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恭亲王奕訢为何在咸丰灵前嚎啕大哭?

羽评郡主


关于恭亲王奕䜣在咸丰帝灵前嚎啕大哭一事,历史上确实是有明确记载的。这件事情发生于咸丰十一年,,此时咸丰帝已经驾崩,奕䜣在处理完京城事务之后风尘仆仆的奔赴热河行宫,到了行宫他飞马而下,来到皇兄咸丰帝灵前扑通跪倒,随即痛苦哀嚎,奕䜣哭的真实,并非逢场作戏,以至于在场的两宫太后和亲贵大臣等都红了眼眶。恭亲王奕䜣为何会在咸丰帝灵前如此痛哭,其实他既是哭咸丰,也是哭自己,更是哭大清。



手足情深:

咸丰皇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在其十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孝全皇后在临终前将年幼的咸丰帝托付给了宫中地位最高的静贵妃,静贵妃就是恭亲王奕䜣的生母。后来孝全皇后死后,年幼的咸丰帝就和自己的六弟共同养育在养母静贵妃身边,咸丰帝每天都和奕訢一同去上书房读书,一同去给父皇请安,下了课又一同回到养母静贵妃宫中玩耍,可以说,养在静贵妃宫中的这几年,咸丰帝和恭亲王奕訢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这即是常年在一起的相处融洽,同时也因为两人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当时道光帝的其他儿子都还年幼,与咸丰帝年龄相仿的也就只有奕訢了。来热河奔丧的恭亲王在咸丰灵前痛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感念当年一起生活成长的日子,痛心皇兄的英年早逝,骨肉分离。


疑心忌惮:

咸丰帝与奕訢产生隔阂主要是源于对太子之位的争夺。故事还要从道光帝晚年说起,道光帝晚年,曾为了立谁为太子的事情而矛盾,一方面,长子奕詝为其爱妻孝全皇后之子,由忠孝仁爱,道光帝对其非常中意,而另一方面,皇六子奕訢文武双全,聪慧异常。道光帝因此左右为难。最终,经过权衡和考量,道光皇帝最终将奕詝立为皇太子,同时在道光帝的传位遗诏上,奕訢也被明确封为了恭亲王。一份传位诏书明确了两位皇子的身份和归宿,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道光皇帝内心的矛盾。也正是因为道光皇帝生前对奕訢的宠爱和重视,导致了咸丰帝将奕訢视为皇位角逐的有利对手,兄弟失和至此开始,整个咸丰年间,恭亲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始终不被信任,能力才华极强的他从未被咸丰帝委以重任。恭亲王一直处于一种怀才不遇的境况。而此时咸丰帝已死,前来哭灵的恭亲王奕訢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所受的委屈,便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排除中枢:

公元1861年,也就是咸丰十一年,此时的咸丰帝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自感将不久于人世的咸丰帝已经开始在为自己的身后事而筹谋了,懿贵妃所生的太子尚且年幼,而其母多年以来便显示出了对权力的极大热情,所以咸丰帝将一枚代表权力的印章交给了自己信任的皇后,除此之外,咸丰帝还精心挑选了八位精明能干的大臣作为讚襄政务大臣来辅佐年幼的太子,这八位顾命大臣中,有咸丰帝的宠臣,有宗室亲贵,有道光帝的驸马,却唯独缺少恭亲王奕訢,这样的安排明显就是故意将其排除于权力中枢之外,追根溯源,仍旧是对于奕訢的提防和不信任。奕訢哭灵也有这种对于皇兄不信任自己的怨怼之情。

恭亲王奕訢在咸丰帝灵前痛哭,确实有很大程度上的真情流露,这其中虽然也掺杂着很多复杂的感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恭亲王奕訢痛哭也是为了麻痹肃顺等人,表示自己只是单纯前来谒见大行皇帝的,而没有别的企图。


历史课课代表


恭亲王与咸丰帝原本就是两个母亲一个爸爸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共同的爹就是道光皇帝,于情于理咸丰帝去世,恭亲王面对着这个既爱又恨的皇帝与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当然是痛心疾首,嚎啕大哭。

问什么说恭亲王对咸丰帝既爱又恨呢,得从他俩的爹说起,道光晚年在决定储君的时候在这两个孩子之间犹豫不决,可世人都知恭亲王方方面面都比咸丰好太多了,可是不善宫斗争宠的恭亲王被咸丰和他的老师杜受田所算计,要走仁义孝顺的道路来取悦道光,结果还真好使了,道光最终传位给了咸丰帝,封了奕訢为恭亲王,就这样恭亲王在储位之争中失败了。

虽然没当上皇帝,咸丰也心里明白自己能力并不如恭亲王,还是很重用恭亲王的。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北京城时,咸丰帝逃亡承德,把北京的烂摊子交给了恭亲王,恭亲王不辱使命的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清朝,并形成了自己新的政治集团,这也是他通过义和获得的政治资本。



不到一年,咸丰帝就在热河郁郁而终,临走咸丰还不忘记疏远一下恭亲王,咸丰遗照的八位顾命辅政大臣唯独吧恭亲王排在了外面,恭亲王最终协助慈禧太后发动了辛丑政变,被授予议政王,从此,恭亲王总理清朝内政外交,权倾天下。

不知道恭亲王在咸丰灵位前是什么感受,但可以想象,一定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是手足却不至亲兄弟皇帝,一方面是风雨飘摇的祖宗江山,或许终于可以一展拳脚了吧。


用户75074929869


因为他是咸丰的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