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時間是直線的,歷史卻有著無限的曲折迴環,每一個看似偶然的曲折迴環,背後都隱藏著內在的邏輯。本期和朋友們一起回顧一下古都大同的前世今生,再次領略這座邊塞古都的厚重歷史。時光車輪倒回10萬年前,你會發現遠古時期的大同還是一片浩瀚的湖泊和茂密的森林,史學家稱其為“大同湖”。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我想象的大同湖

那時的“大同湖”煙波浩淼,湖光山色、林草茂密,恐龍、披毛犀、納馬象等在此間四處覓食,三趾馬、披毛犀、大角鹿在這裡追逐奔跑;多刺魚、鯉魚在湖中自由嬉戲,拋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儼然是一派祥和景象。但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自然界的偉力是任何生物所無法抗拒的。由於環境的不斷變化,恐龍最終與塵世告別,其它遠古類動物的生命也畫上了休止符。

古人類中有一支在北京山頂洞繁衍生息。當然,支撐他們繁衍生息的手段就是不斷地尋找到足夠的食物、安全的水源和休息場所等等,遷徙則是最好的選擇。作為北京人的後裔,許家窯人約在10萬年前向西遷徙時,踏上了這片土地,“遇大同湖阻隔,遂沿湖定居”,靠狩獵、捕魚為生,也成為大同地區最早的原住民,足跡遍佈今天的晉冀蒙烏大張(烏蘭察布、大同和張家口)長城金三角地區。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北京人西遷遇大同湖阻隔,遂沿湖定居


後來,由於燕山、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湖底隆起,湖面縮小,漸成盆地,僅剩下橫貫東西的桑乾河。遮天蔽日的遠古森林億萬年前被掩埋到地下,逐漸沉澱形成了煤田。

大同地區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商朝,商周時犬戎後裔北狄在此建立代國(代王城址在今河北蔚縣),故有商湯封代之說;春秋時期仍為北狄所居,公元前411年趙國在今大同境內建平邑城,此為大同建城之始。由此大同的建城史可回溯2500年。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代王城遺址

北狄這個稱謂,最早起始於周代,周朝人自稱華夏,以中原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北狄是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稱,在古大同地區活動的北狄具體指以狩獵為生的遊牧部落林胡、樓煩,是匈奴的一支。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春秋戰國雁北地區圖

據《戰國策·釋地》載:“今山西岢嵐州以北,故樓煩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 (公元1世紀,匈奴一分為三:南匈奴內附中原;北匈奴西遷歐洲腹地,引發歐洲社會大變動,神話般改寫了歐洲歷史;中匈奴十餘萬人留在草原融入拓跋鮮卑部)。

戰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事件是大同被納入中原政治文化版圖。公元前475年,趙襄子帶兵滅了代國,大同併入趙國。公元前296年,趙國進一步向北擴張,擊破林胡、樓煩。據《史記·匈奴傳》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高闕在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境內,趙長城的終點,秦漢時期的重要關口)。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代國(今蔚縣)

秦統一六國以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為防北方匈奴侵擾,“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賈誼《過秦論》)。並將秦、趙、燕三國北部長城連接起來,修築了東起遼東,西至臨洮(今甘肅岷縣)的“萬里長城”。 此時秦國邊界擴展到內蒙古包頭一帶的河套地區,大同則成為邊陲重鎮。

秦漢時期,在大同故地建有平城,裡坊制格局初步形成,後人一般稱之為漢平城(因地處戰略要地,兵家必爭,為祈福思安,渴求和平而得名)。漢平城東西南北橫平豎直,呈棋盤式裡坊式格局,一直影響著大同的城市建設。現在,大同城內的大街小巷仍以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走向為主。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裡坊式格局示例

從公元398年起,大同書寫了自己在歷史長河中最為輝煌的一章。來自草原深處的鮮卑族首領拓拔珪統一了北方,北魏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與南方漢族政權分庭抗禮的少數民族王朝。他還把都城從盛樂(今和林格爾)遷至平城(今大同),人口規模達到了百萬級以上。直到孝文帝遷都洛陽為止,平城作為北魏都城達97年之久。從遊牧遷徙到定居生息,鮮卑人生活方式實現了歷史性轉折與跨越。

