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发起的一次政变,之前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是事变的受害者,只是被迫反击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但是从现在的一些最新研究资料来看,这次事变是李世民处心积虑发起的,在发起事变之前李世民甚至已经收买了玄武门的三个守将。李世民收买守将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后的,需要长期的感情交流,也就是说李世民对于这次事变已经准备很久了。
这三个被李世民收买的武将分别是敬君弘和吕世衡以及常何。常何当时是玄武门的守将,而敬君弘是宿卫军的将军,吕世衡是宿卫军中郎将。虽然没有资料显示后两者被收买,但是从后两者在事变中的表现来看,这两个人肯定也是收了李世民的好处。玄武门之变爆发的时候李世民先带领着十几个亲信进入了玄武门,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进入了玄武门。李建成之所以敢于进入玄武门主要就是依靠着常何,常何最初是李世民的手下将领,但后来成为了李建成的心腹。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收买了常何,而李建成不知道他已经被收买了。
只能说李世民的无间道玩的确实高,李世民的亲信都是一帮一流武将,李建成在惊慌失措中被李世民一箭射杀,而李元吉看到这场场景赶紧去找李渊救命。李元吉大声叫喊着去后宫跑,皇帝李渊这时候竟然一大早就去划船了(后人推测应该是被李世民软禁)。李元吉没有办法只能和李世民拼命,这时候尉迟恭快马加鞭过来杀死了李元吉。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玄武门守将常何,还是宿卫军的将领吕世衡和敬君弘都没有丝毫的反应。
这时候太子的手下听到了消息,太子府里面的将领们集合了两千多人来攻打玄武门给太子报仇。玄武门守将常何见到这个场景知道不是对手赶紧关上了城门,而吕世衡和敬君弘急于建功,竟然带领着皇帝的宿卫军和太子的军队打成一团。太子的军队数量众多,而且义愤填膺,很快就打败了皇帝的宿卫军,并且将吕世衡和敬君弘两个叛徒杀死了。
常何倒是非常乖巧,关闭城门不肯开门,太子的军队只能转头攻击亲王府。一直到尉迟恭用太子的人头吓走了太子的旧部,然后提着人头去找李渊,这次政变才宣布了结束。这时候被李世民收买的三个大将中两个已经阵亡,只有常何活了下来。
李世民是一个宽容的皇帝,对于常何背弃自己大哥的行为倒是没有翻旧账。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后就升迁做了中郎将,后来也一直平平稳稳,晚年的时候做到了刺史和大将军。到了李治时期才去世,享年66岁。而吕世衡和敬君弘虽然在玄武门之变时期官职更高,但是因为急于建功反而丢了性命,最终没有分享到胜利的果实。
邓海春
玄武门事变是影响唐朝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因此大家都把关注点都放在了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身上,从而忽略了一些普通人在面对变数时的态度。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面对重要的人生抉择时,各方势力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做法,以及李世民对待他们的态度。
玄武门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李世民的雷霆手段和秦王府将领的齐心合力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策反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常何本是瓦岗寨成员,后来投靠了王世充,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后,常何又成为了唐朝将领。
常何入唐之后,曾经跟随李建成参加过讨伐刘黑闼的战役,因此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来李渊因功晋升常何为玄武门守将。但此时的常何仅仅是玄武门的三把手,只负责开关城门。上级领导还有驻扎在玄武门附近,掌管宿卫军的骠骑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
玄武门事变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与庶母通奸乱伦,因此李渊决定第二天召见李建成、李元吉询问此事。实际上当天已经有人通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已经大致猜到了李世民的阴谋。但李建成却盲目自信,认为皇宫之内都是自己的亲信,根本没人可以威胁到自己。
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在不知常何叛变的情况下,骑马进入玄武门。走到了临湖殿时,二人察觉到了变化,调转马头,准备逃回东宫。但此时为时已晚,李世民突然出现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拈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次都没有射中,最终被尉迟恭放箭射杀。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消息迅速传到了东宫和齐王府,很多人因此四散而去,但东宫将领冯立对大家说;“岂能在人家活着的时候受恩惠,死了就逃跑”。于是冯立和薛万彻率领着东宫将士与齐王府将领谢叔方共同围攻玄武门。
冯立、薛万彻、谢叔方三人到达玄武门时,常何仅仅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关闭城门,因此东宫与齐王府的将士只能选择攻打玄武门。此时玄武门的一把手敬君弘准备挺身而出,但当时形势未明,很多人建议敬君弘静观其变。但敬君弘在之前由于并没有投靠李世民,所以急于站队向李世民表现忠心,便和中郎将吕世衡带着宿卫军冲入了冯立等人的队伍中。
