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扶風縣”概況

扶風縣,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位於陝西省中部偏西,西安市和寶雞市之間。地理座標為東經107°45′~108°03′,北緯34°12′~34°37′。東北與永壽、乾縣交界,東與武功縣、楊陵區連接,南與周至、眉縣毗鄰,西與岐山縣接壤,北及麟遊縣地界;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縣總面積720平方公里,下轄1街7鎮,戶籍人口44.92萬(2017年末)

[1]

黃帝時期,屬岐伯國(部落),后稷周國(部落)。堯舜時代,為周始祖棄的封地,屬后稷有邰氏。西周,屬岐邑,為京畿。1949年7月13日解放,扶風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寶雞專員公署。1958年12月併入興平縣。1961年8月從興平縣分出至今,隸屬寶雞市。

境內主要河流有:渭河、 湋河。礦藏有:石灰岩、大理石。 隴海鐵路、G30 西寶高速公路和209省道、104省道過境;被稱為東方佛都。著名景點有:法門寺、周原遺址、西府古鎮、關中風情園等。

2018年6月5日,扶風縣被列為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扶風,原為官職名稱,後將該官所轄區域以其官職稱之,逐漸演變成地名。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在地處京畿之地的關中中部地區,設立三個官員,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京兆尹:相當於今日首都的市長。京,是極大的意思,兆則表示數量眾多,取國都的氣派與規模宏大之意。

左馮翊:左為東。馮(pÍng),意為輔;翊,意為佐,馮翊二字完整地可以讀解為輔佐,取輔佐君王之意。

右扶風:右為西。扶:扶助;風,風化,取扶助京師,以正風化之意。後來演變成這三個官員管轄的地區,史稱“三輔”。

寶雞市扶風縣地處中國地形第二階梯黃土高原南緣渭河盆地中西部,位於陝西省中部偏西,西安市和寶雞市之間。地理座標為東經107°45′~108°03′,北緯34°12′~34°37′。東北與永壽、乾縣交界,東與武功縣、楊陵區連接,南與周至、眉縣毗鄰,西與岐山縣接壤,北及麟遊縣地界。

土地資源

據1988年全縣土地詳查結果,全縣土地的經濟和社會利用面積已達100.5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88.9%,足見土地利用率較高。利用率分佈:川道區達96.5%~97%;北3鄉73.8%。

據1981年土壤普查和1988年土地詳查結果訂正,全縣土壤分屬9個土類,42個土屬,107個土種。其中土佔60.83%,黃綿土28.2%,兩類主要優質土壤面積佔總土壤面積的90%,佔耕地面積比重可達95%以上。[5]

水文資源

據《扶風縣水利區劃報告》記載,全縣水資源總量49.86億立方米,其中渭河、水和漆水過境流量即達46.56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量僅33018萬立方米,餘均暫難開發利用。可開發利用量佔資源總量的6.6%,居民人均786立方米,耕地每畝467立方米,低於全國全省水平。

[6]

礦產資源

據已有資料,扶風縣礦產資源多為建材原料,北部山區下古生代地層盛產灰巖,儲量約15億立方米,碳酸鈣含量50%以上,現正大量開採。按品質分作水泥、白灰、大理石原料,年開採量3~5萬立方米,除滿足扶風縣需要外,還供應外地。大理石儲量320萬立方米,按顏色、花紋、組成、結構分,有26個品種,計有漢白玉、墨玉、玫瑰紅、鴨蛋青、提花黑等。

中部黃土臺塬盛產製磚粘土。

南部渭河灘地有大量的沙、礫石,年開採0~15萬立方米以上。、

中觀山

中觀山頂峰高峻,青石疊出,山腰有清代建造的寺院淨光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曾有不少高人方士、佛教名流隱居修行。淨光寺左側,有一清鳳洞,洞口一尺有餘,其深莫測,風聲如雷。洞旁有一山泉,俗名風泉,相傳為“三宵”用瓦罐從東海提來,每遇乾旱當地人在此祈雨,留下了許多美妙離奇的故事傳說。[18]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縣城北法門鎮,相傳始建於東漢,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寺內有13層8稜寶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已有1700年曆史的“地下寶庫”,內有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貴文物。這一重大發現立即引起多方重視,不僅修復原塔,並擴建成法門寺博物館。2013法門寺已成為陝西西線旅遊龍頭和世界聞名的佛教聖地。還有隋文帝泰陵、東漢班固墓、扶風城隍廟、唐代楊珣碑、楊珣墓、東漢馬援墓以及姜塬遺址、王家臺遺址等6處遺址。[19]

