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風
華夏上下五千年,神州縱橫千萬裡。事實上堪稱國寶之物遠遠不止四件,然而中華民族偏偏又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甲申國難......近代百年屈辱之時西方列強明火執杖到中國來搶掠珍寶;國內軍閥四處挖掘古墓。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擁有文物數量最多的國家,可與此同時也可能是世界上遺失文物最多的國家。目前文物學界並沒一個關於“失蹤的四大頂級國寶”的官方說法,我只能從我國遺失的文物中選出我個人認為最為珍貴的四件。
相傳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將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又命人採集九州所貢之銅鑄成九鼎——每個鼎上都刻有本州具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大禹之子夏啟襲位後九鼎被賦予統治象徵的含義——代表夏王朝受命於天而治理九州的無上權威,此後九鼎作為夏王朝權威的象徵一直持續到大約公元前1670年。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移至商朝都城,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後九鼎也隨之遷移至此。
從商代起對王室貴族的用鼎制定了明確詳細的禮儀規範: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天子在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由於中國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用於祭祀、象徵權威的九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武王伐紂後從商朝手中獲得了九鼎並曾當著天下諸侯的面公開展示,以顯示周王朝受天命取殷商而代之。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繼位初期因年幼而無法實際理政,國家軍政大權由其叔父周公旦代為執掌。周公旦制定了一套明晰詳細的周禮體系用以規範上下秩序,在周公旦制定禮儀規範的過程中他營建了洛邑(今河南洛陽),將九鼎置於此處,然後請周成王邀請天下諸侯至此,當著他們的面由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儀式結束後九鼎被安放在用於天子和上天對話的明堂之中。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的大軍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周幽王姬宮湦。次年繼位的周平王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由此開啟了東周時代的歷史序幕。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喪失了岐山關中之地,而各諸侯國卻在經歷長期的休養生息之後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統率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結果卻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被鄭國將領祝聃一箭射中肩膀,此戰後周王室顏面盡失,已無力再控制天下諸侯了,於是中國歷史進入到諸侯爭霸時代。
公元前704年原本被周王室冊封為子爵的楚國公然僭越稱王,由此開啟了春秋戰國諸侯稱王的先例,這其實是對周王室權威的一種否定,標誌著楚國已開始有圖謀天下之心。公元前606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後被晉國滅),至於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於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楚莊王問鼎之舉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此後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一個“問鼎中原”的典故。
秦惠王時丞相張儀曾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於此同時楚、齊等國也試圖奪取九鼎。周赧王周旋於楚、齊、魏、韓之間,令其相互制約,才保得九鼎不失。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國攻佔韓國重鎮宜陽。大喜之下的秦武王隨即帶著烏獲、任鄙、孟說等幾個大力士前往洛邑觀看九鼎。當瀏覽到雍州鼎時秦武王說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守鼎的官吏說:“此武王定鼎於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秦武王卻說:“既如此,當年周室先王是如何將鼎由殷商都城遷移至此的?”說完就和自己手下的幾個大力士比賽舉鼎。使出洪荒之力的秦武王將鼎抬離地半尺,可正當他要邁步移動時意外發生了:一個失手令鼎墜落於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將其右腿脛骨砸斷。隨行之人匆忙將秦武王扶回館舍搶救,然而失血過多的秦武王捱到當天半夜之後氣絕而亡。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終於將東周王室殘存的一點政治名號也拿走了,次年秦昭襄王仿照此前夏、商、週三代的慣例試圖將九鼎西遷咸陽,以宣示秦國乃天命所歸,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正是在這次遷移過程中九鼎神秘失蹤,從此不知去向。直到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之後出現傳言聲稱: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時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據說秦始皇為彌補九鼎遺失的缺憾而命人用和氏璧打造了傳國玉璽,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字樣以作為皇權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新的傳國之寶,然而秦始皇沒能料到這將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件令人甚為惋惜的國寶。
