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姐姐爱生活
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徐福贵的一生,讲述他是从一个阔少爷一步步变成一个无依无靠家徒四壁的老农民。
讲述他的父亲,母亲,妻儿又是如何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的,最后,就剩下他跟一头名唤“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
可以说,福贵而言后半生相当的凄惨。那么,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来听听有书君的分析吧:
死对于福贵而言其实很容易,他拥有比别人更多死的理由,而他却还活着,因为这些似乎都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1.当他家庭没落,一无所有,输掉了所有的家产时,他没死,说明物质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2.当爱他如命,对他始终如一的父母撒手人寰,自己的家庭支离破碎时,他没有放弃生命,他还活着,父母亲情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3.一直爱他,惟命是从的媳妇家珍生病去世的时候,他没有放弃生命,说明爱情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4.一双可爱的儿子有庆因为输血,女儿凤霞因为生孩子失去生命,女婿张二喜因为意外去世的时候,他没有死,说明儿女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5.当他看着自己曾经一起出生入死,有过命的交情的兄弟春生死的时候,他也没有死,说明友情不是他或者的意义。
那什么是福贵活着的意义呢?
一个不为物质,不为亲情,不为爱情,更不为友情而活着的人,那他活着还为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余华的那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活着没有别的意义,就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如果非要赋予一定的意义,恐怕还是活着的本身。
那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活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的过程,一场病,一次意外,又或者是一次输血,再或者女人生个孩子都可能要了你的命,以此揭示死很简单,活着才是最艰难的事情,也因为活着异常的艰难,所以,活着才更具有意义。
所以,有书君提醒大家,活着不易,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要勇敢的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有意义。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活着》读完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那种钝痛,很难被精准的用文字来形容。
福贵经历了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去,在外孙吃豆撑死的时候,我真想能钻进书里跟福贵好好的撕打一顿,真想好好的骂一骂这个老白痴,干嘛煮那么多豆!但是,当我看到富贵的痛哭,他的后悔,仿佛他那如窒息般的心痛被我感同身受一样,我也跟着他一起痛。
而我回到封面,再看到《活着》这个题目,才明白,余华啊余华,你把一切都剥开,又把一切都合上,你让我们跟着富贵痛哭,又让我们忘记死亡本就是常态。
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不是《福贵一生》?为什么不是《致死去的人》?为什么不是《怀念》?为什么是《活着》?
因为《活着》才是真正的力量。活着不单单是福贵的故事,死去的不仅仅是福贵的家人,活着的也不仅仅是福贵。千千万万像福贵一样的小老百姓如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他们隐忍,他们坚韧,他们甚至不抱怨。他们有人死了,有人又出生了,于是,“大家”就活着,活着就是真正的力量。
绒绒的猫爪
余华的《活着》我看了两遍,因为是我姐推荐的,第一遍怕没有理解多,再看一遍。作为我还是不喜欢富贵的这种“活着”。富贵的“活着”让我想到一个人——是我娘亲乡下一个远房亲戚,我们都叫他“挖老山”舅舅(我也不知道为何这样叫),我们家经常接济他。他家特别穷,父母早亡,他有两个弟弟(更小的那个智力发育不好)。是他含辛茹苦把两个弟弟养大并给他们成家,他自己一辈子“光棍”无儿无女。大弟弟成家后就独立过自己的生活;小弟弟智力不好、又穷,所以娶回家的媳妇就智力更低下。他们的孩子大冬天都没有鞋穿,光着屁股到处跑。当“挖老山”舅舅年老了做不动活时,他的大弟弟也不多照看他,小弟弟一家“傻”,除了穷还是穷。他就是一直为了“活着”而“活着”直到最后死去。这种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在穷苦人家中多。他们都够勤奋,都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如果人多了像“富贵”类型活着的人,能推进人类的进步吗?“好死不如赖活”这句话我赞成一半。我还是更喜欢美国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不管怎样,我觉得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我追求的。
凌寒独自开
《活着》是我几年前的一个夜晚连夜看完的,我一个大爷们哭的稀里哗啦!然后我就想到了我的姥爷。姥爷生于1938年,经历了无数的岁月磨难:三岁丧母,四岁丧父,然后寄养在舅舅家里,舅舅家里孩子也多,他的表兄弟各种欺负他折磨他!经历了抗日战争、三年自然灾害差点饿死,好不容易长大成人,然后娶妻生子,30多岁时,多才多艺的大女儿突患疾病夭折(才15岁),40几岁姥娘也因病去世。姥爷独自抚养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大,并且让两个舅舅成功娶妻生子。姥爷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悲惨,人生的四大悲一个不拉!我时常在想,如果是我能不能承受着那么大的打击?能不能承受着那么多年独自一人的漫漫长夜?我只能说,这是时代造就的悲剧,富贵的悲剧也是如此!但他们在经历了一件又一件磨难后依然勇敢的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看到更加美好的明天!
