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297243008
論語是夫子通過點點滴滴的言行來展示了在夫子當時的各種情況下君子當何為、不當何為,然後我們需要在理解了夫子的言傳身教之後來想明白在當下何為君子、想明白自己在當下、在以後當如何。
我自己理解,三十而立是立命,即自己賦予自己人生意義,所謂安身立命,即讓我們面對變幻莫測、充滿不確定的現實能平靜從容的做自己想做、該做的事,得人生之快樂。
所以呢,論語的知識性不重要,讓我們能安身立命、能平靜從容、能樂在其中更重要。
所以呢,需要先讀中國史以理解論語中,那些言行所發生時情境的歷史背景,以理解夫子為何會如此說如此做。
然後再讀點中國思想史,理解儒學和其它家的差異、理解儒學的演化、理解儒學的核心點。
最後就是多找幾本大師級別的對論語的解讀,這種解讀呢,我覺得一是不能只看誰誰的,要多看幾家,不能偏聽偏信;二是要找近現代的大家的解讀,畢竟,夫子所說的是傳統中國,而今天是現代中國,而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在近代有一個斷層,有很多東西發生了割裂,在傳統是天經地義的東東在當下怕是不行的,而在當下是天經地義的東東在傳統是驚世駭俗。所以呢,如果無法在很清楚哪些是儒學的魂魄前就去讀傳統的解讀,嗯,不好。
現代解讀論語的有很多家,我也讀的不多,錢穆先生和李澤厚先生的都很不錯,可以去讀一下。
聞道國學
《論語》是記載孔子的言語行為和跟他的弟子相互間問答,以及弟子之間的言語行為,甚至還有再傳弟子的言語行為的一部書。
孔子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被稱為聖人了,他整理和傳授了很多古代典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和他的弟子們相處,猶如父子一般,這種感情的存在,使得他的言語行為都被流傳和記載了下來。
《論語》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孔子的思想是仁,具體體現是忠恕。忠,用孔子自己的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非常注重社會實踐,所以他的學生眾多,他的教育方法也很獨特,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種教育方法比灌輸式的教育強百倍。
從西漢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學便成為了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尤其在元明清時代,科舉考試必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以朱熹的《四書集註》中語句命題,所以要參加科舉應試的士子們必須讀的滾瓜爛熟,我們現在也把它作為重要的古籍之一來讀。
孔子的思想也就是儒家的思想是救世的,要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所以他奔走於齊、魯、陳、蔡諸國去傳播他的思想,朱熹是在中國傳統的教育史上是繼孔子之後儒學的集大成者,又一人。《四書集註》也成為欽定的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朱熹作為宋朝著名的理學家,他的理學思想在元明清三朝具有重大影響,可以說是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朱熹的《四書集註》作為封建社會青年人修身的準則,也是官僚地主階級的治國之本,成為了整個封建社會人們思想行為的規範模本,人們精神上的支柱。成為當時社會最主要的意識形態。
所以說朱熹的學說對我國尤其元明清以來影響深遠,是所有想入仕的士子們必須背的爛熟於心的教科書和官方哲學。
五貓
這個倒不一定非要依靠哪家的註解。首先要有一個根本的問題要搞清楚,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我們要從《論語》中學習什麼?以及將《論語》讀到什麼程度?
如果僅是對《論語》做一個簡單的瞭解,說明我讀過,並能做出一些解釋,那不但朱熹的註解可以看,其它的註解也可以看,現代的註解也行。這也是初期看《論語》的一個基本態度。不下結論,只是作為一種談資,免得說到的時候搭不上話。註解只能作為一個工具,而絕不是結論。並不是哪一家的註解就一定對,而且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些解釋在現今而言已經不合時宜。對於《論語》應該用一種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原則是不變的,但形勢肯定會有變化,那解釋也肯定要跟著變,所以單依靠某人的註解肯定是學不好《論語》的。
再說一下朱熹的註解,自明朝以來是作為教科書使用的,科舉考試時是以朱熹的註解為標準的,不能出圈,並不是以誰的見解更新奇或者更高明作為評判的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想,但也是開科取士最公平的一種方法,降低了考官們主觀評判的隨意性,有了標準答案,考試的結果就會相對的更公平一些,這也算中國的一大發明。
