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一致認為是奧斯卡小年,世界電影卻呈現一副百花齊放的姿態。
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五強四部來自大名鼎鼎的歐洲電影節。最佳外語片得主《羅馬》在封神奧斯卡之前已經贏下威尼斯金獅;攝影絕美的《冷戰》拿下戛納最佳導演獎;確定國內引進的《何以為家》是戛納的評審團獎;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更是一舉奪得戛納金棕櫚。
只有一部作品獎項被無視了,它就是《無主之作》。
但看過影片發現,原來這部低調的作品或許才是最好看的,它也成為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遺珠。
《無主之作》的意思就是沒有作者的作品,但這部電影是有作者的。
這部遺珠佳片的導演名字怪長的,叫——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請記住這個名字。
馮·多納斯馬爾克,來自德國的70後導演,很多人聽到他的名字都會感覺陌生,但是提起他的作品我想大部分人即使沒看過也會有所瞭解。
200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竊聽風暴》就是他的導演作品。
豆瓣電影Top250排名第44。
IMDbTop250排名57。
這部傑作,只是弗洛裡安·亨克爾·喘口氣·馮·多納斯馬爾克的長片處女作。
《無主之作》則是《竊聽風暴》後13年,多納斯馬爾克的第三部作品。
多納斯馬爾克久違的作品依舊保持著極高水準,豆瓣評分居高不下。
故事基於德國健在的最偉大的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經歷改編,用一套老派的情節劇形式將影片劃分為三幕,並結合30年的厚重歷史講述了關於藝術與真實的命題。
01
愛、死亡和藝術
影片從二戰前的德國講起,年幼的男主角庫爾特·本奈特和小姨伊麗莎白參觀美術館。
此時正值法西斯統治,不可一世的納粹解說講解著恐怖統治下的藝術審美,也暗示了後面故事中的納粹政府為了實現基因優化而進行的屠殺。
第一場張力十足的美術館戲份直接帶出影片第一幕的主題。
庫爾特對小姨的迷戀,伊麗莎白對藝術的渴望,恐怖政權下死亡的威脅。
庫爾特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對藝術的敏銳直覺,與庫爾特同樣具有藝術基因的伊麗莎白髮現了他的潛能並潛移默化地引導著他。
伊麗莎白認為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是小字二組A,它是鋼琴中的一個鍵位,是鳥兒的歌聲,也是汽車鳴笛奏響的音符。
她告訴庫爾特,“一切真實的都是美好的。”
然而在法西斯統治下的社會,真實是可怕的東西。伊麗莎白對藝術的狂熱變成納粹醫生口中的基因缺陷。
隨後伊麗莎白被送進醫院,對納粹狂熱崇拜的教授卡爾對她進行診斷。面對伊麗莎白苦苦哀求,卡爾重重地在診斷書上畫上消滅的符號。
第一幕的高潮在二戰前戲的一段平行剪輯。
天空被烏雲般的轟炸機籠罩。
烈火在室內熊熊燃燒。
伊麗莎白走進毒氣室。
伴隨著亨德爾的名曲《上帝如是說》,鏡頭匯聚成對戰爭有力的控訴。
02
藝術是希望的最高形式
本片的人物原型格哈德·裡希特曾說過,“藝術是希望的最高形式”。
這句話顯然是對他人生經歷的一次總結。
影片第二幕聚焦二戰之後,庫爾特成長為一個才華橫溢的翩翩少年。戰爭留下的創傷繼續影響著倖存者們,無奈之下庫爾特只能順應時勢成為體制下的一枚棋子。
他的才華被禁錮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中。
與此同時,在這個時期庫爾特遇到自己的真愛艾麗。
無獨有偶,庫爾特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都叫伊麗莎白
而艾麗的父親則是將伊麗莎白送進毒氣室的卡爾。
卡爾再次傷害了庫爾特心中的繆斯,他瞧不起因為掃樓梯而上吊自殺的庫爾特父親,認為庫爾特的家族基因存在缺陷,於是讓懷上庫爾特孩子的女兒進行墮胎。
不過故事走向並沒有朝著家庭狗血劇的方向發展,庫爾特沒有追查幕後真相,而是懷揣對自由藝術的希望離開了築起柏林牆前的民主德國。
美好又殘酷的第二幕在庫爾特夫婦走出柏林的地鐵告終。
庫爾特來到了盡情揮灑藝術的自由國度,背後則是數不清的天才被留在體制之中。
庫爾特的壁畫因他的離開而被清除,他的藝術生涯也來到了下一階段。
03
只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呼吸著杜塞爾多夫自由的空氣,庫爾特接觸到更多形式的藝術,開始了尋找真我的旅程。
在此之前,片中的角色都是一種“無我”的狀態。
伊麗莎白因為“我”的存在被送進毒氣室,父親在戰後因為“我”的汙點忍辱自盡,艾麗被父權將“我”壓抑。
庫爾特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由,有些迷失自我。
不僅遭遇創作瓶頸,還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卡爾的“施捨”,然而卡爾為庫爾特安排的工作則是掃樓梯。
簡直是殺人誅心。
直到遇見伯樂恩師,庫爾特終於在生活的泥沼中認識到了“我”。
這位恩師原型是約瑟夫·博伊斯,同樣也是德國在二十世紀非常重要的藝術家。
約瑟夫指明瞭庫爾特關於藝術的方向,“不要去選擇一個政黨,選擇藝術。”
他也讓庫爾特認識到,“只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而後庫爾特終於求得內心真我將真實融入作品,確定了階段性的藝術風格成為藝術家,完成了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時長多達3個小時,然而影片的節奏沒有一絲沉悶。
有對罪惡歷史的批判,也有最濃情蜜意的描寫。
從戰爭的殘酷到歷史的陣痛,它不拘泥於沉痛的過往,而是在苦難中求得藝術的聖堂之路,最後譜寫成一曲滌盪心靈的交響樂。
作為一部傳記題材的影片,《無主之作》像是融合了三部電影。
第一幕描繪了二戰的黑暗歷史,第二幕類似《竊聽風暴》的嚴肅壓抑,第三幕則是探尋藝術真諦。
當看到庫爾特來到車站聆聽巴士發出的小字二組A,觀眾終於在看似毫不相干的三幕戲中發現宿命的首尾呼應。
美國有位作家曾說,“藝術是積蓄在苦難和耐勞的人的靈魂中的蜜。”
果然。
閱讀更多 電影通緝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