玉文化是中國以及受中國影響深遠的東方民族的特色。我們中國人打小就知道完璧歸趙的故事,我們也知道《紅樓夢》中通靈寶玉的故事,我們還有一句俗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鄰國日本皇室的傳國三神器中就有八尺瓊勾玉,究竟玉對東方民族有何魅力呢?這從中華第一名玉——和氏璧的經歷中可以得到驗證。現存的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戰國時代的《韓非子》,根據《韓非子》的記載:楚國的一個叫卞和樵夫在荊山上打柴時意外獲得一塊美玉,於是將此寶獻給楚厲王。但有一句古話說得好“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本身就是一種石頭,在未經打磨前和普通的石頭看不出有任何差別,只有懂玉的專業人士才能發現其價值。楚厲王讓王宮裡的玉石匠鑑別,玉石匠粗略地看了一下便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有意欺騙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腳。武王登基後卞和再次捧著玉石去獻給武王。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鑑別,這回玉石匠心想:我堂堂御用工匠難道還沒你一個山野村夫眼光好?都跟你說是石頭了還不依不饒的,於是有一次說道:“就是一塊石頭啊!”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腳。文王登基後卞和抱著璞玉在荊山下哭泣了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天下被砍去雙腳的也不止你一人,為何哭得如此厲害?”他說:"我不是苦我這雙腿,而是哭寶玉被認為是石頭,貞潔之士被認為口出狂言!"文王聽到他這番言論就命人打磨卞和獻上的石頭,裡面果然是玉,派玉匠剖璞,琢成一塊價值連城的希世珍寶,這就是中華第一名玉——和氏璧。
戰國時代和氏璧由楚如入趙,引起秦昭襄王的覬覦,於是就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當然藺相如雖能完璧歸趙,但終究改變不了秦國一統天下的事實,秦滅趙後和氏璧落入秦始皇嬴政手中。春秋戰國時代玉和劍成為兩樣被士人賦予生命化人格化的物品:武士佩劍,文士佩玉,這兩種物品幾乎成為士人的象徵。秦始皇統一天下自認為自己文武雙全文治武功皆超越歷代前人,所以他認為只有天下共傳的第一名玉——和氏璧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氣度,於是把天下最珍貴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璽,成為皇權的象徵,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定國安邦。從此和氏璧就多了一個身份——傳國玉璽,成為皇權的象徵。劉邦滅秦得天下後秦王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劉嬰僅兩歲,璽由王莽姑母漢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陽侯王舜進宮索璽,太后見舜怒斥:“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乘便利時,奪取國璽,不復顧恩義,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漢書·元后傳》)隨即將璽“投之地”傳國璽被摔缺一角,經黃金鑲補,但終難天衣無縫,天下至寶從此留下瑕痕。后王莽敗,帶璽綬避火於漸臺,商人杜吳殺死王莽,取其綬而不知取其璽。公賓就見綬,問明綬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級並取得傳國璽,交與王憲。王憲自乘天子車輦,有稱帝意。李松入長安,斬王憲,把璽送到宛,獻給更始。赤眉殺更始,璽歸劉盆子。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盆子敗於宜陽,奉傳國璽降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宦官張讓、段珪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與掌璽者走散。讓、珪既誅,少帝回宮,六璽俱在,而獨失傳國璽。不久,“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從城南甄宮井中撈出一宮女的屍體,在項下錦襄中金鎖關閉的硃紅小匣內取出玉璽。玉璽方圓四寸,上攜五龍交紐,旁缺一角,以黃金鑲補,下有篆文:“受命於天,並既壽永昌。”此文傳為李斯所書。孫堅獲傳國璽,心生異念,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誰知傳國璽並未給孫堅帶來好運,不久他就在峴山陣亡。袁術乘孫堅之妻歸鄉之機,派兵於半路截得玉璽,稱帝。袁術死後,其妻扶棺奔廬江,又被荊州刺史徐璆把傳國璽搶去獻給了曹操。西晉統一三國後傳國玉璽歸於晉武帝司馬炎。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彌攻入洛陽,俘晉懷帝並得傳國璽。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劉聰還不懂得傳國璽的意義,他把晉懷帝和傳國璽都遷到平陽“保管”起來。劉聰死後大將軍靳準作亂,要把璽交給胡嵩,說:“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今以傳國璽付汝,還如晉家。”胡嵩寧被靳準殺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準被殺,其北靳明遣卜泰獻璽於劉曜。公元328年石勒攻殺劉曜,得傳國璽,在璽的一邊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題辭。後趙傳至,內亂,冉閔殺石鑑,奪璽,傳子冉智。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鄴城,宣稱閔妻已獻傳國璽,封其為“奉璽君”,改年號為“元璽”,建大燕國(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導演了一場騙局,妄想以所謂“天命”來維持其統治而已。其實當時晉濮陽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為名,從冉魏大將軍蔣幹手中賺得玉璽,遣都護何融懷璽至枋頭,交給晉安西將軍謝尚,謝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時為東晉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傳國璽歷四十二年而復歸於晉。從晉元帝東渡以後歷數帝都沒有傳國璽,以至北人嘲笑說:“司馬家是白板天子。”及永和得璽,人們這才把東晉視為正統。璽至建康,百僚畢賀。玉璽其重若此——代表著皇權的正統性。
