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發燒咳嗽出疹子,爸爸媽媽將孩子帶到醫院總少不了醫生大筆一揮就給孩子開一個血常規檢查。的確,對於嬰幼兒來講,血常規檢查有助於配合醫生的問診、查體等等各項常規檢查,更好的幫助醫生判斷孩子的病因和病情,是孩子們常做的檢查之一。然而,家長們在拿到那張上上下下都標滿箭頭的報告單時,怕是沒有幾位家長的內心不崩潰吧!
血常規檢查是一種檢測血液中基本細胞成分的方法。孩子生病也大多都是因為感染,只不過有的孩子是因為細菌感染,有的是病毒感染。血常規檢查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醫生來判斷孩子的感染類別,從而給出正確的診斷方案。那麼這些報告單上密密麻麻的一堆東西究竟是什麼呢?看懂這些到底難不難?其實說到底要全部都看懂是很難,但家長們也不用擔心,雖然血常規的檢查項很多,不過我們重點要看的只有這3類:白細胞、紅細胞和 C 反應蛋白。看懂這3點,粗略的瞭解孩子的大概情況,對孩子的身體情況大概有個底就好啦!
1.白細胞
白細胞是一類細胞的總稱,簡單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細胞、嗜鹼性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這五種細胞在不同時期會以不同的比例存在於人體內,它們的比例總和為100%,因此,一般情況下當白細胞總數升高或降低時,必須結合五種細胞的具體數值以及其百分比的升降來判斷,但孩子一般生病感染來源通常是細菌或者病毒,爸爸媽媽們主要看準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變化情況就可以啦。
它們數據的變化大概是這樣的:在嬰兒出生至出生4~6天后,中性粒細胞比例約為60%~65%,淋巴細胞比例約佔30%~40%,這個時期若淋巴細胞比例升高,則嬰兒可能為病毒感染;在出生4~6天至4~6歲,中性粒細胞比例為30%~40%,淋巴細胞比例為40%~60%,若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大於50%,則可能為前期細菌感染;在孩子4~6歲以後,中性粒細胞比例為50%~70%,淋巴細胞比例為25%~35%,若淋巴細胞比例升高則可能為病毒感染。
2.紅細胞
紅細胞的一般功能是體內運輸氧氣和給機體提供所需營養,可謂是身體的運輸官。在不同的年齡段,根據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的量可判斷孩子是否貧血。若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數量減少,孩子有可能患有缺鐵性貧血。當然一個月以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判斷貧血的標準也是不同的,具體的情況還是應該根據具體的數值來進行判斷。
3.C反應蛋白
一般情況下,人體C反應蛋白的正常數值範圍是0~8,若有明顯升高的情況,則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但C反應蛋白升高也不一定就是孩子遇到了細菌感染,部分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導致C反應蛋白輕度升高,因此,還是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和其他指標進行判斷。此外,一般孩子發熱24小時以上再查C反應蛋白的意義也相對較大。
以上幾個指標數據便是家長們拿到孩子血常規報告單後需要重點查看的了,但家長們要知道血常規檢查雖好,但也沒有任何一種疾病是可以通過只看這一張報告單就可以診斷的,不同的體質其數據也會有所不同,家長們更不能拿到孩子的報告單自己解讀後再與其他孩子的做個對比,就認為萬事大吉了,具體的報告結果還是應該請專業的醫師查看,隨後做出診斷與治療。
閱讀更多 兒科醫生鮑秀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