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过来的人,对于“木屐”这种生活用品肯定记忆尤深,可以说是伴随我们走过了童年少年。在我们两广地区,“木屐”的叫法比较普遍,而在别的地方叫“呱哒板”,都是指这种木拖鞋。
我们岑溪乡下,对“木屐”更是情有独钟,把它叫做“木咯”、“木拖”。那年代,大家都穷。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是穿这木拖鞋。
这木拖鞋制作简易,不须什么技术。把木板晒干之后,用锯锯成板子,并用刨子刨平,然后直接用脚踩在板块上,用黑碳在上面勾出轮廓,再把周边多余的锯掉,做成鞋坯儿。为了防滑,一般都把鞋坯儿的底面做成前后两个“屐”,依据前后脚掌长度比例,中间部份留空,这样既符合人的脚板生理特点又美观大方。最后在前端钉上一条较宽的有弹性的胶皮。这样,一木屐就由生产领域直接进入消费环节。
木屐容易制作,甚至连小孩子都会做。穿坏了,就随手一丟,找块木板再做一双。那时候,我们乡下有的是木材,常用那些老出格了的杉木、苦练木制作,既轻便又耐磨。木板好找,胶皮却难求!记得小时候,为了得到一块橡胶车胎皮,从乡下到岑溪樟木“趁圩”时,专门到汽车修理店求修车师傅给,好心大方的师傅会把废旧轮胎让我们剪割,要多少拿多少,但是这样的师傅很少,大都是不愿意把废旧轮胎白给我们的,往往是我们用一双双木屐换取,或者帮他做点重活来交换。
这木屐很有意思。每走一步,“嘎咯”一下,走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发出不同的响声。一般是走在石板上的声音最为清脆,走在砖地上声音稍弱,而走在土地上声音更要小得多。左邻右舍对木屐声音熟悉了,很多时候凭着木屐声音的轻重快慢,就能辩别出是谁谁来。
现在想想,那时一阵阵此起彼伏的木拖鞋声,嘎咯嘎咯,嘎咯嘎咯,那是多么美妙的乐曲啊。
那时候家中也有自制的布鞋,但都是在冬季才穿,其余春夏秋三季,大多是穿木拖鞋。尽管舒适度上可能会差一点,但它简易、凉爽、耐穿,非常适合我们乡下人。据说,长期穿木板鞋,对治理脚气、脚沙虫等疾病很有帮助。
现在,各种各样材料的拖鞋,五花八门,而木屐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割舍不了木屐情怀的,也不会自己去制作了。在岑溪有好几处专卖农用品的店铺,那里还有木屐卖。
閱讀更多 鄉下老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