單看朱熹的註解是有問題的,不是說他的註解不好,只是說他解釋的不圓滿,絕沒有達到孔子的思想高度,“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研究原文是必不可少的,個人覺得真的要讀《論語》還是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好好的研究古文,訓詁之學。真正精通了古文,才算掌握了一把鑰匙,而註解和詞典的功用是一樣的,就是工具書。對《論語》有一個大概瞭解之後形成了一個看法,下一步就是讀其它的經典了,不光四書五經要讀,甚至道家和佛家的經典也要讀,從其它經典中尋找答案,有時這一句話會成為另一句話的註解,總之你讀的越多理解就會越深,捎帶著也把其它的經典也學了。
再下一步就是研究歷史了,結合歷史研究已不僅僅是文字意義上的理解,而是結合史實研究《論語》應用的原則。宋朝有個宰相叫趙普,當他遇到某些問題無法解決時,就回去翻翻《論語》從中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可見趙普讀《論語》是讀通了的,能在其中找到應用的原則已經很了不起了。
其實對於傳統文化而言單讀一本《論語》是遠遠不夠的,博與精不是矛盾,知識越廣博,見解越精深,見解精深,眼界,肚量自然就越寬廣更能接受不同的學問,這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不過說到底這也只是一個道理,不搞學術研究下幾十年功夫在這上面實在沒必要。個人覺得人老了基本就成精了,年輕的時候多讀點兒書,到老了弄不好就明白了。所以趁自己眼不花多看些書總沒錯。
我的觀點是讀書尤其是思想性比較強的書,不要求解,一解釋,完了,等於拿個繩子把你拴在那兒了,只管讀,讓解釋來找你。這和搞技術不一樣,搞技術要力求精準。玩兒思想實在沒什麼意思,尤其要給思想來一個精準的定義實在是費力不討好的事兒。就像一個道理你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文字上說得通,不給你來那麼一下子,你永遠也不會理解它的真正的含義,所以經歷也是學問,沒人家讀書多就好好保養身體,活得久也是資本,一把鬍子上臺講課在人們心中總是可信一些的,你要活到二百,別說什麼學問了,說你是活神仙都有人信。
夕魄騰輝
不能。五四運動的成果就是打倒孔家店,但打倒孔家店不是說孔子不是一個偉大的人,而是我們需要從孔子的崇拜和信仰中脫離出來,用現代人的眼光,現代人的思想,重新認識孔子。
朱熹是建立起孔家規範文化的主力干將,朱熹對孔子的解說夾雜著太多個人的東西,他對孔子的思想的理解和發揚都存在著偏面性,從而導致後來的理學與心學之爭。連孔家店都要打倒,那麼朱熹的解讀同樣也要一樣打倒。
要打倒的不僅僅是朱熹解說的論語,還有他解說的大學,中庸,孟子等儒家經典。
現代人要解讀孔子,需要用現代哲學思想去解讀,比如康德的思想就和孔子的思想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可以借鑑。
在現代思想家中以熊十力,牟中三師徒對孔子思想的解讀最為深刻而精彩,最符合時代特徵,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傳統文化重新復興的可行之路。
雲外喬林
現在學術領域幾乎所有論語解讀版本都沒有跳出朱熹版的桎梏,掛羊頭賣狗肉。都不是孔子本來的思想。當今談文化復興,如果不推出有別於朱熹“理教”的論語解讀版本,用不了多久,孔家店又會被重新打倒。。。有一個北大教授李零版《去聖乃得真孔子》,嘗試著講點與朱熹不一樣的,結果被老學究圍毆。還有個《論語熙解》版,才算真正摒棄了朱熹的那一套,跳出框框來解讀論語。還原了孔子原本鮮活的思想。可惜這個本子還沒成為主流。
獅仙
朱熹的註解整體上是對的,但也有不少錯誤。相對來講,朱熹的算是最適合學論語用的註釋版本了。其他版本要慎用,一是心靈雞湯的,基本上脫離了論語原意,不值得看,譬如於丹的,二是夢囈型的,自己胡亂猜想就當成了創新,譬如楊潤根的,三是反動型的,作者本身就反對孔子的思想,那就不可能解對論語,譬如李零的。但是,作為研究論語的學者,朱熹的解釋就不夠了,要多參考其他有修行的學者如錢穆等人的註釋,最後還要綜合各註釋,研究論語外其他經典的思想,研究古文字的用法和本義,最後才可能逐步超越朱熹的版本。
國學研究者時金科
朱子借孔子而推出自己的“私貨”,不合孤意則曲解之。搞出個“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類的“理學”,所謂“新儒學”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對教育者的正確要求。朱子改為“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成為愚民政策。一一應該看漢儒的註解,不僅因其距孔子近,更因其有今、古文之爭。更因漢朝尊儒而強盛。南宋崇理卻滅國。一一試問讀書人,你願成為士君子還是要成為偽君子?
祥雲廣瑞
不讀朱熹注,只讀論語原文還有點明白。讀了朱熹論語注就徹底糊塗了。如果不徹底否定程朱理學借儒學外衣曲解儒學,一百年前五四運動打到孔家店的呼聲會再起。朱熹集註四書是儒學的悲哀,徹底將儒學引入了僵化腐朽沒落,成為了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攔路虎。
雨軒品茗2
朱熹注是必讀參考。
張居正的註解也要讀。
王船山的注也可參考。
錢穆的注也要參考。
這四注比較有代表性,今人之注雞湯比較多,慎選。
陳立夫的《四書道貫》也不錯。
劉文新2019
朱熹,解論語,無一句可靠,無一字可信!他的歪解曲解,玷汙孔丘!對論語是一種褻瀆。現許多惡儒替朱熹,改頭換面後重新出版,是一種欺世盜名,是對讀者不尊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