面对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挑战,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余名将士将怒火全部发到了宿卫军身上,因此敬君弘和吕世衡被杀。冯立看到后,认为可以稍稍报答太子的恩情了,于是解散了兵马逃遁。而薛万彻却为了报答太子的恩情,准备攻打秦王府,但无奈兵力四散,只能率领数十骑逃到终南山躲避。
齐王府的谢叔方当时既没有放弃,也没有逃跑,而是带着齐王府的士兵继续猛攻玄武门。眼看破城在即之时,尉迟恭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扔下了城门,这时谢叔方下马哭拜李元吉后,选择了逃跑。至此玄武门事变的军事冲突结束。
玄武门事变第二天,冯立主动向李世民投诚。以此可见,冯立攻打玄武门并不是单纯的为李建成报仇,而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富贵,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李世民当众责备了冯立一番。但冯立作为太子府的代表人物,李世民还是饶恕了他,冯立因此感激李世民,为其立下了诸多功劳,后被李世民封为了广州都督。
反观齐王府谢叔方,他的目的纯正,因为李元吉的恩遇,所以单纯的想为李元吉复仇。第二天,李世民因为谢叔方的忠义赦免了他,并且屡屡委以重任。
再说薛万彻逃跑之后,李世民深深地感觉到薛万彻智勇双全,而且为人也非常忠义,因此屡屡派人安抚。最终薛万彻出来谢罪时,李世民不仅饶恕了他,并且封他为右领军将军。在后来平定突厥、征高句丽时屡立战功,官至右武卫大将军,还娶了李世民的妹妹丹阳公主。
玄武门事变中,最幸运的应该算是守将常何了,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任何上阵杀敌的工作。只作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城门,第二件事是关城门。后来也因为这件事得到了终身的富贵,晋升中郎将,封为武水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晚年历任刺史、将军等职。
玄武门事变中最惨的要属敬君弘和吕世衡了。这两个人因为事前没有准备,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为了将来富贵,急于表现立场,结果却因为准备不足,被冯立等人击杀。事后虽然得到了李世民的追封,但人都死了,身后的财富和地位也就没用了。
纵观整个事件,虽然说富贵险中求,但机会貌似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在关系生死存亡之时,还是看清楚大局之后再下手也不晚。不然丢了性命,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是越关
李世民能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依仗的主要是他身边聚集的那些文臣武将,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咬金和秦叔宝等,但只依靠这些人是不行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节就是玄武门。
如何带着兵器进入玄武门,如何让二李进入玄武门之后关闭城门,这是李世民的团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李世民策反了当时的城门郎常何,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城门郎是掌管城门启闭等事的,常何当时就是玄武门的城门郎,官职是从六品上,官职不大,但是作用相当重要。只要让常何成了自己人,带着武器进入玄武门以及在二李进入玄武门之后将城门关闭就成为了可能。
这么重要的一个职位,李建成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拉拢了常何,但是常何最终选择的还是李世民,这是李建成始料未及的,如果他提前知道常何投向了李世民,说什么也不会那么轻易就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
我们来看一下政变当天的情况:李世民一大早就带着十个人左右的小分队进了玄武门埋伏好,专门等着二李的到来,果然,不久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进入了玄武门,当他们往前走的时候,玄武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上了,刚走到临湖殿,李建成就察觉到了危险,然后掉头回走,李元吉也赶紧跟上,知道今天可能遇到麻烦了。果然,李世民出现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然后后来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死了。
玄武门之内情况突变,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自然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说李建成被杀,对部下说:“哪里有在他生前受大恩,死了之后就赶紧逃难的?”于是和薛万彻、谢叔方带着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兵马赶来围攻玄武门,当时李世民留下的守玄武门的是张公谨。张公谨一个人在对抗两府人马,只希望李世民他们尽快处理好里面的事情,以及援兵赶快到来。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当时云麾将军敬君弘做监门将军,他看了看两边的形势,坐不住了。毕竟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李世民就是胜利者,而他还没有站队。如果不能立功,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李世民那里升职。而眼前正有一个立功的机会,他必须抓住,于是就准备出战,但是他的心腹却觉得不能贸然行事,毕竟守城门的士兵与两府兵马比起来少很多,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如果李世民有援兵到来的话,再出战也不晚。
