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刺刀術遠超蘇聯,為何不和蘇聯拼刺刀?

秦皇見漢武


題主問出這樣的問題在肥鵝看來實在是傻得可愛,就像當年晉惠帝問出“何不食肉糜”一樣。

軍國主義日本陸軍為何苦練刺刀術這是由其戰術思想所決定的,究其原因是資源匱乏。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四面環海的群島國,本土資源機器匱乏,特別是金屬這一塊,早在古代,其通用貨幣銅錢也都依賴中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從傳統的農業國搖身一變成為了工業國。日本通過中日甲午戰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這兩場賭上國運的好賭,一躍成為與西方列強其名的帝國主義國家。工業的發展導致資源的大量需求,自身缺乏,則依賴進口。正所謂買來的不如搶來的好,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的根本原因。

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以及資源匱乏等因素導致日本將有限的資源優先發展海軍,而陸軍所分到的資源與之相比就少得可憐了,這也導致了日本陸軍在戰術思想上的轉變,大力練習拼刺刀其實是無奈之舉,沒辦法”窮“嘛。

雖然日軍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與俄國人展開過白刃戰,也嚐到過甜頭。但是蘇聯與沙俄不能同日而語,儘管它們都是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蘇聯通過十數年的努力,國防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飛機、坦克、大炮、機槍、衝鋒槍,輕重武器一應俱全,彈藥管夠。也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誕生了大縱深作戰理論並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可想而知,當日軍碰到蘇聯紅軍時,紅軍只會拿武裝到牙齒的現代化武器招呼端著刺刀喊著”板載“往前衝的日軍,一梭子波波沙衝鋒槍子彈下去就能撂倒好幾個,真是太欺負人了。

八月風暴行動中的遠東蘇聯紅軍

即便是讓日軍近身了,在身體素質上,人高馬大的蘇聯紅軍也不懼小短腿的日本矮窮挫。

所以,究其原因並不是日軍不和蘇聯拼刺刀,而是蘇聯人不會給日本人機會。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請切莫吝嗇您的贊,它將是俺不斷前行的動力!


彼得堡的肥天鵝


二戰日本倒不是不想和蘇軍拼刺刀,事實上日軍受武士道精神影響,雖然個頭小但拼刺刀能力遠強於蘇軍,也很願意和蘇軍肉搏戰來減小裝備上的差距,只不過在蘇聯機械化大兵團作戰以及猛如虎的波波沙衝鋒槍火力下,根本沒有近身拼刺刀的機會!

二戰日本戰場在東亞,陸地上主要面對的是中國這個打不死的小強這樣的對手,裝備比日軍何止差了一個檔次,在加上日軍貫徹的武士道精神下的、不怕死的萬歲衝鋒,與中國軍隊進行的肉搏戰經常發生,而且不得不說日軍近身肉搏也更厲害,屢屢得手。但是不得不說日本的陸軍裝備,相比同時期的西方主流如蘇聯、英國、德國、美國等整整落後一個時代,肉搏戰自然是更加落後的戰術思想了,雖然蘇軍和德國也會發生肉搏戰,但也是迫不得已,並非像日本那樣成為一種主流戰術!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認為肉搏是士兵勇敢的體現,不拼刺刀的士兵不是合格的士兵。在中國戰場上,我軍彈藥和火器極度缺乏,甚至往往一次戰鬥一名士兵只能分發到5發子彈,部分軍隊連一人一支槍都無法滿足,所以不得已只能經常採用拼刺刀的肉搏戰。

客觀來說,二戰日軍士兵戰鬥素質是高於我軍的,而且日軍在訓練中非常注重三點:精確射擊、拼刺刀、精神洗腦(不怕死)。因此對於日本老鬼~子來說,400米射擊非常精準,在被偷襲後往往能第一時間組織有效反擊並造成我方較大傷亡;近戰拼刺刀也都是高手;至於不怕死的萬歲衝鋒更是衝散了很多的部隊,特別是一些二線部隊,武士道洗腦思想的加成下這種萬歲衝鋒讓日軍士兵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有些人可能會說,既然日軍裝備這麼差,為何在東南亞和美軍、英軍一樣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呢?東南亞地區是一個特殊地形,要麼是眾多的島嶼作戰,要麼是叢林作戰,機械化兵團根本就不大適合這些地區,再加上日本的空軍和海軍實力非常強大,作戰更加頑強的日本陸軍在前期反而更有優勢!

