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man莘蒂
《红楼梦》中一大疑案,林黛玉究竟有没有继承遗产,这笔遗产又是否被贾府贪没?
这个遗问可以分疑问两个部分:首先,林黛玉究竟有没有钱可让贾府贪。其次,贾府究竟有没有贪林黛玉的钱。用到这个“贪”字可能不合适,我觉得应该说是“挪用”更合适。“贪”的话就是对钱的一种变态渴求,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有钱就想拿到自己手里。“贪”和本身有钱没钱没关系,本身很有钱也可能很贪。但是“挪用”不一样,“挪用”总带着点无奈。
贾府的经济状况其实已经很明了:冷子兴对贾雨村说过,“如今的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外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等等这些话。如果像冷子兴这样的外人都看得这么清楚明白,那么贾府的情况真就不是一般堪忧了。
贾府要使银子之处有哪些地方呢?日常的排场非常重要,不然会让人看笑话,所以一大家子里里外外的运转就是巨大的花费。运转的费用既包括够级别的衣食住行,也外括对外的人情往来,比如说宫里的太监会打秋风等等。还有比如时不时的邢夫人忽然要跟贾琏“借”二百两银子使。而且除了正常运转之外,还有未来许多要花钱的大事。比如王熙凤和平儿私下聊天时就说过将来几位小爷几位姑娘的事,自然是指婚事;还有一位老太太的大事,自然是指丧事。这些大事要花多少钱,作为当家人的王熙凤心里门儿清,所以才不得不放高利贷攒钱。平时周转不过来的时候连老太太用不着的金银家伙都托鸳鸯弄出来当了暂时过渡,王熙凤自己的金项圈之类也时不时要进当铺。贾府经济状况的窘迫到了这个程度,那么林黛玉的财产拿来挪用一下就是很必然的事了。
林黛玉究竟有没有财产可让贾府挪用呢?肯定是有的。林黛玉的财产应当有几部分的来源:一部分是祖产。林家世袭列侯也是姑苏望族,必定有祖产。不过这个是属于全族的,林如海能分到多少这个不好说,这一部分不会太多。而且就算林如海死了,祖产是不是全传给林黛玉这个唯一的女儿也不一定。另外如果是房屋、田地,不便于一时作价出售,到黛玉手里的现钱也就不会太多。另一部分是黛玉继承的来自父亲林如海的个人财产。作为一个未出嫁的女儿,而且是唯一的女儿,林如海的个人财产应该是绝大部分归黛玉。林如海的官职是巡盐御史,而且当了多年。什么是巡盐御史呢?这是一个掌所带国家命脉的税差。从西汉《盐铁论》可知,自古以来盐税收入就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如果以清代为背景,盐税收入从最初的二百万两到清末的一千三百万两,清代的盐税收入来源于四大片区: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取一个平均数,每个片区的一年盐税收入也得几百万两银子。但这个银子是国家盐税收入,不是林如海个人的钱,林如海又是个非常清廉有官,不可能去贪污的。就算不贪污,巡盐御史肯定有一些官俸之外但又是被默许的额外收入。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欠库银上百万两,当时的康熙皇帝有意在曹寅及其子曹顒多做几任江宁织造以便有利于补上欠的库银。曹寅自己就做过两淮巡盐御史,也努力去补上了赤字。
就算林如海不是贪官,做巡盐御史多年,几十万两银子的宦囊还是有的。不贪不要紧,至少会精打细算会理财,这也很重要。从黛玉身上就能看出来擅理财的家风。黛玉在贾府虽然口不言利,但自己也说闲下来日常一算就明白贾府的财政状况。所以说,林如海有几十万积蓄这已经是往少了说了。
还有一部分财产是必归黛玉的,就是她生母贾敏的嫁妆。贾府里为什么王熙凤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要打贾母的主意?王熙凤还说过,宝玉和林妹妹一娶一嫁用不着公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老太太手里有那么多梯己,一方面是多少积攒,首先还是底子厚,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多。还有王熙凤也说过“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邢夫人跟贾琏要二百两银子,王熙凤随手拿两个金项圈就当回四百两来。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唯一爱女,贾母说过,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怎么疼?嫁妆丰厚这是必然的,肯定的。林黛玉所继承的其母的嫁妆应该是比父亲的宦囊还多。
总之,在林如海死后,林黛玉所继承的所有财产,祖产、父亲的私产、母亲的嫁妆,总数绝不会少于一百万银子,很可能更多。陪黛玉回家奔丧的贾琏应该非常清楚。黛玉自己也不会糊涂。
王熙凤拿黛玉开玩笑时曾说,“既是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又把宝玉拉过来说了一些话,其中有“是家私配不上?”王熙凤和黛玉都是两个心里明镜儿似的人,所以也就是说,至少黛玉的家私配宝玉是无疑占上风的。
再说一遍,贾府不是贪了黛玉的财产,应该是迫于无奈而挪用了。因为宝黛姻缘在贾母的默许之下是当时人人以为定成事实的事。
沅汰
问题很复杂,一一来说。
一,林妹妹有财产吗?