但是敬君弘急于立功,并没有听进去,而是和中郎将(正四品下)吕世衡大呼着加入了战斗。当然很快两人就被杀死。冯立将敬君弘杀死,这就算是为李建成报仇了。后来尉迟敬德拿出了二李的人头示众,大部分人就地解散就跑了。
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死很不值,但是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李世民的压力,于是在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敬君弘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实际上两个人并没有被李世民收买,发动政变这样的事,一旦被泄露了那就是死罪,所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所以李世民只是收买了城门郎常何,两人正是因为没有被收买,在政变发生的时候,急于站队立功,所以才仓促应战而被杀。而常何始终谨记自己的责任,就是开关城门,只要做好这个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在没有接到李世民的指示的时候,他不会去做。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因功获封中郎将。到了631年因为常何的一篇政论,李世民发现了马周这个人才,于是又加封常何为太中大夫,封其为武水县开国伯。之后常何更是步步高升,任地方刺史,加授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等。653年去世,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
可以说常何因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太宗朝和高宗朝都受到了重用。
萧晓四姑娘
这三员大将分别是敬君弘、吕世衡和常和。
事实上,这三员大将中只有一位被李世民买通,另外两位只是顺势而为而已。这个被李世民买通的将军就是镇守玄武门的最高首领——常和。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以及他背后的关东集团走上大唐权力巅峰的关键,而常和——这个原本站在李建成一边的将领,正是玄武门事变成功的关键。正是由于常和的倒戈,才使得李世民夺权的计划得以实施,大唐的历史也随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李世民,李渊次子,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平叛的过程中,他懂得收揽人才,归服民心,更是笼络了一批关东豪杰的支持。由于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获得的支持越来越多,越发显得尾大不掉。
而由于李渊的投鼠忌器,无法用正常手段令李世民交权,更忌惮天策府集团的权势,只能支持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分化瓦解李世民的天策府集团。
而李世民岂是等闲之辈,且不说他征战四方所滋长起来的赫赫野心,就是他门下众多关东豪杰的滔天利欲,也更是弹压不住。权力的膨胀带来的是明争暗斗的升级,长安城的上空已是阴云密布,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李世民向李渊上奏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常常出入后宫,淫乱嫔妃,李渊很惊讶,于是决定召唤李建成和李元吉次日来宫中朝见。这便是李世民策划政变的第一步。
到了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如约进宫,二人进入玄武门,经过临湖殿时,李建成察觉到不对,于是回马便走,谁料玄武门早已关闭。李建成正惊讶之时,听到李世民的喊声,正待回头,李世民正一箭射来,李建成中箭而死,李元吉三次射李世民而不中,最终也死于尉迟恭的刀下,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这便是玄武门之变的全过程,大家都能看出,关键的细节就发生在玄武门上。
玄武门位于唐长安城的正北,是进入皇宫的必经之路,也是拱卫皇宫的要地。这个战略要地,本来由常和担任最高守卫。常和本是李建成集团的一员,深得李建成和李渊的信任,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被委以重任,镇守玄武门。这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什么敢于进宫的最大原因。当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带了十几名护卫,这也是他们败亡的重要原因。
常和在事前早已被李世民收买,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可以完成他的部署:尉迟恭带了七十名骑兵埋伏于玄武门内,等到二李一进玄武门,常和就关闭城门,可谓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说了常和,那么敬君弘、吕世衡二人是怎么回事呢?当玄武门内变乱之时,东宫和齐王府的人也第一时间察觉到了危险,于是车骑将军冯立与薛万彻、谢叔方三人率领数千军队赶来救援,而此时的玄武门早已闭上,里面的李世民和他的属下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正忙着夺权,门外的东宫军队想着解救主子。玄武门就如同铜墙铁壁,将内外隔成了两个世界。此时,常和作为最高守卫,且得到了李世民的指令,只需要把门看好,等里面的事解决了,坐享荣华富贵就行了。而他的手下并不知情啊!监门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就属于这类人,他们看见宫中基本上大势已定,就有意表现一下自己,立个小功什么的,以便事后讨赏,没想到的是敌军太凶猛,二人很快就被杀了。里面很快就挂出了二李的人头,敌军纷纷溃散,可以说这两个人死的毫无意义。
李世民登基后,也没有忘记他们,敬君弘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而常和自然高官厚禄,安然终老!