但士兵的素質,挽救不了戰術思想的落後和裝備的落後,這樣的劣勢慢慢的被顯現了出來。

在中國戰場上,中國軍隊的戰術素養參差不齊,裝備上更可謂“亂七八糟”,火力不足,糧食都不足,再加上兵員素質差距,導致中日之間拼刺刀往往都是我方吃虧較大,戰爭平均傷亡率更是達到了1:4。

但相比於蘇聯人來說,拼刺刀更本就不是訓練科目,也沒有進行這方面的訓練,蘇聯人的烏拉衝鋒往往都是坦克部隊,伴隨著攜帶波波沙的步兵一起衝鋒,即使近距離作戰也是衝鋒槍的掃射,依靠波波沙強大且充足的火力讓德軍吃虧不小,蘇聯對日軍作戰也是依靠大兵團作戰,高效的組織模式讓無論中國軍隊都看呆了,波波沙更是讓近戰肉搏幾乎不可能!

而且早在1938年蘇日的張鼓峰戰鬥中,蘇聯就吃過日軍肉搏的虧。雖然蘇聯士兵個子更大,更威武,日軍基本都是矮子軍,但發生的肉搏拼刺刀的記錄卻是蘇聯陣亡110人,日本士兵陣亡只有僅僅4人,驚人的肉搏差距!

到1939年的諾門罕事件,日本坦克在蘇軍看來就像薄皮餡,火力上更是無法同蘇聯相比,但日軍躲藏在草叢中,依靠突然襲擊與蘇軍近距離搏鬥,肉搏狀態的蘇軍完全不是日軍對手,這也是諾門罕事件蘇軍陸軍在大優勢情況下,傷亡卻反而比日軍略高的原因所在!

諾門坎之戰後,日軍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協議》,一直到1945年蘇聯進攻東北的“八月風暴”行動,這時候的蘇聯裝備從火炮、坦克,到步兵的衝鋒槍應有盡有,日本空軍也都損失殆盡無力抵抗,而且在短短6天后日軍就宣佈投降,雖然投降後仍有部分繼續抵抗,但這場百萬人的大戰役,卻沒有任何日軍與蘇聯的拼刺刀記錄了,這時候的關東軍也非諾門罕時戰力彪悍的關東軍了,像靠近蘇聯近身搏鬥,那得問問蘇聯步兵手裡的波波沙同不同意了!

其實在整個二戰日本陸軍雖然裝備比中國軍隊強,但是世界同時期發達國家來說還是落後與一個時代,日軍陸軍裝備還處在一戰水平略高一點而已。而相反蘇聯在經過德國的閃電戰洗禮後,作戰能力也非二戰前的水平了,特別是波波沙衝鋒槍蘇聯一口氣生產了幾百萬支,甚至達到了整個連隊都裝備這樣的衝鋒槍。

拼刺刀肉搏的前提是能夠近身,但是波波沙這樣的衝鋒槍一旦近身一掃一大片,而日本嚴重缺乏這樣的衝鋒槍,一旦近戰步槍的作用就會大大縮水,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而在中國戰場,以及二戰前與蘇聯的交鋒中,全自動武器還沒有發明出來,各國步槍都還採用拉大栓的方式,上一次膛打一槍,雖然遠距離精度較高,但火力差,近距離爭分奪秒的時候更是連瞄準的機會都沒有,基本談不上火力持續性,因此如果兩個人面對面交手的話,對方拿刀,你拿步槍,第一發打不中的話,就沒有機會再開第二槍了,這也為近身肉搏創造了條件。

但是當蘇聯進軍東北時候,波波沙已經是蘇軍的基本配置了,71發大彈鼓火力,近距離根本就不存在打不中的問題。即使是一群日本並端著刺刀衝過來,一梭子彈鼓的子彈打出去倒下就是一大片,所以近身拼刺刀就不存在了!

在太平洋戰場,美國的奪島戰鬥中,日本的萬歲衝鋒遇到了美軍的大八粒,火力持續性也比較猛。到了後來美國更是面對日軍這種缺心眼的萬歲衝鋒,直接採用了火焰噴射器,這樣衝鋒過來再多也沒用了!

