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在中國歷史上,因內訌而致失敗的農民起義數不勝數。太平天國亦是如此,一旦這個政權內部的權力矛盾過於尖銳或激化時,政權就會陷入動盪不安,就會對政權帶來滅絕性的危害,而且這種內部造成的危害遠大於外部的進攻,太平天國也沒能走出這一悲劇之路。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一、權力結構的失衡導致太平天國內部出現嚴重的矛盾

起義之初,太平軍領導人是以兄弟關係和宗教為紐帶,因此在戰爭初期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定都天京後,東王楊秀清妄圖從政治、宗教兩個方面攫取最高權力,連洪秀全也要受其威脅,造成這種情形的根本原因源於太平天國最初的由宗教和政治兩元組成的權力體制。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的最高指揮機構實際為東王府,行使政治、軍事指揮權。作為最高領袖的洪秀全並未掌握最高權力,無法建立起與其領袖地位相符的權威。同時,楊秀清以下各高級領導人的權力和地位與楊懸殊太大,無法形成有效的權力制約關係。這種權力結構的失衡導致太平天國內部出現嚴重的矛盾,並最終激化。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二、洪秀全的王位受到威脅

楊秀清的政治野心和篡權謀私行為十分嚴重,“東王自己威風張揚,不知自忌”。楊秀清的獨斷專行愈演愈烈,不僅洪秀全對其不滿,而且還產生許多敵對勢力,最高領導層的權力之爭逐漸深化,甚至連洪秀全的王位都受到威脅。

咸豐六年夏(1856年8月),楊秀清自稱“天父下凡”,逼其封為“萬歲”,韋昌輝與石達開把楊秀成的行為,看作是陰謀篡權,於是計劃除掉楊秀清。太平天國高層的權力之爭爆發內訌,一發不可收拾。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三、內訌導致太平天國中央權力指揮系統孱弱

韋昌輝不僅把楊秀清殺了,並且把凡是與楊秀清有關係的人都牽涉進去,大肆屠殺。其後韋昌輝被殺,石達開被迫率部遠征。太平軍領導層的權力之爭,導致太平天國中央權力指揮系統孱弱。

從此,太平天國中央機構政令不暢,太平軍成為地方將領的私人部隊,而將領之間又發生間隙,這直接導致部分太平軍將領被迫投降清軍。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四、太平軍將領中因內訌被迫投降最為典型的莫過於韋俊

韋俊,又名韋志俊,廣西桂平縣金田村人,北王韋昌輝的胞弟。太平軍開始西征後,韋俊逐漸嶄露頭角,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石達開、胡以晃、羅大綱、韋志俊等可列為第一類,他們較有謀略,有較好的戰略指揮素質,堪為智勇兼備的統帥。”但最後,韋俊卻被迫投降。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對韋昌輝是恨到了極致,“天王命把他五馬分屍,割其肉每塊兩寸,掛在天京城內各柵示眾。”韋昌輝被誅後,他把對韋昌輝的厭惡轉移到了韋俊身上。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咸豐六年(1856年)十一月韋俊撤出武昌後,洪秀全就想以其丟失武昌治他的罪,但經李秀成力保,沒有實行,“在天王駕前力保,後封其為定天福之職。”之後,還封他為右軍主將。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對楊秀清與韋昌輝的態度不同,洪認為楊秀清是遭人陷害而死“期至朝觀遭陷害。”對於韋昌輝,天京事變之後,洪始終處於敵意。韋昌輝在天京事變中殺戮太多,這就使的韋氏族人在太平軍中留下了惡名,韋俊難免替兄受怨,處處受到擠壓。

同時,韋俊和陳玉成也有矛盾。陳玉成原是韋俊的部下,現在職位反居其上。由此兩人產生矛盾,至後來甚至發生了軍事衝突。韋俊感到在太平軍裡已無容身之所,因而投降。

當時敵人也看到這一點,“志俊陷於失意,以其過去資望職權之重,今則地位反出陳玉成下,且復與玉成齟齬不合,優俱抑鬱。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咸豐八年(1858年)九月後,韋俊開始駐守池州地區,次年二月,楊宜清攻取建德後,勢力侵入池州,六月,楊輔清棄景德鎮,逼進池州附近。

