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尾”概述

廣東省“汕尾”概述

汕尾

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禹貢》有九州之說,時汕尾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周禮·夏官·職方》稱為藩服之地。先秦時期屬南越。[2]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嶺南地區設立三個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象郡(治所在今廣西憑祥市)。南海郡下設四個縣:龍川縣、傅羅縣、番禺縣、四會縣,龍川縣東境又設揭陽戍(在今豐順),以推行“和輯漢越”的政策。海陸豐地區(汕尾市)全境屬南海郡傅羅縣。

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於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國。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於揭陽戍管轄的範圍。南海國卻因聯合閩越與西漢政府對抗,而被南越國收復,南越國更因勝戰,將都城 以南武侯之名號定名“南武城”,即今廣州市。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閩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國,南越國請求內附。南越國平定後,建為漢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設了兩個縣揭陽縣(今潮汕梅榕一帶)、中宿縣(今清遠一帶)。在漢代,海陸豐地區全境屬交州南海郡傅羅縣。東晉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東部置東官郡。咸和六年(331)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安懷縣(今東莞市);同年,原揭陽縣拆為海陽縣、潮陽縣、綏安縣(今福建省雲霄縣)、海寧縣等四縣。海豐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現汕尾市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遂被唐朝政府封為循州總管,循州總管府初轄循、潮、韶三州;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今陸豐大安鎮轄地),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及惠來、普寧、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廢安陸縣,復併入海豐縣,仍隸屬循州;循州總管府裁撤,併入廣州總管府。 五代十國時期,循州改為禎州,汕尾隨屬禎州。宋開寶四年(971年)設廣南東路禎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後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博羅、河源、歸善(今惠東)四縣均屬廣南東路惠州。海豐縣轄興賢、金錫、楊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龍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區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明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治在東海(今陸豐東海鎮),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民國初年,隸屬廣東省潮循,民國19年(1930年),隸屬廣東省第4行政督察區。

廣東省“汕尾”概述

海豐紅宮紅場-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0)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豐、陸豐均屬粵東江專員公署管轄;1953年改屬東行政公署;1957年隸屬惠陽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劃歸汕頭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9月,又歸屬惠陽地區專署管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並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美、紅草、馬宮、東湧、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設陸豐縣北部山區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等8個鎮設置陸河縣。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

1992年底,在市城區田乾鎮、遮浪鎮設立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現轄田乾、遮浪、東洲三個街道[3])。1995年,在陸豐所轄的華僑農場設立華僑管理區(以上兩區行政區劃仍屬市城區和陸豐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授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深汕特別合作區”規劃範圍包括海豐縣鵝埠、小漠、鮜門、赤石4鎮,總面積463平方公里,合作期限初定30年

[4]

廣東省“汕尾”概述

汕尾

位置境域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在北緯20°27′~23°28′和東經114°54′~116°13′之間。東同揭陽市惠來縣交界;西與惠州市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紫金縣;南瀕南海,與香港隔海相望。陸域界線南北最寬處90km,東西最寬處132km,總面積5271km2,(不含東沙群島1.8km2)佔全省總面積2.93%。大陸岸線長302km,佔全省岸線索長度9%;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0個 港口和3個海湖。汕尾市沿海200m等深線內屬全市所轄海洋國土面積 2.3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海洋國土的14%。

地質地貌

廣東省“汕尾”概述

汕尾市轄區及區位

汕尾地貌區域為華夏陸臺多輪迴造山區,地質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頻繁。侏羅紀燕山期造山運動基本奠定了本地區現代地貌的輪廓。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使汕尾地區表現為斷裂隆起和平共處塌陷,產生了侵蝕剝削和堆積,北部上升,南部下降。以後的新構造運動繼續抬高,使花崗岩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廣闊的花崗岩山地,丘陵及臺地。

汕尾地質年代最早是三疊繫上統,繼而侏羅系第四系。岩石主要有花崗岩、砂頁岩及第四系列化沖積砂礫層出不窮等組成。經過大自然和人類活動的作用,構成複雜的土壤類型。土壤類型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黃壤、紅壤、赤紅壤、菜園土、潮沙泥土、濱海鹽漬沼漬土、海濱沙土、石質土等10多種土類,40多個土屬,70多個土種。

由於歷次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響,造成了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兼有的複雜地形地貌。全區位於蓮花山南麓,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山巒重疊,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拔1337.3m,位於海豐縣西北境內;中部多丘陵、臺地;南部沿海多為臺地、平原。全市境內山地、丘陵面積比例在,約佔總面積的43.7%。

河流

汕尾境內主要河流有螺河、黃江河、烏坎河和赤石河4大水系,總長252公里,流域面積3613.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9.2%。汕尾境內河水流量大,汛期長,平均徑流深1495毫米左右,全市年均產水量達78億立方米。

氣候

廣東省“汕尾”概述

汕尾市區(7)

汕尾市地處祖國大陸東南部沿海,北迴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其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秋冬春旱,常有發生,夏澇風災,危害較重。

