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明湖免費開放兩年來,在擴建的南岸有一個景點,始終爭議不斷:晏公廟的主人究竟是誰?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凡是逛過晏公廟的人都會脫口而出:“當然是齊國賢相晏嬰!”
也許,答案並非如此。
晏嬰也就是人們常稱的“晏子”,和這裡的晏公並不是同一個人。
1、晏嬰的影響力很大嗎?
晏嬰(晏子)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先後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對於這位五短身材的古代“智者”,人們更熟悉的是“二桃殺三士”、“晏子使楚”等故事。當然,他還傳世了一本《晏子春秋》。
不過,晏嬰生前的主要活動地以齊國都城——現在的山東淄博為核心,輻射範圍相對固定。加之,晏子始終沒有被歸入儒家一派,其影響力在漢朝後更是大打折扣,以至於其主要思想的載體《晏子春秋》,歷史上也長期被認為是偽書。
晏嬰為政齊國時,齊桓公的春秋五霸風采早已歸為塵泥,作為平庸、沉淪之國的一位大夫,晏嬰那些所謂被津津樂道的故事能播散多遠、多久也是值得探討的。
而且,後世對晏嬰的評價並不一致,“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晏嬰的權謀也被認為是詭計,與先秦所倡導的人文精神並不相符。所以,難以想象後世會熱衷於給晏嬰建廟立祠。事實上,歷史上也並沒有為晏嬰建廟的傳統。
2、濟南可能為晏嬰建廟嗎?
首先要明確的是,“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最初的濟南是指如今的章丘區。先是永嘉年間西遷至如今的歷城區,又於明朝再次西遷至如今的珍珠泉畔。也就是說,如果當年的濟南真要為晏嬰建廟,也只可能是在章丘或者歷城。
對於如今的濟南,春秋時的文字只對“濼”有記載。大明湖隋唐時被稱為“蓮子湖”、“西湖”,算得上是“濼水”的一個“附屬風景”。這意味著如果真要為晏嬰建廟,也不可能選擇在大明湖畔,而會選擇“濼”——趵突泉畔。
等金代正式有了“大明湖”的稱謂,作為濟南的代表性景點,大明湖才有了固化的自然形象特徵。那麼,有沒有可能是金代之後濟南人要為晏嬰建廟?先不要說時間久遠的問題,為了早已不是山東省府的一個城市人物,濟南府會有多大熱情給他建廟呢?
無論從時間距離,還是從空間距離,濟南為晏嬰建廟的可能性,既然在金代之前完全不存在,那麼明清兩朝也更無可能了。但事實上濟南人在大明湖南岸的擴建中,確實挖出了一塊“晏公廟”石碑,註明了立碑時間是“清光緒”年間。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3、大明湖晏公廟為誰而建?
沒錯!濟南大明湖畔確實存在過一座晏公廟。據目前已知,對大明湖晏公廟的最早記載來自明朝《歷城縣志》,此後晏公廟、晏公臺、晏公祠等文字陸續出現。歷史上的晏嬰從沒有被尊稱過“晏公”,那麼這裡的晏公又是誰呢?
答案是:晏戌仔。
晏戌仔是江西臨江府人。面如張飛又似包拯,濃眉,虯髯,大黑臉。疾惡如仇,性情剛烈。元朝初年步入仕途,因病逝於江中船上。他的家鄉人,卻同日見他返鄉,縱馬揚鞭於曠野。1個月後傳來死訊,眾人開棺查驗,其中一無所有。
鄉親父老此後江上行船,遇大風大浪,晏戌仔就現身半空中,遙相參拜後就風平浪靜,舟行平穩,於是江邊人家紛紛為他建廟立祀。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下詔封晏戌仔為“顯應平浪侯"。於是原本“小眾”的這位河神,成為在全國各地都有廟祠的水神。
對此,明朝文人王士性的《廣志繹》中有明確記載,流傳於清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書也有記述。由此我們不難推測:正是有了朱元璋的詔令,濟南人才為晏戌仔在大明湖畔建了一座晏公廟。到了清末此廟年久失修,由商人和鄉鄰出資再次共同整修了晏公廟。
4、大明湖為什麼要為晏戌仔建廟?
那麼,濟南大明湖為什麼要為晏戌仔建廟?這與濟南特殊地理和自然環境有關。濟南,濟水之南,因上古四瀆之一的濟水得名,水系極其發達。
濟南地勢南高北低,南部泰山餘脈提供了大量地下水資源,一路向北徑流,而市區地下熔岩地貌發達,地下水受岩層阻擋,向上噴湧而出,形成眾多泉群。同時,濟南三面環山,夏秋兩季的水汽和熱空氣迴流容易聚集,難以消散,因此降水相對集中。
上述原因導致的最大問題是:濟南在夏秋兩季容易發生嚴重水患、內澇。歷史上至少北宋時就有了關於治理濟南水患、內澇的記載,無論是齊州知州、“南豐先生”曾鞏,還是偽齊皇帝劉豫,都曾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努力。
歷史上的濟南人,一方面享受“瀟灑似江南”的美景風光,另一方面也飽受水患、內澇之苦。為了祈求水神的保佑,為了生活的平安和幸福,濟南人才在大明湖畔為晏公——這位水神建廟立祠。
如今,擴建後的濟南大明湖,把晏公廟主人換成晏嬰,也許是因為晏戌仔名氣太小,也許是因為晏戌仔的故事帶有神話色彩,也許是為了進一步紀念齊國賢相晏嬰……
總之,晏嬰取代了晏戌仔。
你說,這樣好嗎?還有必要恢復晏公廟的本來面目嗎?
閱讀更多 指動濟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