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全科掃地僧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胃裡有胃酸,我們吃下去的食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病原菌,絕大部分都被胃酸殺死了。而胃幽門螺桿菌居然喜歡這種環境,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能夠在胃中定植的微生物。可怕的是,這種微生物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人們常得的胃病如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甚至胃癌都和幽門螺桿菌有一定的相關性。那麼,我們是如何傳染上這種病菌的呢?

幽門螺桿菌主要傳播途徑有哪些?

幽門螺桿菌最常通過口口傳播,一方面接吻等親密動作,另一方面吃飯沒有用公筷也可能相互傳播;生的食物可能攜帶幽門螺桿菌,如生牛排和生魚片還是少吃為好;還有研究說可以通過糞口傳播,雖然還有爭議,還是注意衛生的好。如果已經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主流觀點認為還是需要治療的,常用方案是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聯合兩種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甲硝唑),聯用1-2周即可。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幽門螺桿菌不能傳播,它是每個人都有的自生自滅的有益菌胃體特定之外的任何環境都不能存活,有很多庸醫所謂傳染,感染,口口相傳,糞口感染的說法都是憑空捏造的,他們都沒進行過實際操作,有的是道聽途說,為了達到其學術詐騙的目的搞些偽宣傳而已!這種菌是滅不掉的,它是由人的胃裡自然產生,經過幾個小時的食物消化過程完成其使命到胃排空之時自然滅亡,然後新的幽門螺桿菌又自然生成,所以用任何方法都滅不了幽門螺桿菌!西醫滅菌的手段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唯獨他們滅不了幽門螺桿菌,道理就在於此!我過去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凡是用各種方法殺滅幽門螺桿菌的,不僅滅不了幽門螺桿菌,最後要被幽門螺桿菌所滅(我是指的聲命鋃籍)!


用戶77488347599


途徑就是親嘴。大人親小孩子,就傳染。所以孩子帶出去別輕易讓外人親嘴。並且自家大人如果有感染也儘量別親。第二個途徑最厲害就是在外邊就餐。很容易感染就是有陌生人朋友帶來的一起吃飯。假如這個人有就會通過筷子傳到盤子裡邊。你吃進去如果正好是胃腸道虛弱的時候就很容易感染。幽門桿菌感染人群中國50%以上吧!所以胃病有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的。胃潰瘍的,最後胃癌的幾乎都可以查出來。



老劉說養生


今年來幽門螺旋桿菌這個檢查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體檢基本都會涉及的檢查項目之一,幽門螺桿菌是我們腸胃中一種很常見的致病菌。醫院的消化科的門診人是越來越多了,現在的體檢也都檢查了幽門螺桿菌這一項了,事實情況也是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幽門螺桿菌治病的大致原理:

幽門螺桿菌就像一個螺絲一樣的較強的穿透力。可怕的是還能夠抵抗胃酸的腐蝕,在酸性環境下竟然也能很好的生存。幽門螺旋桿菌能夠吸收胃部其餘有益細胞的營養,影響胃部的消化功能。一個人幽門螺旋桿菌非常多的時候,就會對胃黏膜造成傷害,發生胃部疾病,胃炎。潰瘍之類的,嚴重的還會導致胃部穿孔後期就是胃癌。


那這種幽門螺桿菌(還會導致胃癌的)病菌是怎麼傳染的:

(1)首先幽門螺旋桿菌也不是無敵的,雖然是可以耐胃酸,但是耐不了高溫,高溫會殺滅它的。

(2)生食也會被感染,像是麼生魚片、生菜、五分熟的牛排等,都具有很大的傳染幽門螺桿菌的幾率,建議大家平時還是多吃熟食。

(3)幽門螺桿菌也可以生存在水中,這就要求我們儘量飲用乾淨的水源。

(4)幽門螺旋桿菌還會通過糞便和唾液來傳播,如果家人中已經有人攜帶了幽門螺旋桿菌病毒,很有可能傳給其餘的家人,這要求我們要積極補充對抗益生菌舒克幽。

(5)吃飯的餐具就是傳播源,要用公筷。



我們好的預防的手段:

1.定期消毒碗筷。

2.分餐制,不分餐用公筷。

3.勤洗手,飯前便後要洗乾淨手。

4.不要口嚼食物後喂兒童。

感覺自己被幽門螺桿菌傳染及時的補充對抗益生菌舒克幽聯合藥物四聯進行治療,如果無症狀只需要補充對抗益生菌就可以了。


生活營養師敏姐


幽門螺桿菌是寄居在上消化道,尤其是在胃幽門部的革蘭染色陰性,菌體彎曲,螺旋狀、單端有2~6根鞭毛的微需氧菌。因為最適生長的溫度為37°C,pH值6.8,耐酸的環境中,對多種抗生素不敏感,所以能在胃中長期生存繁殖。幽門螺桿菌的傳染途徑是口-口傳播,所以會通過親吻、公用餐具、水杯、聚餐等方式相互傳播,引起慢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十二指腸潰瘍等胃部良性疾病,長期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會誘發胃癌。




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合併慢性胃炎、胃潰瘍等以上疾病的人,要用藥物治療,一般採用膠態鉍製劑或奧美拉唑類抑酸劑加兩種如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黴素、四環素、呋喃唑酮等敏感的抗菌藥物,連用兩週的方法進行治療。



對於已知自己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要做好飲食隔離和親密接觸,避免傳染給家人和他人。另外,應該提倡分餐制,做好餐具定期消毒(煮沸)、冰箱保持清潔、勤洗手等生活細節,避免幽門螺桿菌傳染。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