公元420年晉恭帝禪位於劉裕,璽入宋。後歷齊、梁,至梁簡文帝時,侯景叛亂,奪傳國璽。侯景兵敗,部下侯子鑑定其璽,走江東,因怕追兵趕上,將璽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僧永行所得。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北子晉智乃以傳國璽獻陳武帝。隋文帝滅陳,從陳後主處得傳國璽。隋朝末年隋煬帝攜帶傳國璽南下揚州,在江都被縊弒,璽屬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敗,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由於傳國玉璽被帶至突厥,唐高祖李淵視之為畢生的遺憾,常有名不正言不順之感。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唐傳二百七十餘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石敬瑭陷洛陽,李從珂自焚,於是傳國玉璽失蹤,又成就千古疑案。傳國璽從發現和氏璧始,傳至唐末,計一千六百餘年。可是從此不知所蹤,成為中國歷史一大懸案。此後歷朝歷代為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都聲稱自己找到了傳國璽,真真假假令人難以分辨。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宋太祖“陳橋兵變”受禪後周,僅獲後周兩方寶印,未獲傳國璽。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咸陽縣民段義在河南鄉掘地得一寶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次年正月送至京師,經蔡京等辨識,確認為秦制傳國璽。雖不知此“傳國璽”的真偽,但之前宋朝一直沿用後周玉璽,如今號稱找到了歷代相傳的傳國玉璽可謂是振奮人心之事。然而好景不長——三十年後金國俘徽宗、欽宗二帝,寶璽也被金人擄去。金人其實也不知自己從北宋獲得的傳國玉璽是真是假,但對外金國一直堅稱自己手中的就是真正的傳國玉璽,以此標榜金國為正統,嘲笑南宋皇帝是白板天子。蒙古滅金後這枚不知真偽的傳國玉璽歸於蒙古,但蒙古建立的元朝相比金朝漢化程度要低。自認為馬上取天下彎弓射大雕的蒙古大汗似乎對傳國玉璽並不怎麼關心,即使在他們仿效漢制建立元朝成為元朝皇帝后依然如此,以致於傳國玉璽在他們蒙古貴族內部幾經轉手後再度下落不明。元世祖至元年間太師國王之孫、通政院使碩得死後妻子病重,兒子只有九歲,家境艱難,遂以家藏的一塊寶玉託御史臺通事闊闊術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尋常物制,無人敢買,後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只見“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其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經監察御史楊桓辨認,刻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是又被確認為秦璽。但伯顏曾將元朝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至此傳國玉璽的下落越發神秘——本來北宋的傳國玉璽就不辨真偽,如今蒙古人這麼一鬧騰,他們手中所謂的傳國玉璽別說是真是假,是不是北宋那枚都不好說,搞不好真正的傳國玉璽、北宋玉璽、元代玉璽根本就是三枚各自不同的玉璽都有可能。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為了證明自己開創明朝的合法性和正統性他才不管逃回漠北的蒙古人手中的傳國玉璽是真是假,反正他是要定了。於是朱元璋派遣徐達帶兵數十萬入漠北,以期奪回此寶。大臣解縉還為此上表請罷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後來李文忠二次遠征,俘虜了元后妃和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璽,但卻未見傳國璽的蹤影。因此明朝留下了永恆的遺憾——唯一沒得到傳國玉璽的中原大一統王朝(當然宋朝自個號稱得到過,其實存疑)。某年在漠北地帶有一位牧羊人見一隻綿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開一看發現下面埋著一塊晶瑩碧透玉璽。他將它獻給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也鑑定為“傳國璽”。消息傳到漠南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後裔,早懷恢復祖業之志,一聞此訊,即率二十萬大軍來攻,經過一場血戰,果然奪得玉璽。明末後金太宗皇太極戰勝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奪取了林丹汗號稱掌握的那枚“傳國玉璽”,皇太極由此“乃定立國計”,改“金”為“清”國號,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天聰年號為崇德。關於皇太極獲得這枚“傳國玉璽”的經過根據史籍記載如下:清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後金皇太極派他的弟弟多爾袞西征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璽投降。但皇太極得璽一看才見上面刻的是“制誥之寶”四字。原來不是秦璽,而是漢元帝命昭君和番時送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璽。可是皇太極還是對外宣稱他得了傳國璽,並正式改國號為“清”。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內交泰殿一共貯有三十九顆璽,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宮中一直說它是傳國璽。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欽定二十五寶時把它確定為贗品。
甭管贗品不贗品吧,其實傳國玉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成為一種代代相傳的精神圖騰,即使清宮之中那枚所謂的傳國玉璽是贗品,可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傳承的一種標誌一種象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他帶出皇宮的惟一一方玉璽,也就是皇太極所得的這方刻有“制誥之寶”的玉璽。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可惜未得。溥儀從偽滿洲國皇帝變成戰犯押往前蘇聯,又轉押回國,這璽都一直放在他隨身皮箱的夾層中。直到撫順戰犯所在共產黨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這顆寶璽交給了國家。遺憾的是這是不是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璽至今無人能說清。
