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報訊 全媒體記者 王冬霞 通訊員 趙付友/文 楊德清/圖 春暖花開,和風習習。記者一行6人,驅車40餘里,慕名來到了西平縣五溝營鎮洄浀趙村,實地採訪民間藝人、享有“當代阿炳”之美譽的張廣田先生。
汽車還未駛入洄浀趙村,就遠遠望見張廣田在他愛人的攙扶下,正站在村口翹首以盼。
走進張廣田的家,小院裡一棵桃花樹兀自開著,那枝頭花團錦簇,煞是喜人,不時撒落一片片花瓣。
堂屋,室內兩側的牆壁上,滿是張廣田和女兒獲得的各種獎狀、錦旗。
落座後,談到過去,張廣田的妻子蔣顏梅給我們拿出了一摞子張廣田的獲獎證書:1990年,《猛虎學藝》獲得河南省殘疾人第二屆藝術調演演奏三等獎,1991年,張廣田參加1991年西平縣迎春書會,受到西平縣文聯和民政局的肯定,1994年,張廣田被駐馬店地區行政公署評為優秀殘疾人,不久,他創作的《五不閒》獲得駐馬店地區首屆殘疾人文藝調演優秀演出二等獎,受到駐馬店地區民政局、文化局、殘疾人聯合會的表彰。1998年,張廣田創作的大調曲子《殘人歌》獲得駐馬店地區首屆“金橋杯”農村業餘文藝匯演創作二等獎,其中,《器樂》類節目《和諧頌》在第七屆河南省殘疾人藝術匯演中分別榮獲創作二等獎和表演二等獎,受到河南省殘疾人聯合會,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民政廳、河南省廣播電影電視局的表彰。
張廣田生於1972年,先天性雙目失明。1975年發大水,母親把不到三歲的他放進了一個木盆裡,依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張廣田躲過了一劫。
20年後張廣田憑藉自已的毅力和對藝術的熱愛,獨闖天涯到廣州,在艱難的學藝中結識了妻子蔣顏梅。蔣顏梅是一名四川妹子,她勤勞、樸實,遠嫁到中原,把青春留在美麗的西平大地,把滿腔的愛傾注於張廣田一身,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著張廣田及其一家人,和諧美滿,幸福有加。
由於張廣田自強不息、身殘志堅,演唱技藝不斷提高。1994年9月,河南省組團參加在北京舉辦的“遠東及南太平洋殘疾人運動會”,張廣田自編自演自唱《殘疾人》等曲藝節目,宣傳河南,為河南運動員加油助威,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並得到了河南代表團領導的高度肯定和鼓勵。後《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分別以不同的新聞素材報道了張廣田,並送他“當代阿炳”稱號。
午飯過後,桃花樹下,張廣田一家三口分別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節目。張廣田的小女兒能唱會畫,是個多才多藝的小姑娘,她演唱了《手機》等兩首歌曲,活潑可愛,嗓音甜美,贏得了大家長時間的掌聲,蔣顏梅一曲《草原上不落的太陽》也是精彩至極,大家喝彩一片。
“謝謝,請聽下一首《扶貧政策暖人心》!” 一曲方罷,張廣田又拉起樂器張嘴說唱起來,他激情四射,演奏更加高亢有力,渾身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望。這首《扶貧政策暖人心》是他最新創作並自編自演的新曲目之一,表達了他對黨中央領導下太平盛世的讚頌和勞動人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之情:
”扶貧政策暖人心,
政府來幫貧困人。
工作隊員進了門,
一進二看三算賬,
四比五議六確認,
申請評議很認真,
辨別誰是貧困人。
你家因病致貧困,
他家因學因殘貧。
入戶調查數百遍,
不漏一個貧困人。
真扶貧,扶真貧,
不讓懶漢混進門。
貧困終有脫貧時,
政策關懷暖人心。“
演唱結束了,大家問張廣田:“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有說法,你的‘六不閒’到底是哪‘六不閒’啊?”不等張廣田開口,張廣田的女兒走到父親身邊,小手指著張廣田身邊的各種樂器:“一是左腿綁小木魚,二是右腿綁小叉,三是右手拉胡琴,四是右手兼顧打簡板,五是吹口琴。”“才五個器樂啊?”“六是爸爸一張演唱的嘴!”
該說再見了,互相握手、祝福,張廣田一再感謝黨和政府:“我是學曲藝長大的,是我的“六大忙”伴我成長,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我一定要把曲藝這條路走好,還要創作出更貼近群眾、貼近時代的作品,為繁榮我國的文化藝術再立新功,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張廣田用心聲唱出了中華美德,用心血澆開了文明花朵。
閱讀更多 天中晚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