杀死少正卯?额几种说法。
2、第一,开办讲学成为竞争对手,有如姜昆和郭德刚的区别。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卯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让孔子颜面尽失。
要知道,孔子办学是很出名的,孔子在20多岁时步入仕途,到了30岁左右开始办理私学。当时的鲁国私学盛行,很多达官贵人的子弟都选择上私学,因此我们经常听闻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按现在的观点,少正卯在鲁国是讲学网红,讲课也非常生动有趣,而且由民间开始出名,关键一点少正卯讲课实用,学生们当官率很高。很多学生转投了少正卯的门下。而孔子是国家体制大学里的讲学知名人物,有点姜昆和郭德刚的区别?但是这种竞争情况,按孔子满口仁义道德的说法,不致于7天就处死。所,这个说法不成立。
3、第二,名望嫉妒说,孔子因妒杀死少正卯?
据说少正卯在当是的鲁国也非常有名望,不仅知识渊博,逐渐有超出孔子的趋势,特别是在民间,一大堆学子主动追寻少正卯,而孔子的学生,大都是家长送来求学的。
当然,这种说法也靠不住,孔子这得背复多大的罪名啊,他这么聪明的圣人,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4、第三,政治路线说,两人是政治之争,有如商鞅和甘龙。
少正卯是变革派,而且坚持法家变法,这就大大触动了鲁国大家庭的利益,而孔子是一贯主张周礼、复古,显然是个保守派,说老实话,真心认为孔子真对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一种阻碍因素,但对于成熟社会的管理有一定的作用。
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路线,当然不需要什么可以马上执行的犯罪理由,而孔子上位只是其中的一个时间点而已。
5、第四,真正要处死是少正卯的,其实鲁国动乱300年的三桓。
孔子是成为鲁国大司寇(即相),有公元前499年和公元前496年二说,而少正卯也有死于公元前499年和公元前496年二种说法,这时的鲁国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桓把控,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而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就死了,这时孔子也离开鲁国了。
鲁国的乱是在春秋战国中最为出名的。著名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说的鲁国,开启了鲁国300年的三桓之乱,直到公元前400元左右才逐渐收回权力。
鲁定公十年开始,少正卯的改革诉求,已经在周边培养了一批跟随着,特别是在民间中下层阶级有一定的接受度,团结在国君周边,已经触及到三家的势力,但鲁国国君仍然没有实力,所以少正卯一死,鲁定公第二年即公元前495年也跟着死了,孔子也跟着离开了鲁国。
所以,孔子,只是鲁国三桓杀死少正卯的手套而已。但事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又不能明说得罪三桓。只能给少正卯按一个莫须有的“君子五诛”的罪名。
咕咚学堂
今天来说说孔子杀少正卯的事。
孔子51岁才出仕,一开始做中都宰,接着做了大司空,因为做的出色,很快又升任大司冠,就是主管鲁国刑法的官。同时还兼任了国相的职务。
刚当了七天的大司冠,孔子便下令诛杀了扰乱政务的大夫少正卯,而且还选择在鲁君宫门前行刑,并暴尸三天。
这个事在历史上引发了很多争议:
1.少正卯该不该杀?
2.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事。
先说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个事,有这个事了,再来讨论该不该杀。
少正卯何许人也?
少正其实是官名,此人名字就叫卯。史称他能言善辩,他和孔子一样都开办私学,据说比孔子还红火,而且多次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了。
孔子杀少正卯有没有这事,历来争议很大。但这事很多文献都有记载的,例如《孔子家语》,《荀子∴宥坐》,《史记》,《淮南子》,《论衡》等。
但是南宋朱夫子认为这个事情,《论语》没有提到过。子思和孟子也没有提到过。后来很多人都持朱子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孔子向来主张以德服人,反对刑杀。例如曾经有人问孔子:如果杀了无道之人来成就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君子为政,怎么可以杀人呢?(《论语》)所以他们认为孔子不可能杀人。还有关键的一个理由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大司寇,按当时的规定,他是无权擅杀大夫的。
而另一派的观点则是:孔子确实杀了少正卯。
他们认为《论语》,子思,孟子没提到这件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就没有发生过,其他的那么多书都记载了这个事,必不是空穴来风。他们认为孔子虽然主张为政以德,反对齐之以刑,但并不排斥刑杀,也曾说宽猛相济;至于擅杀大夫,春秋时代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了。而且孔子任司寇时,鲁国内乱,孔子临危受命,以卿位大司寇身份诛杀少正卯是完全可能的。
我认为,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应有所本,是确有其事的。
那接下来便是少正卯该不该杀?