春秋時代的吳、越、楚等國湧現出一大批諸如歐冶子、干將、莫邪、風胡子等鑄劍大師和刀劍鑑賞大師。這其中干將、莫邪是夫妻倆,他們所鑄的寶劍就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為干將、莫邪,位列中華十大名劍之中。相傳楚宣王命干將、莫邪夫婦為自己打造一把寶劍。干將、莫邪跋山涉水最後在莫干山找到一處理想的鑄劍之地,在這裡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鑄劍,但三年未成。最後莫邪自己跳入鑄劍爐以身相殉,才煉出削鐵如泥的雌雄雙劍。為紀念鑄劍而亡的妻子,干將用夫妻倆的名字命名這兩把曠世名劍。但在向楚王獻劍時干將動了私心:只將雌劍莫邪獻給楚王,而將雄劍干將私藏。誰知楚王也是識劍懂劍之人,看出干將私藏寶劍的楚王一怒之下殺了干將。
干將、莫邪的兒子名叫赤,父母死後赤帶著雄劍干將隱姓埋名躲藏起來。楚王沒能抓到赤,始終認為是一大隱患,隨著時光的流逝赤漸漸長大,楚王內心的不安也日益嚴重。也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天楚王在夢中恍惚看到一個男兒,雙眉之間有一尺寬的距離,相貌出奇不凡,並說道定要報仇。楚王立刻以千金懸賞捉拿他。男兒聽到這種情況,逃亡而去,躲入深山唱歌。有一個俠客遇到他悲歌的,對他說:“你年紀輕輕的,為什麼痛哭得如此悲傷呢?”男兒說:“我是干將、莫邪的兒子,楚王殺死了我的父親,我定要報這殺父之仇。”俠客說:“聽說楚王懸賞千金購買你的頭,拿你的頭和劍來,我為你報這冤仇。”男兒說:“太好了!”說罷立即割頸自刎,兩手捧著自己的頭和雄劍奉獻給俠客,自己的屍體僵直地站立著,死而不倒。俠客說:“我不會辜負你的。”這樣屍體才倒下。
俠客拿著男兒的頭前去進見楚王,楚王非常欣喜。俠客說:“這就是勇士的頭,應當在熱水鍋中燒煮它。”楚王依照俠客的話,燒煮頭顱,三天三夜竟煮不爛。頭忽然跳出熱水鍋中,瞪大眼睛非常憤怒的樣子。俠客說:“這男兒的頭煮不爛,希望楚王親自前去靠近察看它,這樣頭必然會爛的。”楚王隨即靠近那頭。俠客用雄劍砍楚王,楚王的頭隨著落在熱水鍋中;俠客也自己砍掉自己的頭,頭也落入熱水鍋中。三個頭顱全都爛在一起,不能分開識別,眾人於是分開它們的湯與骨肉,而埋葬了它們。
其實幹將、莫邪的故事不過是古代鑄劍師真實生活的一個縮影:在當時粗糙的技術和勞動保護條件下整天和高溫的青銅溶液和鑄劍爐打交道是何其危險。我們不知道有多少胸懷鑄造曠世名劍理想的鑄劍師葬身於那燃燒得通紅的溶液中,那麼人體融合於爐水中對鑄劍有作用嗎?答案是有,因為人體的碳元素作用於青銅溶液會令煉出來的寶劍更加鋒利。直到晚清時代都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鐵匠家族的老人自投爐中,只會打造更好的鐵器,為自家後人招攬更多生意。
干將、莫邪因為背後隱藏的這段故事一直被奉為雌雄雙劍的代表,傳說得到這兩把劍的人會因為劍的靈性自動成為情侶,其實劍哪有那麼的威力,一切不過是寄託著人們的夢想而已。或許正因為劍傾注了鑄劍師一生的心血乃至生命,一直被奉為有靈性的兵器。想起國漫《秦時明月》的臺詞:劍是孤獨的,其實鑄劍的人和用劍的人何嘗不是孤獨的,他們真正做到了“燃燒自己,溫暖大地,任自己成為灰燼”。
1929年12月在位於北京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上的北京猿人遺址我國考古工作者裴文中發現了北京人的第一個頭蓋骨化石,後來又陸續發現了5個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和200多塊骨化石以及大量打製石器、動物化石和灰燼。北京人所處的時期正是由猿進化為人的最關鍵時期,因此其在人類進化的研究領域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被世界公認為“古人類全部歷史中最有意義最動人的發現”。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北京人頭蓋骨成為了一些投機商和帝國主義者所覬覦的對象。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古都北平被侵華日軍佔領,中國方面為保證北京人頭蓋骨的安全而將轉移到了美資協和醫院,然而隨著美日矛盾的日益擴大就使中方感覺讓頭蓋骨繼續留在北平極不安全——即使是保存在美國醫院也是如此。當時重慶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副所長尹贊勳致信給身為北京人頭蓋骨發現者的時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術研究員、北平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的裴文中,在信中尹贊勳陳述了當時險惡的形勢及對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保存的擔憂,為此他提出託美國友人運往美國學術機關暫存。在國民黨中央行政秘書長翁文灝的協調下決定將北京人頭蓋骨運送至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暫存,待戰後再行歸還中國。
1941年11月北京人頭蓋骨的轉移行動正式展開:由美國海軍陸戰隊護衛的北京人頭蓋骨由北平到秦皇島的專列運送到秦皇島港,在那裡登上名“哈德遜總統號”的輪船運往紐約。按計劃北京人頭蓋骨將於12月8日抵達秦皇島。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就在北京人頭蓋骨抵達秦皇島前一天的1941年12月7日清晨珍珠港事件爆發了,負責運輸北京人頭蓋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遭到了駐在秦皇島山海關一帶的日軍突然襲擊並全部成為日軍的俘虜,包括北京人頭蓋骨在內的物資自然也成為了日軍的戰利品。從此北京人頭蓋骨的下落就成為了一個不解之謎。1945年4月1日午夜時分日本遠洋油輪阿波丸號在中國臺灣海峽的牛山海域遭美軍潛艇襲擊後沉沒,船上2008人葬身大海。與“阿波丸”一起沉入海底的還有船上裝載的40噸黃金、12噸白金以及大批工業鑽石,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人頭蓋骨極有可能就在這艘船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就進行了多次打撈,但迄今為止仍未確定北京人頭蓋骨的下落。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稱得上頂級國寶的,一個個都有逆天改命鎮壓氣運效果,可滅國、可斷代,哪能用金錢來衡量呢,至少得用皇朝時代去換吧。去除神話時代的盤古斧東皇鍾等,從炎黃開始,真有四件或者叫四套寶貝下落不明,未來或許能找回來其中某件
第一國寶,軒轅劍
此劍為軒轅黃帝佩劍,劍已失名,故稱軒轅劍
有古籍記載,黃帝伐蚩尤,陳兵昆吾山時,在此山中掘地百丈得赤金,地火鍛造成劍,所以此劍又名昆吾劍。劍身一面刻有山川河流,一面刻有日月星辰;劍柄一面刻有農林畜牧之術,一面書寫四海一統之策。
軒轅劍為皇道之劍,象徵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為歷代人皇佩劍。最後一次顯現,大約在商王朝某時期,或許隨哪一代商王墓葬了,武王伐紂之後,此劍亦未見蹤跡。為保周王朝江山,姜子牙死後懸棺八百年代替軒轅劍
第二國寶,九州鼎