无笔史官
626年7月2日,秦王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使将要分崩瓦解的秦王势力一举成为最大赢家。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守卫玄武门的三名武官(不是大将)支持,李世民才成为太子乃至天子的!这三名武官分别是:云麾将军左监门将军敬君弘、右监门校尉常何、中郎将吕世衡。
这三人不是太子的人,不是齐王的人,也不是秦王的人而是皇帝的人。太子势力正盛而且还有齐王支持,他们三人不为皇帝效力,不帮助太子怎么帮助李世民呢?尤其是常何他被太子的心腹魏征拉了过去,他可是李建成的“心腹”啊!常何,瓦岗军出身,后投靠王世充,然后跟着李建成刘黑闼。看他履历,他明明就是李建成的人嘛!为什么心腹还加了引号呢?您知其一不知其二。跟李建成不久后,常何就跟了秦王李世民,因为太子处理政务,而他是武将自然要跟着军功高的李世民发展了。而且他是在李世民的推荐下,才当上了禁军十六卫中的玄武门右监门校尉的。李世民拉拢他,岂不是轻易而举嘛!
但李世民要进入玄武门,尤其是携带武器,布置精兵良将于玄武门内,常何却帮不上忙了。因为前面福垊说了常何是右监门校尉,右监门校尉是干什么的呢?右监门校尉归右监门将军所辖,主要负责关门(出宫)!而云麾将军左监门将军敬君弘,在事变准备前夕就非常重要了。敬君弘是怎么被李世民拉拢的,我们不得而知。福垊猜想大概李世民善于打仗,厚待部属加上对他们威逼利诱才搞定的吧。当然,福垊猜想可能还有李世民的老部下常何对两位上司的“策反”的因素吧。
太子齐王以打突厥为名企图将秦王府的部属派向前线,让秦王当光杆司令,然后就可以轻易揉捏李世民了。在危机关头,李世民犹豫过,以至于“房谋杜断”要脱离秦王。秦王下定决心后,就准备将他俩杀死,还好他俩回来了。然后秦王一方面进宫向李渊告发(诬告)太子、齐王跟后宫有染;一方面拉拢玄武门三名守将,并布下埋伏。太子、齐王在626年7月2日上午,向准备向李渊解释淫乱后宫的事儿。为什么昨天李世民告发,今天太子、齐王就解释呢?那是因为他们的确有后宫张婕妤等人的支持,张婕妤的报信正是李世民计谋(张婕妤被利用了),这个信正是他们两人的催命符。
太子、齐王进入玄武门时,放下武器,护卫挡在外面。等太子、齐王进入玄武门后,常何就关门,然后李世民的伏兵就杀向他们二人。太子、齐王的护卫感觉不对,就聚合了东宫和齐王府两千精兵。负责“欢迎光临”的敬君弘非常藐视他们,就和中郎将吕世衡带着亲卫杀向那两千精兵。他们一出去,常何就把门给关了。这常何不是坑他们吗?还真不算是。因为一旦两千精兵攻入玄武门,李世民必败!而且开门将军敬君弘在出门前,其部下就告诫他要集结兵力,然后建功立业,可他们非是不听呢(宋小宝)!关门校尉一关门,这俩哥及其亲卫就被两千精兵给砍了。
两千精兵见攻击玄武门不成,就准备攻打秦王府。秦王府家眷危急,李世民遂令人将太子、齐王首级扔出玄武门。他们见后大哭,降得降,逃的逃。然后李世民令人“保护”李渊,并在李渊面前哭成泪人,李世民真是一名演员,奥斯卡非你莫属。就这样李世民得到了天下。三名守卫将军死了两个,那关门校尉常何有什么下场呢?
