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彩'您知多少?

戏曲舞台上表现火焰、烟云各种特技的统称。一作彩火。此技由汉代百戏“吞刀吐火”演化而来。

唐、宋时已用火彩为鬼神舞蹈制造气氛。唐代周繇《梦“舞钟馗”赋》:“烟云忽起,难留舞罢之姿。”说明《舞钟馗》终了时要施放烟火,将舞者隐去。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记《抱锣》、《硬鬼》、《七圣刀》等的演出,舞者或从烟火中出现,或“口吐狼牙、烟火”。

戏曲百科 | 关于'火彩'您知多少?

明代演出《目连救母》,鬼神出没多有火彩,而目连戏在宋代已可连演数日(《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可知戏曲吸收此种技艺,或从宋时的目连戏即已开始。到了明代的弋阳诸腔中,火彩不仅渲染鬼神表演,还用于某些军事场面,以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明刊本《草芦记》第40折中注明“卒放火介”,乃用火彩表现火烧赤壁的戏剧场面。明刊本《古城记·受锦》一折,演曹操追关羽至灞陵桥,假意饯别,关羽疑其有诈,以酒滴刀,“刀上火起”,以此判明酒中有毒;这刀上的火彩,正烘托了关羽不可侵犯的神威。其后各高腔、梆子、皮簧系统剧种,对火彩均有所丰富。

火彩主要有两类:一类由扮演者口吐;一类由检场人施放。

扮演者口吐的火彩又分两种:一是把松香粉等引燃物喷到另一扮演者所持的火把上,引起腾腾烈焰,如扮演李慧娘等;另一种是口衔圆锥形火筒,两端有孔,内盛燃烧的草纸灰细片,徐徐吹出,呈现火星闪烁,如扮演判官、钟馗等。

戏曲百科 | 关于'火彩'您知多少?

检场人施放火彩,通常称为“撒火彩”,川剧称为“打粉火”。其法以细草纸摺作引火,夹在手指间,手中握松香粉,冲火以出。要依据剧情,结合表演,疾徐长短浓淡恰到好处,非训练有素者不能得心应手。撒火彩的花式甚多,各有名称,如绕成一大圈的叫“月亮门”,接连不断的叫“连珠炮”,劈空飞出的叫“过梁”,飞焰落入台口盆中以引燃盆内酒火的叫“钓鱼”,等等。在川剧《烧濮阳》、京剧《连营寨》等的演出中,火彩都是极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掌握此种特技,是检场人的职务之一。近30年来,由于片面强调隐蔽检场,此类特技在不少剧种中已渐失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