楊輔清與楊宜清是楊秀清的兩個弟弟,因韋昌輝殺楊秀清之故,二楊與韋俊之間的間隙頗深。楊輔清與弟楊宜清兩面虎視韋俊地盤,韋俊不想激化矛盾,仍令其部配合二楊行動,可是楊宜清卻以怨報德,更加恃強欺凌韋俊。韋俊百般無奈,意欲投靠李秀成,另尋地盤存身。但被陳玉成所阻,而且“糾眾攔阻,彼此忿爭,於和州地界兩相殺戮。”李秀成部屬則支持韋俊,與陳軍械鬥,死者數千。

無奈之下,他於九月二十七日投降湘軍水師楊載福部,“韋志俊久踞池州,所部不下數萬。自本年九月二十七日(10月22日)在奴才處具稟投誠前來,呈繳偽印數百顆,約期分派所部攻取蕪湖,立功自贖。”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五、太平軍中高層領導內訌造成的影響

太平軍中高層領導內訌影響深遠,到後期太平軍各部之間的不和也來源於此。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天京被湘軍攻破,之後太平軍餘部主要有侍王李世賢和康王汪海洋統帥。在太平軍餘部中,李世賢地位最高,但李世賢並不能指揮汪海洋的部隊,汪海洋是隨翼王離京後又回朝的人員,雙方並沒有很深的合作關係,各有企圖。李、汪兩支部隊是各自為戰。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李世賢因汪海洋不增援漳州,只得放棄該城,旋即在和平縣大敗,李世賢本人與餘部失去聯繫。李世賢餘部投奔汪海洋,但汪海洋並沒有相容,於同年閏五月十三日藉故殺了侍王親信王宗李元茂,驅除異已。這使得原侍王的部下,人人自危,其中一部分將領被迫投敵,陪王譚富、朝將莫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率部降清。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事後,汪海洋對原李世賢部下更不放心,為防止叛降事件繼續發生,派其親信監視。六月二十八日李世賢隻身逃到汪海洋駐地,原李世賢部下,向他泣訴汪海洋的殘暴之行。汪海洋也因曾殺李元茂及在閩南不救援李世賢,擔心李會責罪於他,又怕李憑藉威望取而代之,很不自安,便於七月三日夜派人將他行刺,同時被殺的還有李的舊部等數人。

天京淪陷後,李世賢在南方太平軍餘部中最具有威信,李被殺後,無疑加劇了南方太平軍餘部的分裂與失敗。

六、太平天國內訌的根源

內訌在行為上表現為互相殘殺,自我毀滅,其根源卻在人性上的狹小和在道德上的自私自利。不同的個人如果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就會產生了不一致的價值認識和價值要求,一旦自身的利益不能得到滿足或自身利益與整體利益不可協調時,當事人就表現為思想或行為上的不滿,做出有損全局利益的事情。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無論是楊秀清、韋昌輝等高層領導還是後期中的汪海洋,他們在見識上不識大體,不明事理,不能從大局出發,不能正確處理自身利益和太平天國的利益,認識不到內部不和會造成的嚴重危害。太平天國是由底層農民所建立的政權組織,初創業時,他們稱兄道弟,局勢稍好後,便因利益、權力而分。這部分將領思想上的狹隘與愚昧,使他們不明白團結的重要性。

同時,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使得他們不善於人際之間的協作。部分人狂妄自大,個人慾望膨脹,為了自身的利益幹出有損太平天國事業的事來,最後導致部分同袍被迫投入敵方陣營,使敵人從外部攻不破的堡壘自行從內部崩潰。

參考文獻:

張林強《太平天國降將群體研究》

吳加權《太平天國衰亡階段的叛將研究》

盛巽昌《太平天國天京內訌實力未損失說》

秦靜《太平天國失敗新說》

鄧玉平《關於太平天國的叛降問題》

太平天國“內部崩潰”悲劇之路——“高層內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