常何也不算办了坏事,用下场总是不好的,还是说说他的结局吧。常何在玄武门之变时,只做了两件事——关门、关门。事变后,随即升为中郎将,历任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进爵武水县开国伯,到唐高宗四年才去世。当常何升任中郎将后,接纳了一个门客。这个门客就是唐朝后来的中书令(丞相)马周。
福垊
在武德九年的一天,天气很好,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样,带着自己的一些随从,来到玄武门,大门缓缓打开,然后在他们的背后缓缓关上,声音显得有些沉闷。
李建成心中没来由的感觉到有些不安,却又不知道这种不安从何而来,还没等李建成想明白,这些不安到底源自何处,四面八方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杀了出来,领头人正是自己的亲弟弟,李世民。
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一场典型的一方经过严格准备,周密计划,而另一方则毫无防备,措手不及,和李建成在一起的李元吉,甚至慌得连射三箭,都发空了。而李世民依旧沉稳冷静的一剑结果李建成的性命,玄武门政变,在一个充满血腥的一天落下帷幕。
在唐朝历史上,发生过三次玄武门之变,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值得作为谈资的玄武门之变,只有这一个,玄武门之变后,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励精图治,君臣一心,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治世,贞观之治。
玄武门事件关键人物:三个守门将领
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核心人物,比如长孙无忌,打手人物,比如尉迟敬德,无论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有足够多的记录,当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故事感到有些厌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玄武门之变的一些小人物,比如玄武门的三个守门将领。
为什么人们会开始关注这些守门的将领呢,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只是关注于玄武门里面的血惺,却忽视了玄武门以外的惨烈。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却拼尽全力想要进去,而这之中的关键,就是那个玄武门,确切的说,是玄武门的守将。
如果不是参加了这场惊天政变,可能史书上连名字也不会有,可令人尴尬的是,李世民买通了这三个人,对玄武门政变的顺利进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史书上,也只是三个名字罢了,其他资料,少的可怜。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城门郎常何,中郎将吕世衡,监门将军敬君弘,其中,吕世衡和敬君弘两个人,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力战而死,他们的名字,写进了《忠义传》。
城门郎常何的下场
至于常何,作为三个人中唯一一个幸存者,却没有太多记录。
直到一千多年之后,历史学家陈寅恪在敦煌考古史料中,发现了常何的墓志铭,才知道,常何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并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这个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四个字“开门和关门”。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开始时,李建成的城外亲信已经发现事态不妙,两千多亲信军队拼命冲向玄武门,而已城门郎常何为首的玄武门守军,拼命的防御,不让外面的人前进一步。
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不亚于玄武门里面,从吕世衡何敬君弘的战死就可以看出来。可见,在玄武门之外,更加危险,甚至关系到全局的成败。
如果说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冒险行动,每一个细微的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功败垂成,李世民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但完全掌控像长孙无忌、尉迟恭一类的核心成员,还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而常何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起眼的棋子。
这个常何,并不是谁的嫡系,他在秦王和太子日趋激烈的明争暗斗中,保持中立,暗中观察,却不站队,最早向常何伸出橄榄枝的是李建成,常何并没有表示反对,却依旧没有战队,知道李世民也抛出橄榄枝,常何才决定自己站队。
可见,常何虽然是武将,却也是一个极富有政治嗅觉的人,同样也是一个极为小心谨慎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次站队,让他今后的仕途一片光明。
当玄武门政变发生时,他作为城门郎,是把守城门最关键的一环,他的同事吕世衡和敬君弘已经完全站在李世民这里,常何无论如何,也要表态。所以,他打开了城门。
同样,常何的运气也十分好,他不像吕世衡、何敬君弘,一不小心死在了政变成功的前夕,他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异常滋润。
从此之后,常何真的算是官运亨通,据史料记载,常何的最高官职是右武卫大将军,正三品。已然是位极人臣。
而且,他的为人十分低调,并不居功自傲,对于君王来说,这样的人是值得信任的。而历史上的一些细节,比如说他推荐马周,也证明,这个人不但低调,而且很厚道,这样的人,只要站好队,没有理由不飞黄腾达。
居功至伟的常何为什么没有单独立传?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正三品的朝廷大员,又掌管禁军,位高而权重,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没有单独立传,有人说,这是因为李世民害怕自己在玄武门之变的阴谋诡计暴露,而故意不写,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对于这个常何,为什么没有单独立传问题,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的作用很关键,但功劳并不大,而且在当时情况下,他的同事吕世衡和敬君弘是铁杆秦王党,而他只是一个站好了队却并不愿意太出力的人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其他两个人战死而他活了下来。常何只是在特定时间做出抉择,就好像秦叔宝一样,虽然出力,但有所保留。
