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旁邊的神祕小院兒,它叫皇史宬!

在故宮東邊兒有條南池子大街,南池子大街南口有個“不起眼兒”的“小院兒”,從外面看,只能看到紅牆黃瓦、朱漆大門,從斑駁的痕跡來看,這是一座古建築,時間應該不短了。

故宮旁邊的神秘小院兒,它叫皇史宬!

僅從外觀上就能看出,擁有這樣的建築形制,而且離紫禁城如此之近,級別應該很高,只是門口寫著遊人止步,顯得頗為神秘。說是小院,其實這裡有八千多平方米的面積,絕不能算小,但是分跟誰比,跟佔地72萬多平米的故宮博物院相比,當然算“不起眼兒”了。

故宮旁邊的神秘小院兒,它叫皇史宬!

這個小院兒一般人沒進去過,筆者本人當然也沒進去過,甚至有人從此經過,壓根兒就沒注意到它。它叫皇史宬,又稱表章庫,建於明嘉靖13年,即公元1534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曆史了!宬,這個字念chéng,原指古代藏書的屋子,後專指皇室藏書的地方。皇史宬,顧名思義就是皇家保存史料的地方,也就是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也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皇家檔案館。

故宮旁邊的神秘小院兒,它叫皇史宬!

別看它如今顯得不起眼,其實這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築。看屋頂就知道,使用的是廡殿頂、黃琉璃瓦、吻獸相向,這在封建社會是級別最高的建築,由此可見古代帝王對此地的重視。

皇史宬的由來是有歷史傳承的,沿襲的是秦漢時期的“金匱石室”制度。《漢書·高帝紀下》記載:“丹書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所謂“金匱”,即是銅製的櫃子;“石室”,就是用石頭砌築的房子,用以保存珍貴檔案,既防火又防潮,讓保存時間更加長久。

故宮旁邊的神秘小院兒,它叫皇史宬!

自秦漢之後,歷代皇家檔案庫,均沿襲此制,同時也有所發展。各朝代都建有這類檔案庫,但多數已毀,像皇史宬這樣完整保存下來的,可以說是獨此一家,這就越發顯示出這組建築的珍貴。

故宮旁邊的神秘小院兒,它叫皇史宬!

然而在明初,北京並沒有建專門的皇家檔案庫,於是在弘治五年(1492年),內閣大學士丘濬給皇帝上疏,提出仿照古代金匱石室制度,在紫禁城文淵閣附近,建造一所石質重樓,上層用銅櫃存放各朝皇帝的實錄和國家大事文書,下層用鐵櫃保藏皇帝的詔冊、制誥、敕書及內務府中所藏可用於編修全史的文書。

故宮旁邊的神秘小院兒,它叫皇史宬!

丘濬的這一建議,即是皇史宬的雛形,但由於種種原因,此建議未能付諸實施,而且一耽誤就是42年。嘉靖13年,皇帝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實錄,並令大臣籌議建閣收藏皇帝的“御像、寶訓、實錄”之事。華蓋殿大學士張孚敬等這才重申前議,經嘉靖批准,金匱石室的建造開始付諸行動。

地址選在南池子大街,這樣,既可以和其他宮苑建築相成一體,又離紫禁城不遠,方便檔案的保管和查閱。不過新的建築在丘濬建議的基礎上有了很大改變,不是重樓而是和南京“齋宮”相同,內外用磚石團,閣上敬奉歷代皇帝像,閣下存放累朝皇帝的實錄、聖訓,整個建造工程,用了兩年時間。

在工程建設之初,原本擬定的名字並不叫皇史宬。因為初衷是為敬奉皇帝像而建,所以定名“神御閣”。但是在完工後,嘉靖皇帝又決定改為存放皇帝的實錄和聖訓,皇帝畫像則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更名為“皇史宬”。皇史宬佔地846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皇史宬門、正殿、東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圍以朱牆。正殿門首懸掛著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皇史宬”匾額(滿文為清朝加上去的)。

故宮旁邊的神秘小院兒,它叫皇史宬!

按照“石室”的舊制,皇史宬以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正殿建在高1.42米高的石臺基上,繞以漢白玉護欄,面闊9間。中國傳統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按說蓋房不用木料幾乎不可能,如此巨大的殿堂不用一點兒木料,更讓人難以置信。但是皇史宬確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石頭宮殿,全用磚石砌築而成,無一根木料。整個殿身是無樑建築,屋頂為拱頂,南北牆厚分別為6.4米,東西牆厚也達到了3米多。

額枋、斗拱、門、窗均用漢白玉雕成,額枋上施描金旋於彩畫,五洞殿門,均為兩重,室內有高2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現存的151臺雕雲龍紋鍍金銅皮楠木櫃整齊的碼放在上面,也就是所謂的“金匱”:其中明代20臺,清雍正時增至31臺,到同治時為141臺,光緒時達到151臺。

山牆上有對開的窗,以使空氣對流。整個建築、包括器具設計精美,製作精良,高貴華麗而又經久耐用,且功能齊全,具有防火、防潮、防蟲、防黴的作用,兼具恆溫的效果,堪稱冬暖夏涼,十分適宜保存珍貴檔案文獻,是一座藝術性、科學性、實用性三者兼備的重要文物建築。

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日,皇史宬正式投入使用,重修後的皇帝實錄、聖訓奉旨入庫。封建社會,皇帝至高無上,代表國家,歷朝皇帝又都要修實錄聖訓,並標榜為“不虛言,不溢美”的真實記錄。所以用以存放實錄聖訓的地方,既是保藏中華文化的總彙,又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皇室的家譜稱作“玉牒”,也要貯存於皇史宬的金匱中,《永樂大典》的副本在明朝也曾在這存放。

清朝入關後,仍將皇史宬作為保藏皇家檔案之所,只是將門額的字形做了改變,改成了左漢右滿兩種文字合璧。清代除了在皇史宬保存實錄、聖訓、和玉牒之外,還另貯《大清會典》、《四庫全書》等,以及107顆將軍印信,兩側配殿還保存過內閣題本的副本。

清朝政府被推翻後,皇史宬最初仍歸溥儀小朝廷的內務府管理;1925年溥儀出宮,皇史宬由北平故宮博物院接管;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把皇史宬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5年成立國家檔案局,皇史宬移交檔案局管理;自1956年起,國家陸續撥鉅款對皇史宬進行了多次修繕;1982年,皇史宬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皇史宬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管轄,所存明清皇家檔案,已移存第一歷史檔案館存放。皇史宬則成為展覽、展示中華古老檔案建築和文化的重要景點,而且是免費的。不過聽說要想參觀,需由集體出面聯繫相關部門批准,並不接待遊客(僅僅是聽說,並未求證,如果您想參觀,不妨去諮詢一下),開放的也僅是正殿,配殿、碑亭等暫未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