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行致良知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一所学校的由盛到衰,但是确实一直在关注一所学校的由盛到衰,那就是我们村的小学母校!
我们村地处关中平原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虽然老人以前经常讲我们村之前辉煌的历史,我也从县志上查看了我们村以及我们村小学的历史,确实辉煌。我们村小学是我们那个镇甚至附近几个镇,几乎是建国就兴办的小学,父辈讲当时十里八村的孩子都来这读书。盛极一时,学校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近千人。
上面这张照片真的就和我们上小学时的样子几乎一样。小学在父辈那会辉煌的时候,在全县各种比赛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上小学那会各个村已经都有了学校,可是当时我们学校总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也有三个班,每班都是40-45人,算下来全校也近700多人了,而且几乎都是我们村的学生,每次周一升国旗的时候旗杆下站一大片,可见那会村子里的人还是很多的。
小学毕业之后,虽然每次回家总是经过学校门口,但是从没有进去过。直到有一次上大学的时候放暑假,就特意进去看了一次,感触很深。学校的一草一木还是长在原来的位置,唯一不同的是它们已经长的很高大,我都已经摸不着我当年亲自种的那棵松树的树尖了。看着学校的一草一木,我轻轻的挪动着脚步,不想去打扰它们。
后来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一次,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学校已经被拆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莫名的有点心痛。虽然现在建成的新学校漂亮,但是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曾经回家有一次和村子里的孩子聊天,我问他期末考试考了第几名呀?小朋友说他考了第12名。我说可以啊,想当年我都没有怎么考过12名了,基本都是20名上下。他说我们班就12个人。听完后,我差点笑岔了气,眼泪都出来了,同时心底有一种很痛的感觉。我的母校现在居然每班只有12个人,一人一张桌子,可真是实现了我当年的梦想,因为那会教室实在太挤了。可这梦想也太残酷了。
为此我专门抽空看了一次新学校的升国旗,看了之后感觉更伤心。旗杆下站着全校的孩子和老师,可是人数只是我当年一个班级的人数。我突然就想,这么点人,会不会哪天一个也没有了?
心痛之余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城镇化的建设,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没几个待在农村了。如今和我一样的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外买房,有的户口也迁走了,那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自然也随着父母就去外地读书了。
第二,农村和城镇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造成优秀的老师也不想待在农村这地方发展。因此,就算父母都还在农村的,他们也是想方设法把孩子放在县城读书。这也是农村学校学生分流的很大一个原因。
第三,我觉得也是造成农村学校没有老师、即便有老师也不愿在农村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那就是农村的老师都不是当地的。想想小时候的学校老师都是本村的或者附近村子的,最远也是本县区以内的。那会的老师一边务农,一边教书,都是尽职尽责的。因为家就在这,他们会安心的扎根农村学校,奉献自己的一生。现在基本都是招聘的外地的,当地的、本村的有几个?
即便本村的大学生想回来教书也会被家庭所阻拦,上个大学就为了让你回来教书?因此各种因素导致农村的教师也不稳定。
因此,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趋势涌向了城市,自然而然我的母校也就变的人丁稀少,由盛到衰了。只希望她还可以永远存在下去!
澄番谝闲传
十几年前我中考的时候,这所高中是周边最有名的高中,号称附近十三县第一好的高中,是我们这里的重点高中,每年高考成绩都能创新高。具体校名就不说了。总之就是好!所以非常难考,县里有这么好的高中,所以很少有去外地上高中的学生,都在县里读,生源流失度小。那时候学校环境一般,吃的一般住的一般,但是校风非常好,学习气氛浓厚,老师严厉又负责,那时候我们每周只放半天假,为了能考个好大学,学的很辛苦。
可是现在我的高中母校已经成了不入流的高中,不再有从前的口碑。虽然学校环境比以前好的不是一星半点,可是高考成绩持续下滑,一中已经从神坛跌了下来,原因当然不止一个。校风校纪的松散,生源的大量流失,这两个原因是最致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严谨的校风没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也不愿意来一中了,那么好的学校成如今这样真是可惜了。
好未来小梁老师
我们村的学校在我记事起就是一所很出名的学校,当时有小学和初中,附近很多邻村的孩子都到我们村的学校来上学。在当时,我们村的几位老师是出了名的好教师,教学质量相当好。可是等到我上学的时候,学校已经变小了,初中已经没了,只有小学,每个班的学生也就20多个人,到现在我们村学校已经没有了。在这30多年期间,我们村儿的这所学校由盛变衰到变没有,感觉挺可惜的。其实我觉得一个学校的盛衰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与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如果当地政府对教育不是很重视,教育经费投入很低,那么这个学校就无法正常运行,连正常运行都难,学校能不衰落吗。
第二、与当地学校的生源有关。
由于现在乡村城镇化,很多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都到县城上学了,造成当地学生比较少,相对来说学校的生源就很差,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就差。如果一所学校出不来优秀学生,久而久之学校就没有好名气,没有好的名声自然而然的社会就不认可这所学校,长此以往学校就衰落了。
第三、与学校的领导有关。
很多学校的校长当领导不是为了搞教育,而是为了把教育经费拿到自己的口袋。而有的领导不作为,领导无方,有的领导天天和那些不认真工作,会拍马屁的老师吃吃喝喝,打成一片,搞得整个学校乌烟瘴气。而对于那些性格耿直,认认真真工作的老师则一直处处于压制状态。如果一所学校长期处于这样的无能领导来管理,这学校不衰落才怪呢?