第二,他长时间担任禁卫军,虽然当过地方刺史,也参加过进攻高丽的战争,但并没有太多的功绩可言,史书上只能零散的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涉及,如果从他的禁军统领身份看,他有可能并不直接参战,而是作为后勤保障和监军的职能,所以,未必能有足够的军功。
所以,常何在历史上,虽然有名号,也有一些事迹,但没有单独列传,不过,比起他的两个同事,这人也算是幸运的,他于永徽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也算是寿终正寝,生前建功立业,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还能青史有名,让一千多年以后的人们,也能记起一个叫做常何的武将,对于常何来说,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小小嬴政
古代很多封建帝王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立储君。
越是龙精虎猛的皇帝,储备人才越是丰厚,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不少帝王为之头痛,一但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使得江山不继。
这不,唐朝初年就爆发了这么一场参杂着血腥味儿的权利之争,依据封建的宗法制度,李渊称帝之后,应该让大儿子李建成担当太子之位,李渊也的确这么做了。但是,在建立大唐王朝的过程中战功累累、有勇有谋的秦王李世民却不干了。
这是个让老爹李渊一个头两个大的难题,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搞平衡,殊不知,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永远也没有平衡游戏可玩,剩下的只有刀光剑影、胜王败寇。
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非常忌惮,他和李元吉结成同盟,贿赂李渊的爱妃,让她们在李渊面前尽量贬低李世民,尽量抬高李建成,使李渊渐渐疏远李世民。
初步计划得逞之后,他们仍然不肯善罢甘休,一直谋划下一步如何除掉二弟李世民,只有死人,才不会觊觎皇位。
有一天,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去太子府喝酒聊天,不曾想到他竟然在酒里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几口就开始腹痛呕吐,多亏有李渊之弟李神通在旁配席,李神通当机立断,及时伸出援手,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以上说法见于李世民回忆录,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李建成最终做了皇帝,他的回忆录里不会是这样的文字。
太子和李世民之间的博弈已经到得剑拔弩张的程度,没有什么进退两难,想成功,只有前进档,李世民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关键时刻,悍然调到了前进三。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是太子被kill了,李世民上位成功,拉开了千古一帝的辉煌大幕。 盛唐王朝款款向我们走来,李世民笑到了最后。
所谓是好风凭借力,这好风就是他的精英团队,仅靠李世民一人之力,李世民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枚钉来。例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秦叔宝、程咬金等等文臣武将,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人物。但只依靠这些人也是不行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机遇的垂青。
那一天终于到来,那一天,机遇女神先是对着玄武门城门郎笑了一笑。
谋定而后动,李世民经过再三思虑,先是成功搞掂了城门郎常何,这是我们事后的揣测,此时,机遇已经向李世民微笑着招手。
如此重要的一个工作职位,李建成当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不怕,因为常何是他的手下,紧急时刻,常何最终还是倒向了李世民,这是李建成百分百没有想到的。
假如我们有机会采访到李建成,他一定会说:我要是早知道常何那个家伙投靠了李世民,说什么也不会和李元吉那么轻易地就进了玄武门呐。
还原一下玄武门之变当天的情形:李世民大清早就带着十几个人的小分队进了玄武门一带埋伏好,专门侯着大哥和四弟的到来,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先后进入了玄武门,正当他们往前走的时候,玄武门在他们身后悄然慢慢关闭。才走到临湖殿,李建成就感觉到了危险,然后掉头往回走,李元吉也急忙跟上,估计今天可能是情况不妙,遇到麻烦了。
果然李世民出现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随后尉迟敬德也结果了李元吉。 眼见太子爷和李元吉血溅玄武门,命丧黄泉,掌管玄武门的另外两名城门官敬君弘和吕世衡也着急了,内心思量,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于是愤然而起,立即站到了李世民的阵营,李世民成为太子已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不出意外就是未来的天子了。
为了抓住时机表明态度,这二将在太子党冯立、谢叔方前来对抗时一路冲杀,只是很快成为了刀下鬼,做了出身最不正的烈士。
常何做了些什么工作?就是把大门一关,不让太子党经过,除此之外,啥也没干。
政变三天以后,李世民就成了太子,很快登基称帝,常何也因为立下的大功劳被封为中郎将。
对于敬君弘和吕世衡二将的“意外”英勇就义,李世民也没有忘记他们,论功行赏的时候,敬君弘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
到了631年常何因为一篇政论,李世民发现了常何身边的人才马周,于是常何又被加封为太中大夫,此后常何便是一路高歌,又担任了地方刺史、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等等。653年因病去世,享年66岁。死后又升一级,为左武卫大将军。
你们大可以说常何是因为具有慧眼识人的能力和处变不惊的胆识,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太宗和高宗两朝都受到了青睐和重用。
可我怎么觉得他只是在忠实地履行自己城门郎的工作呢?李建成的失败,自有大把原因可以追溯,难不成还要赖到一处正常状态的门禁系统?
