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介绍了600多种恐龙,既有科学知识,还有科学构架;既有超炫的插图,还有引人入胜的奇闻逸事——《美国国家地理终极恐龙百科》,初阶小恐龙迷们值得人手一本。准备好,你会看到一本被翻烂了的书是什么样子。
6500万年前灭绝的恐龙,却总能成功激发一代代儿童的好奇心。这些身型庞大、力大无穷的家伙、曾经的地球霸主,光看看博物馆里两三层楼高的恐龙骨骼化石,就够让人兴奋的了。
它们有各种不同的名字、形色各异的样子,想想暴龙的小短胳膊、梁龙的尾巴长鞭、马门溪龙世界最长的脖子……
小恐龙迷们想“挖掘“更多,那就从《美国国家地理终极恐龙百科》开始吧!
它的科学性,
不只有“美国国家地理”背书
家里有了小恐龙迷后,就会发现,市面上关于恐龙的图书实在是太多了,看上去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这次推荐的书,全名叫《美国国家地理终极恐龙百科》(以下简称《终极恐龙百科》)。封面左上角有一个黄色长方形边框,旁边还有黑色的“NATIONAL GEOGRAPHIC”字样。看到这个标志,本书内容的科学性无需质疑了。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成立于188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其会刊《国家地理》杂志,以英文及其他33种语言发行,每月有3800万读者阅读。
而本书还不只是“背靠大树”,它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出自靠谱的手笔。
文字出自“‘恐龙’唐·莱塞姆(“DINO”DON LESSEM)”,他已经写了四十多本恐龙书,是电影《侏罗纪公园》、迪士尼电影《恐龙》和恐龙主题公园的顾问。
图片出自弗朗克·滕佩斯塔(FRANCO TEMPESTA),从1990年开始,他就是意大利插画家协会的会员。专长是自然插画,也就是画出栩栩如生的恐龙与原始哺乳动物的插画。
▲书中的永川龙插图
序言由古生物学家罗多尔夫·科里亚博士撰写,他指挥了1993年阿根廷龙和1995年南方巨兽龙的发掘工作(如果你不确定这两种龙的“江湖地位”,问问你家的小恐龙迷看看。),并且是阿根廷古生物学协会与古脊椎动物学学会的会员。
翻译是国内科普达人邢立达、王申娜。前者是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出版过约40本古生物科普图书;后者是科学记者、科普书撰稿人,翻译过多本古生物科普图书。
这“后台”这阵容,豪华不?大卡司带来的是品质的保证,岂是随便一本“某某小组编”可比!尽管放心翻阅它吧!
繁而不乱!
令人惊叹的知识构架
不过是一本给小孩子看的恐龙百科,有什么好号称“终极”的呢?就因为它介绍了600种恐龙?
这个词还真不是虚张声势的广告,只大略看一眼知识构架,就足以让人惊叹。
翻到目录,这本书分四部分:发现恐龙,肉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恐龙词典。分类标准一目了然。
相比之下,有的书虽然也号称“恐龙大百科”,但目录给出的分类是:“大型恐龙”、“致命的杀手恐龙”、“温和的草食性恐龙”、“甲龙类恐龙”、“速度型恐龙”……嗯?这是要闹哪样?
回到本文说的《终极恐龙百科》,翻过目录,简略的“序”和“引言”,在正文开始之前,还有一个名为《如何使用这本书》的跨页。
接下来4张图分别就“发现恐龙”、“肉/植食性恐龙”、“恐龙词典”的具体页面作出说明。哪一段文字是相关主题的基本信息,哪里会出现有趣的资讯,图片说明在哪里,每个跨页右上角的标签有什么用,恐龙词典的各个部分能提供给你什么信息……
内容繁多,但设置条分缕析,并且几乎是“手把手”带你学着如何使用这本书中,获得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
“恐龙词典”(按照恐龙的英文名字排列顺序)这一部分之后,还附有“学术名词表”、“延伸信息”(相关中英文图书、网站、视频,以及世界著名恐龙博物馆)和“索引”(按照恐龙名称、专有名词等的中文排列顺序)。
整体大框架清晰,局部小框架也不例外。
在“发现恐龙”部分,有一个跨页名为“恐龙演化树”,清楚展示了不同类别恐龙的演化轨迹。
仔细留意下会发现,鸟臀目全部都是植食性恐龙,其每一个类别所占页码多少不一,在书中出现的位置则遵循了演化的先后顺序。
而蜥臀目的页面编排看上去就有点儿“乱”,一开始出现的类别就是在第178页,突然又跳到第58页,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还是跟蜥臀目的构成有关,其中的原蜥脚类、蜥脚类和镰刀龙类属于植食性恐龙,在页码上,这三类是紧跟在鸟臀目恐龙之后;除却这三类,其他类别的均归属肉食性恐龙,仍然按照时间线顺序出现在本书中。
让小恐龙迷百看不厌的丰富内容
说完框架,再说说细部的内容。为什么它会让孩子百看不厌呢?
