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永和九年

歲在癸丑

暮春之初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修禊事也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名軍政高官於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公曆的4月7日左右)彙集于山陰的蘭亭集會。在這樣天朗氣清的一天裡,他們吟詩喝酒,互訴衷腸,一幅生動美好的圖畫浮現在自己的眼前。

為什麼要選在這一天

大夥兒們聚在一起

遊山玩水

暢飲賦詩呢

因為這一天是

三月三上巳節

緣起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關於上巳節的由來有很多的說法,但現在被普遍認可的說法是源於商周時期的巫術活動,主要的目的是驅除災禍,祈求生育。民間也有其來源於黃帝的誕生日的傳說。中國古時有句俗語: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

發展

上巳節的雛形是周代的祓禊活動,祓禊就是在水邊清洗身體的意思(祓:拔除病氣;禊:修潔自身)。

在六朝之時,規定節日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故稱上巳節。上巳節也開始演變為在水邊遊玩的曲水之宴。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寫到: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彎曲的水道之中漆制的酒杯漂流其上,酒杯漂到誰面前,誰就拿起酒杯暢快飲酒,輕鬆而又快樂。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唐代繼承了六朝的傳統,且參與的人群逐漸向平民階層發展。這一天在國都長安,人們紛紛湧向城東南的曲江池,或到城外去行樂遊玩,此時是人聲鼎沸,一片熱鬧的景象。唐代崔顥的《上巳》詩曰:巳日帝城春,傾城祓禊晨。 對於農民來說,上巳節的到來提醒人們農活就要開始了。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宋代的周必大詩言:修禊歸來卻踏青,臨流謨野兩關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修禊與踏青是分開進行的兩項活動,表明上巳節的習俗正在慢慢發生變化。

元代的《全元散曲》中也有關於上巳節的句子:修禊潭,水如藍,車馬勝遊三月三。明代弘治年,江蘇的《吳江縣誌》中寫到:上巳日,郡人傾城而出,遊於百湖山水間。邑亦有遊者,是日喧勝,飲者、博者、交易者、閒觀者,不下萬人。到了清代,江西《瑞州府志》(同治年間)有載:上巳節,攜酒盒郊遊踏青,士民皆然。可見,上巳節的主要風俗已演變為出遊踏青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上巳節的情景

大多來自於

對文獻字裡行間的想象

然而古代上巳節的景象到底如何

從考古發現中可見一斑

唐代的上巳風貌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1987年,陝西省西安市的南里王村,中唐韋氏家族墓室的東壁北側出土了一幅名為《宴飲圖》的壁畫。壁畫高2米,寬3.6米。

圖畫中描繪了當時盛行的遊玩享宴之景。人們圍繞低案而坐,長方形的低案上置滿了豐富的食物。圖畫上落座的九名男子神態各異,或鼓掌、或飲食、或閒談,氣氛輕鬆和諧。我們可以從中想象唐代的上巳盛況。

上巳節與昂首闊步的女性

唐代天寶年間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生動地還原了虢國夫人春遊的畫面。虢國夫人是楊貴妃三個姐姐中的一人,也是不亞於楊貴妃的一位美人。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請注意畫中最右側的人物,“他”身穿青色圓領朝服,頭戴幞頭,騎著一頭高顱大馬,神態倨傲而自然。遠看像是一名男子,然細觀之則發現其面頰豐潤,眉清目秀,一張櫻桃小口又增添了幾分女性的姿色。

結合當時女扮男裝的時代風尚,現在普遍認為她就是高貴的虢國夫人。虢國夫人一馬當先且一副男子做派,這無疑體現出她的巾幗氣度,折射出大唐奔放自由的風采。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上巳節不只是漢族獨有的

一些少數民族

也有著他們的“上巳節”

隨著上巳節文化的傳播,一些少數民族也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節日習俗。如壯族,在三月三這一天將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拋繡球,因此又稱其“歌節”。侗族也在這一天舉行搶花炮、鬥牛、對歌等活動,侗族亦稱其為“花炮節”。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如今,上巳節的蹤影已經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由於唐以後,人們逐漸將上巳節與寒食節融合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清明節)。清明節的踏青逐漸取代了上巳節的踏青,所以當代大多數的人們只知有清明而不曉上巳了。

上巳節作為我們的文化遺產,一直豐富著古代人們精神文化。像其他節日一樣,上巳節使家人好友們彙集在一起,有了平時所不常有的熱鬧與充實。

中華民族正是得益於這些節日,有了文化的認同感並凝聚在一起。中華文化也因此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三月三”上巳節,一個逐漸消失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