显然是有的。
明清时期,法律明确规定,在没有男性直系继承人的前提之下,在室(未出嫁女)有完全的财产继承权(如果独女已经出嫁,则独女只能获得一半,其余一半归宗族所有)
所以,在林如海贾敏死亡情况下,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大部分家产该林妹妹一人所有。可别把林如海的妾当作主人,她们是奴隶身份,是属于林妹妹这个合法继承人的私有财产。即便林妹妹不愿意出售她们,也不过就是拿几两银子遣散而已,附带赠送卖身契。
其次,如果林如海为了祭祀不断绝,会从最近的林家子弟中选拔嗣子,那么林妹妹则最少有一份嫁妆。
不要小看这份嫁妆,其中最少包括贾敏的那份嫁妆及林如海单独准备的另外一部分。
贾敏以国公嫡女身份出嫁,那份嫁妆至今还被王夫人所垂涎,号称十里红妆的。
所有,不管怎么说,林妹妹就算第二种情况也会有近百万的嫁妆(十里红妆及其20多年增值部分)。结合林家继承人过后甘愿承受绝亲的道德压力也要断绝与林妹妹这个法理亲妹妹的关系,断绝贾家这个法理上亲外公家的往来,显然林如海另外准备的那一份嫁妆丰厚到令继承人感到了愤怒。
最后,林家有多少钱?
作为老牌的贵族,家中三五万亩地,千把奴隶佃户,百多家店铺还是该有的。林家人口又稀薄,生活作风简朴,积累不会少。再算林如海担任盐政六七年,黑色收入即便不收,但灰色收入每年十来万还是有的(不收灰色收入要被整个官场敌视的),所以,林家财产三四百万应该有。那么林如海单独拿出一百万給唯一的女儿,不算出格。
二、林妹妹的钱去哪里了?
当初,王熙凤开出单子让贾琏带礼物。
所以,最简单的说法是,贾琏夫妻捞了一笔跑路费,王夫人和贾赦各分得部分,大头财产进入省亲别墅的工程款,最后一部分进入贾家公账,未来用来林妹妹的出嫁。
以贾母当初认为,林妹妹最终要嫁贾宝玉,不过是自己提前用了而已。
然而,贾家迅速溃败,大观园建设没有給家族带来任何收益,对贾母来说,外孙女的重要性已经退让給了贾宝玉。因为贾宝玉需要一位有足够嫁妆的宝二奶奶才能生存下去。
显然,如今的林妹妹已经不名一文。林如海曾经强大的人脉,众多的座师,老师,同学,同年,朋友等人,对林妹妹的存在完全视如不见了,林妹妹唯一的加分项已经失去。
所以贾家最终抛弃林妹妹,甚至不能让她活着出嫁也就成为必然。
只能说,林如海不信任嗣子的道德,为防止林妹妹被暗害而将女儿托付给外祖母及舅舅,却没有想到,贾家才是一群吃亲人都不吐骨头的饿狼。悲乎。惨乎。
四川達州
贾府有无侵占林黛玉家的财产?这个问题可分解成如下几个小问题分析:
1、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家产会让贾府动心吗?
林如海的高祖父是侯爵,封袭三世,其父承恩再袭一代,林家也是钟鼎之家,并非平民家庭出身。
林如海担任巡盐御史十年,盐政是肥缺,其收聚的财产,书中没明说,但可想而知。
同时,从贾府的角度,他们会让女儿贾敏嫁给一般的家庭吗?显然是不会的,四大家族有联姻的传统,林家的财产即便比不上四大家族,最多也就略差一筹罢了。
2、林如海为何送林黛玉到贾府?
