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際銳評”關注我們
圖自網絡
今年4月24日是第四個“中國航天日”,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消息陸續傳來:中國公佈空間站最新研製進展,已成功發射12艘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共將11位航天員14人次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實現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第44顆北斗導航衛星近日發射升空,開啟了2019年北斗衛星高密度組網發射的序幕;特別是在即將實施的嫦娥六號探月任務以及中國首次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任務當中,中國將向國際社會提供搭載機會,成為新時代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一個大手筆。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發佈的公告,搭載項目將在嫦娥六號探測器的軌道器和著陸器上實施。其中,軌道器可以提供10公斤的搭載重量,著陸器可提供10公斤的搭載重量。此前的3月25日,中法兩國已共同簽署一份關於月球探索計劃的合作意向書,法國將可以在嫦娥六號上面放置15公斤的試驗器材,包括一臺相機和一臺分析儀。
在另一項已經確定的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探測任務當中,中國將本著“自籌經費、免費搭載、數據共享”的原則,向全球徵集搭載項目方案。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個具備在月面軟著陸能力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正在進行月面探測的國家。早在2016年,中國國家航天局負責人就透露,嫦娥六號探測器將於2020年左右發射,並且表示中國願意與各國開展航天合作。此次中國正式向國際社會開放嫦娥六號科學載荷的搭載,使各國科學家有機會借中國探月工程獲取關於月球的新知,是中國在深空探索領域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舉措。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主席讓·伊夫·勒加爾激動地表示,“法國將與中國一起探月!這意味著法國真的要進行月球科研研究了,我們以前從未做過,這是偉大的第一次!”
目前,國際社會掀起了第二輪月球探測熱潮,美國、歐盟、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中國,紛紛向月球發射了各種類型的探測器。與冷戰期間以彰顯國力為目標的第一次探月熱潮不同,這一輪探月活動中,各國都把獲取有關月球的更全面的新知作為首要目標,而不是簡單地將誰先插旗作為判定輸贏的標準。因此各國都更為務實,更需要合作。
深空探測所研究的,是事關全人類生死存亡的重大課題,任何國家和組織都沒有權利獨佔其所獲得的知識,也沒有能力包打天下。如果抱著冷戰思維,狹隘地將太空探索看作一種政治資本,勢必造成力量分散和資源的極大浪費,給人類獲取宇宙知識的進程製造磕絆。
為了提升全人類的共同福祉,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將獲得的知識充分共享,才是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比如,人類發現月球水冰就是源自國際航天合作。第一個探測到月球存在水冰的,是印度的“月船一號”月球探測器。而真正發現月球水冰跡象的,是搭載在“月船一號”探測器上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製的“月球礦物製圖儀”。
中國在國際合作方面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在深空探測之路上的“小夥伴”也越來越多。同時,隨著名為“悟空”、“墨子”等一系列名稱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科學衛星被送入太空,暗物質、量子通信等人類科研領域的最前沿課題,已經被納入中國航天的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衛星的相繼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航天已逐漸由早期的旨在突破關鍵技術的“工程應用型”,向獲取新知探索宇宙奧秘的“前沿探索型”發展轉變。中國航天已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為全人類的知識寶庫貢獻中國發現的宇宙新知。
(國際銳評評論員)
歡迎發表評論,期待您的真知灼見!
【長按點擊下圖“國際銳評”二維碼,存儲到手機,然後點擊微信掃一掃,選擇“從相冊選取二維碼”,再選中剛剛存下的的二維碼,即可瞬間訂閱“國際銳評”公眾號啦】
閱讀更多 環球銳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