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人的團隊,連續三年獲得“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8年承攬施工任務8億多,“走出去”四個項目,尤其近幾年的發展,一路高歌猛進。下到一線職工,上到領導班子,每個人的“精氣神”中都迸發著無限希望,洋溢著生機與活力,如同盤旋在蒼穹的飛鷹,時刻準備捕抓每一個機遇。他們究竟經歷了怎樣的風雨,看到多少不同的風景,才成為現在的甘肅建投三建集團第一工程公司?
走進三建集團第一工程公司經理劉許春辦公室,牆上懸掛著三個大字分外醒目——“精氣神”。“我覺得‘精氣神’就是做人要實事求是,要認真踏實,要有擔當,有奉獻精神,要有求真務實的幹勁,這也是我們工程公司緊跟集團公司步伐,努力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企業的‘精氣神’。”說到公司的“精氣神”,劉許春有許多自己的感悟:“‘神’就是秉承傳統文化的‘神’,傳承企業文化的‘神’,把學習永遠放在路上,堅持向精細化管理、高質量發展不斷前進,聚精會神搞自己的亮點特色,打造一支學習型、綜合型的團隊,將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
唱好黨建“主角戲”
三建集團第一工程公司目前共有黨員17名,大部分黨員都奮戰在項目一線,為所到項目部的職工們起著模範帶頭作用。黨員都是各個項目的骨幹力量。智慧工地的打造,VR技術的體驗運用,項目部的科技研發需求等,黨員們都衝在最前面。面對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每一位黨員都主動請纓,為公司奉獻著自己的全部青春。
抓“日常”,抓“平常”,抓“經常”。除工程公司每月的月度檢查已將黨建工作檢查列為長項工作以外,黨支部已經堅持將黨建活動、黨員活動放在項目部開展一年有餘。“自己的本領要過硬,自己的能力要強,才能擔重任,才能帶領項目部其他人員一起快速成長。”工程公司黨支部書記任玉娟對這17名黨員如數家珍,每個人在哪個項目,擔任什麼職位,工作狀況如何,她都瞭如指掌。黨員所在項目部,有條件的必須成立黨小組,“組團”為項目部發光發熱,人數不夠的組成聯合黨小組,“下一步我們將把黨員責任區更詳細具體的進行劃分,責任到人,讓黨員、黨小組擔擔子,壓責任,讓黨建切實服務好生產經營工作。”
完善制度“攏人心”
“把習慣養成標準,把標準定為習慣”是三建集團第一工程公司一直提倡的工作模式。習慣養成很難,但想要破壞卻是一念之間。如何把執行力落到實處,如何提高好習慣的穩定性,這是難點,也是工程公司發展的關鍵點。2015年開始,工程公司編撰了自己的《管理制度彙編》,用制度去管人,用制度約束人,用制度培養人。隨著每年逐步的完善和修訂,“有制度無實行”的情況漸漸消失。財務管理方面更是大有起色,嚴謹的制度杜絕了很多人情世故的干擾和簽字程序等不規範造成的隱患風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讓大家形成了用制度說話的習慣。
習慣的培養也離不開人的作用。在搶工期的“大幹熱潮”中,在“走出去”發展中,第一工程公司領導班子也經歷了一些經營管理理念的改變。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並不是經營發展的上策,讓整個團隊養成凝聚力量、團結一致的習慣才是撬動公司在眾所期待的軌道上穩步發展的槓桿。為打開“走出去”市場,2016年,領導班子成員率先走出去,在天津海特項目第一次插上了三建集團的品牌旗幟,“‘走出去’必須成為我們的長項工作,不能無後繼之人,我們要打好頭陣,做好領頭雁。”……這些已成為工程公司多年工作的習慣,領導班子也毫無怨言帶頭幹,長期養成的良好帶頭氛圍讓廣大職工願意聽從派遣,跟隨領導班子成員一起走出去,一起大幹熱幹,一起為工程公司、集團公司默默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做好人才“直通車”
三建集團第一工程公司領導班子4人中,最年輕的只有34歲,85後年輕領導的活力加持,項目經理通過競聘、綜合考評、選配的方法公平上崗,現有的5名項目經理清一色的80後,下一步培養提拔90後的計劃,讓廣大年輕人才也看到了一公司這個平臺的無限可能。