我在网上看到好多朋友骂孔子杀少正卯是公报私仇,是忌妒少正卯私学比他办得好,抢了他的学生等等。
其实,孔子当初下令杀少正卯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提出了疑问: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现在刚刚当政就要杀了他,怕是不恰当吧?
请听孔子怎么说,你就知道为什么非杀少正卯不可了。
孔子说:天下大逆不道的恶行有五种,象盗窃这样的小事都不算。
第一,少正卯的思想悖逆险恶,是异端学说。
第二,少正卯的行为邪僻坚定,无法扭转。
第三,少正卯言论错误还要雄辩滔滔,太能惑乱人。
第四,少正卯所记述的事都是一些不正义的事,而且记述广博。
第五,少正卯教人不走正道,又广施恩惠拉拢人。
一个人这五条只要犯一条就该死,何况他五条都犯了。杀他是君子之诛。
他聚徒成群,结党营私。粉饰邪恶,迷惑众人。桀骜不驯,自成一派。叛乱朝庭。这种人是人中奸雄,不可以不除掉。
又新阁读史
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争议的主要观点在于“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个争议可不是我有能力可以解决的,这里主要讲下“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事儿,弄明白两个问题即可:
1、少正卯是谁?
2、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少正卯是谁?
少正,是官位,卯,是名,少正卯的意思是,一个名字叫卯的少正官。
卯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最大的特点是能言善辩,是鲁国红极一时的名人。和春秋时期诸子一样,少正卯也致力于传播自己的学说。他深谙传播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就办了个培训班,招收了很多学生。
在少正卯办培训班之前,有个叫孔丘的人已经先开始进入这块市场,孔丘这个人啊,是楚国红得发紫的名人,他的培训班规模十分大,但是呢,因为少正卯的开班,孔丘很多学生在闲暇之余也跑去少正卯那里听课,听说孔丘门下的弟子,只有颜回一个人没有去听过少正卯的课,可见少正卯的实力非常强。
两人有没有因此结下梁子我不好说,毕竟以我的思想去度先贤的思想,这是不对的。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后来,孔丘当官了,是为鲁国大司寇,专门负责掌管刑法,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
孔丘当官的第七天,屁股都还没坐热,就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杀少正卯。
孔丘的门人听说这个事儿之后,感到非常疑惑,连忙跑去问他:老师,少正卯是鲁国的大明星,您刚刚当官就杀他,是不是有病?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说:你呀,还是太年轻,像少正卯这种人,罪恶滔天,是坏人中的佼佼者,对于他这种人,不杀不是君子所为。
于是以“君子之诛”杀了少正卯,意思是说,只要是个君子,就不能忍受这样的恶行。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在跟学生的谈话中,孔子列举了少正卯5大罪状:
心达而险:心里门儿清,但是偏要做坏事。类比碰瓷的老头子。
行辟而坚:行为怪癖,但是顽固不该。类比暗中偷窥的怪叔叔。
言伪而辩:胡说八道却又能言善辩。类比美利坚发言人。
记丑而博:专门记述丑恶的事情,还记得是非生动。类比毛片收藏爱好者。
顺非而泽:教人走歪道,还光是恩泽收买人心。自古邪教皆如是。
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列完罪状之后,孔丘还不过瘾,继续说道:咱们讲道理,这5大罪,犯其中一条,都要施以君子之诛,少正卯同学犯了5条,我能轻饶他吗?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于是,杀人之后,还暴尸三天。
至于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人们分为两派,各有说法,也不是我能说清的了。
也可自话
孔子在做了大司寇之后,受鲁国权臣季孙斯的委托,摄行相事,上朝听政的第七天,就以乱政的罪名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弟子当时都不知为什么孔子要杀少正卯,子贡去质问老师,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呀,老师你刚执政,就杀了他,为什么啊“?孔子告诉弟子说”人有五种恶行,一通古达今却用心险恶,二行为邪僻却又顽固不化。三花言巧语且虚伪矫饰,四见识广博却专记丑恶之事,五是顺从错误言行加以修饰。人的品行只要有这五恶的一种,就不得不施加”君子之诛“。少正卯五恶集一身,他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得不杀。孔子对他的学生振振有词的说出了他诛少正卯的理由,而並非旡缘无故的要杀少正卯,我认为故唐尧四兇之殛,孔子杀少正卯,而圣王圣人仁爱渊博,是不得已而如此,其中必有原故,大凡治国之道纲纪为先,如果诐邪充塞,法律荡然,一个国家以不服从为平等,以无忌惮为自由,民心如此,国何以立,法律法规为重,孔子不得已而杀少正卯,以正纲纪。