為富民強國,也為了加速鮮卑人的漢化,拓跋珪強勢推行屯田制。他將戰爭中所擄的遊牧部落的牧人改為農民,讓他們到大片荒蕪的土地上從事農耕。他還把京郊附近的地片,劃為“畿田”,由皇室直接管理,並親自到“畿田”參與勞作與督導。他多次下詔,強制解散靠血緣關係建立起來的鮮卑部落組織,分田分地讓他們定居,或從事農耕,或在分得的地片裡放牧。此重大變革,加速了鮮卑人由半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北魏效法南朝,在平城“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平城成為當時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馳名中外的雲岡石窟正是當時高僧曇曜主持開鑿的。此外,還建造了造型驚險、結構奇巧的“天下巨觀”懸空寺。北魏時期,也是佛教興盛的開始。朝廷和百姓苦於多年戰火不斷,人心思定,期間雖然幾經周折、大起大落,但最終佛教思想得到了宣揚。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大同再次沉寂下來,城市還是那座城市,但已不復往日的喧囂繁華。一百多年後,作為北方軍事前哨,大同未能品嚐到隋唐之繁華盛世,卻親歷了五代十國的兵荒馬亂。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後晉石敬塘為了當上“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大同由此被劃歸遼地。事物發展總有兩面性,大同雖沒有沐浴隋唐盛世的榮光,卻在契丹人和女真人手裡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時期。遼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升雲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此後的兩百多年,大同先後成為遼、金兩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鍾愛的“西京”。 這裡特別提到一點的是,他們的禮佛之心比起鮮卑族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華嚴寺、善化寺、崇福寺、應縣木塔等歷史建築都是那時對佛教推崇的明證。

公元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諸國,路經大同。時值忽必烈統一中國,結束了遼、金、宋多年對峙的戰亂局面,大同再現繁榮。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稱讚大同是“一座宏偉而又美麗的城市”,“這裡商業相當發達,各樣的物品都能製造,尤其是武器和其它軍需品更加出名。”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揚州的馬可•波羅紀念館

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今日古城之格局基本成型。朱元璋第十三太子朱桂藩鎮大同。大將軍徐達依遼金“雲中土城”舊址重建大同城,徐達將修建北京城的做法用之於大同,甚至大同城與北京城的修築互為參照,一枝兩花。城內以四牌樓為中心,“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綿綿巷”,繼續保持裡坊格局。

大同郭固城堅,各種防禦設施配套自成體系,成為我國軍事重鎮的典範。在對城北郊東起天鎮縣新平堡、西至右玉縣殺虎口的300公里長城進行了六次大規模修整,又在長城到城池之間,建邊堡、營堡、烽火臺上百處之後,形成了我國北方“長城攘外,方城安內”的特有城防佈局。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大同郭固城堅

清順治年間發生了“姜瓖兵變”和多爾袞屠城事件,大同城遭到最為嚴重的人為破壞。大同駐軍和府衙先後遷到陽和即今陽高。公元1651年(清順治八年),修復大同城建設施,次年府縣復還故址,從附近移民至城內,大同城逐漸復興。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黑白影像中的老大同

建國後,該地區先後被設置為雁北專署、專區或地區。雁北地區統管大同、懷仁、應縣、山陰、朔縣、平魯、左雲、右玉、陽高、天鎮、渾源縣、靈丘、廣靈等13縣,大同市作為省轄市和雁北地區的行署駐地,下轄四區。“一五”時期,前蘇聯援建我國156個重大項目,其中四個落戶大同,大同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機車從大同走向世界

隨著平朔露天煤礦的發現,平魯、朔縣、山陰三縣率先於1989年劃至新成立的朔州市。1993年7月,隨著市管縣體制不斷深入,雁北地區正式走入了歷史。天鎮、陽高、廣靈、靈丘、渾源、左雲、大同等7縣加入大同市這個大家庭的懷抱。美中不足的是,多年來最為頭疼的城、郊、礦區的行政區劃和協調發展問題,由於城郊分割、犬牙交錯、區界不明、矛盾重重,一直成為歷屆施政者關注和協調的重點。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上世紀的大西街

2008年開始,由時任大同市市長耿彥波主持,啟動了大同古城保護修復工程。經幾任領導接力,既恢復了明清古城的模樣,更增添了歷史文化名城的現代元素。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古城夜市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提出山西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真正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同年8月,省委駱惠寧書記考察大同。大同走上了“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打造對外開放橋頭堡”的轉型發展之路。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古都新貌


2018年5月,新區劃獲得批覆後,大同市撤銷了城區、南郊區、礦區,設立了平城區、雲岡區,撤銷了大同縣、設立了雲州區。區劃變更後轄4區6縣。困擾大同多年的城郊礦體制性難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大同城市記憶:一座城 一代人


雲岡遠眺


詩人洛夫曾經寫過“歷史睡了而時間醒著;世界睡了而你我醒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站在新的座標點上,觸摸這座古都的脈絡,是為了更好地追夢前行——願大同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