VINCENT47695312
小子我今年25,虽然人生阅历不足,但是看到这个问题,还是吐露一下所思所想。
文革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很难体会那个年代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也是听我爷爷说起过,对,我的爷爷经历过文革,当年从一个天之骄子被人人唾弃。从北京被打到徐州农村劳改,后来入赘到我奶奶家,索性后来时代变了,我爷爷被提拔进了银行工作,后来生活才慢慢变好。
说一说富贵。
少年地主之家,富裕生活,吃喝嫖赌,后来从豪门败家子,到战场炮灰,再到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爷爷,不同身份的福贵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的 活着 .每次看到福贵家有一点起色,我都会为之感动, 有庆 长跑第一名, 凤霞出嫁等.然后笔峰一转,余华冷冰冰的宣布了除了富贵,家里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每个人的死刑,富贵从伤心欲绝到麻木再到释然.他的人生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的缩影. 大喜,大悲,但还活着。
审视我们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了,为家人,为孩子;
也有人说了,经历不同事,体会丰富多彩的人生;
小子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与其思考活着有啥意义,不如重视当下,等到我们迟暮年老时候,能说一句这辈子我知足了!
珍重自己心里温暖的东西
最后,小子送给大家一首诗:
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虽有七十期,十人无一二。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胡为方寸间,不贮浩然气。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斯言胜金玉,佩服无失坠。
疯子子猫
福贵的生活能过一天便是赚一天。意志比常人更加坚强,或许也可以说是麻木了。也许重新回到孤家寡人的生活对他打击并不算太过绝望,也许连绝望的成本也没有。
亲人因为意外纷纷离去,对于福贵来说,成为孤家寡人,心情自然是悲伤的。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这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俄国一篇小说,描写一个刚刚失去女儿的贵妇来到一个农妇家中。农妇的独子刚刚去世,农妇依然照常熬粥并且大口喝粥。贵妇非常不理解,经历丧子之痛如何还能吃得下饭?贵妇觉得应该悲伤的茶饭不思,闭门不出。而农妇却表示,儿子已经死去,即使再悲伤,绝对不能浪费一锅好粥,毕竟食物本身就缺乏。自己生活还是得继续为温饱奔波,连停下来悲伤的时间也没有。
以上这个故事说明了不同社会阶层对于丧子之痛截然相反的看法和作为。福贵还得继续为衣食住行奔波。
另外每个人对创伤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福贵从小久经磨难,现实生活比尊严和情感更重用。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至于非要自行了断。
每天依然柴米油盐忙碌奔波的福贵孤家寡人还是会选择继续“活着”。他的人生一定有支撑他“活着”的巨大意念。
就好比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林先生,妻子和三个孩子都冤死火海,但他依然坚强“活着”,为纪念他们四处旅行,撰写文章表达怀念之情。
或许这也是他“活着”的动力和意义。
平安夜的蚊子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人是什么,这些类似的很抽象的问题,刚从学校毕业之后的前三年,我经常思考,尤其是工作到深夜,一个人踩着破旧的单车行走在通往板房宿舍的路上,路边常常躺着极度疲惫的工人师傅,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油泥同灰尘,已成了一块漆黑的布,脸也成了一块黑布;我就会想,同样是活着,我活着的意义和他活着的意义有什么不一样呢,其实也差不多,就会越想越觉得物质上的东西越来越虚无,到后来,我发现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或者说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问一个人“你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有点类似于问一座大山“山在那里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之后,再也不想这些问题了,人们常说难得糊涂,顺其自然,很有道理的,虽然很难做到,做到了,你就会获得快乐,洒脱…………人和人之间不能攀比,谁都是过一生,怎么都是过一生,一生很短暂,百年之后谁还记得谁。在社会规则之下,怎么走都是路,很多时候,没有对错之分。
船坞好儿郎
我来回答。
对很多人而言,活着是不能思考其意义的,一思考,就得死。我大舅,打了一辈子光棍,放了一辈子羊,年轻时候还好一点,吃百家饭,有酒有肉的,比较滋润。五十以后,诸病缠身,尤其是腰腿疼最为明显,放羊也不利索了,也没人请他吃肉喝酒了,跟我三舅住在一起,生存状态可想而知。