孟达1478507127
关于孔老夫子诛杀少正卯,暴尸三日,这可不是现代人抹黑他老人家。《孔子家语》中就有相关记载。
“戮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就是说,杀了以后还将尸体示众三天。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呢?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啥意思?孔老二与少正卯都开办私立学校。孔老二教学能力不如少正卯,学生们都跑到少正卯那去了。“三盈三虚”,招一批跑一批。不仅让孔老二脸上无光,还危及到了生路。上私立学校为什么要交学费,现代人都懂。古代的学费有个很文雅的名字,叫做“束修(脩)”。修就是指干肉,古时候把十条干肉叫做一束。束修的意思就是十条干肉。学生们都把肉干给少正卯了,孔老二还吃个屁。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孔子与少正卯都有仇。有仇没法报,只能憋着。
突然有一天,孔老先生当了鲁国的大司寇。大司寇管什么?正好管刑狱、纠察。同时少正卯宣扬的法家学说和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对立的两个主要学说。孔子的学说在各国多不招待见,你说心里不别扭。学说对立,不用说,体现在政见上两人肯定分歧较多。
刚才说了,孔老夫子的职责就负责纠察,如果大司寇觉得你有问题那就麻烦了,因为他还管着刑狱。看看老夫子给少正卯安了个什么罪名。
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辨,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其实,现代人也能看明白,少正卯顶多是道德有问题,根本就没犯罪。精神上曾经让孔老二大丢面子;经济上给孔老二造成重大损失;政治上还和孔老二拧巴着来,忍你好多年了,终于得到机会了,不杀你就不是凡人了。
眼小散光
Hello,我是木鱼,很高兴为你解答。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一直提倡仁义,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之一。
而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一直就是迷雾重重,引发过很多人的争执,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
以荀子为代表的人就坚信孔子杀了他,他在《荀子*宥坐》有过明确的记载。但是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人却认为,荀子的记载是不属实的,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
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是就事论事,毫无半点抹黑圣人的意思,以下言论,不喜勿喷。
一,荀子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
虽然很多人不乐意,但是这件事情还的确被荀子记载过,他在《荀子*宥坐》中明确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意思就是说孔子做了鲁国的代理宰相,可是刚满七天就诛杀了鲁国的大夫少正卯。
诛杀的理由了,孔子的弟子也好奇问过,孔子说了五点: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孔子说少正卯有五种恶性,而人只要有一种恶性就可以诛杀了,但是这个少正卯居然有“五恶”,那就不得不杀了。
从这里看,孔子杀人那就不是因为怨毒,而是高大上的替天行道了。
二,两人矛盾:政见不同,办学有冲突。
除了孔子高大上的杀人理由,其他人也分析过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第一,两者的政见不同,孔子创办儒学,是儒家的代表人,提倡仁义,思想传统守旧,而少正卯却是法家的先驱,提倡改革创新,两者是矛盾的。
第二,两者都在办学讲授自己的思想,但是新鲜的事物总是引人喜欢的,少正卯更受人欢迎。
《论衡·讲瑞》中记载如下: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
意思就是说,少正卯的课实在是讲得好,孔子的弟子都跑去听课了,就颜回一个人没有去。
我想,当学生都纷纷跑去少正卯那里听课的时候,孔子的内心肯定是拔凉拔凉的吧,那么真的有了杀人之心也就能理解了吧。
三,朱熹为代表的人认为孔子没有杀人。
虽然很多人觉得孔子杀了少正卯,还在各种分析理由,但是南宋朱熹却坚持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
他的理由是,虽然荀子是记载了,但是《左传》、《国语》、《孟子》等等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了,而孔子这么一个大圣人,一直提倡仁义,刚刚做代理宰相七天,就诛杀少正卯是不可能的。
而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我想还是无从得知了,这注定又是一个悬案。
即使少正卯有五恶,我个人还是很难相信孔子会杀人的,你们觉得了?