馬援墓

馬援墓距陝西省扶風縣城約3.5公里的伏波村旁,有一座圓錐形夯土堆,高約10米,直徑約10米,這便是東漢初年的將領馬援墓塋。墓前立有清代所刻“漢伏波將軍墓”碑石一通。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新莽末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後歸附割據隴西的隗囂,不久跟從劉秀,參加討伐隗囂的征戰。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將軍,受封新息侯。大明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段家鎮,前身為福廕寺,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

大明寺

相傳,隋煬帝楊廣為紀念其父隋文帝的功業,保佑江山永固、福廕子孫萬代,與太陵旁邊創建了此寺。由於福廕寺的創建有皇帝支持,所以當時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安史之亂”後佛熱逐漸衰弱,福廕寺和其他佛教道場一樣,也隨之香火日少,武宗滅佛,福廕寺也在劫難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毀。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間,福廕寺曾三次重修和補修,再次興盛,較以前規模更大,僧人更多,計有土地一百八十餘畝,極一時之盛,清末民初,戰亂四起,盜匪氾濫,福廕寺多處殿宇被毀,僅存三間大殿、六間廂房和鐘鼓二樓,有數僧看門而已。1949年後,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餘畝,殿堂、佛像、鍾、鼓齊備,但不幸毀於“文革”。1987年由淨天法師倡導,在原福廕寺舊址上恢復重建,1989年7月大雄寶殿落成,改寺名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為政府批准的合法佛教道場,位於扶風下段家鎮西部,段家鎮與午井鎮交界之處。[20]

周原遺址

周原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法門寺西北三公里處,是《詩經》所言“周原朊朊,堇荼如飴”之地。周原考古發現被列為21世紀中國百項考古新發現之一,自西漢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發現第一件青銅器以來,累計出土青銅器數以萬計,其中晚清“四大國寶”中的毛公鼎、大盂鼎就出土於此,周原被譽為中國“青銅器之鄉”。規劃在建的周文化旅遊園區,將再現三千年前周文化風貌,周原將成為陝西省“周、秦、漢、唐”歷史文化旅遊景區中“周文化”的重要部分。周原遺址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的西部,東到武功,西至寶雞,橫跨扶風、岐山兩縣的大部分。這一地區北倚岐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根據史書的記載,這裡是周人的發祥地和滅商前的都城遺址。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豐都後,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的破壞,遂成廢墟,廢棄不用。

[21]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22]由臺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當於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舍利塔總投資超過五十億人民幣。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屬於佛教建築,功能及設施完善。總建築面積為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為60225平方米,地下約為16465平方米。工程總高147米,寬54米(裙房底盤寬253米),合十雙手的特殊造型,其恢宏的氣勢不僅傳承佛教建築的特色,更以現代化的技術融合古今中外建築之精華,例如玻璃帷幕為現代科技的結晶,摩尼珠與蓮花臺亦蘊含印度傳統佛教建築的風格與精神等等,為佛教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力,展現新風貌。成為佛指舍利安供養和瞻禮中心和二十一世紀世界佛教文化中心。該工程設計基準期為50年,結構設計使用年限(耐久性)為10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乙類抗震設防。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基礎底板為C35,地下室外牆C60,舍利塔主塔體(54mX54m)牆、柱C60,±0.000一6.050夾層樓板、梁C35。外牆防水採用1.5厚彈性水泥基以及2—2.5mm厚聚氨脂防水層。主樓±0.00以下鋼筋用量為4580噸,鋼結構1850噸,混凝土25600立方米。、

主要榮譽

2007年12月5日,扶風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2007年12月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旅遊強縣”。

2008年5月被陝西省命名為“省級平安縣”。

2008年被命名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

2009年8月8日被2009世界文化旅遊論壇授予“中國著名文化旅遊縣”榮譽。

2009年9月扶風縣被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等六部局命名為“全國平安暢通縣”。

2010年1月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扶風縣“全省文明縣城”榮譽稱號。

2010年2月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陝西省綠化模範縣”榮譽稱號。

2010年8月榮獲“中國優秀文化旅遊縣”稱號。

2010年8月第六屆中國城市(旅遊)品牌大會暨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公益評選頒獎盛典上,扶風縣被評為“中國優秀休閒度假旅遊縣”。

2010年10月榮獲“中國金融生態縣”稱號。

2010年12月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11年1月被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

2011年6月被命名為“全國科普示範縣”。

陝西省“扶風縣”概況

扶風縣(2)

2012年被授予“省級農民工回鄉創業示範縣”稱號。

2018年6月5日,扶風縣被列為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