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在宣城市區的西南郊、敬亭山腳下,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子,古時名字叫韓家莊。原先不過二三十戶人家,當地村民說他們的祖先姓韓,但至於韓愈與韓家莊究竟有何關聯知之甚少。後來,經過專家研究和考證,認為韓家莊正是韓愈當年來到宣城之後的定居之地。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從14歲到19歲,韓愈把人生中最值留戀的六年多年少時光留在了這裡,在其詩作裡,韓愈稱宣城為“里閭”,即“故鄉”,足可見他與宣城的情感。韓愈在宣城期間不僅受宣城文風的薰陶,而且始受唐代古文運動先驅影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造就了深厚的文學功底,為其人生髮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食”宣城,結束動盪流離的生活

韓愈的前半生坎坎坷坷,不足3歲父親韓仲卿就去世,由長兄韓會撫養。韓會年長韓愈31歲,大曆九年(774)以“文學才望”為宰相元載所青睞,任起居舍人,官居六品,韓愈隨兄嫂居住在京城長安。大曆十二年(777),韓會因“元載案”牽連被貶到韶州(今廣東韶關)任刺使。韓愈隨兄嫂移居韶州。大曆十四年(779),韓會病死韶州。韓愈隨兄嫂鄭氏將韓會歸葬老家河陽(今河南孟州)。建中二年(781)正月,藩鎮李惟嶽、田悅、李正己等發動叛亂,韓愈和侄兒韓老成不得不隨嫂子鄭氏攜百口之家離開老家避亂宣城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韓愈與其嫂鄭氏、侄兒韓老成避亂宣城,主要原因有二,1. 韓氏家族與宣城有較深的淵源,且留有深厚的人脈資源,2. 韓家在宣城有家業。

從史料記載及韓愈詩文中,可知韓愈避亂宣城之前,主要生活在河陽、長安、韶州等地,生活極其艱辛且動盪不定。韓愈在《祭十二郎文》《祭鄭夫人文》《復志賦》《上兵部李侍郎書》等文中多有自述。

如韓愈在《復志賦》中回憶道:昔餘之既有知兮,誠坎軻而艱難;當歲行之未復兮,從伯氏以南遷。凌大江之驚波兮,過洞庭之漫漫;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紀之連山。嗟日月其幾何兮,攜孤嫠而北旋;值中原之有事兮,將就食於江之南。始專專於講習兮,非古訓為無所用其心;窺前靈之逸跡兮,超孤舉而幽尋。

用韓愈自己的話講,“就食”宣城之後,才結束了十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終於能夠靜下心來勤練講習,探求先賢聖經的深奧道理。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為學宣城期間,奠定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韓愈來宣城之前,雖然7歲時有從學於長兄韓會的經歷,但是,從韓愈避亂宣城之前13年的經歷來看,除了生活在京城長安3年左右的時間相對安穩外,其餘的時間,韓愈要麼年幼無知、要麼在動盪流離中度過,極盡坎坷和磨難,不大可能有良好的條件進行系統的學習。

韓愈在《上兵部李侍郎書》、《答崔立之書》、《歐陽生哀辭》等文中稱,自己十五、六歲時還“於時事都不通曉”“未知人事”“未接人事”。南宋理學大家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考證:韓愈的系統學習始於宣城,“公之為學,正在就食江南時也”。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韓愈“就食”宣城在“安史之亂”後,宣城為宣歙道、宣州(宣城郡)治所所在地。《新唐書地理志》載:天寶十一載(752),宣州人口88.5萬,僅次於京城長安和陪都洛陽,位於全國第三。宣城相對安定的社會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不僅對北方文士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周邊州縣的文人也都向宣城集中,與宣城結上淵源的名家、大家輩出,他們或仕宦、或漫遊、或避亂於宣城,在宣城優美的山水間,追慕宣城文化傳統高雅脫俗之風,仿效蘭亭宴集的風流雅韻,頻繁開展詩酒文會,對宣城的文風興盛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對整個社會又起到了一種倡導與示範作用。

韓愈18歲時在宣城所作的《芍藥歌》,也是韓愈所作的第一首詩歌可能是作於詩酒文會。唐代的學生不似今天主要依賴於老師授業,主要自學為主,且環境影響至關重要,“詩文習業,所賴於師承者少,所賴於環境之陶冶者則甚大”。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如有一人,生長於缺乏教育機會之窮鄉僻壤中,雖為天才,亦難免湮沒無聞。反之,如有一人,生長於文化之中心,並得繼續享受完美之教育,雖屬中資,亦可成為出類之人。因此,可以講如果說齊魯文化土壤培育了“萬世之師”孔夫子,宣城深厚的文化土壤哺育韓愈這顆文化大樹。

拜師宣城,為其振興古文打下了堅實的學緣基礎

韓愈“就食”宣城期間的拜師,從社會層面來講:得益於安史之亂後,大批文學巨匠會聚宣城及周邊地區提供的便利;從個人層面來講,一是得益於宣州剌史孫會、皇甫政等地方官員的賞識、薦舉。長慶三年(823),孫會的兒子孫公乂任京兆尹戶曹時,與時任京兆尹的韓愈結交,並深得韓愈信任。可能是源於興元元年(784)左右,孫公乂的父親孫會任宣州刺史,對“就食”宣城少年韓愈的關照。二是得益於韓愈的父輩及長兄韓會人脈關係。

