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为何离开武汉大学?

小离Olina


易中天是偶然暴得大名的。他的很多选择,在冥冥的必然之中,其实也充满了偶然。

他在武汉出生,也曾经有13年的最好时光,都浪掷在武大。求学三年,教书十载,生活的圈子、师友的渊源、人生的希望,几乎都寄托在珞珈山上的桂阴樱影之中。 那时的他,只想做一名好学者,做一个好老师。45岁以前,他大概从没想过离开武大,重启一段陌生的、漫长的未知旅行。

他会选择离开,完全是被迫,是无奈之举。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武大樱顶上的“三尺讲台”,没有给他用武之地,才让他因缘巧合中走向“百家讲坛”,从而从一籍籍无名的穷书生,在即将退休前,一夜间名满天下,腰缠万贯,彻底咸鱼翻身。

所以,在我看来,他当年的黯然离别,实是祸福相倚。没有武大,不大可能有学者易中天;但是没有离开,也不大可能出现后来的名人易中天。


1978年,已届30之大龄的易中天,从新疆的荒蛮之地,杀出重围,考取湖北武大。接着,留校任教,持续服务教书10年。

在这十年间,他生了可爱的女儿,结识了一大帮对他影响至深的师友,比如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比如后来同样以写作闻名的作家野夫,也在这里陆续写出一批学术著作、文化散文,更成为校园内的风云人物,一直都是学生们最受欢迎的老师,号称“四大名嘴”之首。刘道玉校长主政时,像赏识杨小凯一样拔其于微贱,一度让他担任武大中文系的副主任。这段时光,在外人看来,至少表面上,他的日子是很怡然自得的。

但是,更为尴尬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许更要让他倍觉窘迫。这期间,眼看陆续教出的学生都是凭上教授职称了,但他一直都是讲师;这期间,眼看着各种不符合规定的同事一一搬进敞亮的新居,可他只能一家三口局促在30来平米一室一厅、连独立厕所都没有的宿舍内,以至于都无法给女儿放张床位,只能将她寄养在十公里之外南湖那里大学任教的老父亲处。我曾因各种机缘巧合,在易中天当年的武大旧宿舍住过一段时间,那种住宿环境的艰难、窘迫和尴尬,外人非亲历,是很难体会的。

那段时光,他的老学生野夫看望过他,写文章议论说,此时的易老师,成天顶着酷暑,蹲坐老宿舍凉席上,奋笔直书。家徒四壁,门可罗雀,气氛是一片凄凉的。


也就是说,在1992年远徙福建厦大之前的易中天,很大程度上是备受打压的。这是他最终离开武大的核心缘由。

后来,他因为讲三国闻名四海,原武大校长刘道玉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向记者坦言易中天离开武大的缘由。他说,易中天为什么离开武大,虽然从未跟他讲起过原因,但是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知道问题在哪里。一方面,是他在称职评选被打压,他一直都是讲师,直到离职前夕,校方才惺惺作态提升他为副教授,好让他在异地安家,而和他履历相同且成果不如他的人,却升了教授;另一方面,则是他在言论、乃至学术思想上都受到有意的压制。所以,他不得不离开。

在我看来,刘校长的言辞是可最信的,也基本揭示了易中天为何离开武大的所有隐秘心事。至于易中天为什么会受打压,我自己的了解,则推断主要来自三个层面:一,1988年前后,随着原武大校长刘道玉被免职,作为刘系的“嫡系”,他成为众矢之的;二,武大文学院内部向来内斗内行,他无法置身事外;其三,当时的他,在陆续写作《读城记》这本书时,有篇文章论及“武汉”,并发表在当时湖北某刊上,时之武汉地方政府读后,认为抹黑武汉,紧急叫停。也就是说,彼时的易中天,在武汉,在武大,在文学院,其实是三面受敌,这种情况下,他实际不得不走。

1992年,易中天落寞地前往厦大报到,很快晋升为教授。也就是在厦大期间,他一举高飞,名扬天下。多年以后,成名的他,在回答为何离开武大时,总悻悻然笑说,“武汉太热”,至于这里面到底饱含多少委屈,我们已经无从探知了。

只是,我们所知道的是,无论穷困时,还是后来发达后,他都屡屡自称“武大人”。

19,2,28,晚,匆笔


刘愚愚


易中天当年离开武汉大学,是因为职称评定问题,准确来说是正教授职称问题。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易中天没有正式的本科学历,他是高中毕业后在新疆参加了工作,没有获得本科学历。因为当时的历史原因,没办法上大学。

勤奋聪明的易中天后来以同等学力的资格直接报考武汉大学,而且顺利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专业是古代文学。

易中天是湖南长沙人,在武汉长大,也一直在武汉上学,对武汉有很深的感情。

易中天毕业后留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评好副教授后申请正教授,因当年武汉大学坚持“易中天没有本科文凭”,连函授等等成人本科学历都没有,拒绝评正教授。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易中天一气之下,也是无奈之下从武汉大学申请去了厦门大学,后来顺利在厦门大学评上了正教授。