历来现实
无论李世民手上有多少牛逼的谋士武将,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之中,守门的常何才是最重要的一步棋。常何关了一扇门,将太子和李元吉的生机关在了门外,却给李世民和自己赌赢了辉煌的下半生。而另外两个敬君弘、吕世衡并未被提前收买,而是在看到李世民杀死太子和李元吉之后立刻站队李世民,急于抢功而死在混乱之中。
唐朝时期的皇城城门安全,向来是以三个官员一同管理的,常何是城门郎,敬君弘是监门将军,吕世衡是中郎将。李世民为什么只找了常何一个人呢?因为常何本来就是李世民手下旧部,也是李世民将他安排到玄武门这个守门的官位之上,最重要的,他才是真正管理开关城门的人。另外,因为魏征的提醒,太子李建成也曾经拉拢常何,名义上他是太子的人,所以由他守门,太子定会掉以轻心。
当日,太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二人缓缓进入玄武门,常何就将玄武门关闭,将东宫和齐府的2000精兵全部关在了门外,让李世民策反没有了后顾之忧。李建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做心腹大将的常何竟然已经被李世民拉拢成他的人。
太子和李元吉被杀之后,玄武门的另外两名大将坐不住了。李世民成为太子已是板上钉钉,不出意外就是将来的皇帝了。常何这位朝夕相处的下属,竟然私底下接了个这样的活儿还不通知老上司,一声不吭把好处都占了。将来升官发财,吕、敬二人当然不服气。为了抓紧时间在李世民面前表一表忠心,这两人在冯立、谢叔方前来对抗时赶紧冲上去,只是很快成了刀下鬼。
玄武门之变后仅仅三天,李世民就成了太子,很快登基称帝,常何也因为立下的大功劳被封为中郎将。对于吕世衡和敬君弘的死,李世民大概也是舒了一口气,如果他们在世,他反倒不知如何封赏。
五年后,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员们每人教一份作业,讨论当朝政治得失。常何是和武将,正愁不会写,正巧他的门客马周文采不错,主动要求帮常何写一篇。也就是这篇文章,让李世民挖掘出了马周这般人才,将他派到门下省任职,后来一直做到中书令。常何也因此又被封赏了一般。后来常何还作为张亮的副手一同讨伐高句丽。常何一直活到了六十六岁病逝,从小小六品城门郎到左武卫大将军,结局也算圆满。
木剑温不胜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武功的皇帝,除了平定隋末战乱建立大唐江山,他在杀兄屠弟上的果决也让人十分胆寒。
但凡王朝初立,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内部矛盾,有功臣与皇帝的矛盾,有皇子之间争位的矛盾,还有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唐朝初年,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了李世民三兄弟直接的矛盾中。
毋庸置疑,李渊放手让宗室和皇子发展势力,在唐朝势力扩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唐朝统一天下,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甚至是女婿柴邵侄儿李神通李道宗等人都各有自己一派势力,反而是皇帝李渊的嫡系不是十分强大。这个微弱的平衡,在玄武门之变中,终于被打破。
前文提到的三对矛盾,最终演变成了李世民集团和太子齐王集团的斗争。相对而言,李世民集团集中了更多的武将和功臣,而太子李建成更受世家和文官的支持,一场火拼即将发生。
在政变的前夜,双方都敏锐认识到玄武门守将的重要性,此时玄武门守将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城门郎常何、中郎将吕世衡、监门将军敬君弘。这三人同时成为太子党和秦王党的争取对象。三人中常何官职最低,仅是六品官,但县官不如现管,城门的钥匙就在他的手里。
太子李建成派出手下第一谋士魏征游说三位守将,顺利把三人拉到了太子党一方。但是魏征前脚刚走,李世民就拜访了三位。李世民是以秦王之尊亲自拜访,王霸之气侧漏,三位将军推金山倒玉柱愿效犬马之劳!
其实常何三人的选择十分理智,听我给你分析一下。
首先,常何三人是武将出身,在文进武退的大环境中,如果不干点大事,恐怕分分钟就要卸甲归田回家卖白薯。秦王李世民在众将领之中一向是身先士卒与武将同甘共苦,真正代表着山东武将集团的利益。
其次,如果投靠秦王,成为李世民政变的胜负手,那是勤王保驾之功,是从龙之臣。如果为李建成服务,那顶多算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投靠李世民虽然危险,但是利益更大。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是亲自拜访的,这让三位将军感受到了秦王的诚意。一下子就归心秦王了。其实,常何等人还曾随李建成打仗,但是长期以来地位差距太大,恐怕来往也不多。关键时刻,只有魏征出现,难怪他们心里不踏实。
策反三位玄武门守将后,秦王党要对付的就只是太子党的几个亲兵扈从了。果然,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关在城门里面,援军进不来,李建成兄弟跑不出去,被秦王军队各个击破。
在战斗中,吕世衡和敬君弘决定干一票大的,主动对城外的太子党2000援军发起攻击,双手战死。只有常何,按照李世民的部署,把玄武门上了锁,让太子党援军无法攻入,眼睁睁看着一门之隔的主子被打死。
常何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绩,很快成为李世民的亲信将领,走上了人生巅峰。而另外两人的虽然战死也得到了追封。
常何出身瓦岗,是典型的草莽英雄,李世民征集治国良策时,他居然写的十分有条理有见地。仔细一问,常何说,这是我的门客马周写的。于是常何的门客马周,一步登天成了宰相。
玄武门之变,说白了是李世民集团针对太子党的斩首行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太子党的旧将的命运成了很有戏剧性的一件事。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带人在玄武门关门打狗的时候,带领太子党援军的将领,有冯立、薛万彻、谢淑芳。其中冯立和薛万彻是东宫将领,而谢淑芳则是齐王部下。这三人带领2000援军猛攻玄武门,形势岌岌可危。这时敬君弘和吕世衡带领玄武门的守军宿卫军下城与他们决战,双双战死。
冯立始终没能攻破玄武门,得知太子和齐王已死,解散部队,第二天只身向李世民投诚。李世民接纳了他。后来,冯立官至广州都督,受到了重用。
薛万彻在玄武门兵败后,转而攻打秦王府,要抄李世民老家,无奈兵力太少,只好逃亡。薛万彻后来还娶了李世民的妹妹,成了驸马爷,在灭突厥、征高句丽过程中立功很大。
常何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实人也有老实人的好处,恪守本分,就能善终!
