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冲阿海
发展果树种植业,发展采摘业。
你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要求,选择适合生长的果树进行种植,当然最好选择出名的水果,发展采摘业。这个项目是很好的创业点。我发了一个视频,你可以看看,这们这里有个小村庄,只有23户人家,这个村里的情况也是交通不便利,到处是沟沟壑壑,但这里适哈种植大樱桃,每户都发展采摘业,效益特别好,一亩地一季樱桃就可以收入8万元,樱桃的管里相对好些,每年只需要打两次药,第一次打药是在没有开花前,打杀菌的药。第二次打药,是在落果后,打一次保叶的药,这次就是白石灰和蓝凡,施肥也就是施土杂肥,特别好管理。这是这个村里的农民亲自对我说的,每年5月中旬大樱桃成熟,你可以实际来考察。在果树下面, 可以养鸡等,实现立体种植和养殖。
还有一个例子,山东半岛地区,都是丘陵,也不适合机械化作业,但当地政府收导农民发展果业,出现了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莱阳梨等具有地方特色水果。经过长久积淀,已驰明中外。其中烟台大樱桃也不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农村风影
我老家地区大别山腹地,就是非常典型的山区农村。家里的土地本来就很少,五口人只有一亩多地,而且每个地块都是边边角角,巴掌那么大,大多数都是梯田形式,很难使用机械化操作。到今年为止,我们老家当地唯一使用的农用机械就是手扶犁田机。其他的那些大型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根本都无法在我们当地山区进行操作。
而且我们山区农村因为田地比较少,种植的粮食仅仅够养活,家里人,也没有多少人靠种粮卖钱来维持生计。俗话说靠山吃山,在我们当地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方面是种植茶叶。大别山地区处于北纬30度线上,最适合种植茶叶的地带,且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植了很多茶树。一般人家光靠采茶,每年的收入才15,000元左右。
除了茶叶之外,第二种经济来源就是养蚕。我们县是蚕桑大县,有些养蚕大户开山种植桑树,一家养殖蚕桑的毛收入就达到十几万元。一些中小型农户,每年靠养殖蚕桑也能收入万元以上。
另外,我们当地种植灵芝,茯苓,天麻等中药材。近些年随着菌种技术的提高,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中药材种植的产量也在稳步提升,农民的收益也不错。与此同时,我们当地新兴的高山蔬菜产业也逐渐得到了发展,目前有着可观的收益。再加上山区配套旅游业的发展,每年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来到农村体验山里的生活,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妙,也给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从上面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山区农村土地比较稀少,但是山林资源比较多,果树、茶叶、蚕桑、养殖业都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发展旅游业。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虽然不能中植大量的粮食作物,但是同样也可以依靠其他的经济作物来获得收入。
茶人老七
山区土地零散分布,不适合机械化耕作的话,就引进其它的种植物吧,种水稻、小麦、玉米这些的话真没必要了,耕种麻烦,效益也太低,那引进什么种植物呢,这就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和种植物的价值来作选择了,毕竟有些种植物对气候土壤环境比较挑,离开原产地后就变得低产、味道不好了,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适合在山区种植的高价值的种植物,如觉得有所帮助的话就请朋友们关注下【南粤三农人】。
弥猴桃,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陕西眉县猕猴桃获评农产品气候品质类国家气候标志,单粒100克左右,去年市面价6元一斤,猕猴桃大多数种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即亚热带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土壤地质以黑色腐殖质土、砂质壤土为主,比较适合在山地种植。
九仙桃,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水果,广东省翁源县连溪村是比较出名的九仙桃产地,单粒重200克左右,去年市面价是8元一斤,是价值比较高的水果,九仙桃适合在气候饱和的山区种植,土壤质地以壤土、砂壤土为主,比较适合在山地种植。
山茶籽树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被誉为“东方树”,种植山茶籽树主要目的是榨取山茶籽油,现时人们对于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山茶籽油有降脂降压、消炎抗菌、抗癌抗病毒、增强人体免疫、预防中风等功效、市面价100一斤的土榨山茶籽油,山茶籽树其性喜冷湿气候,不耐高温。对土质不苛求,但以含湿度高之砂质土壤较合适,全日照半日照均适宜,山茶籽树可种植在山地。
还有其它高价值的种植物就不一一介绍了,喜欢本内容的朋友请点赞关注下【南粤三农人】,同时欢迎大家分享下有价值的种植物。
南粤三农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区农业还是围绕山场做文章,可以发展经果林业及林下经济,种茶叶等。很多地方都利用山场种植茶叶水果,高山蔬菜、中药材,对于零散分布土地,只能种植经果林、中药材、茶叶。交通不便利,可以争取“村村通”工程项目支持把路修通硬化一下。我们当地山区都通了水泥路了。
利用山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采摘垂钓农业,“农家乐”,民宿旅游等。建山庄,办农场。很多土地少的地方都在发展特色农业,春季赏花,夏秋季采摘垂钓,冬季看雪景,让城里人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睡农家屋。
土地分散,不如集中起来发展,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工,把山场交给几个人承包经营,农民可以流转土地收租金,也可以把土地做为股本入股经营,年底分红。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农业生产经营是发展不起来的,也没有前途。