“要放手讓年輕人幹,給他們壓擔子、給目標,允許年輕人犯錯誤,要把錯誤預控住,在日常,安排工作更細化具體,重點工作提前交底,公司各科室合力把關,重重保障,為青年人成長保駕護航。”“不怕年輕人犯錯,要幫助他們找到癥結所在,用措施加培養,掃清思想和能力障礙,讓他們快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骨幹力量。”李小龍、顧育銘、鄧文、柳陽洋等新湧現出的年輕人才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他們已在各大項目擔任技術負責等重要崗位,繼續在一公司的平臺上快速成長著。
有針對性的做細做實導師帶徒,新員工輪崗激發工作熱情,雙向培養持續追蹤,職業生涯設計規劃不斷調整和雙向溝通,做好公司人才結構分佈圖以此有針對性地進行崗位培訓和補缺,對一級建造師等重要考試順利通過人員除集團公司獎勵外,工程公司實行1:1的二次獎勵……鼓勵式、針對性強的人才培養制度讓一公司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鼓足幹勁勇往直前,盡情揮灑著熱血青春。
基層是年輕幹部成才的“直通車”,毛竹“五年磨一劍”,紮根千尺,才得以厚積薄發。年輕人才幹部要想長得高站得穩,就得深學“毛竹精神”,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學習中思考,激發創新的火花,不斷尋求突破。
打造項目“風景線”
國家質檢中心項目是第一工程公司2017年的優質項目之一,同時作為2017年度三建集團集中打造的觀摩項目,前後接待了集團公司、蘭州理工大學、甘肅省總工會、蘭州市七里河區建設局以及建設監理公司等行業內外的觀摩交流,受到行業內外一致好評,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公司影響力和品牌效力。今年,他們又把目光投向在建的張掖恆大御瀾庭項目,計劃打造更高質量的觀摩項目,尤其在樣板引路、VR體驗、勞務實名制等方面將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六棟樓全部採用鋼板網防護等施工細節也體現出本項目將在進一步提高項目安全意識上下足功夫。
目前省內外在建項目10個,省外項目就有4個:天津海特飛機維修基地項目作為最早的“走出去”項目,現已進入最後的收尾工作;河北臨城項目主體框架已完工;河北和立東昇-京東華北物流基地項目是鋼結構工程,目前基礎已完工;貴州省貴安新區清鎮市丹山別苑商住小區建設項目-消防工程項目將於今年年底完工……毫無疑問,第一工程公司是三建集團京津冀市場開拓的領航者。“我們的眼光不止於此,目前正在與集團公司領導商量在貴州建立分公司,市場調研已經完成,條件也具備,接下來將進行下一步的準備工作。”
輝煌成績的背後,也充滿了“走出去”項目打造的艱辛和困難。華北地區項目建設對來自大西北的我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施工程序、管理辦法、成本計算、當地規範、有效施工時間僅為半年、資料記錄等“水土不服”的很多問題也曾經讓他們“走出去”的腳步猶豫彷徨。“剛開始也想‘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看看’,大家都想進行一次自我挑戰,都想走出舒適圈,又加上集團公司大力支持,給足平臺,我們無後顧之憂,就邁開大步往外走。”回憶起“走出去”的歷程,劉許春充滿無限感慨。“說實話,退堂鼓也打過,方言溝通是個大問題,在外地沒有認知感和歸屬感,人如浮萍的漂浮感曾經讓我們也有放棄的念頭。但我們肩頭責任重大,這不是我們自己的事情,這是一公司的事,是三建集團的事,也是甘肅建投的事。這種榮譽感也支撐著我們每一個走出去的人,既然無法改變環境,那就只能改變我們自己。”主管生產經營的經理趙銀說道,“難,是真的難,年輕的孩子們支撐不住很正常,我們都覺得難。我們放下在這裡的榮譽和施工習慣,從頭學起,研究當地標準,順應當地環境,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制定不同的‘走出去’戰略。‘走出去’到現在遍地開花,這種成就感比起當年的彷徨無助,真的太值得了。”一公司也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走出去”經驗,不僅能“走出去”,還要走一步,扎一個根;走一個地方,築一個窩。“‘走出去’絕不能變成‘趕出去’呀!”一句玩笑話也是最初“走出去”最樸實的想法,只為這一個簡單的目標,一公司人堅持到現在,越走越遠,越走越堅定。