我是木鱼,愿和你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至纯的人性和爱恋,喜欢就关注我吧。
湘西小木鱼
小编写了本《孔子的江湖》,大家有兴趣买来看一下,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节选,有删节。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当上了鲁国司寇。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诛杀少正卯以立威。少正卯为鲁国官员,少正为官名,卯为人名。正为王室官职,乃标准之意,以身作则之则。时有“车正”(国家运输车辆技术标准官),“木正”(国家木器制作技术标准官),“陶正”(国家陶器制作技术标准官),“农正”(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官),“庖正”(国家烹饪技术标准官),“水正”(国家水利技术标准官),“金正”(国家矿冶技术标准官),“工正”(国家手工业技术标准官),“牧正”(国家畜牧业技术标准官),酒正(国家酿酒技术标准官)等等。少正为正的副手,正与少正的关系犹如今日局长之于副局长,处长之于副处长。
那么孔子的鲁国大司寇又是什么官呢?周朝官制有六个重要职位,称为六卿,分别为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天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地官相当于户部和吏部,春官相当于礼部,夏官相当于兵部,秋官相当于刑部,冬官相当于工部。当时鲁国政权把持在三桓手里,季氏官为司徒,常守国中;叔孙官为司马,奉使四方;孟氏官为司空,职闲廪重。孔子官为司寇,就是四把手,可谓位高权重。孔子和三桓职位上是平级,但级别上差一级。三桓是上大夫,他是下大夫。
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和少正卯结怨由来已久,而且是学术上的纷争。他之所以诛杀少正卯,纯属公报私仇。阳虎掌权期间,孔子拒不出山,只好收徒讲学,挣点干肉吃吃。由于当时国立学校的学官们在体制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纷纷四散民间,搞起了私人教育,形成“礼失于朝而求诸野”的状况。孔子并不是第一个搞私人教育的学者,却是搞的最好的一个,是所谓集大成者。既然都在“野”了,当然学生成分也就良莠不齐,不论种地的抹墙的打架的做买卖的一律有教无类,只要交得起十条腊肉干的学费就行(束脩)。
开始孔子搞得还行,可惜后来遇到了对手,就是少正卯。孔子讲学高峰期,学生蜂拥若堵,一天早上备了课,兴致勃勃去了杏林,果然人头攒动,正说得高兴呢,忽然间众人作鸟兽散,呼啦啦似大厦将倾,只剩下几个心腹门生孤零零地站在操场里,犹如退潮之后的礁石。孔老师很纳闷,咋回事这是?子路说,人们都去听少正卯讲课了。这种情况多次发生,于是仇恨的种子就在孔子的心里生根发芽,量变引起质变。史载孔子的学生去少正卯那里听课“三盈三虚”。三不是实数,是多的意思。少正卯因此惹来杀身之祸。
少正卯为啥这么火?因为他搞的是当时流行的纵横学,类似于现在的成功学,只要成功,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大家伙每天交学费念书就是想速成,就是想当大官挣大钱,当然什么有用学什么了。孔子杀了少正卯后,众人都觉得不应该。孔子说,天下五种人最坏,强盗和小偷根本排不上行。一种是文化很高但良心很坏;一种是行为怪癖但异常顽固;一种是谎话连篇但头头是道;一种是专攻异端而渊博多知;一种是不走正道而理直气壮。这五种人只要符合一种条件就该杀,况且少正卯五项全占。可见孔子诛杀少正卯,也不单纯是生源被抢了,主要是为了正人心。
唐风宋月
我擦!儒黑们找着地方了!我说一句吧,这是伪传,没有实证。喷子们去看看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第二十九页,“一四 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辩”。
孔子并没有摄相事,只是“行乎季孙三月不违者耳”。且“春秋之时,诛一大夫非易事,况以大夫而诛大夫乎?孔子得君不及子产远甚,子产犹不能诛公孙黑,况孔子耶。” 喷子们能不能看懂?
诛少正卯,语本荀子,荀子比孔子小多少岁?差不多二百三十岁。荀子宥坐之言少正卯犹《非十二子》篇云:“行僻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则知少正卯即十二子之化身矣。
哈哈,儒黑们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节度使95
孔子杀少正卯的事情,历来多遭到怀疑,自朱熹开始便为孔子翻案,王若虚的《五经辨惑》,陆瑞家的《诛少正卯辨》,阎若遽的《四书释义又续》,崔述的《洙泗考信录》,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等中加以辨正。近人钱穆先生所作《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辩》更是有详细考证,直到徐复观和唐君毅两大新儒家领头人物,分别在《一个故事的形成及其演进》,《孔子诛少正卯传说之形成》中有详细的介绍。
纵观我们所能了解的记载,其出处来源看起来较早的第一为《孔子家语》此书历来多被认为伪书,近代发现相关简帛文献,方才确定它为先秦古籍的事实,然而所发掘文献并无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第二为《荀子·宥坐》,然此篇被考证为后人伪作,却也是事实,其文中说“子产诛邓析史付”一事则实属编造,因为与当诛邓析之时子产已亡,怎么再去诛杀邓析,(邓析(前545-前501),邓析子产(?—公元前522年)《荀子·宥坐》委托为孔子言语,至少表明其历史功力欠佳。第三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一语而已。至于其他《说苑》王充所言少正卯与孔子抢生源之事,因其年代更后,其可靠性自然大大降低,权作小说家言,成为历史段子则可!《尹文子》一书尚在真伪辩证之际也不可轻信其真实!