冀鼎、兗鼎、青鼎、徐鼎、揚鼎、荊鼎、豫鼎、梁鼎、雍鼎大禹治水有功,被推為人族共主。有感於洪水氾濫,治水之艱辛,大禹劃定九州,命兒子啟鑄造九鼎以鎮壓九州氣運,防止水患再生
後來九鼎就成為夏商周三代國運象徵,定鼎九州從此流傳
大約在東周時期,秦王攻陷周朝國都,九鼎在運回咸陽路程中丟失,有人說九鼎象徵周朝氣運,九鼎不毀周朝不滅,被當時的秦王下令沉入了渭水;也有人說,秦代周天命所歸,九鼎已完成歷史使命,被始皇帝藏入陵寢
如果開啟秦始皇陵,或許九鼎能重見天日
第三、四國寶,傳國玉璽、十二金人
這兩個國寶,都是秦始皇所做
大秦三世努力,終於在始皇帝時期掃滅六國,成就秦朝一統。改朝換代,萬象一新,秦始皇廢除九鼎,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鎮壓國運。但是九鼎定天由來已久,嬴政雖然是大帝,但也心虛啊,怕和氏璧完成不了定鼎天下作用,於是又收集天下刀兵,鑄造成十二金人,連同和氏璧一起鎮壓大秦國運
和氏璧流傳承久一些,歷經秦、漢、西晉、前後趙、東晉……一直傳承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李存勖。那一年後唐發生政變,李存勖自焚於絳霄殿,據說傳國玉璽隨著李氏一同焚燬。雖然不知道真假,但後期再也沒了記載,出現過幾次,又都被證明是仿品
十二金人,下落有兩種流言,一種是漢和晉兩朝,幾百年間,陸續被熔成銅錢流通;一種是搬進了秦始皇陵。如果是第二種,或許和九鼎一樣,哪一天開啟了秦始皇陵,還能重見天日
四件寶貝,估計就十二金人和九鼎,還有幾率出現吧
靈石蘊珠寶
我國下落不明的頂級國寶何止四件,這些國寶都是歷經千百年的物質文化遺產,其價值早已超越金錢的範疇,可以說是無價之寶。時至今日,還有好多國寶下落不明,有的流落海外,有的已被毀壞,有的被公開拍賣。但不論如何,這些無價之寶的“祖籍”都在中國,它們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這些頂級國寶有,和氏璧、北京人頭蓋骨、蘭亭集序、魚腸劍、《四庫全書》原本、洛神賦圖原本、隨侯珠、七星龍淵劍、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等等,好多大家已經說過了。除此之外,我再說四件。
1、傳國玉璽
秦始皇傳國玉璽,在流傳一千五百年後,從世間消失。公元前228年,秦國在滅趙的戰爭中喜獲無價之寶和氏璧,嬴政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打造為玉璽,又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於璽上,命名為“傳國玉璽”,簡稱“始皇璽”。
公元前207年,漢王劉邦攻佔咸陽得到傳國玉璽,西漢建立後玉璽世代相傳。在東漢末年,漢少帝因躲避袁紹之亂而使傳國玉璽被偷,後被曹操找回。魏國建立後,曹丕在傳國玉璽上加刻“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傳國玉璽一直到五代後唐時,便下落不明。後來傳國玉璽分別在宋哲宗時、忽必烈逝世時曾傳聞出現,但又很快消失。
現存的宣傳是傳國玉璽的,基本都是仿製品。臺灣故宮收藏的傳國玉璽,是清朝仿製的傳國璽。傳國玉璽如未毀掉,遲早會現出真容。
2、夏禹九鼎
史書對九鼎的記載明顯多於夏鼎,被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夏初,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令九州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九鼎之上鐫刻有九州的名山大川和奇異之物,每一鼎代表一州,九鼎被集中放置於夏王朝都城。九鼎的意義與傳國玉璽意義,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昌盛的象徵。
東周末年,周王室衰弱,楚莊王幾度“問鼎中原”,但都鎩羽而歸。秦惠文王更是希望得九鼎以令諸侯,最終也是沒有得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九鼎下落不明,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東周在形勢緊迫之下將其沉入泗水或被銷燬鑄銅錢。秦始皇南巡時,還曾在泗水打撈,亦無結果。
關於九鼎的形式,有兩種說法,一是九鼎只有一個,因代表九州而得名;二是九鼎為九個,每個代表一州而得名。九鼎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無可估量,如果沒有被銷燬鑄銅錢,應該也是會出現的。
3、七星龍淵劍
據說七星龍淵劍為越國著名劍師歐冶子和干將於柏子國所鑄,是古代十大名劍之一。相傳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的形似北斗七星的七個水池中,是曰“七星”。寶劍鑄成後,俯視劍身,劍身深邃得如同從山上看深淵一樣,彷彿有巨龍盤臥,是曰“龍淵”。
七星龍淵劍後來一直在楚國吳氏家族手中,一直傳到春秋名相伍子胥的手中。伍子胥後被奸臣陷害,被楚軍追趕至江邊時,被一漁翁救下。伍子胥為報答救命之恩,遂解下祖傳寶劍“七星龍淵”相送。漁夫認為伍子胥將自己看成貪財小人,便拔劍自刎,七星龍淵劍就此天下聞名。
七星龍淵劍此後便下落不明。據史書記載,西晉張華曾經意外獲得七星龍淵劍。據說後來唐朝李淵父子也得到過此劍,李世民將之陪葬於昭陵。還有說是張三丰曾配此劍,但都是傳說。
4、翡翠西瓜
翡翠西瓜是崑崙山中自然生成的,共一對,還有說是慈禧從國外大量購買的碧璽時意外獲得的。翡翠西瓜大致呈圓柱形,可清晰地看到瓜皮、瓜囊甚至瓜籽,就像一個西瓜的剖面圖。慈禧生前對此愛不釋手,死後將其放入清東陵陪葬,並枕於頭下。
後來軍閥孫殿英以軍演為名炸開慈禧清東陵盜寶,這對翡翠西瓜也就下落不明。據說後來孫殿英將翡翠西瓜作為賄賂品送給了宋子文;也有人說孫殿英將翡翠西瓜已運至海外賣掉了。不管怎樣,這對翡翠西瓜價值連城,藝術價值更高。
其實還有許多下落不明的國寶,比如,秦始皇的十二金人,董卓毀了九個,苻堅毀了兩個,最後一個被沉入河中;《永樂大典》原本,可能毀於大火,也可能埋入定陵;隨侯珠,有可能陪葬秦始皇;垂棘之璧,驪姬之亂後丟失;九龍寶劍,戴笠死後不知所蹤。
野史也是史
1,北京人頭蓋骨。
這是已知的中國人起源,文物價值巨大,並非金錢可以衡量。歷史書中,大家都會看到北京人頭蓋骨的照片,以及多少知道它的價值知之大。但就這樣一件珍寶丟失了。
2,慈禧嘴裡的夜明珠。
慈禧墓葬之奢華,後來也是被盜墓者挖了個乾淨。慈禧嘴裡的夜明珠最為值錢,估計超過十億,後來輾轉到了宋美齡手裡,但之後就沒了下落。
3,圓明園十二生肖銅首。
圓明園是被八國聯軍毀了,無數珍寶被掠奪燒光,其中十二生肖銅首是很引人注目的,同樣被八國聯軍掠走。
4,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前段時間,日本東京的顏真卿特展,特別是“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的展覽,吸引了大量目光。而“天下第一行書”到底為何樣,今人還無法一覽真容。
你眼中丟失的國寶,哪件最為珍貴?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中華文明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說起來,消失在歷史蹤跡中的國寶,可不止僅有四件,題目有些預設立場的嫌疑,不會是哪位收藏專家要炒作他的寶貝吧?
