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书呆子”?

土豆哥哥辣椒弟弟


书呆子,就是死读书,不懂的变通的人。

如果你一直死读书,那么,学来学去的东西,都是别人的。

人,贵在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如果你一味,全去学别人的,那么,你迟早被进步的社会所淘汰。

所以,不管读什么书,不能光看表面,要引入自己的观点,开发自己的思维。

只有这样读书,那么你才把书读活了,也没人会说你是书呆子。

当你能把读的书,灵活运用的时候,别人就会说你聪慧如斯,腹有诗书气自华。


子羽的文库


每个人都要成长,成长离不开教育——上山亩教育,一个专注教育的号。


什么是书呆子?

我理解的书呆子是个贬义词,我非常不喜欢那些自己是个文盲,文化没有,知识缺乏,还一个劲地骂人家“书呆子”的人。

那年7月,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我高中毕业落榜,卷好铺盖席子,拖着一副落汤鸡的失败样回到了家。

小学初中高中,十几年寒窗,我一直在外面读书,成绩时好时坏,一点也不稳定,小学还好,初中也不错,高一还是班干部,到高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突然上课喜欢发呆,很喜欢胡思乱想,自卑到极点,加上身体又不好,到高三时被无数的大考小考搞得更加心力交瘁,你说,要是这种状态能考上大学的话,不是出题的人有毛病,就是改卷的老师在打瞌睡,抑或祖坟冒青烟。

既然名落孙山,那就当农民吧。

我们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没什么文化,小学没毕业,写个名字都慢吞吞,还是倒笔画,嘴巴却利索,干农活也不拖泥带水。

父亲见我考大学无望,逼我跟着小芳去干农活——割草。

小芳真的很好,教我如何使镰刀,如何快速选草,如何打捆……

可是我很笨,脑子似乎不好使,手不会配合,小芳反复教,我就是学不会。“你读太多书了吧,连这都不会”,小芳第一次数落我。

在小芳的帮助下,终于割了两小捆,小芳帮我固定好扁担,傍晚的时候终于挑草准备回家。

那是我完高中第一次挑担子,把扁担横放在两个肩膀上,似乎很舒服。小芳见我用错扁担,挑着丁点草,戴副500°的近视眼镜还走路颤颤巍巍,忍俊不禁的模样笑得她前仰后合,“你真是个书呆子!”,她微笑里带着几分嘲讽。十几岁的我很要面子,觉得小芳是在骂我和鄙视我读书读傻了,木讷呆板不灵活,我心里很不爽。

傍晚回家的路似乎很漫长,第一次割草挑担子的我脚下突然一滑,一个趔趄,连人带草,人仰马翻,从路边摔下五米深处的泥田,等我爬上来的时候,一身黄泥染遍全身,小芳笑得更加夸张,“书呆子,四只眼睛都看不见路啊,哈哈哈”。

从此以后,我就对骂人家书呆子的人很反感。

从此以后,我就发誓一定要离开老家,走出大山,既然已经被人家定义为“书呆子”,我就做个合格的地道的书呆子。

过完年,春耕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重新找出高中的课本,离开了老家,离开了那个叫我“书呆子”的小芳。

7月份再次参加高考,8月份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去大学的天,小芳来送我,我堵着气,我恨她骂我“书呆子”,心里在不断诅咒她。

大学毕业包分配,做老师,工作稳定,工资359,第一年,但是,今天的我已经很知足。

现在回想,突然很想感谢小芳——那个叫我“书呆子”的人,是她,激发了我要走出去的动力。

所以,别太介意人家说你是个“书呆子”,捧好书本,想读就读,想写就写,想干就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做个书呆子,其实蛮好。

END——


上山亩教育


所谓的书呆子,按照坊间俗语的说法,就是读书读傻了,为人处事机械教条地按照书本的要求来。

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书呆子是因为书读太多了,理论脱离实际,才导致的。其实则不然。书呆子不是书读太多了,而是书读太少了或者只读一类书,重复阅读,才导致的思维僵化。

古代为什么书呆子多?就是当年科举制限定了考试范围,读书人读的主要是儒家经典,从阅读量来看并不多。为了考试,书生们反复研读,咬文嚼字,在故纸堆里打转转。说起来满腹经纶,实际上最多是偏科生。不傻才怪呢!

