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千里马
临摹的很像,只是学习书法入门的第一步,说明对书法的基础技法,和法帖字形神韵有了较扎实的理解与体悟,但距离所谓的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临摹的像,还要看是对临或背临,能够背临的形神俱似可能比对临要更进一步。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临摹的像,还不一定说的上是真正掌握了,也不一定能够按照原帖风格进行作品创作。还有就是对技法都理解与变通能力是否到位也非常重要,这就要看我们的创作能力了。
实际上,书法的学习,是不太好用什么成功来界定的,因为艺无止境。一山更比一山高。我们的在不断的临摹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进益。书法造诣的成熟亦或境界的形成需要一生的探索与打磨。所以古人说日日新又日新。
学习书法,学习一辈子都仍然会感到有不足的,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基于这个因素,也有人说艺术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艺术。我们在学校书法的过程也一定会有这样体验。在遇到一个问题是迟迟难以解决,可是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探索,甚至迷茫之后,有了长期积累一朝获得的时候,原本认为以已经得到,可是待到心境平稳下来,却有发现新的问题有出来了。比如学【兰亭序】吧,自以为临摹的有几分了,可是仔细对照原帖一比较分析却发现仍然有许多自己没有理解或认识到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临摹学习经典书法,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不断获得进步的。
翰墨书道
凡事因人而异。
上初中一时我在班里写字也算不错了,甚至有同学买来纸筆向我学习,那时基本属于瞎胡闹,也没什么字贴,大至的方向是向一位毛筆字写的好的老师学习,一日复一日,第二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这位同学突然说不写大字了,问其原由,答曰学成了,我是一头雾水。后来还有一同学跟我学写钢筆字,第二天便说,我写的马字比你的好,我亦笑而答曰,你也学成了。
王羲之写的像谁?欧颜柳赵写的像谁?宋四家写的像谁?也许他们也曾经写的像谁,但那仅仅是他们学书过程的初级阶段,绝不是他们书法成功的标志。
还有什么是成功?经常听人说谁谁写字在市里买了房买车,发了财,还有听说农村娃写字好被一道人访走写经去了。遇到学书的人生活好转,我们理当庆贺,但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信念!
书法没有真正的成功,一生只是个学生。
读书耕田人王七
临帖很像算不算成功?前提是什么?如果是把字写得与帖一样就是目标,那就算成功了!实在说,能把字练得跟帖一样的人不是占据国人的多数,看看现在的大多大中学生的字,抑或着说社会上的人,有多少人的字是可以真正拿得出手的?
我认为对多数学书的人而言,能把一两种字帖练得像,就是成功!
而对于专业研习书法的人来讲,这绝不是终点。诸体皆善,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面貌,那才是一种成功。这也是当下习书矢志追求的目标!
丹青砚遇
我以为,临摹字帖很像,在书法上还算不上是成功的,只能说是在练习书法上小有一点成效,离成功还远得很,还需要长期坚持,继续努力去临帖,及加强字外功夫的修炼。这是因为书法的成至少要有二个基相条件:一是要临帖入古,练得很像;二是要入古出新,写出自已的风味。临摹字帖很像,充其量也只是会临帖,不是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自然算不了成功,书法上的成功是指能创作具有自身特色的书法作品来,且还受到专家的认可。
临帖入古,要练得像。练习书法必须临帖,而且必须从练习古帖开始, 如果不临古帖练习其它的帖,即使练习得再多也是白练 ,也是浪费时间,这已经得到了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的高度共识,没有了什么疑问。临帖入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练习书法的基本功,这个功是慢长的,不断向前“进化'的,飞跃的,要将这一个过程完成好就需要下吃苦功夫,下笨功夫,下硬夫功夫不真功夫,没有十多年的磨砺苦练是不行的,通过苦练,这一过程达到目的就是临摹字帖很像,当然很像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像,只能说在笔法上、在结构上、在章法上很接近, 有些像,尤其是在神似上很像,一百片树叶都没有绝对相同的树叶。书法的像也是如此,那有百分之百的像呢?当然,书法临得像了也不是成功。临摹字帖很像只是完成了练习书法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漫长,还需要走出字帖,形成自己的风味。
入古出新,写出自己的风味。练习书法经过苦练达到临摹字帖很像后,就可以迈开练习书法的第二步了,这就是入古出新,创作适合自己的字体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创作书法作品了,练习书法不可能一直都是练得像,没有自己创作的风味,当然创作也不是像搞文学创作关在房子里埋头写作,一气呵成。书法创作要结合临帖、读书、借鉴、灵感等多种因素而来。书法的创作风味是与自身的练习古临的经验加自身的文化素养等的综合体,练习得再像,没有文化含量,没有字外夫也是写不出好书法来的。书法创新如果一味讲究创新而创新,那么就会走进书法创作的死胡同,弄不好会创作出丑书和伪书来,这样的我们教训我们当认真的吸取。
书法艺术是一门很难学习的艺术,练习书法要想获得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守住寂寞,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就是不能心情浮躁,不能被物欲所惑,甘愿寂,在宁静中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样也许在不经意中,你就能写出也的书法作品,这就是成功,这就是宁静致远。这就是书法的成功之路,成功之道。
悟思必得
临摹字帖很像,算不算学习书法已经成功?