既然沒有公認的四大國寶,那麼價值上百億這之說也不會很準確,國寶既然稱其為國寶,一般還會加上“無價”二字,通過這些國寶,可以看到當年的歷史和那個時代的工藝,這樣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也不會有流通的可能性。
如果今人真的找到了這些失蹤已久的國寶,倒絕對是大功德一件呢,接下來進入正題,說一說這些失蹤了的來自遙遠歷史長河的珍貴禮物。
為了應景,也湊上四件。
個人心目中,最珍貴的莫過於“北京人”頭蓋骨了,關於它的傳說似乎也是最撲朔迷離。早在北宋,就有傳聞,在北京周口店一帶有“龍骨”的存在,將它碾成粉末均勻的灑在傷口上,可以加快傷口的癒合,是一種難得的藥用臻品。這個傳聞自然並不可信,畢竟這樣的奇效實在是太匪夷所思,超過現代醫藥學的認知,不過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北京人頭蓋骨的存在,應該就是這些被巧合的稱為“龍骨”的東西。
北京人頭蓋骨的正式發掘是在1929年的民國時期,當時歐洲學界放言國人是他們的後代分支,是從歐洲辦理移民過來的,而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乾淨利落的回擊了這種觀點。不過當時正值國內國際形勢動盪,雖說是中國人在中國境內發現的頭蓋骨,但還是被擺在北京一所醫院裡專供外國人研究。
不久之後,美國和日本交惡,感於國際形勢變化,美國專家學者想要把頭蓋骨運到美國妥善保存起來,以便後期繼續深入研究,不料行程中遭遇到日本襲擊,接下來頭蓋骨的去向就沒有人能夠說的清了。
有人說它們跟“阿波丸”號一起沉入到了茫茫海底;有人說它已經被秘密運送到美利堅的土地;還有人說它就在北京附近的某個不知名的地底沉睡……至於到底是真是假,已是難以辨別。
除了“北京人”頭蓋骨,傳國玉璽也是中國人關於絕世珍寶的集體回憶的濫觴,說起它的故事,不能不提及其前身和氏璧,也許大家不清楚和氏璧到底長什麼樣子,但是它的故事卻沒有人不知道,“完璧歸趙”的主角正是它。
歷史上它的出現,也總是伴隨著血腥的味道,卞和想要把包裹在石頭中的它獻給君王,但楚國的兩代君王卻一點也看不出來其中的璀璨,認為這傢伙是在騙自己,就分別讓人砍下了獻玉人卞和的兩條腿,總算第三任君王看他可憐的面子上,解了這塊石頭,才讓震驚天下的和氏璧從此面世。
和氏璧和它加工而成的傳國玉璽,從戰國到唐代,一直是最高皇權的象徵,直到唐代末位皇帝抱著它自焚,才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再也沒有了消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再也無人能讓它重見天日。
第三件寶貝就是《永樂大典》,是永樂大帝在位期間主導編撰的一部百科全書,其珍貴的研究價值不言而喻。後來三大殿和午門起火,它也被燒了一部分,於是皇帝令人重新抄錄,不過很神奇的是,抄錄完成後,正本就此不知所蹤,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線索。
最後一件,聽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比起前三者,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同樣自帶神秘屬性,那就是陪伴乾隆地宮裡安眠的九龍寶劍。
這把寶劍華麗至極,上有黃金雕刻的五隻龍,還有鯊魚皮製成的劍鞘,鑲滿了紅寶石藍寶石和金剛石。華貴有餘,內涵不足。
同樣是審美風格內涵明顯不足的乾隆本人倒是很喜歡這把寶劍,否則也不會指定讓這把寶劍陪葬。
這把寶劍的神秘之處在於,江湖流傳他落到了軍閥孫殿英的手上,在那次舉世皆驚的士兵“考古”活動後,孫殿英為求自保,不得不捨財求命,把它敬獻給了高層大人物。
據說這把寶劍的新持有者是戴笠。但是1946年,戴笠帶著這把寶劍坐飛機,剛好遇上惡劣天氣,飛機在南京岱山墜毀並燃起了熊熊大火……打那之後,九龍寶劍的蹤跡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這四件吸睛寶貝,再度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可能性無限趨零。非要比個概率,九龍寶劍再度出山的可能性當然更大一些。或許它現在正在美國某個不知名的鄉村老房子的閣樓裡安靜的躺著呢。
歷來現實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戰亂,清朝時期更是風雨飄搖,致使很多國寶被掠,流落異地,至今下落不明,這是中國人民無法癒合的痛,我們都盼望這些國寶有朝一日能重回祖國的懷抱。
中國的頂級國寶又何止四件,可以說隨便拿出一件都堪稱傳世之寶,下面列舉幾件尚未尋回的寶物,期待它們早日迴歸祖國國。
一、十二生肖獸首
十二生肖獸首是圓明園中的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它們也稱“水力鍾”,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的一部分,這是由駐華耶穌會教士郎世寧設計,獸頭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時,1860年十二生肖獸首被英法聯軍搶走,流落他鄉。
現在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馬首、鼠首與兔首銅像已迴歸中國,龍首在臺灣收藏,蛇首、雞首、狗首、羊首則下落不明,期待有一天它們能早日和其他獸首相聚。
二、傳國玉璽和氏璧
和氏璧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傳奇的色彩,是楚人卞和在山中發現的,當時楚王不相信玉石中有寶玉,因此砍下了卞和的雙腳,後來發現玉石中真的藏有極品寶玉,然而卞和的雙腳終究不能復還。
戰國時期,藺相如智鬥秦王的故事家喻戶曉,和氏璧因此名聲大噪,身價飆升。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世代相傳,誰拿到傳國玉璽,誰就可以做天下的皇帝,和氏璧成了皇位的一種標誌。
但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抱著傳國玉璽在玄武樓上自焚而死,從此傳國玉璽便失去了蹤跡,無人知曉它的下落。
從那以後皇帝只能自己雕刻玉璽,傳承了上千年的傳國玉璽就此沒有了消息。有人說傳國玉璽有靈性,只有有緣人才到得到,不知它何時才能重見天日。
三、慈禧墓中的夜明珠
慈禧死後,陪葬了無數珍寶,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她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這顆夜明珠透出綠色的寒光,據說能使死者屍體不腐。
1928年盜墓賊孫殿英盜取了慈禧的陵墓,把這顆夜明珠也偷走了,但是由於夜明珠太過珍貴和招搖,孫殿英怕別人追殺他,就把夜明珠轉賣給別人了,從此夜明珠便下落不明,失去了蹤跡,據說現在這顆夜明珠估值可以達到8億多元,這樣天價的一顆寶珠,卻不知它現在在哪裡。
四、北京人頭蓋骨
北京人頭蓋骨是距今約60萬年前的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其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北京人遺址的發現是世界古人類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今為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擁有古人類及古文化等化石最多的一個遺址,北京人化石是世界科學史上最矚目的稀世珍寶,北京人的發現被稱為“古人類全部歷史中最有意義最動人的發現”,其意義不可估量。
二戰期間,為了保護北京人頭蓋骨,便將其送到紐約保管,等戰爭結束再取回來,可是珍珠港事件後,北京人頭蓋骨從此下落不明。
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曾提供線索說北京人頭蓋骨有可能在沉船“阿波丸”上,但是至今未能找到。
