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离婚”好像越来越不是事儿。
据有关数据表明,中国近五年的离婚率已经达到了31% ,甚至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离婚越来越多,但太多父母却不知道,对孩子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最合适,这也让很多孩子误入歧途乃至走上不归路...
一个做警察的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个事:
有个孩子3岁多时,父母因性格不合离了婚。之后孩子就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生活。
尽管生活上他们对孩子关怀备至,但就是经常给孩子强调说:他的妈妈多么自私,多么可恨...
这一切孩子都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后来他就真的相信了妈妈很坏,妈妈很自私。
当妈妈再来时,他哭喊着对妈妈说:“你坏,你再也不要来了!”
多次被孩子冷漠相对、无情拒绝后,这位伤心绝望的母亲,在那之后就消失了。
孩子长大后,偏激、焦躁、叛逆,还因打群架多次进入少管所。
周边的很多人都说:“看,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是有问题!”
这个孩子的确有问题,但他的问题真是因为单亲吗?
小男孩之所以变得叛逆,甚至触犯法律被送进少管所,跟他的父亲和祖父母对待他母亲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每一句咒骂,都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被仇恨“滋养”大的孩子,能没有问题吗?
这恰恰是很多父母离婚后都会犯下的错误:因为怨恨和敌视,把仇恨种在孩子心里,而缺乏教养和关心,又导致孩子在不归路上越来越远...
“离婚后,不和孩子说对方的坏话”,是情感达人王文念一直推崇的观点,而这也是因为他亲身体会。
儿子12岁那年,他跟第一任妻子和平分手,孩子跟前妻生活。起初他还担心跟儿子的关系会就此疏远。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前妻一直都给儿子说:“你爸爸不容易,他是个称职的父亲。”
所以,虽然跟儿子分开多年,父子俩的感情却一直很好。
所以父母如果分手,也请体体面面,若是真的有解不开的仇恨,也请避开孩子静悄悄地处理。
除了不说对方坏话,离婚后的父母也不要因为愧疚而对孩子过度溺爱。
知乎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张女士离婚后,儿子小泰归她抚养,丈夫则远走杭州去生活和工作。
多年来,丈夫对儿子一直心怀愧疚。等到儿子考到杭州读大学,丈夫心中大喜,觉得终于有机会弥补他了。于是这位父亲,每个月给孩子几千块零花钱,还给他买各种名牌衣服、鞋子...
他用对孩子“不断”的满足,表达着自己空缺多年的父爱。
因为生活太“惬意”了,孩子变得无心学习,经常跟有钱的孩子们吃喝玩乐,还痴迷上了游戏。
张女士知道后,跟孩子做了一次又一次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
离婚后的父亲和母亲,无论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一方,还是离开的一方,难免会对孩子生出愧疚心,于是就用“过度满足孩子”的方式弥补他,而忽视了由此可能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有研究报告指出,22%的问题少年来自单亲家庭,数据表明问题少年与单亲家庭教育缺失有关。
但同一份报告也显示,50%以上的问题少年出自溺爱家庭。
被溺爱的孩子,表面上看是得到了很多,但跟过度的物质满足相比,他更需要陪伴,需要内心的沟通和呵护。
离婚后,有些单亲家长还会有这样的意识存在:“孩子没有一个完整的家,真可怜啊!”
我一个表妹离婚后,自己带孩子生活,她就总觉得孩子很可怜,觉得自己这个“单亲之家”时时处处都会遭人嘲讽和鄙视,所以羞于也怯于跟人交往。
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情绪都很敏感,父母的言行、态度,甚至是藏在心里的忧思,都会映射到孩子的内心,成为“滋养”他的“五味杂陈”。
单亲之家也许有问题,但同样不必然。
《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不仅是单亲,还是一个“智障儿”。可即便如此,他的母亲坚持传递给他一种理念:“你跟别人没什么两样”!
当阿甘被人嘲笑时,当阿甘怀疑自己时,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他重复着这句话。
阿甘的蜕变,正是得益于这份根植于内心的信念。
单亲不等于问题,有问题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
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固然好,但当现实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愿望时,那个“单亲”的妈妈或者爸爸,就要一个人承担起扮演两种性别角色的使命,给予孩子足量的爱。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小树苗,来自父母的爱就是水和阳光、空气等各种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养料。当你的爱刚刚好,他也便茁壮走向未来了。
爱情可以消失,婚姻可以画上句号,但别因为爱情的失败和婚姻的狼藉,耽搁了一个新生命的健康成长。
閱讀更多 青少年成長教育平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