书中借林如海之口说出了明面上的理由:
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什么叫内顾之忧?其实说的就是林家内部争夺财产之事,林如海一系无儿不可继承财产,按大清律法,林如海百年以后,其财产必须由其侄子、堂侄子继承,林黛玉是没有继承权的。
林如海让林黛玉去了贾府,一是黛玉从此有了依仗,二是林如海可以专心处理身后事。
3、林如海死后贾府派谁去料理后事?
林如海去世后,贾府派贾琏去扬州料理后事,注意是以贾琏为主料理的后事,而不是林家其它旁系兄弟后辈,正常来说,不应如此,贾府只是已故妻家,但贾府势大,直接借用林黛玉的名义就主事了。
4、贾琏捞了多少好处?
贾琏自己提到了一笔横财:
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书中并无展开交代这三二百万哪来的,按道理是要简单交代的,没有交代不是曹公忘了,只是他不愿意说罢了,结合之前贾琏主理的林如海后事,其实不说也是说了。
5、林家财产全部转入贾府了吗?
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林家也不是无权无势的家族,大清律法也在那里放着,贾府借机分财产已经基本满意了,贾府以什么理由分财产,书中没说,也不合适说,但绝不会分少了,贾琏都中饱私囊拿了三二百万,占大头的贾府会少么?
6、大观园是林家财产支持建的?
从书中的时间顺序,大观园的经费应该和林家的财产有关联,但全靠林如海的遗产也不是不够的。
通过以上问题解答分析,您得出答案了吗?欢迎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这个问题要考虑三方面:一、林家有钱吗?二、林家的财产继承权属于谁?三、贾府起了侵占的心思了吗?
第一个问题:林家有钱吗?
低门娶妇,高门嫁女。从贾母对贾敏的疼爱上来说,贾母也绝对不可能把贾敏嫁给低门小户。
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看文章。一看吃:林黛玉初入贾府,饭毕立刻用茶,而
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可以说林家的饮食要比贾府讲究。二看穿:林黛玉初见众人,因不认识人,每见人都把其言行举止,穿着衣料记在心里,包括房间里的锦、缎、纱就没有她不认识的,当时她才六七岁啊。
三看文章:林如海是探花出身,黛玉的启蒙老师是进士出身,还当过知府的。依贾雨村自傲的性子,一般的人家有这个面子请他做先生?而林如海去世,黛玉带了几箱子的书籍回贾府,潇湘馆布置的如同书房一般。这是底蕴!
再看看林如海的家世。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馀。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我先把重点罗列一下:林如海=巡盐御史=肥差=皇帝信任。列侯、三世;隆恩甚重、加袭一代;探花、巡盐御史。皇帝的隆恩要比有名无实的爵位来的实惠的多,荣国府是国公府又怎样?贾政才是个从五品!林家五世的财富积累,又几代单传,无亲支嫡派,全集中的林如海一家上了。而贾府共有20房,祖上的财产再多,一代又一代,也分薄了。
而且作者也无意把林如海描述成不懂变通的至清之官,他把贾雨村推荐给贾政,又是饯行又是银钱。巡盐御史,地方大官,平时逢年过节的节敬,生日宴会的寿敬,夏日的冰敬,冬日的炭敬等等,如果连这些都不收,你还想做官不?一个小太监到贾府打秋风,张口就是一千两,那林如海收到的各种敬礼,一次该是多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府还只是一个四品官,还是以“清”为前提,这林家五代的积累该有多少?
凤姐:“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林家没有财产,依照凤姐的性子会提一句“家私”?
第二个问题:林家的财产继承权属于谁?
原文: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贾母:林家的人都死绝了。
紫鹃: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
大明律:“果无同宗应继者,所生亲女承分。无女者,入官”。清律无甚更改。显然,林如海没有嗣子,而黛玉有资格继承遗产。
第三个问题:贾府起了侵占的心思吗?
贾敏刚去世,贾母就要把黛玉接过来,而且“还是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因着贾母的一片心意,黛玉去了京城,但奇怪的是,贾母“致意务去”,但黛玉到了贾府,贾府竟然连房屋都没准备。而王夫人的态度更是古怪,亲戚第一次来,王夫人竟然不惜黑了自己儿子一把: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王夫人这是不惜自黑,也要让黛玉远离宝玉啊!可是为什么呢?黛玉当时才六岁,王夫人怎么都不可能想到男女大防吧?就算想到也不可能初见面就警告黛玉一番吧!