每一件國寶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承歷史,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保護它們是每一箇中華兒女應盡的義務,同時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責任,希望無論它們現在在哪裡,都能被很好地完整地保護,更希望有朝一日它們能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浩瀚文史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我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官方說法中聽說過有什麼“失蹤的四大頂級國寶”,這所謂的“四大頂級國寶”很大程度上是人們隨意排列的,並不具備太多的權威性。
我覺得幾乎是個人都能隨意對其排列,所以在下面我就斗膽排列一下我認為我們歷史中失蹤的、能稱之為頂級國寶的文物寶貝。
傳國玉璽
對於很多國人來說,和氏璧的名頭是如雷貫耳一般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關於圍繞著和氏璧發生的各種典故,隨便一個人都能站出來說道一二。
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和氏璧是在秦朝之前的稱呼,在秦朝建立、在秦始皇把和氏璧雕琢成玉璽之後,人們對和氏璧的稱呼就發生了變化,這時候對和氏璧比較正確的稱呼是傳國玉璽。
秦始皇在把和氏璧雕成傳國玉璽的過程中,他讓人在上面刻下了八個字,這八個字就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因為這枚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的傳國玉璽是秦王朝這個歷史中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重要象徵,所以在秦朝滅亡之後,傳國玉璽就成為了歷代皇帝眼中的熱餑餑,將其當成了自己當皇帝的重要憑證。
後來的歷史中,傳國玉璽又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傳國玉璽被西漢太后摔破了一個角,王莽成為皇帝后,為了修補傳國玉璽,他就讓人用黃金把傳國玉璽鑲嵌了起來。
在後來的歷史流傳中,傳國玉璽又先後被曹魏、後趙刻上了不同的文字,直至流傳到五代十國時期,隨著天下局勢的混亂,傳國玉璽才失蹤在了歷史之中。
我覺得以傳國玉璽在歷史流傳之中的重要性,其絕對是能排列到這個榜單中的。
北京人頭蓋骨
1929年,民國考古學家在北京附近考古、挖掘出了60多萬年前的北京人猿頭蓋骨。
在北京人頭蓋骨出土後,其化石一直被保留在協和醫院中供外國人研究,即便1937年日本人的戰爭波及到了北京,也沒能影響到北京人頭蓋骨。
而在日本和美國開戰之後,隨著日本和美國的交惡,這些北京人頭蓋骨的處境變得有些岌岌可危起來,為了保護這些頭蓋骨化石,美國人決定把這些化石轉移到美國保管。
正當這些頭蓋骨化石準備被轉移到美國的時候,這些美國人在國內遭受到了日本人的襲擊。
這一搶奪,從此決定了北京人頭蓋骨未知的結局。
在被搶奪後,這些頭蓋骨化石彷彿人間蒸發一般,徹底消失在了歷史之中,即便後來日本戰敗投降了,也沒能找出這些頭蓋骨化石去向的絲毫蹤跡。
慈禧夜明珠
慈禧是一個非常窮奢極欲的女人,在她執掌清帝國大權的多年曆史歲月中,她憑藉權力從天下間獲得了許多價值無可限量的珍寶,夜明珠就是她眾多珍寶中最珍貴的一件。
在慈禧獲得夜明珠後,她喜歡到了極點,時常把玩著這顆夜明珠,為了能讓這顆夜明珠永遠陪伴自己,她死前就讓人把這顆夜明珠放到了自己的口裡,隨同自己一同埋葬進了陵墓中。
1928年,在孫殿英對慈禧陵墓的洗劫中,這顆夜明珠並沒有得到倖免,在被孫殿英從慈禧的口中給撬出來後,和其他珍寶一起流落到了外界。
根據孫殿英的說法,這顆夜明珠被他委託戴笠送給了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
只不過這顆夜明珠在被孫殿英送出去後,就開始失蹤了。
關於宋美齡有沒有收到這顆夜明珠、這顆夜明珠最後又流落到了哪裡,現在根本就沒有人可以知道。
九鼎
大禹定鼎江山之後,他曾讓人把九州各地供奉上來的青銅鑄造成了九個鼎,分別各代表著九州中的一州。
九鼎被鑄造出來之後,成為了天下的象徵,在夏、商、週三個朝代,分別被供奉於各自的都城之中。
最終在秦始皇滅掉了東周之後,九鼎落到了秦軍的手中,只不過當九鼎從東周都城轉移到秦朝都城咸陽的時候,卻意外的失蹤了,關於九鼎到底去了何處,至今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十二金人
在秦始皇統一了江山之後,可能為了彌補沒有九鼎的遺憾,所以他就讓人收繳了天下百姓所持有的武器,將這些武器融化鑄造成了十二個體型龐大的金人。
當然,金人的金並不是黃金的金,當時金人的金,指的其實是青銅。
在秦朝滅亡之後這些金人也隨之失蹤不見了身影,有人說,這些金人在秦始皇死後隨同秦始皇一同埋葬進了秦皇陵地宮中,也有人說這些金人早在歷史的動亂之中被融化掉了。
蘭亭序
蘭亭序出自於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之手,因為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從而被人們稱之為天下第一書。
在蘭亭序流傳的多年時間中,其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特別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對其珍愛有加,在死前,特意留下了讓人把蘭亭序和自己一同埋葬進陵墓中的遺言。
在歷史記載中,蘭亭序被李治按照李世民遺囑埋葬進了李世民的陵墓中。
不過在溫韜挖開李世民陵墓時,卻不見蘭亭序的絲毫蹤影,因此關於蘭亭序的去向,就有些撲朔迷離了起來。
有人說,蘭亭序在李世民死後確實被埋進了李世民的陵墓中。
只不過因為溫韜的手下不識貨不小心把蘭亭序給毀掉了,或者在溫韜挖李世民陵墓的時候,他手下有人暗中把蘭亭序隱藏了起來。
也有人說李治因為喜愛蘭亭序,所以沒有按照李世民的遺囑行事,而是把蘭亭序留在了身邊,最終在李治死後,這蘭亭序就被埋進了他和武則天的乾陵中,隨著乾陵的保存完好,至今一直沒有被挖掘出來。
以上就是我們歷史中至今下一直落不明的頂級國寶,如果我們要排列四件下落不明的國寶榜單,我覺得應該是要從這幾件頂級國寶中尋找排列的,至於說最貴上百億人民幣的說法我不知道是從何而來,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這些國寶都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孤客生
中國歷史上下落不明的頂級國寶有很多,但是要算出四件來的話,我認為是一下四件
①北京人頭蓋骨<strong>我們在初中歷史上都學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這一發現,為中國古人類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遠古文化寶庫。這也證明了北京猿人在距今約69萬年,就已創造出頗具特色的舊石器文化
而在1927年,考古學家在周口店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為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頭蓋骨,這發現一經公佈,立即震驚了世界。有專家估計它的價值超過上百億,但其真正的學術價值則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但隨之而來的連年戰亂,遺失了1927年發現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化石標本,迄今下落不明,這一事件成為20世紀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謎
②和氏璧
