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看視界
哈哈,這個問題好!
功利世下與否,詩歌的讀者群壓根就不大呀!但詩歌從古至今還是大有人在讀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夜半鐘聲到客船……
誰人不愛,誰人不讀呢?
題主之所以有此疑問,大概是有感於目前的詩歌前景較為慘淡吧!下面我來結合個人之感想來談一談吧!
首先,詩歌創作是個較為費腦子的事情,再加上古人太厲害,詩歌創作已經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我們現代人即使有志於詩,也非常難以達到古人之高度。
其次,較之於詩歌創作而言,寫小說,寫散文,寫故事等或許更加自由些、率性些。懂詩歌的因為性情孤傲而漸漸地脫離了人群;似懂非懂的(比如我),又因為畏懼而徘徊不前;而更多的想嘗試者更是懼怕人譏,索性就當一個局外人了。詩歌創作群體的萎縮,就如出水口般變小了,水流成河已是痴人說夢了。
詩歌的創作環節萎靡不振,精品少了,創作者也少了,想繁榮也太難了!再加上快餐文化的普及與推廣,尤其是小視頻之類的日益興盛,別說是詩歌閱讀者變少了,就是其他文學體裁作品的讀者群也在縮減。
儘管如此,我還是想說:有心就寫吧,有感就發吧!不要因為讀者少而徘徊,更不要因為畏懼而止步。魯迅先生說過: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詩歌亦如此!
一刀斷髮
什麼是詩?詩者,言語之至精者也。詩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形式,寥寥數語,便可以將人帶入文字的仙境,人們用它養怡心性,寄託情感,吟詠花月,書寫悲歡,道說世情。
詩為心聲。人們通過詩歌抒情言志,狀物寄情,歌之舞之,足之蹈之,興觀群怨。每一首詩都寄託著人們的生命體驗。或氣韻淡遠,或遊心物化,或天機妙悟,或興象玲瓏。
詩是心史。詩中有人的慾望,有人的追求,有人的思想,有人的觀念。大江東去,潮起潮落,小橋流水,杏花春雨,詩歌,引領讀者穿越古代中國,與古人對話,與歷史交流。人們可以從詩歌中尋求心靈的慰藉,體悟生命的多彩。
當我們品味蘇軾詩中的賦性閒遠、通脫曠逸之時,心靈的困頓與精神的無依皆可得以釋然。詩是“火樹銀花”的繁華之所,是“紅袖添香”的溫柔之鄉,是無數讀者的精神家園。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的確,詩歌不是專業技能,不會教給你實用的謀生技巧。古語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既然是社會,就是複雜的,就是功利的,而詩歌是精神層面的需求,人不可能只需求物質層面的東西,所以詩歌永遠都有人在讀。還是葉嘉瑩先生說的好,詩歌可以讓人的心靈不死。
有人說過,“有詩,沉重的身體變得輕盈;浮躁的心情變得平靜。憂鬱的思緒化為輕燕;煩躁的腦海得以安寧”,我很喜歡這句話。
國學園
有。
《詩經》,唐詩宋詞到現在為止,不是有幾千年歷史了嗎?也沒有被功利淹沉在歷史的長河中,也還有人在傳頌,傳承。
詩詞作為古文化的璀璨明珠,她的光輝不是誰說滅就能滅的。就在網絡上來說吧,喜歡詩:的人也不少。但也不泛有些年輕人也在讀詩對句。可見,功利只是滿足於實質上需求,精神上的充實還得要讀書來支撐。
塗鴉55639153
越是如此,越是意義所在吧
戰爭與紛亂時代,詩歌也不止於戳中人心
什麼時候,沒有詩歌了,這所謂的精神與意志便真的需要思考了
所以啊,讀者必然有,至於怎樣的內涵則需要思考了……
——20190428
無墨水的小思想
古人道:詩言志,詞言情。在當今功利社會中,寫詩的人很多,讀詩的人也很多,但能寫出膾炙人口,流傳大眾的詩卻很少。讀詩,對於現代人,只是消遣,娛樂,以及感受詩歌的韻味,精練等。有學者說過,中國現代詩歌,汪國真後再無詩歌!現實中,r詩歌創作也說明了、現代詩歌的未落。詩歌,必定是一種文學體,總會傳承,流傳,發展,創新下去……!
成功寄語
不怪讀者;呼喚好詩;都有責任,誰也不要站在圈外,指指點點!
竇樹山
我說過:目前中國的詩歌界,北島、舒婷、海子、顧城、食指之後沒有可讀的詩作,也就沒有偉大的詩人,只有一群把持權力貪婪利益的自娛自樂的所謂詩人。他們的詩作要不脫離現實的低俗,要不是摸不著頭腦的朦朧,以看不懂為榮,在一個小圈子裡自吹自擂。
望開祿
在當下的社會中,好久沒有看見所謂的經典史詩,也許當下的詩人都已經退化成商人了, 或者早己改行成為捉筆刀吏了,再也沒有誰能寫出,像《大堰河我的保姆》那樣激盪人心,震撼心靈的詩作了,偶爾在報端,發現了幾首虛幻空靈的詩作,讓人讀起來,也如同嚼蠟般難以接受,所以,喜歡詩歌的人也就少了,如今是詩歌斷層的時代,是詩歌的大旱之年,連續多少年都是顆粒無收了,忘掉吧,所謂的詩歌。
海納百川1210
回答:詩歌是詩人(文人)的情懷,是語言和內心的舒暢者,大都喜歡文學的人都會看詩詞歌賦,社會進步,須要看這個社會在文化領域是否頂盛。大唐盛世,當時的文化也是頂盛時期,大家知道,文化帶領科學研發,指引各行業的進展。無論如何,社會發展離不開文學,詩詞歌賦是文化之靈魂。
幹古重一喏
人有物質和精神需求,無論什麼時候都少不了精神文化。詩就是靈魂,就是動力,就是生命。就是滿園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