所以,隨著自動火器的誕生,大規模拼刺刀這種戰術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士兵裝備的刺刀更多用於訓練士兵的膽量,以及野外“求生”時使用了!


狼煙火燎


拚刺刀是日軍主要戰術之一,無論作戰對象是誰,國民黨軍隊,共產黨軍隊,英軍,美軍還是蘇軍。日軍發起衝鋒近身就是刺刀刺殺,因為他們缺少自動火器,刺刀搏殺是他們最後的殺招。

抗戰前期直至中期,日軍的拚刺的確給我軍造成極大的傷害,尤其是國軍部隊往往會被日軍刺刀搏殺所沖垮,日軍雖個子不高,但比之中國士兵要強壯的多且拚刺技術嫻熟,反觀我軍,由於常吃不飽,大都很瘦弱,又多是放下鋤頭不久的農民,缺乏訓練,當然難以是日軍對手,加上武器不統一,許多士兵槍上無刺刀,配一把大刀,因此國軍士兵常要四五個人對付一個鬼子,八路也得兩三個打一個,到了後期,八路注重三大軍事技術訓練尤其拚刺技術提高,而日軍,精銳減少新兵增多,八路已能與日一對一併逐漸佔上風,國軍也不那麼害怕與日拚刺了。

蘇軍與日也有多次發生近距離短兵相接,這個我曾聽參加過抗聯的老兵說過,當然,蘇軍自動火器充足,一個班十二名士兵配有四到五支波波沙,其它士兵持帶有三稜刺刀的步騎槍,蘇軍也不是都用自動火器解決,也會與日軍拚刺,蘇軍士兵完全不懼拚刺,日軍對我軍佔據體能及技術優勢,但面對蘇軍卻成了渣,蘇軍士兵人高馬大力氣大也有技術,與日軍相對,雖蘇式步騎槍較三八大蓋短的多,卻能輕易格檔開日兵刺來的槍刺再順勢一個突刺擊殺日兵。所以日軍不但火力遠遜蘇軍,連拚刺也難佔上風被蘇軍擊垮就再所難免了。


wang_H


說起日本和蘇聯拼刺刀,很多人會聯想到蘇聯是白種人,白種人人高馬大,而亞洲人特別是當時二戰期間的日本人,平均身高只有區區1米6,怎麼敢和蘇聯人拼刺刀?實際上,要說日本人前期不敢和蘇聯人拼刺刀是假的,後期日軍確實不敢,但這和高低胖瘦沒太大關係。

日本一直崇拜武士道,崇尚拼刺有幾百年的歷史,日本人幾乎每個男人從小都要學練拼刺刀。客觀地說,拼刺刀是日軍的一個強項。

蘇聯和日軍作戰,大致分為三個戰役。第一是蘇日之間的張鼓峰戰役,第二是蘇日之間的諾門坎戰役,第三是蘇日之間的八月風暴滿洲之戰。在這三個戰役中,最出名的蘇日拼刺大戰是張鼓峰戰役。張鼓峰戰役發生在當時的中國東北境內。1938年中旬,蘇聯突然佔領張鼓峰高低,日軍感到對自己不利,派7200多人進攻蘇聯,而蘇聯也調兵遣將派了2萬多人。

雙方圍繞張鼓峰爆發大戰,但僅僅半個月就結束了,最終日軍戰敗,放棄了張鼓峰,蘇軍傷亡2800人,日軍傷亡9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蘇軍和日本在張鼓峰發生了白刃戰,蘇軍在拼刺中傷亡110多人,而日軍只傷亡4人,比例28比1,從這以後蘇軍再也不和日軍拼刺刀了。

到了諾門坎戰役,日軍還想和蘇軍拼刺刀,可蘇聯根本不給他們機會。看見揮舞戰刀的日軍,直接拿機槍掃射,讓日軍嚐到了死神收割的威力。打這以後,日軍也不敢和蘇聯拼刺刀了,但日軍並不是怕和蘇聯拼刺刀,而是刀法再好,也怕機槍。