对学龄前儿童而言,他感兴趣的部分更多在于比较基础的方面:这只恐龙叫什么?什么样子?多大?吃什么?怎么生小恐龙?有什么最特别最厉害?……
所以,他一定会对“肉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两部分非常着迷:前者有“武器大观”、后者有“恐龙防御术”;每一种恐龙都有专属跨页展示,插画、相关图片说明、简约的主题说明,以及与1.4米儿童的身影对比图,差不多可以满足他的胃口了。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量和理解能力的恐龙迷,如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这本书为他提供了诸多可以探究的方向和内容。
这里不仅“有趣”,更“有料”。
某一种恐龙具体生活在什么地质时期,在哪里发现的,谁发现的,发现了多少化石标本……“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这两部分中的细节内容还可以继续满足他的好奇。
如果在这两部分中,没有查到某一种恐龙的信息,比如“角鼻龙”,可以去“恐龙词典”里查找到简略信息。
更让他过瘾的,还是第一部分“发现恐龙”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恐龙这一物种的概括性介绍,内容包括:什么是恐龙,恐龙的栖息地,恐龙的求偶、孵化、迁徙,恐龙的演化与灭绝、化石的形成、发现等,甚至还专门说了说《恐龙知识大误区》以及《恐龙新发现》。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小读者,更容易从各种不同的维度去“接近”那些庞然大物。
但它并没有局限于“恐龙”两个字。比如,还简单介绍了“恐龙时期的其他动物”。
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跨页介绍了“地球上的生命”。这里不仅列举了地球历史上的地质年代,更有清晰的独特讲解:
想象你自己是一个人体时间表:鞋底是地球形成的时候,而现在就是你的头顶……在你鼻尖的年代,第一批小型恐龙从更原始的爬行动物演化出来了。包括暴龙在内的最后一批恐龙,在你额头中间的地方灭绝。那么人类出现在哪里呢?要一直到你的发梢部才会出现。几十亿年的时间跨度,就这么轻而易举交代清楚了。原来,人类只不过是地球演化史上“新近”出现的物种!
我们虽然“年轻”虽然“渺小”,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究很久以前的世界,这难道不神奇吗?
此外,有鉴于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10年,所以,近十年来的最新大发现是没有收入其中的。不过,那些“前沿信息”还是留待小恐龙迷们自己去探究吧!
“不确定性”是科学的另一面
科学的世界里,还有很多是尚未确定的,对恐龙的研究也不例外。
在这本书里,你还能看到很多关于恐龙研究的“不确定性内容”,比如,关于恐龙灭绝有三种假说。
这本书的恐龙插图很炫酷,可恐龙真的是那样子的吗?作者没有避开“恐龙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化石无法提供任何关于动物外观的资讯。因此直到最近,科学家都不知道恐龙到底是什么颜色。近期在中国找到的近鸟龙,却给科学家带来了惊喜。……近鸟龙化石保存得非常完好,连羽毛也保留了下来。这些羽毛表明动物的翅膀呈黑白两色,头部微红。科学家对羽毛进行研究,揭示了这种恐龙的体表颜色与图案。单纯凭借化石,仍然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推测的,不同的科学家可能持有不同见解。
在《抚养恐龙宝宝》一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发现慈母龙化石的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植物构成物质的化石,可能是慈母龙妈妈嚼碎后用来喂食小恐龙的物质变成的化石。”
但也有些人认为那是恐龙巢的一部分。
在恐龙研究领域,科技发展当然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发现,但仍有很多问题是悬而未决的。这种“悬疑”不仅让孩子学会一些推理的方式,更学着辩证地认识科学——有时候它不是非黑即白。
它有办法瞬间吸引你!
看到扉页上National Geographic Kids字样了吗?这本书是国家地理专门为儿童写的,它靠谱,但它可不是古板的书呆子!
你以为它瞬间吸引小恐龙迷,只是图足够大、内文足够字大行稀?非也非也。
封面上,狂暴的暴龙长大了嘴,简直要冲出画面。
翻开第一页,与内文的马门溪龙略有不同,这头马门溪龙舔着书名,流下了哈喇子。
小心!你被伤齿龙盯上了!
犹他盗龙插画的前景是它的致命武器特写。
书中也不缺让小恐龙迷们兴奋的打斗场景:
这是甲龙对付雷斯克暴龙
这是两头三角龙打了起来
再不细心的读者想必也发现了,本文配图中出现的《终极恐龙百科》怎么如此磕碜?因为,两年前,这本书已经到处断货了,编辑只好买了本九成新的二手书。翻了两年,各种修补,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一个好消息是,去年,这本书又推出了“珍藏版”!放心下手吧!做好准备,你家的新书很快也会成为“那熊样”!
閱讀更多 童書媽媽三川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