汕尾市氣候溫暖,多年年平均氣溫為22℃左右,年平均最高氣溫26℃左右,年平均最低氣溫19℃左右,水稻安全生長期約260天左右。境內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2500毫米,最多年的年雨量可達3728毫米。雨熱同季是汕尾市氣候特點之一,雨季始於3月下旬到4月上旬,終於10月中旬;每年4~9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熱量最多的季節,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節,佔全年總降雨量85%左右。全市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0~21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48%,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120千卡/平方釐米以上,光合潛力每1畝約7400公斤。

  • 土地
廣東省“汕尾”概述

汕尾城市風光(41)

根據2007年土地變更調查彙總(過渡地類)的數據,全市轄區土地總面積735.29萬畝:農用地面積595.47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81%,其中耕地面積139.95萬畝,園地62.89萬畝,林地351.57萬畝,牧草地435.15畝,其他農用地41.02萬畝;建設用地面積68.48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9.31%,其中居民點與工礦用地50.31萬畝,交通用地3.53萬畝,水利設施用地14.63萬畝;未利用地71.33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9.70%。土壤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黃壤、紅壤、赤紅壤、菜園土、潮沙泥土、濱海鹽漬沼漬土、海濱沙土、石質土等10多種土類,40多個土屬,70多個土種

[11]

  • 礦產

至2009年,初步探明全市有礦產資源6類17種,即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稀土稀有金屬、燃料、黑色金屬、金屬。主要的礦產有錫、花崗岩、海河砂、硫鐵礦、玻璃砂、礦泉水、地下熱水。其中,儲量較大的錫礦主要分佈在海豐縣的長埔、吉水門、銀瓶山,陸豐市的博美等地;境內各地都有花崗岩;硫鐵礦主要分佈在海陸豐交界的官田;玻璃砂主要分佈在市城區、紅海灣的遮浪和陸豐沿海一帶;陸豐市的大安及海豐大湖有豐富的高嶺土;陸豐市有儲量豐富的鈦鐵和獨居石及鋯英。此外,全市還有優質的地熱水、礦泉水和數量相當可觀的鎢、銅、鉛、鋅、金屬鈹、水晶石、鉀長石等礦產資源[11]

  • 水產
廣東省“汕尾”概述

遮浪奇觀--紅海灣南澳半島(15)

至2009年,汕尾市主要的海洋經濟水產品種有14類,107科,173種,其中年產量超過2000噸的有20多種。上述水產品種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中上層魚類,集中在遼闊的中深海漁場,尚有開發餘地[11]。龍蝦、膏蟹、鮑魚、魷魚等名貴水產種類繁多,漁業產值居全省之首。境內魚、蝦、蟹、貝、藻類齊全,漁業生產已有數百年曆史。 一般具有捕撈價值的魚類達200多種。大量生產的有藍圓鯵(巴浪魚)、海鯰(赤魚)、竹夾魚、鯰魚、大眼鯛(紅目鰱)、大甲參、石斑等。甲殼類有墨吉對蝦、近緣新對蝦等。貝殼有近江牡蠣(蠔)、翡翠貽貝、藍蚣等。藻類有廣東紫菜、鵝掌茶等。

人口數據

2009年,汕尾市戶籍人口總戶數72.05萬戶,比上年減少2.19萬戶,總人口340.61萬人,比上年增加4.62萬人。其中,女性人口163.29萬人,增加2.04萬人;男性人口177.33萬人,增加2.59萬人。全市人口密度為637人/平方公里。

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5.33萬人,其中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常住人口297.76萬人;戶籍人口362.82萬人,其中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戶籍人口355.12萬人。

[12]

民族構成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屬於3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數的99.91%,其他34個少數民族人口7000多人,約佔總人口的0.09%。除海豐縣鵝埠鎮上北紅羅村有200人屬聚居外,其餘7000多人屬於散居人口,主要分佈在重點城鎮和部分經濟比較富裕的農村。在各少數民族中超過100人的有壯族、畲族、黎族、土家族、瑤族、苗族,壯族,其中人口最多達1482人。這些人口大部分從外省因工作調動或婚嫁遷入汕尾市、省內遷入者也不少。

華僑華人,港澳臺僑胞

汕尾是僑鄉,汕尾籍僑胞主要旅居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祖籍海陸豐的客家人成為臺灣客家人第二大群體,被稱為“海陸客”。

汕尾的通用譯名包括:Shanmei、Hoifun(海豐)、Lukfung(陸豐)等三個單詞。如果按汕尾原鄉的主流語言閩南語來拼,汕尾海陸豐的地名會被拼成:Soaboi、Haihong、Liokhong,但是這些純粹是假設性拼寫,並沒有被真正使用。這是因為大量旅居香港的汕尾籍華僑,影響了其它各國的汕尾籍華僑。海外的汕尾籍華僑,常常加入惠州十屬會館,包括海豐、陸豐、歸善、紫金、龍川、連平、河源、博羅、新豐、龍門等十個縣。旅港的汕尾籍,則歸為鶴佬人(Hoklo Cl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