抗戰初期,八路軍與日軍拼刺時,也吃了不少虧。日軍一個人可以對戰3個以上八路軍,參加平型關戰役的老八路回憶,當時八路軍也是採取“三打一”“五打一”的方式與日軍對戰,在局部形成人數優勢。日本人這種拼刺優勢,到了抗戰中後期不復存在,原因是八路軍強化了訓練,同時日軍緊急徵召的兵員素質降低,已是秋後的螞蚱了。


兵說


日軍就是想拼刺刀也得人家蘇軍願意和它拼呀。蘇軍在張鼓峰、諾門坎之戰時,槍炮多、火力強,快速坦克一大把,人家憑啥放著這些傢伙什兒不用,傻丟丟去和日軍玩什麼低層次的拼刺刀。論單兵素質,經過大清洗的蘇軍不如日軍,但是憑著火力優勢,蘇軍在和日軍對陣時不但不落下風,而且還佔據了上風。尤其是諾門坎之戰,蘇軍的火炮和坦克把日軍打的幾乎無法招架,最後慘敗。到1945年8月8日,出兵我國東北的150萬蘇軍火力火器更是日軍望塵莫及的,而且這個時候蘇軍的裝甲集群進行大縱深突擊已經是爐火純青,面對69萬老弱病殘的關東軍,蘇軍更沒可能去和日軍拼刺刀。

說白了,二戰時期的日軍與歐美國家相比就是窮鬼,什麼都缺。日本陸軍步兵用的是三八大蓋,支援火力主要就是“漏斗子”和92式機槍、擲彈筒,缺乏較遠支援的迫擊炮和近戰用的衝鋒槍、手槍,補給又差,所以注重拼刺刀。但這是聊勝於無的做法,對更窮更落後的國家還有用,對歐美軍隊就成了送死了。(S)


聯合防務


這個問題有點太想當然了吧,不必要研究什麼日軍刺刀術是否遠超蘇聯的問題,壓根沒弄明白,戰鬥是雙方的,不是單方面行動。

如果日本想拼刺刀就可以拼刺刀,那麼不是一個空想了,日本當然會拼刺力,問題是蘇軍不給日軍這個機會啊,所謂拼刺刀決勝,還是一戰以前的作戰思路,到了一戰時期,步兵地位已經下降,拼刺刀變成了次要地位,也就是在亞洲,裝備水平差,還能佔點便宜點,對日本來說,一直存在火力不足的問題,這造成了日本過度的重視步兵作戰,對拼刺刀的過程重視,到了二戰時期,拼刺刀已經成為次要的次要地位,各國都已經在強調以火力來代替它,蘇軍就是這一理念的代表,蘇軍很早就發展連發速射武器,對拼刺刀並不重視,在戰術上是不給日本這個機會。

從日蘇幾次交鋒來說,蘇軍都是依火力來取勝,壓根就沒想過靠拼刺刀決定什麼,日本為彌補自身火力不足,才不得不對拼刺刀重視再重視。


麥田軍事觀察


戰術思想的全面差異、戰略資源的供應程序,直接導致了雙方戰場攻擊手段的區別,拼刺刀、肉搏戰就是最經典的範例。

日軍單兵主力裝備是三八式步槍,自動武器除了輕重機槍之外,類似於歐美常用的衝鋒槍完全就是一個空白。除了著重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之外,最大的問題是日本戰略資源基本依靠進口,單發總比連發省錢。

如題,拼刺刀是日軍必備訓練科目,三八式步槍配合刺刀總長約1.66米,大家自行腦補長度,完全不用懷疑日軍的拼刺技術。日軍長期在亞洲作戰,對手裝備都弱於自己,因此並沒有迫切的自動武器研製發展計劃。

下圖就是日軍常用的刺刀衝鋒,少有敵手。

當年我國抗戰軍民經常依靠多打一的方式才能勉強對陣。

來個分割線,回到日本和蘇聯的拼刺對敵重點上,有句話叫“一寸長一寸強”,看看歐美各國同期的單兵裝備水平,立刻就會發現日軍的刺刀很難有機會發揮了。

二戰時期德軍士兵裝備,注意MP40衝鋒槍、軍鍬(部分替代近身肉搏)。

二戰時期蘇軍單兵裝備,衝鋒槍完全成為標配,火力充足,在近戰中完全無視對方的刺刀,靠近就是一梭子。

所以,當日軍和美蘇兩國對陣之後,立刻就發現原來的作戰方式已經不再有效。不像亞洲各國缺衣少彈,完全以生命為代價進行肉搏作戰。在新的戰場迎接他們的就是鋼鐵彈雨,空有一身好拼刺技術,人家不給機會施展。