这要看各人的认识。田英章临摹的字很像欧阳询,我们能说他不成功?田英章在当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与他相提并论。弟子满天下,他不算成功,什么才算成功!
我们又来讲另外一个人,冯承素,他的摹帖功夫,就是王羲之复活,也不能做到的事,冯承素就能做到“下真迹一等”。冯承素算书法家吗?他的身份是宫廷摹工。不是书法家。和他同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他们三人都临摹过《兰亭序》,在相似度上根本不及冯承素。但这三人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不是小小的摹工冯承素所能比较。
古今不同。学习书法的目标改变了。古人学习书法,以取法为重。所以他们不会被字体困住。每个取法的人都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面目。今天学习书法的人,学习的是体。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现在又有一个田体。学习书法人,都在以临像为目标。临得越像,越受到大家的赏识。你的字一写出来,大家都说:“好,欧体”,“好,赵体”,“好,田体”…………却没有人说“好,有自己的风格”!现代人对书法学习的认识,要走的路还很长。更新学习观念,变学体为取法,是现代书法发展的唯一出路。空喊创新,会让书法走向绝路。
子衿书法
临摹字帖很象≠学习书法已经成功。
把追求"临摹字帖"的目的瞄准于"很象",就已经入了邪道了。你可以把唐人以及后来历代名家所谓的"临蘭亭序″的帖子拢在一起比对一下看,你会得到一种什么样的观感体会和认识结论?是的,蘭亭序原帖不见了,没办法比对谁临得最象,是否就不能审视决定各家临写的优劣了呢?后世公认"神龙"本为最优,无出其右者,根据又是什么呢?无原帖作比对,决定优劣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从這些书法现象中若得不到正确认识,你将是一个对"临摹″古帖的目的性,不明所以的糊涂人。
可以讲,所有前人临写的禊帖,能传世的,都是他个人的书法创作作品,而非临摹意义上的学书作业了。慢说已不见了王羲之的原作,即便可见原帖,托名"临"作之优劣,也非从象与不象上去判断的。可以讲,"象″的意义,在书学上是小儿科,对书法成熟丶成功者来说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东西。
我也瞄过几眼现在参加书协组织的所谓临写蘭亭序的入选作品,可谓件件精致,象极了神龙本的面目。但是均非古人创作意义上的书法作品,而是今人小巧手们复制的"工艺品″而已。可怜可叹今天的专家评委们的导向意识是多么的糊涂。明白我的意思吗?
初学临帖,不忽视"象",不强求象。最重要的应明确临帖的目的在哪里?
