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微與剎那之一,佛學學習筆記第17天

極微與剎那之一,佛學學習筆記第17天

在佛教典籍裡,佛陀的教誨稱為經;清規戒律稱為律;而論就是佛學裡的學術論文。經,律,論合稱“三藏”,如果有哪位法師精通經,律,論,就被稱為三藏法師。

今天我們說的這不《大毗婆沙論》就是一部論,全稱《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阿毗達摩”的意思是大法,“毗婆沙”意思是全面解釋。連起來就是對大法的全面解釋。他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三世實有,法體恆存”。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我們前面一直說空,說無常,這裡卻說實有,恆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慢慢細說,我們先看下這個問題,佛學為什麼需要論文?

如果古印度只有佛教那就完全不需要論,但是古印度一直都是宗教林立,都說自己是唯一正道,別家是邪魔外道。到底誰是正道誰是外道?那就需要擺事實,講道理,就需要論文去論述。所有佛經裡有很多辯論的內容,有佛教內部的辯論也有其他宗派的辯論。所以印度佛教專門發展出了邏輯學訓練內容,稱為“因明學”,因的意思是邏輯推理,明的意思是知識智慧。

當你理解這個道理,就能理解一套理論如果想站穩腳跟,必須經過千錘百煉。現在我們回到那個終極問題,在我們死亡後,六大解體,每個元素依照自己的業力推動,繼續運動變化,然後到底會怎麼發展呢?

我們先把問題簡化,拿出意識部分的空識,只說物質部分的地水火風。這四大到底能解體到何種程度,作為基本元素,四大到底是單體,還是一個複合體?

《大毗婆沙論》認為最小的物質單位是極微,不能在被分割下去。四大的基本成分,就是地,水,火,風四種基本極微。作為最小的物質單位,極微既不能被截斷也不能被損毀。七個極微構成一個微塵,微塵是能眼睛能看到的最小物質。這裡的眼鏡是指天眼,轉輪王眼和菩薩眼,三種高級的眼睛。也因為能看到微塵,所以也就知道了複合物是如何構成的。

《大毗婆沙論》講出的構成關係大意是,七個微塵組成一個銅塵,七個銅塵組成一個水塵,七個水塵組成一個兔毫塵,七個兔毫塵組成一個羊毛塵,牛毛塵,向油塵,蟣,穬麥,人的手指上的一個指節,每一步都是逢七進一。指節長度大概2.5釐米,以此為參照,極微,大概是0.01納米。一個水分子的直徑是0.4納米。

不僅物質有最小單位,時間也有叫“剎那”,這是梵文的音譯。這個在《大毗婆沙論》裡講的不是很清楚,我們麼辦法確認剎那是最小單體,還是最小的計量單位。如果按照按照最小的單體來說,物質與時間都有最小的單位。正因為物質的最小單位極微隨著時間最小單位剎那聚散離合,所以一切複合體都沒有自性,不能自主,這就解釋了“諸法無我"。

努力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積跬步以至千里,雖然緩慢但我在前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