所以,萬歲衝鋒往往變成自殺衝鋒,想跟人家拼刺刀,但是對方不給機會,只能幹當靶子。


河東三叔


不是日軍不想和蘇軍拼,而是蘇軍根本不和他們玩這種冷兵器時代的落後戰術。

二戰中,日本陸軍與西方列強相比,在諸多領域都存在明顯的滯後。由於缺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練,日軍無法切身體會到新技術對戰爭帶來的巨大變革。正如30年代日本陸軍初任參謀總長的金谷範三大將所說:

“帝國因於歐洲大戰,未嘗實際參加,是故對此新式軍器之設備,頗感有落伍之慚。”

另一方面,日本長期與弱敵交戰,難免會出現天下無敵的自我感覺。此外,日本是海島國家,更側重與發展海軍,陸軍軍費長期落後於海軍。

國力有限,資源有限,日軍在二十世紀20、30年代只能過分強調士兵體力和精神在戰爭中的作用,最明顯的就是日軍提出了“數量要用訓練來抵擋,鋼鐵要用肉彈來碰撞”的口號。

拼刺刀充其量不過是18世紀,西方列強徵服殖民地時才用的戰術。日軍憑藉較好的裝備性能和單兵素質,足以侵略東亞國家中輕鬆取勝。

然而在一戰過後,電氣和冶金技術飛速發展,火力完全取代了人力成為戰場的主要殺傷手段,蘇聯更傾向於用波波沙衝鋒掃射來快速解決戰鬥,而不是與日軍肉搏。


史料不輯


為什麼日本軍不敢同蘇聯軍拼刺刀的原因,即使近距離擊中第一個對手後,也不易貫穿出傷後面的自己人,而威力遠超過刺刀,讓日軍拼刺刀吃盡苦頭,鬼子和蘇聯紅軍拼刺刀簡直就是找死。

其實,在亞洲戰場上,日軍與蘇軍,美軍的作戰也發過白刃戰,但是我只是曇花一現,日軍當時的流行戰法是,在推進到對方陣地附近時,便下令使用軍刀或者步槍裝上刺刀,而蘇軍拼刺刀技術十分過硬,蘇軍短槍對刺刀的戰法一出,日本人再也不敢隨便找蘇軍拼刺刀送死了。





Lan出入平安


日軍在拼刺刀方面確實比較厲害,所以蘇聯根本就不給日軍拼刺刀的機會!蘇聯是工業強國,武器換代很快。在諾門罕戰役的初期,蘇軍就有大量人員傷亡在跟日軍拼刺刀中。後來朱可夫將軍在擔任蘇軍統帥時候便轉換了作戰方式,蘇軍有裝備短突擊槍,這種槍跟手槍共用一款子彈,非常適合近戰。所以當蘇軍發現日軍在拼刺刀上面有有優勢的時候就不跟日軍拼了,朱可夫給蘇聯兵後勤部下達命令,立刻每人發一把突擊步槍,一照面的時候,蘇軍戰士都是一梭子子彈打過去,日軍就全掛了。

因為刀劍無眼,日軍同樣怕死。之所以要拼刺刀只是因為武器設計不合理,有缺陷,當時的日軍裝備三八大蓋穿透力太強,有日軍變態做過測試,三八大蓋可以同時射穿5個並排站立的人的身體,並停留在第五個人體內,這使得日軍在近戰的時候根本不敢開槍,防止誤傷己軍。

其次,三八槍是拉栓式步槍,這種槍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射速慢,拉一下打一槍,在近戰中很吃虧,往往是一槍沒打中就等著吃子彈了,這時候就得趕緊衝上去拼刺刀,為的是防止敵方射擊。所以,正是這兩個缺點使得日軍不得不去拼刺刀上下功夫,並不代表日軍就愛拼刀。日軍有百分之80以上的戰鬥都是以槍械解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