有一天,他的隔壁吵架,眼看要打起来,我大舅是个热心人,上前劝架,没想到被吵架双方联合起来詈骂,我三舅妈出来,也骂他多管闲事,好像还推攘了几下,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晚上我大舅就上吊了,据邻居说,半夜还听到了他的哭声。
享年六十三岁。
后来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深有感触。福贵之所以一直活着,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想过活着的意义。就如我大舅从来没想过活着的意义一样。忽然有一天,他们开悟了,洞彻了,开始思考人生了,那么他们也就不想活着了。
唐风宋月
有个警察朋友,见多悲欢离合,说了一个他经历的故事。那时候他在乡镇派出所上班,辖区村里面一个男人报警说孩子丢了,出警到现场,男人四十多岁,普通农民,说带着儿子干农活,一转眼儿子不见了,儿子是弱智,十一岁,没上学。警察朋友仔细搜了一圈,发现农田旁边的河里飘着一只白球鞋,正好被河里树枝挂住才没淌走,男人说是他儿子的,朋友判断应该是溺水。随后调来打捞人员用滚钩在附近水域捞人,又把情况通报下游派出所。警察朋友到男人家里看了看,一个捡来的弱智老婆,一个卧床的老母亲,家徒四壁。一周后,男人儿子尸体在下游被发现,男人大哭着就要往河里跳,被警察朋友拼命拽住,男人接着坐在地上哭,一直哭到嗓子嘶哑哭不出来。没多久,男人弱智老婆和老母亲相继去世,男人孤零零的住在偏僻的瓦房里。年底派出所组织慰问贫困户,警察朋友带着几百块钱和米 油到男人家,男人呆呆的坐在家里,形容枯槁。警察朋友说一想起这个男人,就觉得有父母妻子孩子一家人、有牵挂的人、有人牵挂就够了,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只求将死之时,子女亲人围在身边送别。
所以看了活着,就好好珍惜生活吧,福贵在教我们浪子回头,在教我们要如蟑螂一样坚强活着
筱宇3290
第一次读《活着》这本书,很多人称之为经典。我读完之后,只感觉福贵这个人物是个特殊的存在。我们先来捋一下《活着》这本书,以及福贵这个人物的一生。
有庆被权贵和谄媚害死,凤霞死于医疗的落后;二喜死于缺乏劳动保障,家珍被生活折磨死,而苦根死于贫困。福贵的一生就是这样,他最后的结局跟一老牛相伴。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怎么看待福贵的一生,你又怎么看到书中这一系列的“死亡”呢?余华在写这本小说时,曾解释过一个观点:他想看看一个人的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强。
通过这本书,作为读者的我们,有人读出了巨大的痛苦,有人读出了福贵的幸运,当然也有人读出了跟我一样的疑惑。
《活着》这本小说,是刻意堆砌的悲剧吗?其实这个疑惑,相信也是很多读者的疑惑,一个人怎么可能承受那么大,那么多的现实苦难,生活苦难。
我个人觉得,抛开小说的文笔,故事情节,从小说技巧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来看,余华的《活着》是刻意堆砌的悲剧。
而正是这样的悲剧,引起无数读者的深思: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也一直觉得,活着的意义就是它本身。
小说前半部分,除了福贵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外,后半部分小说人物的死亡,像极了堆砌的悲剧。在余华的叙述下,儿子有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死于突发的建筑事故,外孙死于吃豆子撑死。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常说到一个词——主角光环,小说中福贵就是主角。我不反对艺术作品为达到某种目的刻意制造的“陷阱”,可是福贵这个人物,他真的太惨。
我在读这本小说时,最惊异的不是小说内容,而是余华的文笔,他的冷静与冷漠,他的淡定与严肃,让我想到了另外的一个作家——路遥,他们两位作家,完全是两个相反的作家。当然这跟作家的经历有关,在这里我不再细说。
作为读者,我们在读完这本小说时,感悟到的不应该仅仅是震惊,还应该有这样一个思考维度:小说中单独拿出一个人来说,他所经历的悲剧,我们能理解,也完全能解释的通,可是将这些悲剧叠加到一个人身上,概率实在太小。
人物彼此的死亡,我们可以理解,当所有的死亡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当所有的悲剧搁到一个人身上,这难道不是刻意堆砌的悲剧?当然,这从艺术层面上来讲,完全说的过去。
我们再回到余华说的那个观点上:我想看看一个人,究竟能承受多大的痛苦?从余华的这个观点来看,言下之意好像就能说明,小说的确是刻意堆砌的悲剧。
在余华老师的世界观里,死亡可能意味着的是不幸的终点,但生命还有远远比死于非命更加痛苦的事情,而福贵经历的一生,就是这个观点最好的印证。
生命中还有远远比死于非命更痛苦的事情。那个年代,也许远去,读者也无法抵达,可能活着本就是一种喜剧,可是我觉得,有些早期先锋代表的作家,他们深受国外意识流作家的影响,多少有点被迫害的妄想症。
小说部分片段抄录于下: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有人来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10元钱,这10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我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
余华的《活着》是不是堆砌的悲剧?从堆砌的悲剧这个角度看,它是否是失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