得鱼忘筌。得点画之用笔规律的技术技能技巧,得字形结构之把握,知行气章法之运行布置。完成书写之个人基本功的养成。培训出发挥个性之创作自由。临帖的目的即已达到,何在乎象谁不象谁?"很象″,倒显幼稚丶初级。
不论郑板桥的"十分学七要抛三",还是启功先生主张的"七分象",都不是强调"很象″。
我的观点,自己个性非彼性,只有近似没有相似。达到"很象"是很难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追求"很象",只能是机械投影丶工艺克隆复制,那是遏止约束活性天真的艺术创作个性的。
结论:追求"很象"不是临摹的正确目的和方向。学习书法的成功是个人创作自由的获得。
真空妙有无量寿
临摹字帖很像,有几分像啊?“很像”这个概念太模糊了。如果临摹字帖真正很像的话,虽然不能算学书法已经成功,但可以说明学书者已具有深厚的基本功了。
按照启功先生“临帖七分像理论”来说,临帖不必太像,临帖太像了,就是字帖上的字再现。临帖,有七分像足矣!为什么要临到七分呢?剩余的三分就留给自己了。
如果题主能在临帖七分像的基础上加上三分自己的个性,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了。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了,那就成书法家啦!真正成为书法家了,那题主学习书法就成功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有句古语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很刻苦,成绩也不错,可以把古法贴临摹得逼真惟肖,那也只是一次成功的复印,为什么呢?因为你还没有理解到你需要理解的东西。至于我所以说的这个东西,我们还要从为什么学书法必须从临帖开始,临帖的目的在于,理解古之书法家的书法真谛,也就是在书法上,我们怎么去写每个字,才符合书法之道,我们需要怎么样的章法与墨法才是书法的章法与墨法。
理解了书法的道,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更加自由地去发挥,才能在进一步赶上古人并有超越古人书法的机会。不然,你也只能临写你所临摹的法贴,或只能写你所写过的字,你只能用你若临写法贴所用的章法与墨法,离开这些,你将无所适从,什么笔法啊,章法啊,墨法啊,对你来说都是一片茫然。
所以,临摹古帖很重要,带着思考去临摹古帖更重要,没有思考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不知道真谛,只有理解到书法的真谛了,才是我们学习书法,发展书法的最终目的!
一笑貫长天
临帖是个传承千百年书法人的积累和经验的过程边临边思考体会古人的笔法和技法及构成作品的各种要素。,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临帖是学书者,是学习书法艺术最基本的基础,临帖不是说临到形似就行,要能临到神似,才算接触到了帖和书者的精神,为脱帖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帖是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全面而深入的继承。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但离成为一个书法家的标准还行遥远,比如婴儿学步,等于你只会走了,离奔跑和走出自己特色之路还为时尚早,书法作品要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发展,会临帖只是你学了古人的,一幅作品不光有传承,更要有自已的情感和精神面貌呈现,别人能从你的作品体会到你的情感才算是一幅好的作品,望继续努力进取,共勉
曹新帮书法篆刻刻铜
临摹很像,是否学习书法已成功?
从阶段来说,是成功了,从整个书法过程,成功了少许,仅仅刚刚开始入书境,入帖之境依然还有差距,酷似古人书貌,应该说技法娴熟而已,另一半是情性美,需要更艰巨的书法学习与感悟。
从笔法结体已有了进步,首要的是如何走出古人的书法状貌,需要漫长的书法砥砺,如何出帖的问题,需要思考和如何切入而研磨。
书法经历一个量变的储蓄,到一书法艺术真正内涵的质变,其质变也是一个小过程的变化,一个量变质变的往复式,也就是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个进程就是进步,是一个飞跃,也是在不断的践行勤奋执着的精神。
毅力与聪慧是书法成功的必要因素。由此书之神祗是无穷的无尽的,应该继续努力体验书无止境的道理,艺术大境依然是亲自领略开拓,愉悦是一个不断逆水行舟的艰难过程,愈拨开洞天石扇,才有訇然中开,之青冥浩荡不见底,经历痛苦挣扎于你死我活的神魂颠迷,方有日月照耀金银台之自然道法美景。
或许书艺没有那般神秘的过程,纵观古今艺术追求者,哪一个也不是偶然的,非是常人而为,所付出足以让你想象不出的经历。
艺术修养,艺术想象,感性需要烂漫的驰鹜之想象,艺术属于意识形态特征,没有情性的飞扬也不会神经触电,有时候就是诗人,诗意的化身就是艺术的意境。
有了感性,必有的对技术的瑧熟,才有理性思维方式明哲性。非理性也不可能有成熟的笔力功夫,因此基于感性的丰富多彩,也必有充满聪颖与哲性,即理性的情况之下,达到书艺再进,进入一个更加精彩的景观。
由此书法的临摹酷似,仅仅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还没有达到一个非理性的的艺术情性之境界。即创作。
创作也是一个很高的书境,需要一生的追求。艺术无涯,砥砺前行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