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十礼86200538
青铜器是中国的国粹,历为收藏家所重。收藏界也历来有“金石书画瓷杂”的排序,金就是指青铜器,列为收藏类别之首。只是在国内近几十年的民间收藏热潮中,这个顺序有了改变,金石排在了书画瓷杂之后,这其中主要原因是政策限制,其次才是制假行业的泛滥,赝品充满坊间,假作真时真亦假,没有一些“一招鲜”的鉴别技能,乐观的人看什么都是真的,悲观的人看什么都假。但在市场上,一定是真假并存。估计在国内,百分之九十九为假。在海外要好一些,因为没有管制,声誉好的古董店里,基本上都是真器,但近些年赝品也流落海外,扰乱了市场。
那么青铜器鉴定有没有“一招鲜”的技巧呢?收藏青铜器几十年,上手真的青铜器几千件,上手假的青铜器也有几十件,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
青铜文化博大精深,青铜器鉴定是一门学问,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具体经验也需长期积累。很多专家穷其一生,著作等身,在鉴定真假方面也只是刚入门。譬如长期工作在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真的见到很多,但对赝品了解不够,碰到高仿的或者以前没有见过器型的真品,就没有把握。
在实际收藏过程中,在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些识别技巧可以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权且说是亚“一招鲜”吧。
举个例子,图一、二是仿春秋时期的青铜盨,找不到浇铸范线。我们知道青铜器有两种铸造工艺,范铸法及失蜡法。范铸器表有合范时的铸线,而失蜡法则没有。青铜盨是西周晚期春秋时期特有器型,存在时间很短,战国时期已弃用了。而失蜡法在中国是春秋以后才开始用的,所以,单凭无范线这一点,就可否定其真器的可能。
鉴定一件青铜器,好像一个中医对一个患者作诊断,望闻问切,是一个综合分析判断的过程。有时,根据一个特点可以迅速下定论,碰到疑难杂症(高仿品),还要综合分析。
“徐半尺”徐邦达先生的鉴画技能,画轴拉开半尺即可辨真假,那是他看到了具有否决能力的特点了。当然这也是基于老先生的知识和经验,没有这种积累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至于“一票肯定”的技能,应该不存在,就是有,谁肯外传呢?但是有些青铜器的制作精美程度及复杂工艺,超出了目前赝品作坊的仿造能力,一眼就能看出是真品无疑(图三),但这一眼,用的是半生的积累,不是“一招鲜”的技巧。
卓然堂
关于你说的鉴定,青铜器“一招鲜”。现在青铜器收藏市场,真假难辨,但是有几点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是做不到的。第1点是铜质,由于古代熔炉的温度比较低,现代咱们的熔炉的温度,普遍的比较高,而且还不好控制温度。所以呀,从铜色方面看,现在的仿品,普遍的偏红。第2点,是看铜锈,青铜器到现在少得有几百年,多的有几千年了,他的铜锈已经入骨了。从这几方面去鉴定的话,一般都不会出现走眼等什么问题。
下面我提供两张图,第1张图为仿品,第2张图为真品。
老赵说古钱
好多人都想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做鉴定,搞收藏。我想说的是~~~~这是不可能的。
古董的鉴定和收藏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和长时间的积累,不要想走捷径。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去学习去积累,别相信一招鲜,那样只会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