用好科技“助力器”
解決超長超寬單層建築物塔吊佈置問題獲全國工程建設優秀QC小組活動二等獎;環氧樹脂彩砂地坪施工工法獲甘肅省工程建設省級工法;4項QC成果獲甘肅省質量管理小組活動一等獎,2項二等獎;3個項目獲飛天獎,1項白塔獎金獎,1項白塔獎,4個實用新型專利……近五年的碩果累累,為一公司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集團公司的鼓勵下,積極使用推廣鋼板網、鋁合金材料,還將工法、專利應用到實際施工中。中國菸草總公司甘肅省公司蘭州捲菸科技信息物流業務中心捲菸物流配送中心單體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一至五層地面使用環氧樹脂彩砂地坪,屋面採用屋面混凝土防水保護層施工工藝,建築室外PVC雨水管防碰撞保護裝置專利也運用到安裝工程階段,還將國家級工法——一種應用於建築工程室內結構伸縮縫的處理方法運用其中。“我們計劃下一步還將在揚塵降汙、綠色施工方面謀劃新思路,用小創新進一步改善施工環境,用科技深度提高施工質量 。”主管安全技術質量工作的副經理李志斌信心滿滿的說。
創新和科技是建築企業轉型升級的兩支槳,要想劃得快,劃得穩,缺一不可。第一工程公司也用近幾年的實際行動證明,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助推效果非同小可。以創新促轉變,以轉變促發展,使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和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讓大家庭“心貼心”
洗衣機、空調、淋浴間……尤其針對“走出去”項目部人員環境氣候的不適應的問題,工程公司都盡最大力量配備最齊全的生活設施,就連項目食堂的廚師都是從蘭州“自帶”過去的。“娃兒們太辛苦了,我們必須要做好這些生活上的保障,每天飯菜都要有肉,食譜經常更換;為了讓他們睡得舒服,床都是家裡那種實木床,最大限度讓他們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也能感受到一點家的溫暖。”任玉娟總是親切地稱年輕職工是“娃兒們”,她已經習慣了推心置腹、設身處地為這些“子女們”著想:為單身青年牽線搭橋製造機會“脫單”;到項目部為職工們做包子、包餃子、拼果盤,和“娃兒們”一起過節;冬送溫暖夏送清涼,肉菜、棉被、茶葉、涼蓆……領導班子成員經常謀劃著為職工們做點兒事,暖暖心。
在這個大家庭裡,每個人都感受著家一樣的溫暖,這種溫暖彼此感染,彼此傳遞,也慢慢向外傳播開來。2018年的五四青年節,一公司全體前往臨夏積石山進行獻愛心活動,為那裡的孩子們帶去了新校服、書包、文具等,與他們一起唱歌遊戲。以此為契機,一公司將每年五四青年節定為工程公司的“愛心節”,多角度、多方式、多角色的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說起獻愛心活動,工程公司四位領導班子眼神都溫柔下來,“現在我們的物質都不匱乏,匱乏的是精神。企業要求生存,員工要謀發展,就要追求自己的價值所在,我們要為自己的價值去為社會奉獻點兒東西。”“ 我們要借好三建品牌、建投品牌擔當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讓品牌深入人心,插進所到之處的每個人心頭。”“我們雖然力量有限,但還是要堅持做下去,我們還要做‘三建讀書角’‘三建書屋’等,讓我們的品牌融入獻愛心中去。”……
一路走來,處處都體現著三建集團第一工程公司這樣的“精氣神”。重點項目建設上下功夫,人才培育上見成效,市場開拓上求突破,管理制度上有創新,隊伍建設上謀良策,品牌打造上出實招,社會奉獻上出實力。
這,就是屬於三建集團第一工程公司的精氣神!
甘肅建設報記者: 楊海蓉 唐靜
閱讀更多 甘肅建設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