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歲月短,家鄉情懷長

有一種思念叫牽腸掛肚,

有一種相思叫望穿秋水,

更有有一種鄉愁叫夢裡依稀是故鄉。

故土岁月短,家乡情怀长

小時候,體會不到鄉愁是什麼滋味,也明白不了鄉愁是什麼內涵,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那種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的惆悵和傷悲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每逢獨在異鄉為異 客時,那種對故土芬芳的依戀就愈發濃厚,每每見到一個故人,看到一張舊照,甚至是聽到一句鄉音,埋藏在內心深處的鄉愁就會情不自禁的滋生出來,然後瀰漫整個思緒。

我不知道這種感覺從何而生,也不知道這種感覺究竟會去往何處,唯一知道的就是這種感覺會灼熱全身,它就像一種鴉片,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積聚,慢慢的發酵,直到有一天,你再也斬不斷,揮不去,忘不掉。

我出生於一個叫沙鋪的小村落,這裡依山傍水,人傑地靈。

儘管這裡沒有萬丈高樓平地起,但這裡卻有小橋流水宜人家;儘管這裡沒有車水馬龍喧鬧景,但這裡卻有風景如詩美如畫。在這裡,我完整的度過了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然後迫於生計的需要,背井離鄉。

漸漸的,我開始習慣於城市的燈火霓虹,也開始慢慢褪去與生俱來的濃濃鄉音,故土雕琢的痕跡漸漸被城市的足跡所湮滅,一切的一切彷彿都在遠離那個原始的自我。

慢慢的,我開始不自覺的以一個城市人的身份自居,也開始按照城市人的標準行事,但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再回首,才驀然發現,無論城市是多麼的繁盛喧囂,也無論都市的景色是何等的精緻華美,當所有的一切歸於平靜之後,我才發現,這兒終究不屬於我們,我們頂多算是個過客罷了,而對於過客而言,最大的傷悲的不是路過,而是這兒永遠不會有家的感覺。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小村於我是什麼,我於小村又是什麼。除了這兒是生我養我的故土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小村承載了我所有的寄託。我特別害怕有那麼一天,我不小心弄丟了這份寄託,我想,那時,我的人生將一片晦暗。

《舌尖上的中國》紅遍了大江南北,更喚醒了無數身在異鄉的遊子對故土的思念。

對於我們來說,節目本身的絢麗多姿並無多少吸引力,真正使我們沉迷於其中的則是食物背後的故事。每當聽到解說員用極富磁性的聲音將食物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時,那種對故土的魂牽夢縈就油然而生。我一直覺得《舌尖上的中國》最大的成功之處不在於它所帶來的轟動和震撼,而在於它用味覺撫慰了身處繁華鬧市間遊子那顆躁動不安與思鄉之切

的心。

因為他們深知,味道是最容易深印在腦海裡的,吃或許是緩解鄉愁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與朋友閒聊時,我問他,當你老了,走不動了,擇一城而居時,你會選擇哪裡,朋友沉思良久,才緩緩的說出這樣一句話:無論城市多麼的誘惑,亦或是未來的生活多麼美好,我依然會遵從內心最初始的呼喚,那就是我從哪裡來,我還回哪裡去。

是的,只有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來處,才能真正的找尋到人生的真諦。很多時候,人生就像一個圓,轉了一圈,只有回到原點,這樣的人生才算圓滿。

有人曾問我,為什麼你對故鄉有著這麼深的情感,難道故鄉真的有那麼大的魅力嗎?我點點頭道: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我的故鄉早已在心底生根發芽,相思的種子也早已在柔軟的心房開出一片燦爛。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故鄉與我之間已不再是單純的鄉愁,而是如戀人一樣如膠似漆。就像艾青的那句詩詞: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席慕蓉女士曾說: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就像遊子一樣,無論飛的在高,走的再遠,那份對於故土的思念,絕不會隨著時光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淡,反而會像烈酒一樣,越釀越純。所以,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如今,雖然高鐵拉近了我們與故鄉的距離,但心的距離依然遙遙無期。有時候,我們總是在想,儘管我們能耐住寂寞,忍得住清貧,但那份剪的斷,理還亂的鄉愁卻讓我們無所適從,或許,重新回到原點,回到那個月是故鄉明的土地,才是一了相思愁最有效的辦法,也是讓心停止流浪的靈丹妙藥。

春來秋往,又到了一年春好處。短暫相聚的遊子又將別離父母,告別家鄉,踏上遠去的行程。伴隨他們的又將是一份說不出道不明的鄉愁,或許,正是這份鄉愁,才讓芸芸眾生有了對故土的朝思暮想,才讓千里之外的遊子多了份尋尋覓覓的故鄉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