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甲種師團一般代指的是二戰開打之前的日軍“常備師團”,他們來自於明治維新的直接成果。1871年日本開始實行徵兵制,培養近代化職業軍人。

日軍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至於如何執行?日本政府在中央設置兵部省統轄徵兵事宜,隨後在兵部省的協調下,東京,大阪,鎮西,東北等地先後建立起6個被稱為“鎮臺”的大兵營。

1888年“鎮臺”被取締為“師團”,各“鎮臺”相繼改稱為第1師團、第2師團……第6師團。1891年為了保護東京的皇宮,兵部省成立了近衛師團,給予編號“0”。

師團在編制上採取“一師兩旅”的配置,拋開文職外的戰鬥人員一般維持在15,000至20,000人。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佔領朝鮮之後。日軍根據自身國力提升,以及佔領非原本土土地的需要,相繼擴編出了第7師團到第20師團。

但是日本人並沒有一味的持續擴編,1925年曾在擴軍上踩了一下剎車。一戰結束後,在英法的主持下,出於不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悲劇”的考慮下,世界各國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軍,以此表明自己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

為此日本進行了“宇垣裁軍”,20個師團直接縮編成了17個師團,而這幾個師團即是二戰時期,日本人口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

日軍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甲種師團”在二戰之中,享有包括武器彈藥、人員補充在內的一切後勤優先補給權,在野史的記載之中,一個普通的士兵,想加入“甲種師團”必須在最少六個月的高強度單兵訓練中成為優秀者,即非“精英”誤入“甲種師團”。

與此同時出於適應各自戰場強度的需要,“甲種師團”在二戰中的士兵數量也有著顯著的提升,士兵均超過了2萬人,而數量的提高以及兵源的“精英”,也確實給“甲種師團”帶來了不俗的戰鬥力、戰鬥意志,至於有多不俗下面舉2個典型案例。

1944年11月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軍第1師團,奉命緊急支援菲律賓的日軍,於一個叫“李蒙峽谷”的地方跟美軍狹路相逢,當時美軍憑藉著絕對優勢的海軍,基本斷了第1師團的後勤補給。

然而第1師團並沒有絲毫的膽怯,以邊打邊退的姿態死戰美軍,並喊出了“自給自足,永久抗戰”的口號,第一師團在跟美軍相逢之時有約15000名士兵。但是當1945年1月,第一師團被從包圍之中營救出來之時,僅剩下800名士兵。

日軍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1942年第20師團25572名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登陸,按照日軍初步規劃,他們需將該地打造成為日軍進攻澳大利亞的跳板,但遺憾的是他們的海軍在1944年6月被美軍徹底擊潰。

美國艦隊徹底掌握了制海權後,作為突出在海外的第20師團,不可避免的被美國人給包了餃子。1944年7月美軍在一個叫“愛達培”的地方,對第20師團發起了最後的攻勢。

用鋪天蓋地的轟炸,炸的日本士兵頭都不敢伸,面對著全軍覆滅的絕境,7月25日第20師團官兵收到了直屬司令員安達中將冰冷的命令“全員犧牲報國”。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第20師團在“全員犧牲”之前收到了“投降命令”,而當時還活著的士兵,只有785人。從第1師團、第20師團在二戰中的結局可見,被日軍稱為“超級精銳”的他們.

確實做到了日本人價值觀中的“優秀”,就算面對武器遠好於自己的美軍,依舊敢於死戰到“最後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