易中天先生是一位有良心的教授,授课艺术高超,为我国高等教育内容进入公众视野做出来贡献。





冷丝说人文教育


在我们高校圈内,选择辞职离开前往自己所期待的高校任职,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的大学教师(教授)比比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某某大学的著名教授辞职,到另外一所高校任职,或者选择从事与大学教授相关或者不相关的职业。

易中天,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内知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曾经在《百家讲坛》栏目中,以渊博的知识与风趣幽默的讲解方式,赢得了文学爱好者、史学爱好者及广大观众的喜爱。从1988年-2014年,他总共出版了34部文学作品,在2005-2012年期间,参与了《百家讲坛》节目的部分录制,可以说易中天通过其文学作品及在影视行业中的发展,为其积累了不少粉丝,也收获了自己在教师以外的更大成功。在2015年他已正式宣布退休。

其实,易中天在去厦门大学任教之前,在1992年以前,他曾经在武汉大学任教11年,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选择离开了武汉大学,前往厦门大学任教。我们虽然不清楚其选择离开的真正原因,但是我们从教师选择辞职的原因,无非就是职称评定、待遇、教学环境等。

根据网络公开报道,易中天当年在武汉大学的教学还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每次他的课都会引来不少学生前来听课,甚至部分理科生都愿意来听的文学、史学课,而且几乎他的课很少有人会选择逃课,偌大的教室里挤满了学生,连窗台上走廊上都是黑压压的人,毕竟他风趣的讲课方式、纵横捭阖的知识体系,为他能赢得学生的欢迎奠定了基础。

说到他当年离开武汉大学前往厦门大学的原因,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在他卸任后曾经回忆道,易中天当年在武汉大学的教学生涯并不太好,因为他的课太受欢迎,而且他的资历与职称等都比较浅(低),在这样的对比下就显得部分教授没有什么水平,因此部分部分正人君子老学究什么的甚至合谋取消了他的授课权,从此他开始在武汉大学受到排挤。

当然,易中天先生当年选择离开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正教授评定问题。以当时职称评定规定及武汉大学对于正教授的评定资格来看,易中天教授已然达到了正教授评定的资格,而在他多次申请评定正教授时,多次因为自己的学历而被拒绝,同时看到教学能力或者教学成绩,还不如自己的大学教师都已经成为正教授,甚至与自己在职称评定上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选择了辞职离开。

后来,易中天教授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被问到自己当时为什么会离开武汉大学?他的回答是武汉的天气让自己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回答却是听巧妙,这种借口也让人感觉挺合理。但是我们从他的回答中也不是不能看出,武汉的“天气”并不仅仅是指自然天气,应该还会有当时的“学术天气”“职称天气”等,在那样压抑的天气环境下,郁郁不得志的易中天选择离开也是迟早的事情。

说到职称评定或者职场排挤,在国内的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这种问题的确存在,而且在部分高校甚至俨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样的学术环境或者职业发展环境下,有能力但是没有“融入校园生存法则”的大学教师很难在其中生存或者取得较大的成绩,这也是为什么好多有才能的大学生出国深造后,不愿意回国到高校任职或者到科研机构搞科研的重要因素,也限制了部分人才在教学或者科研领域中能力的发挥。


东爱雨小公


员工出走不外乎几点。升职无望、工作受到不平等待遇、与同事关系不和。这些问题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当然也包括学校这个特殊的行业。

对于易中天的出走,武汉大学损失了一名人才,对于易中天来说,也是极其不愿意的。因为他对于武汉大学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这里是他人生的起点,他也在这里执教数十年,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他的恩师。易中天以他恩师的名字捐资设立奖学金,以此来报答他恩师的恩情。

易中天自称他是武大的儿子,武大是他的母亲,足以看出他对武大的感情。可最后他还是离开了他的母亲,远走厦门,其中的原因易中天曾在公众面前说过是因为“他不喜欢武汉的天气,相比武汉,他更喜欢厦门的天气”。大家要知道,易中天在武汉十几年了,如果不喜欢武汉的天气,早在几年前应该就跑了,为何十几年以后才以此借口离开?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曾向记者坦言易中天离开武汉大学的深层原因。一是在学术称职上压了他,他直到1991年才提升副教授,而与他情况相同且成果不如他的人,却提升了教授;二是在学术思想上受到了压抑。鉴于此,对于中天的离开,我是支持的,尽管我为他留校花费了心血。

不难看出易中天的出走是因为在武汉不被重视,被他人所欺压。尽管易中天十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课堂节节爆满,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遭人嫉妒,受人排斥。易中天不是第一次要出走武汉大学,第一次提出时,武大为了挽留他,给他从讲师升到了副教授,算是把他给留下来了。如果易中天不提出要走,恐怕这个副教授也拿不到了。

副教授自然也没有办法让易中天安稳下来,因为他在这里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尽管武汉大学是他的母亲,但是儿子长大了总会离开母亲的。1992年易中天去到了厦门大学,担任艺术研究所所长,并很快的晋升为教授。在厦门大学,易中天得到了他应得的东西,也让他重新的规划了自己的方向,为此后走上百家讲坛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大三老学长