从黛玉的住处没安排、王夫人警告黛玉离宝玉远点、贾母把双玉安排在一处,再联系后来凤姐的“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都有一个迹象:贾母在没接黛玉来之前,就打着双玉成亲的注意,而王夫人一直是反对的。但是贾母在此之前从未见过黛玉,哪怕贾母再疼贾敏,突然生出这个心思,也多少让人心里起疑。
林如海病逝前,曾写信接黛玉回去,而贾母对贾琏强调一句“仍叫带回来 ”, 期间贾琏特意让贴身小厮回来那几件大毛衣裳,林家再穷却你几件大毛衣裳?让贾琏特意从扬州到京城来取?很显然,这拿衣裳只是个借口。
接着还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听到林如海去世,凤姐竟然还很开心?说黛玉可算在贾府住长了!注意“笑道”、“可”、“住长了”,之前在贾府住了六七年还不算长?这个“长”该怎么算?这“可”字是期待了多久?
“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这段话表明,林如海的后事是由贾琏主办的,根本没有林家族人什么事,而“诸事停妥”自然也包括财产的后事早已经办妥了。
在联系贾琏的“再发个三二百万两的财”,这“三二百万”不是个小数目,说是举家之财也不过分,而且这个家还必须是底蕴颇丰的家。
最后一点不知道可不可以作为佐证:黛玉吃的药——人参养荣丸,这个“荣”可不可以代指“荣国府”?
<strong>
小品红楼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大观园的修建是掏空了荣国府的家底才修建起来的。就算动用了林家的家产也十分有限。贾琏那句再发两三百万的财就好了不过是现在的说法:能中个彩票就好了。再字是个北方语气助词,并不是再一次的意思。是要是的意思。
首先,林黛玉家有钱么?
我认为林家不缺钱,但绝不会大富贵。林家书香世家,四代侯爵,属于贾家该有的问题,曾经林家都有。按照一个家族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林家也应该有那样一个过程。林家是比贾家还要老一两辈的家族,家里人丁不旺,族人稀少,到了林如海更是形成单传,我认为林家更多的是富贵数代自带贵族气质,这从林黛玉近贾府看到的贾家规矩不如自家精细可以看出林家底蕴更深厚。
林黛玉进京只带了一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头。虽然贾家不缺钱不确认,也稍显寒酸了。毕竟真的豪富,不可能只那么两个人服侍。林如海虽然是两淮巡盐御史,第一刚上任一两年,第二为官清廉,这是从他为皇帝信任委派他如此重要官职猜测的。毕竟如果一从地方下到中央就横征暴敛,实在也有负皇恩。
所以我认为林家是老牌贵族。书香世家。贵族底蕴更厚,林如海有能力靠自己考取功名成为探花郎。但不一定有钱,经过家族数代的消耗,林家的钱财估计不会特别多。而有风骨的文人相比较来说也不会贪酷,毕竟真要这样,皇帝也不会额外开恩让林家再继承一代爵位。
其次,贾家盖大观园花的什么钱?
大观园的规模很大,花费如流水。曹雪芹其实已经告诉了读者大观园银子的出处。五十三回,贾蓉对不知道内情的乌进孝说: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这话说出来,虽然对着外人,但很明显说的是造大观园的钱荣国府自己出的。如果不是荣国府自己的钱,断然不会说荣国府穷了。虽然贾珍说心里有一个算盘,可是也说明贵妃省亲,盖大观园荣国府确实出了很多的血。如果用的是林如海的家产,荣国府绝不会如此穷。随后我们看贾琏连给贾母过生日的钱都东挪西凑,王夫人要买二两上好人参都合计半天,将荣国府差点翻过来。主人吃的米都定量,可见艰难,比较起来,宁国府比荣国府还要好很多。
最后,贾琏所谓再发两三百万不过是发财梦。
我们发现古人说话很多话和现在不同。比方“真真是叫别过年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而“再”字不过是北方有些话的语气助词。比方贾琏所说的“再发个家里三百万的财就好了”绝不是之前发了这样的财。而是表示如果需要解决问题,就要再发个财才可以。或者是卖贾母古董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得突然发个财才能解决问题。“再”字是因为前面的话省略后而用的一个助字。
综上,我认为第一,林家没那么多钱。第二,荣国府盖大观园花的自己的钱。第三,林家真有那么多钱,贾琏中饱私囊也够很多了。但我们看他的体己给了尤二姐并不多。甚至可说很少。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我在前面的回答中分析过林家家境,只带一个老仆、一个丫头“皆不遂心省力”,已可见林家远没有那样的富有。下面咱们再来从后果方面反推,如果侵占了林家财产,后面的故事,还会像后面那样发生吗?