韓愈受蕭穎士、李華的影響源自韓愈的叔叔韓雲卿和兄長韓會的關係;韓愈師爺獨孤及對韓愈的影響源自另一位古文運動先驅者梁肅。梁肅不僅與韓愈長兄韓會是多年的好朋友,而且梁肅本人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重要先驅,韓愈的文章和文學觀念同梁肅一致。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貞元八年(792) 進士科考試,梁肅任副考官,禮部侍郎陸贄任主考官,由於梁肅的舉薦,韓愈第四次參考進士科考試終於及第。韓愈恩師蕭存,與韓愈兄長韓會友善。因韓會的關係,韓愈少年時代即為蕭存所知,並深受蕭存的影響。元和十五年(820),蕭存的幾個兒子已先死,只有一個女兒尚在,韓愈還在經濟上接濟過他的家。

交友宣城,為其倡導古文運動併成為領袖奠定了人緣基礎

韓愈一生中與江南籍或有“就食”江南經歷的文士關係密切。貞元十八年(802),韓愈給同年進士、宣州判官崔群《與崔群書》自述中,為我們今天研究韓愈“就食”宣城期間的交友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

韓愈和柳宗元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韓愈為主將,柳宗元是副將,人稱韓柳。據史料深入分析,韓愈與柳宗元第一次見過面可能始於韓愈長兄韓會任起居舍人、柳宗元父親任長安主簿時,只不過韓愈此時最多9歲,柳宗元最多4歲,兩人真正交往應為韓愈“就食”宣城期間。韓愈與柳宗元的交往源於韓愈兄長韓會與柳宗元父親柳鎮間的關係,進而韓愈與柳宗元相識。柳宗元的家和韓愈家一樣,與宣城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柳宗元的伯父柳頤曾任宣州寧國丞,從叔李氏子曾任宣州旌德尉,柳宗元堂兄柳元方曾以門蔭調補宣州溧水尉,柳宗元父親柳鎮曾任宣州宣城縣令。柳宗元父親柳鎮生前友人中就有韓會和韓愈。正是因為這層關係,韓愈雖然只比柳宗元大五歲,柳宗元每次給韓愈寫信時,總是很謙虛地稱呼韓愈為“丈”,就是前輩、長輩的意思。

韓愈與曾“就食”江南的著名詩人竇牟的交往始於建中四年(783),韓愈時年17歲時,竇牟已36歲。韓愈《祭竇司業文》自稱:“我之獲見,實自童蒙;既愛既勸,在麻之蓬。自視雛般,望君飛鴻;四十餘年,事如夢中。”生動說明了韓愈與竇牟亦師亦友的密切關係。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韓愈對湖州籍詩人孟郊極為仰慕,與郡望蘇州的張籍則為亦師亦友關係。德宗貞元十三年(797),經孟郊介紹,韓愈與張籍相識,從此便開始了長達二十八年的親密關係,終且一生交情都不曾改變。

官員賞識,獲薦開啟人生新徵途

韓愈就食“宣城”期間,並不非今人想像中的“孤苦伶仃”,用今天的財富標準,至少是個“中產”以上的家庭,否則,韓家難以供養百口之家,韓愈也沒有替心求學、拜師求學、結識友人的經濟條件。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宣州地方官賞識“就食”宣城韓愈的原因。

韓愈與宣城的淵源

韓愈一生對宣城哺育之恩終身懷念,視宣城為其第二故鄉。長慶三年(823),距離韓愈最後一次離開宣城33年,也即韓愈去世前一年,他的侄孫韓湘(小名爽,亦有詩存世)進士及第回宣城,臨別時,家人為他設宴餞行,韓愈動情地寫下《示爽》一詩,詩中充滿對宣城的思念。“宣城去京國,裡數逾三千”“座中悉親故,誰肯舍汝眠。”“汝來江南近,里閭故依然”,並說自己還打算“有路即歸田”,詩中還特別自注:“宣城在江之南,愈有別業在焉。”

韓愈離開宣城後,宣城人民將韓家韓氏祖業稱之為“昌黎別業”。明正德十三年(1518),監察御史林有孚、攝寧國府知府魏浚改敬亭山翠雲庵為韓公別業,以祀韓愈。嘉靖十八年(1539),寧國府通判何其高、知府曹邁於敬亭山下重建昌黎別業。翰林院編修鄒守益撰《韓公別業記》。官府和民間先後設五賢祠、七賢祠和十賢詞祭祀韓愈。

說到宣城,自然會想到皆是聞名的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宣筆、徽墨、宣紙、歙硯

其中宣筆、宣紙皆產自於宣城。

宣紙潤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強,

不易變色。宣紙具有韌而能潤、

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

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

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

寫字、作畫“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

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

層次分明。少蟲蛀,壽命長。

宣紙自古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

宣筆柔韌相宜,筆勻基固,書寫流暢,

收發自如,既能蓄墨又不肥滯。

長鋒軟毫質軟豐腴而不肥厚,轉鋒靈活,

能收能放,剛柔相濟;

紫毫則鋒利挺勁且不失柔轉

,既易著力又便掌握;

狼毫筆發墨均勻流暢,硬中破軟,

筆道挺勁;兼毫筆更是宜書宜畫,

軟硬兼宜。

“尖、齊、圓、健”也被稱為毛筆“四德”,

是指筆鋒要尖如錐狀,

功用為利於書寫鉤、

捺等筆畫;

是指筆毛鋪開後,

鋒毛平齊,功用為利於吐墨均勻;

是指筆根為圓柱體,

圓潤飽滿,覆蓋之毛均勻,

功用為書寫時流利而不開叉;

是指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

能顯現筆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