从大众知名度来看,十多年前的《百家讲坛》,是易中天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开始,成了超级文化名人。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武汉大学,易中天就是超级受欢迎的老师,课堂人满为患,且那时易中天在学术领域更为纯粹且更有力度。


1988年,刘道玉不再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珞珈山最为光辉的八十年代宣告了结束,有为有才华的易中天,在武大的内耗中被拖累。

基本的生活保障得不到改善,且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易中天在九十年代初远走厦门大学,武大失去了一个名教授,而大众看到了一个文化明星易中天。

易中天出走武大,是好抑或坏,也不是一刀切。如果当初没有离开武大,易中天可能会在学术领域做出更好的人文研究。



老李有刀


就武汉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氛围而言,在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初的全中国,还是位列前矛,远远高于厦大的。说实话,我本人于当时正在武汉读书(华工进修和读函授)或在附近搞技术服务,常到武大和兄处蹭食堂,对易中天老师有所了解。刘道玉校长讲得很客观,天气绝不是生于长沙长于武汉的先生所要改换门庭的原因。而是那里的教授资格实在是太老太有成果了。易先生作为非本科生被格录为研究生己是学校改革的重大成果,绝对是不拘一格选人材,走在教改前列。作为学生留校,聘为讲师是资历使然,高聘为系副主任,继尔聘为副教授,可以说是完全高于当时的规定的。至于他个人的学木成果与说书没有任何联系。然而,改革开放,鼓励人才流动,易先生占天时人和。自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厦大也是中国的高校,易先生为何不能受聘而高就呢?况且,若是他真在武大专心做学问,恐怕不会为名利而去追求什么讲堂,说不定早已搞出实在的学术成果了。


任有新2


被武汉大学淘汰出局!


呆呆熊沙龙


一、武汉太热

武汉气候不如厦门适宜,这是当初易中天已在厦大任教多年后重返武大,在武大学生们不断地追问下亲自给出的答案。关于厦门,易中天在《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读城记》中提道,“凡是初到厦门的人,几乎无不惊叹她的美丽。这里阳光灿烂,海浪迷人,好花常开,好景常在。一百二十八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岛,到处飞红流翠、燕舞莺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厦门人整个的就是生活在一个大花园和大公园里,至少鼓浪屿必须整岛地看作一个花园或一个公园,而厦门的那些学校,从厦门大学到双十中学,也都是大小不等的公园和花园。即便在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里,全身披挂的厦门也仍不失其少女的妩媚。”如此盛誉,易中天对于厦门的喜爱可见一斑。


关于武汉,易中天写到“在过去某些时期,武汉一直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东西。既没有领导消费潮流的物质产品,也罕见开拓文化视野的精神产品。除街道脏乱、市民粗俗和服务态度恶劣外,在全国各类排行榜上,武汉似乎都难列榜首(不过近几年来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已大为改观,尤其市内交通的改善已今非昔比,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有所提高)。这就使得武汉在中国城市序列中总是处于一种十分委屈的地位,也使武汉人极为恼火,甚至怨天怨地、骂爹骂娘,把一肚子气,都出在他们的市长或外地来的顾客头上。”


易中天对于武汉的感情显然是复杂的。总之,气候原因无疑是易中天东南飞的动机,但并非主导力量。

二、待遇差别

易中天曾经坦言:“1981年,我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我连讲师的职称都还没有,就被破格提拔为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当时,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我可能是全国最年轻的副系主任,副处级干部,而且资历那么浅,也不是党员。"即使颇受刘道玉校长赏识,易中天在武大多年职称评价上却鲜有起色。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向记者坦言到:“中天虽然没有向我说明他为何要离开他的母校,但个中原因是不言自明的。我心想:他肯定是在心情不愉快下作出这样的决定,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学术称职上压了他,他直到1991年才提升副教授,而与他情况相同且成果不如他的人,却提升了教授;二是在学术思想上受到了压抑。鉴于此,对于中天的离开,我是支持的,尽管我为他留校花费了心血。”

三、环境氛围

近年易中天在接受新京报的深度采访中提到:“我是1992年进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当时厦大有一个非常好的氛围,校领导基本上是秉承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我刚去的时候,主管文科的副校长郑学檬很客气地对我说,"你从武汉大学来支援我们,我们提供不了多好的学术研究条件,但是,可以让你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还给了我一个"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头衔,以便对外交流。


百戏俑


当时的校长刘道玉把他从新疆调回来,后来易中天想晋级正教授条件不行,刘道玉没有帮忙,易中天就到处告他,典型的忘恩负义,因为人品问题,他无法在武汉大学待着,


追逐的梦163456411


易中天在武大时,给学生上课学生很爱听,反晌很好。但是评副教授教授,需要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若干,易中天始终达不到发期刊界限。同期武大人才济济,号称有四大金刚,八大罗汉,十三张半名嘴。易中天就是十三张半名嘴中的半张名嘴,为了自身发展就去了厦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