贾琏有一句“再发个二三百万的财就好了”。很多人据此认定,侵占林家财产,数额高达二三百万。那么这笔钱哪里去了?这样一大笔钱,任你再挥霍,也得挥霍几年。后文贾琏夫妻越来越捉襟见肘,显然不是入了他们的私房。于是研究者推测,贾家盖出连元春都认为过于奢侈的大观园,操办省亲之事,正是挪用了林家财产。
单看这一件事,似乎也有道理。但是王熙凤又说:“只怕如今凭空又生出一两件事来,可就了不得了。”她说的是与贾母丧事、宝玉等婚嫁并列的大事,也只有元春省亲之类可以比拟。既然把这些都纳入预算之内,可见元春省亲,也是贾家财政的一部分,不是凭空得来的外财。
换言之,即使侵吞了林家财产,也是纳入贾家财政体系,而不是某一个人个人行为。
林黛玉虽然年小,对家庭财政不可能一无所知。如果把林家家产用到盖大观园上,也只能是挪用。那么什么时候归还呢?当然是黛玉年纪大了、出嫁的时候。但是贾家财政紧张,显然还不上这笔钱了。怎么办呢?
第一个办法,就是害死林黛玉。就像《醒世姻缘传》里写的,父母死去,族人收养孤儿,同时经管其父母的遗产。为了侵吞遗产,族人千方百计虐待孤儿、致其死地。但那是小门小户,到了贾家这法子未必施展得开。至少有贾母对黛玉百般疼爱。贾母百年之后,贾政比较正直,也一定会维护黛玉,至少不容她被人暗算害命。
如果不害死黛玉,就只好用第二个办法,把黛玉娶到贾家。这样一来,侵占的财产就变成预支的嫁妆。黛玉即使不满,也不能说什么。而黛玉适合的对象,只有宝玉一人。
王夫人在贾家地位尴尬,上有婆婆,下有当家的侄媳妇。但遇到大事,她也一样会参与决策。而挪用林家家产盖大观园,是为了给元春长脸。虽然说是整个贾家的利益,毕竟跟王夫人再直接些。所以如果真有侵吞财产的事情,王夫人只能接受黛玉做她的儿媳。但是王夫人反对二玉感情最为坚决。
王夫人逐金钏、逐晴雯,下手毫不留情。但要为侵占财产而谋害黛玉,她可没有这样的魄力。因为谋害黛玉,不仅与贾母、贾政公开做对,而且一定会大伤宝玉。紫鹃说一句回南,宝玉就会痴呆;而生母谋害,宝玉又会怎样反应?这是王夫人所不愿见到的。
不能杀黛玉,又不愿娶黛玉,说明王夫人心里没鬼,绝对没有侵吞财产的事。那么修建园子的费用哪里来?
在省亲之前,贾家还处于上升阶段,财政没那么紧张。比如贾蔷提到:“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江南甄家只是朋友,就寄存着贾家五万两银子,其财富丰厚,也可想而知。
只是金山银山,也抵不住“银子成了泥土”似的挥霍,况且进项少了,乌进孝交宁府一年的田租收入,粮食之外,只有两千五百两银子,只及贾珍预算的一半。而贾珍的预算,已经考虑了灾荒的因素。怪不得第五十三回贾珍不相信凤姐会拿贾母的东西去当当:“那又是你凤姑娘的鬼,哪里就穷到如此!”到七十二回竟真的实行起来。
红楼似海,相逢是缘。为免失联,请关注“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问这个问题的人,我先问你:你怎么知道林黛玉家有数百万家产的呢?是她像秦可卿临死那样给王熙凤托梦一样托梦给你的吗?
《红楼梦》中,林黛玉说到底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原型或许存在,但是,我们抛开原型不谈,光谈林黛玉,你哪只眼睛看到她有数百万家产了呢?