第四、与学校的老师有关。
现在小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外地老师,心思不在教学上,他们就想调回县城。天天无心教学,成绩如何提高。还有的老师兢兢业业工作,却自己的职称一直晋升不上,导致自己情绪低落,无心教学。
总之,一个学校的兴旺与没落与领导,老师,学生有很大关系。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没有好的领导就管理不好老师,没有好的老师就教出好的学生,没有好的学生就出不来好的成绩,没有好的成绩,学校也就慢慢的衰落了。
妞妈教育心得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
一所学校由盛而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么多原因。找来找去,追根溯源,还是校长!
在一所学校里,如果校长把自己当作“官”,当作学校里最大的“官”,那么,这所学校就一定办不好!
如果说校长不是“官”,那是什么?是学校的“领头羊”。
校长的人品,思想意识,人格魅力,办学思想与理念,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的导向,等等,将直接决定一所学校的命运。比如优秀的教职员工能否留得住,即使留住了,他们愿不愿意死心塌地跟着你干;教职员工能否积极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经常讨论的,争论的,是教育教学教研问题,还是待遇问题;校长言谈之中,赞赏的,褒扬的是哪些人哪些事;经常围着校长转的都是哪些人,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关系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和导向,都与校长密切相关。
把握得好,优秀员工“趋之若鹜”,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把握得不好,人心涣散,人心“思走”,即使没有“走”,也“心不在焉”,整天整月整年晃晃悠悠,懒懒散散。
所以,校长才是关键!
一所学校,再苦再累,但是,校长留得住人,留得住优秀的人,教育教学质量步步上升,口碑好,学生自然趋之若鹜,自然兴盛。否则,外好的学校,必衰无疑!
云鹤凌空
十几年前,老家邻村突然出现了一所中学,是当地的一个企业家投资的,当时私立学校少,被认为是一种稀缺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周围村庄的大量学生,三年后这所学校达到了巅峰状态,而我也进入了这所学校就读,之后仅仅过了两年这所学校就被打回原形。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经营者的问题,在当时学校高层要么是圈外人,要么是已退休的老教师,像一个凑拢班子,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靠着一时的人气和风头迅速崛起上升,当风停了,自然就会点下来。
大街上的瞭望者
经历过很多。原因:一是国家政策调整。比如有些中学,原来属于市直县直,而某一阶段根据政策规定下放到乡镇,办学条件发生变化,教学骨干纷纷调离,学校逐渐衰弱。有些大学,在前几年国家政策调整中由专业性大学扩张为综合性大学,而且纷纷到处办分校、校区,特色不再鲜明,面积大了人数多了,学校拳头学科却衰微了。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所致。历史沿革造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教育被重视的程度也就发生了变化。比如某些地区成为国家或所在省市经济发展特殊区域,一夜间当地居民、土地、房间坐火箭发射升空,学校和教育也就水涨船高,被动升格。三是有些学校、学科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落后,不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发展趋势,逐渐被淘汰或被升级版代替。
高校心理营养专家
本来我毕业的高中是县里龙头老大,省四星级高中,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高中本来的位置县城中心,后来有开发商在一个类似于城乡结合部的地方开发,盖了很多商品房,但因为位置偏僻,销售无门。政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高中整体迁到那儿。因为地址偏僻,很多老师都离职去另外一所高中,中考很多优秀的学生也都选择了另外一所高中,师资,生源质量都受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