又如,民国的所谓大师们,大多数号称学贯中西。其实也是半瓶子醋。比如,陈寅恪、吕思勉、吴晗等所谓的历史学家,他们其实不过是历史考据学家,有知识无见识,根本没读懂历史,不知道历史的趋势。反而胡适先生,学养不算最高,但读书读通读透了。

我一直认为,开卷有益。不管什么书,都值得一读。一本书一个作者,表达的只是一种知识一种理论。如果只读一个作者,或者只读观念类似的作者,那你永远只知道一种知识,读一本书与读一百本书没有任何区别,反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去重复阅读。只有博览群书,不管什么流派、什么理念、什么档次,甚至小黄书,也应该读一些。

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作者之间打架、混战,读者就无法轻信某本书籍了。自然会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去思考,自然也不会出现一根筋的书呆子了。比如,陈寅恪们如果能读到乔治·奥维尔的书,可能就不会遭遇后来的命运。

说到底,阅读量少或阅读面窄,才会出现书呆子。



江南俗士1


书呆子就是情商低,不会处理好日常生活之事,林林总总,比如:

1、外表木讷,反应迟钝。和他说十句话应你一句就不错了。

2、照本宣科,联系实际实用能力差。你问路,他会按地图告之。正在修路封道不知道。

3、高智商低能儿。死读书本,书本外的事不闻不问,考虑问题思路局限于理论。言行不接地气,无法溶入社会。

4、全活自理能力不强。大多数时候苦于钻研,个人生活想的少,家务事不爱干。

5、封闭自己,很少接触外人,朋友少。读书、做学问是快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续圣贤书。

总之,书呆子就是不和人,不知道社会为人处事常识,考虑问题片面,做事有时很搞笑。但是也不尽言,书呆子也有好多成大事之人,受人尊敬的大师。如数学家陈景润创造了瞩目的成就。


苇塘REEDPOND


书呆子有2种解读:

一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人,这是一种贬意词。他把读书当作职业,不与实际工作生活相给合,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相当于一个两只脚的书柜,或者说,大学生相当于一个u盘,博士生相当于一个大的移动硬盘,他有一种存储知识的功能。

二是呆若木鸡的人。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就讲呆若木鸡。讲现在我们说一个人笨的时候,经常用“呆若木鸡”来形容,现在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痴傻发愣的样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其实,在历史上,呆若木鸡有一则很奇妙的典故,表达的是一个完全褒义的意思。

齐宣王(齐威王儿子)作为一国国君,每天又忙于国事公务,不能亲自训练鸡,就把训练鸡这项任务委派给了一个斗鸡高手,这个高手名叫纪渻(音同“省”)子。齐王求胜心切,过了几天就派人催问纪渻子说: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道:还没训练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又过了几天,齐王再派人来催,纪渻子回答道:还是没好,虽然遇到对手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齐王第三次派人来问,纪渻子回答道:现在可以了。

等到斗鸡比赛时,对手的鸡在赛场上又蹦又跳的,而齐王的鸡却一动不动,像个木头鸡似的,一点反应都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吓跑了,齐王最终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这个故事是对老子《道德经》“不争而天下莫与之争"的解读。这只呆头呆脑的鸡是绝对高手,它争都不争就赢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科学家由于只专注于一个问题的研究,其他方面的能力没有开发,显得笨头笨脑。像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人,他经常外出之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但他的《相对论》一经发布,没有一个人敢与他争。

老子也一样,他不与人争,但他的《道德经》一公布。就是天下第一,谁能与之争。




飞飞猫1


所谓书呆子就是一些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的读书郎,只知道胡芦画瓢,照般直行,不会去理解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怎么样才能读好书,其实这样的人,看起来十分用功,到了关健考试阶段,什么也不懂,掌握不了知识的各个内容,不管读的是什么书,都得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每一个问题的根源,用自己的观点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看书也好,读书也罢,用自己职明的智慧,能够分析句子的真正涵义了,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容易吸引读者的眼光,甚至会让读者对你的文章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收益,所以说书呆子的现象尽量避免,具体说来,要做灵活运用读好书,看好书,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对于,将来碰到新生事物的变化,都能得心应手去解决。


用户阳光帅哥


书呆子就是一心向学,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的。社会经验不多,自理能力差,生活白痴的那种人。

死读书,读死书,脑子还少根筋,没开窍,还不会转弯,只会死记硬背,不消化,不知消化或消化不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往往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却自以为懂,自以为是,眼高手低,认识与实践相背离,不知学以致用,全是些表面皮毛肤浅之见,愚昧无知而不自知却自以为知,读书无用论的始作俑者,典型代表,这种思维状态下的人读再多哪怕一辈子书,也不会增长啥真本事,有啥大出息,读那是真白读,没毛病,不是书没用,而是人太废,让书背了锅。

希望我们都成为好学但不死学的人!!!!!


我是幸幸幸


书是读通了,却没了人情世故的圆融。


手机用户5851959387


只知数,不知《悟》1234567890


甜瓜20875


只知道死记硬背,不会变通,不会灵

活运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