以上皆为说明“孔子杀了少正卯”的事情是否确切存在尚有疑问。然而去看各篇文章所记载内容大可分为两类,一是《史记》的“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二是《荀子》《说苑》《尹文子》《孔子家语》相近的描述。只是《家语》中添加了“尸于朝,三日”的故事。因史记》所载非常宽泛,仅以乱政为名,实难分析,因此具体事迹,仅看《荀子》即可了解。
诛杀少正卯的事迹本身与孔子言论相违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由此来看若事情是真的,则说明孔子与他“以一惯之”的品行不符,言行不一。
而奇怪的是就是这种与孔子言行不一的事情,在《荀子》里面得到了赞赏,称之为“不可不诛”的大善事!则可说明《荀子·宥坐》借孔子的大名传播自己的思想,必定是证据确凿不可更改的。
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有言,“无用而辩,为诈而巧”;“行僻而坚”;“玩奸而泽”;“知而险”;“知而无法”,与“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相吻合,但是根据《荀子·非十二子》“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埶者,舜禹是也。”只是主张迁化,并不主张诛杀?
那么什么人主张诛杀这些人呢?答案非常明了,荀卿的高徒韩非子,韩非授业与荀卿,却不事儒业,而成法家,因此在韩非子的描述中,儒家之宗孔子也可成为法家的代言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如果韩非子在这篇描述中说的事情为实,那么我们可以说,在孔子的思想中本有着刑罚的存在而并不是单纯的以仁义治天下。若为假,则说明韩非子拖孔子之名为自己的刑罚思想作信任背书!
到此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件的思想有个大概的逻辑了,它更偏向于法家,若果真有这事实,那么孔子便奠基了法家!
所以在后世看来无论法家,还是汉朝的儒家无一不赞成孔子杀少正卯这一事件,而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儿的出处大多指向汉朝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汉宣帝的论断,“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儒法相合,少正卯则成为坏人的代表,该杀!
目西
孔子诛少正卯,缘其乱言惑国,所言者非正。这个标准是孔子定的。以今天看来少正卯属于学术异端,因其思想文献几乎被抹杀净尽,今人只能按孔子说的理解。很有可能其人是个学术先贤,与苏格拉底同属一流的思想启蒙者。孔子在舆论控制方面堪称极权思想的大家,对于少正卯评价为”小人之桀雄”,具“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德,故必杀之而后快。这种行为为后世封建王朝钳制言论,思想控制提供了可资效法的范本。不同时期的人出于不同政治目的,对该事件做了不同的解读,但诟病的居多,这是论语中比较血腥的一篇,成为中国文化专治的滥觞。法国思想启蒙者孟德斯鸠有句名言:言语并不构成罪体,它们仅仅栖息在思想里,有时候沉默不言比一切语言表示的意义还更多。”对于言语意识与罪孽的关系定义为后世人广为接受。孟德斯鸠对言论罪并不认可,但也隐晦的说明了言论本身具有的力量,正向与负面的。这种观念对于言论自由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观点表达依旧有着深层次的约束,对其全面解读可以让世人认清言论可能带来的伤害。对于言论所加之的事物团体的伤害,以及施加者自身可能收到被施加者的反向伤害。在这一点上孟德斯鸠的认识较孔子的认识更加进步。更易为人接受,因此成为言论自由的理论依据,多被后人援引,以对抗非民主的思想专治,但多是阿Q式的心理自慰。当言论被泛化为“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高度时,言论自由在封建极权时代就成为士人的一种幻想,国家暴力集团对于言论控制会达到空前恐怖的程度,文字狱也就成为封建王朝思想控制的习惯,对于思想者,进行肉体禁锢及消灭就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思维,这往往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