我们当地山区以茶叶为主产业,森林覆盖率70%以上,农村青年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土地种茶叶、山芋、竹子、树木及旅游等。
长江老农
山地零星散布、交通不便利与不适合机械化说明了每块田地的面积不大又远离村边,村上人若能自发起来开一条基根路,至少交通还不用一点点的扛/挑出来,若是不能解决基根路的前提下,个人认为拿这些田地种植当地较有出名的中药材或当地有多年种植传统的茶叶或茶籽等其他经济作物,至少这些经济作物在下树时不要挑得那么多趟,如此也是一条较为实际的门路。
除了以上的中药材、茶叶、茶籽外,您在这早春期间与志同道合的人到周边村/乡镇看看他们发展什么经济作物,如这些经济作物也切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那就直接跟风种植也好过种植粮食。
荔浦青山
只有挖掘当地名产和由此产生的故事了。一般此类地方,山货和林下经济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问题在于:
第一,是否与邻接的地方有雷同,而邻接处早已有较成熟品种和产业,这样的话,要么成为很难赢取的对手,要么成为原料供应的“副手”。
第二,是否有能干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包括当地的官员,外加一两个产业先行者(不是乡贤)。这点很重要。人的因素往往最关键。
如果都不具备,那还是要走出去寻找机会。有时候,对渐渐人烟稀少的山村,无奈也是一种必然,不折腾不开发,至少对生态环保有利。
姚耀1188
山区的土地很多都是零散分布的,这就会造成在农业生产操作上的不利,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山区所特有的地域优势,一般情况下山区具有污染少,空气质量高,由于海拔、地域限制,也有一些特有的区域种植优势。
我有个同事,家在茅山附近,家里有一片茶园,但交通不是太便利,到他家里的人看了那片茶园都说真是好茶园,虽然进行机械化操作难,没有污染。所以他家中的茶叶基本上都是每年很多人订购一空,一年的收入也不少。
我有个学生,也在茅山附近有近300亩地的苗木基地,由于是丘陵山地,农事操作很不便利,前些年苗木生意也不好做,我也去过几次,还是鼓励他做一些林下经济,比如养一些鸡鸭,种植一点当地的地道药材,适当的开辟一点农业休闲,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园子也发展的不错了,主要的经营内容有:禽蛋土产、药材、苗木、农业休闲观光。虽然量少,但也是每天都有收入,他说,目前工作的主要方向是发展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是减少人为的化肥、农药等的施入与干预,保证整个系统的自然协调,产品就是要比其他地方的好,而且他的产品还是以老顾客为主,短短的几年还是发展的有声有色!
山区的土地虽然零散,但是还是要注意发展一些地方特色的东西,同时不能一味的集中在一个作物或者同一个发展方向上,如果发展方向相对比较一致,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销售渠道,最好要求一定的产地商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
瓜农之友马博士
一,既然想着要发展,首先要修通通往土地的农路。一家的土地零散,但户数多了土地还是连片的。可以动员全村在通种植土地的各个方向修几条主干路。土路就可以,农村山区三轮车能行驶就行。我们村以前也是这样,国家不投资,农民就商量着叫了铲车,资金农户摊派,开通了农路。路通了,以前挑,担,背的都不用了,一些小型机械也可以开到地里。要发展,路是最基本的条件。
二,在路没有通之前,可以选择一些经济树木种植,比如花椒树。花椒价格比较好,在往家的运输上体积小,分量轻。可以用挑,担,提的方式。比种粮食稍微体力上要轻松些。
三,在不能使用机械化,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山区地种植中药材也是比较适宜的。象党参,黄芩,柴胡,冬花,黄芪等。在不好的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以上为个人观点,望朋友们评论,指点不足,谢谢。
秦安人家123
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除非你是附加值很高的个性化农业。
对大众化农业来说,山区可以修建机耕道,便于农机上山。机械化农业对于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农业来说,都很重要。只有机械化才能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对高附加值的个性化农业来说,则增加人工成本可以通过高价产品来消化。如高山地区的避暑农庄,高山地区特有的中药材,高山茶叶等。
蒲德伦1
大家好!我是本题的提问者阿海,诚邀大家来探讨这个问题! 主要是因为,咱们山区现在土地抛荒越来越严重,我小时候山里种玉米、黄豆、高粱等旱地农作物,也有生产队组织修的灌溉沟渠水利!那时候上山,到处都是田间土地劳作的人,田地里庄稼长势喜人,一片兴兴向荣的景象!近几年回家上山,基本都是看不到人影,田地不是种树就是抛荒了,水渠无人维护早已被山石泥土填满,土地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与那时候相比完全是感觉到陌生!年龄小的时候,山区的大人都会对我们说,多读书,走出大山,不要重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现在无论读书多读书少的都多数走出大山进城务工了,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 大家想想,现在在家种地务农的主力是六零后,最小的也是五十出头了,这代人有些基本是没出去过,一辈子都在务农和土地打交道!七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多数涌入沿海城市打工,虽然有些会种地,但是对于种地并不是很热衷了,而之后我们八零后和九零后基本全部进城打工,会的更少,零零后就不用讲了,好多是在城市长大,说到底对故乡对山区土地的喜爱基本已经很淡很淡了,只是过年时的匆匆一行!那么二三十年后,六零后七零后已经七八十岁做不动了,该是怎么样的场景,山区还能留住多少人! 其实山区公路不方便,水利也不方便,农耕机械化根本也做不到,种地不论收成如何,生产效率低下,人工都是赚不回的,如果天公不作美,那更加是欲哭无泪。 不过我相信我们之中有不少人对故乡有着深深的感情,我们要发展家乡,并不是个人力量就能行的。所以我真诚的邀请各位说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说说自己的经验,各取长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