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创可贴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春秋战国那么多国家,只有晋国出现了三家分晋这种事。其它国家也有士族公卿架空君权的现象,但是只有晋国分裂了。
西周分封制,嫡长为继承人,庶子被封为诸侯以屏宗室。无论是周王室还是诸侯国都是这么干的。到了晋献公时为了巩固君权,防止曲沃代翼这种小宗克大宗的事再次发生,开始诛杀公族。此后晋国不再立庶子庶孙为贵族,看起来增强君权,实际上在那个大背景下,你不立王室为公族,就得立其它异姓卿大夫为公族。由于没有了王室公族的制约,异姓卿族强大,晋公室就只能走向衰弱。
当时晋国异姓卿族合力就能称霸中原,文公,灵公,襄公,景公,悼公时期能联合异姓卿族,遂能称霸中原。但是随着晋国霸业越来越大,卿族的势力也越来越大,晋公室反而日渐衰弱。
到了春秋晚期,六大卿族掌权,经过内斗剩下了赵魏韩三族,遂三家分晋。当然,如果当时晋国不分裂,或者是智氏一家灭了赵魏韩,中国历史将大不一样。
和晋国情况差不多的是齐国,不过齐国是田氏一家灭了齐国整个公族。
守仁读仁
晋国的分裂离不开两个因素,王室宗亲的没落,外戚势力的崛起,最终导致君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落了个三家分晋的下场。
起因:曲沃代翼,王室宗亲被削弱
这是一场以小吃大的游戏,缘起一次好意的分封,结果断送自己一脉王室传承的故事。
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刚即位不久,就一时脑抽发作,封了一块比晋国国都还大的土地给了自己的叔叔,并任命为曲沃恒君。当时朝堂之上皆有人反对,甚至劝谏不符合周朝礼仪规定,但任性的晋昭侯就是不听,为最终埋下了小宗吃大宗的隐患,留下了伏笔。
自此开始,两脉之间的冲突越积越深,最终演变成了两脉之间的权力争夺,并最终在小宗三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入驻王室,夺得正统。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并最终继承了王位,自此,结束了晋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内乱之争。但两脉之间的互相残杀,并为此消停过,直到晋献公时期,这种残杀才变得越演越烈。为了防止曲沃之事再度发生,晋献公采取了杀光旁系的作法,并最终导致了王室宗亲的衰落,和外室宗戚的崛起。
经过:王室宗亲衰落,外戚势力崛起
随着晋国逐渐走向稳定,大国的形象也不断提升,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晋国的国君开始大肆的重用外戚势力,这就导致了外戚的势力不断的加大,而王室的势力不断的减弱,并最终打破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平衡。到了后期,外戚的力量更是架空了王室的权力,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
结果:外戚入主,三分“天下”
晋国宗室的衰败,造就了外室宗戚的崛起,并最终蚕食了晋国国君的力量,最终演变成了三家分晋的下场。
我是森蚁,一个喜欢用独特的视角,为你剖析历史事件的过客。如果你也喜欢我,欢迎您的关注和点赞,期待与您相遇,我们下篇见~
森蚁聊史
晋国的发展逻辑,是整合春秋战国时代东方历史发展的典型代表。
西周时期,周天子权利和实力强大,分封体系巩固促进了东方奴隶制社会稳定和发展。随着西周的衰落和灭亡,周天子的权威和实力一落千丈。各诸侯国争相称霸。社会结构开始松动。同期,铁器工具开始兴起和普及。个体劳动和私田迅速增加,这使得经济和实力的重心进一步下落。下犯上,成为整个东周的普遍性的趋势和风气。
这才使得三家分晋,成为历史的必然,田氏代齐成为三家分晋的必然性的旁证。
边陲小国越国,秦国,楚国的崛起,是以下犯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以边制中。
这一切巨大的社会结构再调整,标志着东方封建生产关系时代的到来。
世界发展全息周期论
因为国君被几大家族架空了,最后兼并的剩下四家,智,韩,赵,魏。其中智氏实力最强,欺负其余三家,后来三家合力灭了智,把智的封地瓜分,从此晋国没有了,出现战国的韩,赵,魏三国。这个事件其实对中国影响挺大的,不然秦国根本没机会,就出不了东方,只能龟缩在陇西一带,至少不会那么早统一中国。
东方一东
因为主弱奴强。
狐狸糊涂太狼
和周天子分天下一样,把整个国家分成几个诸侯国,最后各国逐渐强大,分裂国家,形成战国七雄,后来项羽就是犯此错误,历史没有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