历史知事
如果李世民真的收买了这三人,那李世民倒是真厉害,这三人按官职大小分别是敬君弘、吕世衡、常何,但实际上李世民只收买了常何,这又是为何?
为何会有3个人守城门?
唐朝承袭了隋朝的一些制度,比如城门的守将,像玄武门这种级别的至少是三个人把守,《新唐书》记载,唐朝守卫长安城的部队分为南衙兵和北门兵,南衙兵主要就是驻扎在宫中的南部,北门兵自然是北边,他们都是负责皇宫的安全,玄武门是重中之重,是由南衙兵和北门兵共同驻防。
虽说如此,但是李渊还是不放心,他还安排了常驻玄武门的监门将军常何,从官职名称便可以看出,常何在玄武门中的重要性。这三个人是完全不搭边的官职,领导人也不同,但是可以互相牵制,说这些主要意思是为了表达,李世民策反他们的难度,说策反一个简单,要是两个、三个呢?
虽说敬君弘和吕世衡没有被策反,但是和被策反无异,接下来我们细看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以及敬君弘和吕世衡的表现。
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刚好走到临湖殿,发现不对劲,立马掉头回府,李世民很快下令击杀,李元吉看见之后用弓箭射李世民,但是连续三次都没有成功,而后李世民一件射杀了李建成。而李元吉很快追上了李世民,用弓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好在尉迟敬德一箭将其射杀。
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听闻李建成被杀,立刻率精兵两千前往玄武门,他认为自己受了李建成的恩惠,此时又怎么能逃跑,精兵杀来,这是敬君弘看清形势,想要率兵迎战,但是被人阻止,意思是静观其变,看看形式如何再决定帮助哪边?然而敬君弘并未听从,而是与吕世衡二人率兵进行抵抗,他们认为李世民胜券在握,然而他们二人都在这场战斗中身亡。
接下来再看看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起到的作用?
常何很早就跟随李密击杀过隋朝大将张须陀,后来投靠了王世充,借着有跟随李建成前往河北讨伐刘黑闼,看这种情况很明显是太子李建成的人。
并且李建成经常探望常何,李建成自然是没这些远见,是魏征极力劝谏李建成与常何结交,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常何还是被李世民给策反了。李世民在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曾暗访常何,期间说了什么并未记载,只是说常何听了李世民的言语,自己分析利弊,最终决定帮助李世民。
常何的帮助非常关键,那就是等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之后,常何立刻将玄武门关闭,使得太子党和齐王党的手下一个都进不来,给李世民省下不少麻烦事,直接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那么这三人在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他们的下场如何?
前面提到,敬君弘和吕世衡在战斗过程中去世,据说李世民当时非常痛心,即使是后期也经常唉声叹气,要大赏他们二人并照顾他们的家属。李世民追封敬君弘为左屯卫大将军(与宰相平级);吕世衡为右骁卫将军(比宰相官职低一点);
而常何就潇洒了,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大为赞赏,这也算是成功的关键,常何先是被封为太中大夫,之后又担任了泾州刺史、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资州刺史、黔州刺史等诸多官职,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封赏常何的父亲为官,可惜他父亲还没上任就去世了,李世民亲自派人前去吊唁,常何可以说是三朝元老,李治在位时期他还在世,直到公元653年,常何因病去世,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