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官员乡绅,地主员外出行都是坐轿子。轿子历史渊源很长,最早是将床、座椅改装,由仆从抬起,以便老爷们节省脚力。轿子有敞篷的,有闭合的。
轿子即肩行之车,即由仆从肩挑行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常见的是二人抬小轿,比较轻便。也有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三十二人抬……不过古代等级森严,如果没有官身,即便是身价亿万的盐商老爷,也没有资格坐八人抬的大轿子。
一般的人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有资格坐八人抬大轿子。民间结婚礼仪很重,丈夫经常身穿官袍,女子也是凤冠霞帔,打扮非常华丽。
至于一些真正的贵族,比如格格结婚,那更是数十人抬。不过,历史上最为风光,最大得轿子不是皇帝、皇后的銮驾,而是明朝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的座驾。
除了人抬的轿子,也有骡马轿子。一般男子都会直接骑骡马,晚清民国时期女性都缠小脚,也不便叉开腿坐,于是多会坐骡马轿子。
这个骡马轿子前后都是骡马,赶车还真的需要技术。不然马一旦受惊,轿子就要分尸了。
独轮车最方便了,一直到八十年代在乡村还经常看到。农民伯伯经常推着自家媳妇,或者老娘上城。在烂泥路上,还是这种车走起来比较方便
黄罗伞盖,华丽的轿子,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
在乡村小道上,在河上浮桥上,两人抬的小轿子十分方便。当然,优哉游哉看风景的,永远都是轿子中的老爷们。汗流浃背的,一直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