林黛玉缺钱吗?她不缺钱。从两点可以看出。一是黛玉家世显赫,林家从祖上传到她父亲这一代已经世袭了五代列侯,林如海自己又从科第出身,这样的家世,不会没有钱,二是你看黛玉平时花钱也从来不缩手缩脚,她对下人在花钱方面都大方得很。
也许要有人反驳,你说林黛玉不缺钱,她怎么没钱吃人参喝燕窝?我觉得那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林家是书香门第,讲究的可能是清雅浅淡,而薛家是皇商之家,有点暴发户的味道,吃个人参燕窝像家常便饭。这是两种生活习惯导致的不一样的结果。
作者在书中,有意无意地,在渲染四大家族的富,而在写林家的时候则是贵。虽然我们平时总将富贵放在一起讲,但真正计较起来,富和贵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讲四大家族的富,就要讲钱,讲他们的排场和奢华。这点无论是造建大观园还是贾家的日常生活以及仆从佣人配置都可以看出来。
而贵的林家,一切从简,黛玉出门就带了一个丫头一个奶妈。而贾家的公子丫头配了那么多丫头嬷嬷,王夫人还说可怜了,不像贾敏在娘家当时的金尊玉贵。说明贾敏嫁到林家后也跟夫家一样变得不讲究奢华了。这可能也是作者在另一方面来称颂贾敏的为人,她这样金尊玉贵的大小姐,到了林家,居然能跟林如海情感如此之好,说明她角色身份都转换得很好。
林黛玉有没有钱不重要,有钱了反而玷辱了她。希望悟空再也不要出这样的问题了。这不是看《红楼梦》,这是捣《红楼梦》的蛋!!!
苏小妮
查无实据,某些人的想像而已。林黛玉是舍家抛父进京州,荣国府收养外甥女。脂砚斋说"触目凄凉之至”,泪奔啊!林黛玉进贾府是因为贾母唯一的爱女贾敏死了,林如海丧偶;黛玉丧妈。林家家业凋零;举步维艰。林如海无意再续弦;剩下个孤女林黛玉无靠无依;才投奔到她姥姥家。如有一线之路,像林如海一样的大户人家岂能让女儿住姥爷家。如果林黛玉是给她贾家送银子,她的两个舅舅;一一贾赦、贾政会如此冷若冰霜?明清时期尚未有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更没有银行卡。体弱多病、姣喘吟吟的林黛玉还不得腰缠万贯地进贾府?那时盗贼遍地,林如海再傻帽也不会把自己的女儿以及身家性命、金银财宝委托给贾雨村这样的人物。有人问修大观园花钱如水流,得花多少银子啊?其实王熙凤早就作了回答。"修大观园哪用得着贾家的银子?不过是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撒罢了!”即使花点贾家的银子也是九牛一毛,别忘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家再不济,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元妃省亲”“修大观园”明看是贾府的排场繁华’穷奢极欲,极度挥霍。不过是昙花一现。破败的家境被“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虚假像所掩盖。
王中明说红楼
谈点个人浅见:首先我认为黛玉是钱的,但不是二三百万这么多。为什么沒这么多呢?林家四世烈候己是到了末代,君子之泽五世而亡,末代贵族有几家还能大富。那为什心又说她是有钱的呢?贾家嫁女之时,正时大富大贵之时,断不会将愛女嫁入太穷的人家。纵然林家清贵,也需家资优渥,否则怎会让女儿出嫁受苦。那么既然黛玉有钱,又能有多少呢?个人认为不会太多。不过是母亲能留下的嫁妆罢了。这点钱以贾家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定不会看在眼里贪了去。应该是从苏州带回,交由贾母保管,给黛玉做陪嫁之资。从书中亦有交代,贾母会单另.送钱给黛玉用的。凤姐也说过:宝黛成婚,贾母自有钱拿出、不动用官中之钱。这也是应证黛玉的钱是贾母在管理。而黛玉也不能随意支配这比笔钱,所以才说自己一无所有。本来黛玉的日常开销也是贾家按自家女儿的标准供应的。
海红4652
贾府侵占了林黛玉家的几百万两家产是不争的事实,在书中通过贾琏的口也能得到验证。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林家已无男丁继承家产,但凡有一个男性继承人贾家也不可能巧取这份家产。但贾家就像王熙凤说的那样已成了一个空壳子了,接驾已使贾家财政出现大的亏空,再加上接驾元春省亲修大观园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有林黛玉这几百万两也无济于事,纵有十个林黛玉也不见得能挽救贾家。书中没有明说林黛玉的家产如何处理,修大观园应使用了一些,我认为不见得全部用于修大观园,应该是解贾家的燃眉之急,使贾家的经济状况缓和了一些。这也是老祖宗内心希望宝玉与黛玉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王熙凤同样也是希望宝玉与黛玉结合的。后文虽不得见但根据前文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两人的态度。不见的后文极有可能因老祖宗的离世,一直希望宝玉与宝钗结合的王夫人与薛姨妈得偿所愿,最终宝玉与宝钗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