“完璧歸趙”大家都聽過,而事件的主角就是和氏璧。和氏璧本是趙國國寶,而秦昭王聽後便想把和氏璧佔為己有,於是“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怕獻了和氏璧又不能得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而當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和氏璧就到了秦始皇手裡。後來,秦始皇命人在璧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並規定此玉乃是傳國國璽,要留傳千秋萬代。但秦滅亡後,和氏璧的去向,也已不得而知。只留下“完璧歸趙”之一故事流傳下來
③《蘭亭序》<strong> (唐馮承素臨摹《蘭亭序》)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被譽為書聖,而《蘭亭序》可謂是其巔峰之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在王羲之去世後,《蘭亭序》幾經輾轉落到了一個名叫辯才的和尚手中,而不久後便被酷愛書法的李世民派人給盜走了。
而李世民去世後據說把《蘭亭序》帶入了陵墓中,也有人說它在女皇武則天的乾陵中,還有人說他被時任耀州節度使的溫韜所盜,後來毀於戰火。
但由於李世民命當時的書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和歐陽詢等人臨摹《蘭亭序》,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序》,多是當年流傳下來的摹本
④十二生肖銅獸首
<strong>
總共耗時151年才建完的圓明園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中被毀於一旦,其中無數國寶被掠奪燒燬。其中掠奪的就包括十二生肖銅獸首。
十二生肖銅獸首是由宮廷畫家郎世寧主持設計的,它不僅造型精巧,還能晝夜十二個時辰輪流噴水
十二生肖銅獸首中目前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馬首、鼠首和兔首銅像都已迴歸中國大陸,龍首目前在臺灣保存完好。但是蛇首、雞首、狗首、羊首仍然下落不明
還有其他許多下落不明的頂級國寶,如慈禧夜明珠(據說在慈禧陵墓內)、《永樂大典》(大部分下落不明)、乾隆皇帝九龍寶劍(被孫殿英盜走下落不明)等等
五葉談
華夏上下五千年,神州縱數萬裡,中國歷史上的國寶十分多,遠遠不止四件。近代百年屈辱,西方列強明火執杖到中國來搶掠珍寶;國內軍閥混戰,不少軍閥四處掘墓,也導致許多珍寶流落民間,部分珍寶漂洋過海去了異國他們。筆者認四件頂級國寶分別是大禹九鼎、秦皇玉璽、慈禧明珠、北京頭骨;前兩件國寶難以再見天日,後兩件會再現人間。
大禹九鼎是夏禹治理洪水期間踏勘九州地理人文,最終聚九州之金鑄鎮國九鼎傳世。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 象徵九州,並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朝王城。大禹九鼎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春秋時期楚莊王問鼎中原,欲取九鼎而不得;戰國時代,秦武王力扛雍州鼎,力衰而崩。秦昭襄王滅東周,遷九鼎至咸陽,路過泗水彭城時,九鼎入水,尋之不得。秦始皇平定天下後,曾派數千人入水打撈一月有餘,但是一無所獲。最終秦始皇效仿大禹,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鑄成金人十二個,做為鎮國神器;後來十二金人被後世帝王將相融化了當錢花了。
秦昭襄王時欲以十五城換趙國和氏璧,最終不了了之;秦始皇攻滅趙國後,取得和氏璧,令能工巧匠將和氏璧製成皇帝玉璽一枚。大秦丞相李斯在玉璽上篆刻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皇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五代十國之際,後唐皇帝李從珂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後世的玉璽皆不是秦皇玉璽。
隨葬於慈禧太后嘴中的夜明珠是一塊具有近似球形形態、稱重約787.28克拉的金剛石原石,它在1908年時值1080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8.1億元人民幣現值。慈禧明珠是印度莫臥兒王朝沙·賈汗國王命名的"莫臥兒大帝金剛石",阿富汗國王從印度搶了這顆明珠,並將其送給乾隆皇帝,最終成了慈禧太后口中的明珠。孫殿英盜了慈禧墓後,將該珠送給宋美齡女士,而宋美齡將其用來修飾鞋子,後來她直接將這個夜明珠轉給了一個美國籍的大老闆,現收藏於美國國家博物館。
1929年冬天,考古學家開始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挖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頭蓋骨。北京人遺址及化石的發現,是世界古人類學研究史上的大事。1941年,北京人頭蓋骨被移交給即將離開北京撤回美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結果這支美軍在秦皇島被日本軍隊俘虜,從此北京頭骨不知所蹤。根據目前的線索,北京頭骨很可能在日本民間,不會隨著阿波丸號沉入大海。
大秦鐵鷹劍士
在世界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中,古老的華夏文明是最璀璨的,歷史最悠久,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從未間斷過。古老中國遺留給人類瑰寶無數,散佈世界各地,有的是走私的、有的是被掠奪的、有的是古代遠銷世界的,還有許多下落不明,其中有四件頂級囯寶至今下落不明。
一、書聖王羲之的經典代表作《蘭亭集序》。王羲之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相傳王羲之寫光三池子的墨水,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公元325年4月22日,王羲之與友人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即《蘭亭集序》,通篇28行、324字,字字精妙,點畫猶如美妙的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被歷代書法界大家奉為級品,歷代帝王視如珍寶,為歷代名摹,然而曠世瑰寶,至今下落不明,據說武則天去世後,將《蘭亭集序》當作隨葬品,一起埋葬於乾凌。
二、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頭蓋骨,距今有60萬年,1929年冬天,考古專家在北京周口店發掘,1941年移交給即將離開北京回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但由於隨後珍珠港事件爆發,美日宣戰,日軍俘虜了北京、天津的美國士兵,北京猿人頭蓋骨至此下落不明,2012年3月,又有新線索出現,有可能埋於秦始島地下,具體在哪無人知曉。
三、和氏璧,天下奇玉,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美玉,與和氏璧的著名典故完璧歸趙的故事,相信都不陌生,至今下落不明,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鑄成玉璽。
四、著於明代朱棣時期的《永樂大典》,它不僅僅是一部大典,更是一座光耀古今中外的中華文明的豐碑,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最全的百科全書,它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可惜至今全書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