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的三角肌“中束”複合訓練動作——槓鈴提拉,如何能安全、有效的利用槓鈴提拉發展三角肌中束——本期MAX討論話題。
本期內容:
如何更好的完成“槓鈴提拉”訓練,避免潛在的肩峰撞擊可能
一 前言
槓鈴提拉(Barbell upright row)可以說是極少的發展三角肌中束,多關節參與的複合訓練。
區別於其他的一些三角肌中束訓練(如啞鈴側平舉),槓鈴提拉最大的優點表現在——大重量刺激中束上,但多關節、大重量的特點同樣也讓它有了“肩峰撞擊”的可能性。
但如果運用得當,它必將成為你三角肌中束訓練的又一王牌動作。
今天Max給大家分享——槓鈴提拉。
二 涉及的肌群
一 三角肌中束(肩外展功能)
通過肩外展功能,槓鈴提拉首當其衝作用於你的三角肌中束(肩外展簡單來說,就是你手臂向身體兩側打開的功能)。
二 上斜方肌(肩胛骨上提)
通過一定程度的肩胛骨上提,我們又能將“負荷”作用於你上部的斜方肌。
(但刺激斜方肌,“聳肩”效率更高)
三 肱二頭肌(臂屈)
通過臂屈,槓鈴提拉還會順帶的用到一小部分的二頭肌功能。
(但臂屈程度很小,二頭參與程度不高)
總結:所以槓鈴提拉被認定是一個經典的三角肌中束訓練。
三 如何避免潛在的“肩峰撞擊”
提到“槓鈴提拉”,就不得不提一個詞叫“肩峰撞擊”。
肩峰撞擊:肩關節外展活動時,肩峰下間隙內結構與喙肩穹之間摩擦、撞擊而產生的一種肩部疼痛。
儘管槓鈴提拉有潛在的增加肩峰撞擊的可能性,但2011年的一篇論文指出:
通過一些“動作改變”,槓鈴提拉可以避免肩峰撞擊的可能,從而變得安全和有效!
四 動作改變
一 讓槓鈴靠近身體
將槓鈴貼近身體,能讓張力更好的保持在三角肌中束上,另外,手臂的起放過程儘量貼近肩胛骨平面,能有效降低肩峰撞擊的可能。
二 肘部帶動
這一點很像側平舉訓練,靠肘部帶動槓鈴上提,而非靠手拉。
三 先兩側再向上
槓鈴提拉的過程,你要去想象:肘部先向兩側,再向上!(不是簡單的直上直下)
(緩解肩峰撞擊可能性,同時還能避免斜方肌的過多參與)
四 大臂水平即可停止
論文《The Upright Row: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ng Subacromial Impingement》實驗發現:
當槓鈴提拉時,大臂與身體的角度>90°時,測試者會產生更多的肩峰撞擊可能。
合理的大臂與身體的夾角應為:70°-90°
注意:雖然理論來說,上臂水平與地面,或者手肘與肩膀平行時,就應當終止動作,但考慮到個體差異,並不意味著>90°就一定會有受傷可能。
但從長遠的肩關節健康考慮,此結論更適用於大部分人!(這句話很帥)
五 更寬的握距
2013年的一篇論文(題目如下),它指出:
槓鈴提拉訓練,相比於肩寬或者小於肩寬的握距,稍寬的握距有更多的三角肌中束激活。
(Max插一句:這個文章非常“變態”,它研究了50%,100%,200%握距,在槓鈴提拉訓練中,三角肌前束,中束,後束,上斜方,中斜方和二頭的肌電流差異)
如果大家有興趣,Max可以把這篇文獻做給大家(我真好~)
但大家注意,結論是較寬的握距更有利於中束的激活,但健身,任何時候都要考慮個體差異,寬一點,去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那個點,不要教條哦!
五 常見錯誤
一 肘部抬得太高
二 槓鈴位置偏前
三 過度利用慣性
六 其他變式
一 站姿繩索提拉
二 仰臥繩索提拉
三 單側啞鈴提拉
四 彈力帶提拉
今天Max關於槓鈴提拉的分享就到這了,如果大家覺得對你有幫助,歡迎大家評論,分享,轉發,讓更多人科學健身!
我是Max,一個接地氣又有深度的健身作者!
閱讀更多 MuscleMedness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